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設計:三位一體,分層細化
“五四運動”是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13課,對“新文化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是中國近代史中重要的關鍵點。不論對知識能力考查還是家國情懷的培養,此課都至關重要。本課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五四運動的爆發、五四運動的擴大和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三個子目是由時序性和承接遞進性編寫的。本課教材內容較為豐富,課前用了一段導言導入本課,課中選用一份相關史事、一段材料研讀和六張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課后教材設計了課后活動和知識拓展,通過對比五四運動和辛亥革命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擬寫愛國宣傳單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八年級學生。知識方面,八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學習,有了一定的歷史常識,通過觀看《建黨偉業》《我的1919》等視頻,簡單了解五四運動,但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理性認識,無法進行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能力方面,八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不夠完善,語言表達能力不夠規范。心理方面,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喜歡有趣味性的歷史課堂
新課標要求知道五四愛國運動的基本史實,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對比舊版課標,新版課標新增“理解五四運動精神的內涵”,這對于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為重要。基于課程標準,筆者將本課目標設置為:1.通過觀看視頻、繪制學生游行路線以及研讀史料,掌握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和結果(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唯物史觀)。2.通過研讀文字、圖片等相關史料,總結五四運動的性質,分析五四運動的意義;通過對比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領導階級、革命力量,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史料實證、唯物史觀)。3.通過撰寫穿越時空的明信片,感悟五四青年的愛國精神,樹立理性愛國意識,深刻體會民族精神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家國情懷、唯物史觀)。本課的教學重點是五四運動的過程以及歷史意義,教學難點是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二、教學活動設計:任務驅動,評價嵌入
在仔細研讀課標和分析學情后,筆者第一步提煉大概念,本課可以提煉的大概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二步,分解大概念,筆者將第13課分解為背景、過程、意義、精神四部分。第三步,設計評價任務:1.學生要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2.了解五四運動過程和結果;3.總結五四運動的性質,分析五四運動的意義,對比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4.感悟五四青年的愛國精神。第四步,設計問題鏈,筆者將大問題細化:1.能準確說出五四運動爆發的時間、導火線;能結合“線索”繪制學生游行線路圖,能準確復述《辛丑條約》相關知識;能結合“五四大事記”表格,找到五四運動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的分界線,把握五四運動的進展,總結五四運動的性質。2.能研讀史料,分析出五四運動的意義;能結合所學內容,在時間軸上標識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期,能準確說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新”在何處,從而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3.能結合圖片、文字等史料,流暢表達自己所理解的五四運動精神;能聯系實際,回答自己將如何落實愛國主義精神;能結合本節課所學,撰寫出穿越時空的明信片。
三、評價設計:多元動態,貫穿全程
在完成教學設計后,筆者制定了研學案,旨在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踐和反思提升綜合能力。研學案分為課前預習、課中探究和課后作業三個部分。筆者將五四運動的過程制成表格形式,引導學生對比前后期的主力、中心城市和斗爭方式等,此部分作為預習檢測。課中探究由四個學習任務展開:第一個學習任務是小組合作繪制五四運動學生游行的線路圖,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而且還是跨學科學習的體現,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教師通過提問東交民巷相關知識點,提醒學生溫故而知新。第二個學習任務是學生結合教師根據周策縱的《五四運動史》整理的“五四大事記”,了解五四運動的進展,總結五四運動的性質,此舉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概括等一系列能力。層層遞進的設問,也有助于學生理解五四運動的性質。第三個學習任務是學生根據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分析出五四運動的意義。第四個學習任務是學生借助時間軸,標識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期,并結合所學內容比較二者異同,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第五個學習任務是理解偉大的五四精神,并組織學生撰寫一張穿越時空的明信片,樹立理性愛國意識,深刻體會民族精神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課后作業部分,筆者設計了分層作業,1.基礎達標,完成5道精選的廣東中考選擇題,每題2分,共10分。2.能力提升,根據五四運動大事年表,自擬觀點簡要論述,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8分。通過不同難度習題的練習,使大部分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鞏固重難點,開拓學優生的學習思維,從而實現分層教學的目的。
為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筆者在研學案的最后設置了學生評價量表,設置0-10分值,課堂結束后,學生給自己打分,小組成員互相打分,教師也根據本節課學生的聽課狀態、發言次數、作業情況給學生打分,最后根據學生的得分情況,調整后續教學。研學案和評價量表結合使用,有助于形成“學一做一評”閉環。對學生而言,有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和改進;對教師而言,一目了然掌握學生的薄弱之處,從而有針對性輔導,減少盲目教學。
四、實踐反思與實施建議
“五四運動”這節課,在教學內容上既有生動的歷史發展過程的敘述,又有較難的歷史概念和理論闡釋。這節課,筆者分別在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和海鷗學校進行過教學,這兩所學校的作業檢測正確率如下:番禺中學附屬中學八(9)班共49人,取得優秀(15分以上)成績的有36人,占總人數的 73.5% ;取得合格(11分以上)成績的有45人,占 91.8% ;不合格(11分以下)的僅有4人,占比 8.2% 。海鷗學校八(4)班共有47人,取得優秀(15分以上)成績有19人,占 40.4% ;合格的有33人,占 70.2% 不合格的有14人,占 29.8% 。
這兩所學校在生源上差別較大,采用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后,番禺中學附屬學校八(9)班的作業合格率高達 91.8% 。據該班科任教師介紹,平日作業合格率在 80% 左右。海鷗學校八(4)班自開學以來一直是筆者任教,所以對學情較為熟悉,此前學生作業合格率大概為50% ,此次的作業得分實屬大進步。由此可見,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教師清晰了解學生的薄弱所在,使這一節課達到最優的效果。
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求發揮評價目標的導向作用,以此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有利于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有利于實現以探索為中心的“學”,有利于實現以發展為中心的“評”,做到教學評協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