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推進教育改革實踐工作,黨中央也高度重視培養中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強調從一開始就要扣好人生的扣子。中學生群體具備未完成性、不成熟性等特征,他們在網絡的使用上所呈現出的問題很多,譬如在面對某些問題時會被感情支配、判斷能力不足、容易輕信他人,且尚未完全形成道德價值觀,容易受到影響,這一群體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基礎目標和重點對象。文明健康的網絡環境的營造,能夠對中學生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不良網絡環境能對中學生起到消極影響,阻礙他們的發展。本文對網絡的正面以及負面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找到網絡負面影響因素的對策,將網絡的育人功能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從而促進中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
一、網絡公德的形成:文化與行為的交織
(一)網絡公德的文化背景與核心要素
網絡公德指的是在虛擬空間中,個體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隨著互聯網深人人們日常生活,網絡已成為獲取信息、交流和共享資源的重要平臺。它的廣泛應用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人們的行為模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在中學生群體中,網絡不僅是學習、社交和娛樂的工具,還是他們自我表達和探索的渠道。然而,互聯網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也讓不道德行為在虛擬世界中滋生。低俗、暴力和侮辱性語言的蔓延,不僅影響了青少年的思想發展,還可能引發一系列不良行為,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生處于自我認知和社會認同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網絡低俗文化的負面影響。
“祖安文化”是網絡低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這種文化現象迅速擴展并對未成年人的道德觀念產生了不小的沖擊。該文化通過花式謾罵等方式來表達情緒,這種行為模式不僅限于情感的發泄,實際上也挑戰了社會公德和道德規范。因此,培養網絡公德不僅僅是對網絡行為的規范,更是對青少年倫理觀念的塑造和提升。
部分網絡信息存在“是非價值觀”模糊、“道德自覺性”不足的二重性污染,影響常常具有隱蔽性強、感染力強的特點,隱蔽性容易借助爆款視頻、話題挑戰等滲透到學生的生活語境,中學生在網絡交往中追求“認同感”“歸屬感”,一旦將這些“次文化圈層”作為“社會語境”,在無形中就會將一些不良價值觀念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言行。因此,從文化生態的角度培養良好的網絡文化生態、形成導向健康的主流價值,是避免和扭轉網絡道德淪陷的釜底抽薪之法。
(二)中學生的網絡道德認知與行為偏差
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和世界觀初步形成的階段,這一時期他們的道德認知對未來的行為模式具有深遠影響?;ヂ摼W的虛擬性使得中學生在面對龐大的信息流時,容易受到不良網絡文化的誘導。由于缺乏充分的辨別能力,很多學生無法判斷信息的真偽與優劣,導致他們在使用網絡時,常常產生道德認知的偏差。此外,網絡暴力與人身攻擊的現象在青少年中屢見不鮮,特別是在網絡游戲中惡劣行為的模仿,進一步加劇了社會行為的退化。
道德認知的偏差,不僅影響學生的行為規范,還可能對集體生活和社會關系產生負面效應。因此,構建有效的教育策略幫助學生正確理解和踐行網絡公德,成為當前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教育的力量:從課堂到生活的網絡公德培養
(一)課堂教學中的網絡公德教育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網絡公德意識的核心環節。學校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肩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網絡道德觀念的重任。在課堂上,教師應注重加強對學生網絡行為的引導,幫助學生辨識并避免不良信息的干擾。教育內容應涵蓋網絡暴力、網絡欺凌、隱私保護等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網絡空間中的行為準則。專門開設網絡道德課程,教師可以將這些主題系統地融入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虛擬世界中同樣遵守道德規范。同時,通過討論與案例分析,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幫助他們反思自身的網絡行為及其潛在后果。
為了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網絡道德教育的系統性,可以通過依托“道德與法治”等基礎課程,安排以網絡道德為基點的基于真實情境的教學模塊,例如以“網絡暴力案情分析”為切入口,讓學生分組調查分析“鍵盤殺傷力”的根源所在,以及這種傷害力對當事人產生的影響,并向學生延伸“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網絡公民”議題的探討。另外還可以選擇以“角色網絡情境決策模擬”活動的方式,比如設計“當你遇到信息不清晰的人要你發送信息時,你會怎么做”“當你遇到網絡謠言你會如何應對”等小組劇,以此在逼真的網絡情境中培養學生的道德決斷和道德責任感。
然而,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的方式往往效果有限,因為網絡行為的形成并非只發生在課堂中。因此,課堂教育應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形成一個全面的教育體系,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融入日常生活中。
(二)課外活動與家庭教育的互補作用
課外活動在學生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補充作用。通過組織與網絡公德相關的實踐活動,學生不僅能在真實情境中體會到網絡道德的意義,還能提升他們遵守道德規范的意識。例如,學校可以舉辦網絡道德演講比賽、創作網絡道德宣傳短片等活動,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參與感。
家庭教育在中學生的網絡公德培養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早的教育者,家庭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面對網絡文化的挑戰,家長應主動了解孩子的網絡使用習慣,并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也非常重要,只有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網絡公德意識。
從家庭教育來看,家長不僅是保鏢,更是網絡道德意識的“第一引導人”,很多家庭面對網絡更多的是“技術焦慮”,不知道孩子都在網上干什么,不清楚應該怎么控制,事實上,家長不需要通曉所有技術,更重要的在于“價值引導”式地陪伴,在日常生活上,家長可以和孩子觀看網絡視頻和評價其中行為是不是適合等進行價值引導,也可以通過引導孩子識別標題黨、不實消息的方式進行價值引導,潛移默化地給予價值判斷標準。
其次,制定家庭“上網公約”?,F在不少家庭的做法就是通過與孩子們共同研討制訂“每天上網時間”“網絡言行約定”等等,讓孩子們參與到規則的制訂中,以此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自律性。家庭和學校的聯動也同樣很重要,通過家校平臺及時知曉孩子們在網絡世界的點滴行為,形成教育的閉環。
三、網絡平臺與社會責任:合力打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一)網絡平臺的道德引導與自律機制
除了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網絡平臺在中學生網絡公德的培養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隨著網絡平臺在管理內容和推廣健康信息方面日益重要,平臺方應當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平臺不僅需要加強對不良信息的過濾,還應通過技術手段、內容審核機制和道德引導,確保未成年人不受低俗文化的侵害。例如,平臺可以設立未成年人模式,限制其接觸某些不適宜的內容,確保他們的網絡使用更為健康。平臺也應當建立自律機制,對違反道德規范的用戶進行必要的處罰,以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目前國內主流平臺已經開始探索“青少年保護模式”,比如嘩哩嘩哩(B站)增設青少年時間管理、內容審核等功能;抖音推出了“家長控制中心”,可監管青少年的瀏覽時間和瀏覽類型。但這些功能使用頻率和執行性還需增強。平臺不能只是停留在“設置功能”上,還需更好地設計平臺算法推薦邏輯,將暴力內容、低俗、軟色情等邊界內容減少曝光,且在平臺首頁推送中增加“網絡文明角”欄目,推送精品文化內容,從而引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信息接觸機制。另外,平臺內部的“社區監督員”制度也需要推廣與完善,吸納更多高素質志愿者來舉報、糾偏,構建良好互動生態。
(二)政府與社會機構在網絡道德建設中的角色
政府與社會機構在網絡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不可忽視。政府應當通過立法和政策的制定,為網絡公德教育提供法律保障。明確網絡行為的規范和相關法律后果,政府能夠為網絡環境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對于政府,出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等,確保網絡道德教育的制度支撐。今后還可以深入開展“網絡文明進校園”行動,將網絡素養教育列入學??己藘热?,成立市、區“青少年網絡素養教育中心”,適時編制網絡道德行為藍皮書、負面案例警示手冊等。此外,政府應加強與社會組織的合作,共同推動網絡環境的整治與規范。社會機構可以通過公益活動和宣傳教育,普及網絡公德知識,提高社會公眾對網絡道德問題的關注,從而營造更加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偟膩碚f,提升中學生的網絡公德意識需要多方面的協作和共同努力。從學校的課堂教育到課外活動的實踐,再到家庭和社會力量的支持,都應形成合力,共同打造一個清朗的網絡環境。只有結合這些多維度的教育方式,才能有效提升中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培養出既能在網絡空間中自覺遵守道德規范,又能在現實生活中展示良好社會行為的新時代青少年。
四、多元協同機制的構建與未來展望
(一)校家社協同機制的構建
加強中學生的網絡公德教育,不能僅靠哪一方力量、哪項舉措來解決,而是需要形成校家社聯動的綜合教育體系。學校是教育實施主體,須大力推進網絡公德課程的制度化建設、網絡文明示范班創建并做好教師網絡教育素質提升培訓,家長則可通過家長學校、親子交流工作坊等活動,提升自身數字素養和道德指導水平;社區和相關社會組織可建立“未成年人網絡文明教育聯盟”,開展常態化主題宣傳和公益巡講,共同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教育共同體。
(二)學生自我教育機制的強化
網絡公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中學生具備自主判斷與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梢栽O立“網絡道德監督崗”“學生網絡文明督導隊”等形式,鼓勵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監督,推動學生成為網絡文明的建設者。學生還可以通過編寫“網絡公德手冊”,設計網絡行為規范表,進一步內化網絡道德規范。
(三)面向未來的教育探索
技術賦能是未來網絡道德教育的嘗試。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方式,未來我們應當嘗試將網絡道德教育引人技術賦能路徑,如打造“網絡行為實時反饋系統”,基于學生日常網絡行為進行道德偏差的預警,由教師和家長進行人工干預,使技術介入學生網絡行為成為智能化教育的一種干預模式;此外,引入VR技術模擬網絡暴力、隱私泄露等極端情境,讓學生沉浸情境化體驗后感同身受地培養道德判斷,實現教育“理解 + 實踐”的雙重走向。
五、結語
在信息化社會中,互聯網的普及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引發了一系列負面問題,尤其是在中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方面。網絡具有雙重性,既能促進中學生思想道德的積極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挑戰。正面來看,網絡為中學生拓寬了視野、豐富了情感體驗,并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價值觀。然而,另一方面,網絡也助長了道德認知的模糊、情感的淡化以及行為規范的失衡,進而影響了中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模式。因此,如何有效地引導中學生在網絡空間中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成為當今教育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攜手合作,各自發揮作用,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幫助中學生正確理解并合理使用網絡,抵御不良信息的侵害。通過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加強家庭教育的引導、完善網絡平臺的管理等多方面的努力,我們可以逐步減輕網絡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負面影響,為其健康成長提供更為堅實的保障。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應持續關注網絡對中學生思想品德的深遠影響,不斷優化應對策略,確保他們在健康、文明的網絡環境中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田卓敏.網絡對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21.
[2]王向陽.淺析我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建設[J].文教資料,2021(16).
[3]季為民.謹防網絡低俗文化對未成年人的危害[J].人民論壇,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