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一泓清流自湖北省丹江口水庫奔涌而出,沿千里長渠蜿蜒北上。15天后,這道跨越山川的“南水”終于抵達北京。當漢江水一路北上,潤澤京城,一場關于守護、再生與新生的生態篇章,隨水波徐徐鋪展。
10年光陰流轉,超100億立方米的“南水”悄然重塑著北京的水脈——人均水資源量從不足100立方米的極度緊缺,躍升至150立方米;每3杯居民飲水中,便有2杯源自南方。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計利用“南水”超106億立方米,首都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緩解,水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
千里調水,來之不易。10年來,北京按照“節、喝、存、補”的用水原則,科學制定用水計劃,統籌水資源配置,精細化開展水資源調度,珍惜“南水”的同時用好“南水”,讓每一滴“南水”都發揮出最大效益。
2014 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至今,沿著北五環、東五環、南五環及西四環,北京城地下形成一條長達107 公里的“輸水巨龍”。
北京五棵松地鐵站,是北京地鐵一號線和西四環交匯處,繁忙的交通樞紐下面埋著一項世界工程之最——南水北調中線北京段西四環暗涵工程,兩條內徑4米的有壓輸水隧洞從五棵松地鐵站下方穿越。這一工程創下暗涵結構頂部與地鐵結構距離僅3.67米,地鐵結構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的世界紀錄。
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調度大廳,大屏幕上顯示著水資源調度計劃示意圖,示意圖里橘黃色、藍色、綠色等不同顏色的水流線路,展示著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水庫、自來水廠、地下水源地等全市水資源情況的實時動態。
據介紹,總長度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共開挖和回填土方16億立方米。在越過約600條河道、200條灌溉渠、近30次橫穿鐵路后,“南水”抵達北京。
“南水”入京后,經過泵站加壓,首先來到位于北京西南部的大寧調壓池。這里是“南水”進京后的第一處可見水面,也是南水北調北京地下輸水環路的“總閥門”。
該調壓池下有5孔閘門,用于分水。“開啟不同的閘門可將‘南水’分別送到北京主城區、大興區及城市副中心的水廠。”北京市南水北調干線管理處房山管理所所長林雄介紹,冬季每天輸水約200萬立方米,夏季用水高峰時,每天輸水最高可達420萬立方米。
“南水”通過閘門,流入地下輸水暗渠,前往北京市接收“南水”的水廠。在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建設時,北京同步謀劃建設了市內相關配套工程。2014年底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至今,沿著北五環、東五環、南五環及西四環,北京城地下形成一條長達107公里的“輸水巨龍”。此外,通州支線工程讓通州地區有了“南水”供應;河西支線工程讓豐臺河西地區、石景山區、門頭溝區也有了“南水”的支持。
進入水廠前,“南水”需過“入京、入城、入廠”3道水質監測關。“我們的智能化監測設備可實時掌握水質情況。”北京市南水北調環線管理處運行管理科高級工程師王艷說,自通水以來,從未出現水質異常情況。
“體檢”合格后,“南水”進入制水車間,在這里同本地水源混合。在經過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4道常規處理和臭氧、活性炭、超濾膜等深度處理工藝后,“南水”符合甚至優于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如果遇到“南水”停水,供水環路如何運行?在供水環路的西北側,一條輸水線路連接了團城湖調節池與北京東北部的密云水庫,這條輸水線路即密云水庫調蓄工程。
一頭連接南水北調總干渠、一頭連接密云水庫的設計,讓供水環路為各大水廠供水之余,還能通過密云水庫調蓄工程為密云水庫輸水,存蓄寶貴的“南水”。一旦“南水”停水,密云水庫便可成為各大水廠的替代水源。
此外,供水環路上還設有亦莊調節池這樣的地面工程。除直接為亦莊水廠供水外,在緊急情況下,這座位于北京東南部的“大水盆”可將存續的水反向輸送到整個環線,確保水廠用水。


密云水庫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水庫,也是北京最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和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從空中俯瞰,如今的密云水庫與2014年相比,水面不僅大了許多,還長出了許多毛細血管般的枝枝杈杈,這意味著水庫支流的水也豐沛起來。
密云水庫曾承擔著向北京城區供水的重任,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加之氣候干旱因素,水庫一度超負荷運行。2014年“南水”進京后,密云水庫得以休養生息。10年間,近6億立方米“南水”被存進密云水庫。密云水庫遇上“南水”,北京水資源調配這盤棋一下就活了。
北京市南水北調配套密云水庫調蓄工程,是北京修建的一條向密云水庫“存”水的通道。“南水”進京后,北京水務部門在全市水資源管理,特別是在充分用好“南水”的工作中,始終堅持“節喝存補”的原則。
“節”,即節水優先。10年來,北京市全面落實“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原則要求,建立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讓水資源利用效率更高、服務保障更有力更可靠。
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南水”進京后,水資源狀況得到緩解,但人均水資源量也僅是150立方米左右,“家底子”還是很薄,做好節水工作是保障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治本之策。北京城市總規依據水資源承載能力確定常住人口總量上限,全市16區全部建成節水型區,重點高耗水企業全部建成節水型企業,節水型高校創建比例達70%以上。
在做好“喝”字文章方面,建成輸配水管線近200公里、調蓄設施3處,讓“南水”與密云水庫實現“握手”,不斷織密“四通道、兩環線、九水源、多級調節”的水源保障網。
同時,立足優先用足用好“南水”,不斷擴大覆蓋范圍,建成郭公莊、亦莊、石景山等16座配套水廠,日處理能力近500萬立方米,中心城區供水安全系數從1.0提升至1.3,城市副中心和大興、昌平、房山、門頭溝等郊區新城也用上了“南水”。完成1300余個小區和單位的水源置換,推動137個村納入公共供水覆蓋范圍。城區水廠用“南水”比例由2015年的67%提高至2024年的近80%,超1600萬北京市民喝上了南來之水。
“存”,即家有“余糧”,有備無患。北京市推進南水北調中線與永定河、潮白河、北運河等主要水系連通,利用輸配水、調蓄池、反向調蓄等工程,實現水源、水庫、河湖、水廠等水務設施互聯互通,構建起北京水網基本格局。地下水最大限度“少采多補”,全市平原區地下水位由2015年25.87米回升到2024年12.48米,連續9年實現回升,累計回升13.39米,增加儲量70億立方米,地下水嚴重超采區全部清零。密云水庫蓄水量從10年前不足10億立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35.81億立方米,創歷史新高。北京建立起的外調水、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雨洪水等五水聯調的水資源保障體系日趨完善。
“補”,即開展跨流域、多水源生態補水,推動河湖生態環境復蘇,“南水”進京中,約22%的水量用于回補地下水源和河湖濕地。
“我們都說一水進京,多水變通途。大部分的南水北調水用來滿足老百姓喝的需求,如果有一定余量,我們就利用水庫,利用地下水源地存蓄起來,這幾年,地表水庫也逐漸增加了一些蓄水量,地下水連續回升13米左右。”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說。
東方白鸛、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域,北京河湖水體全面還清、水生態狀況持續向好、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位于京西的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曾因多年干旱、城市發展耗水過快等原因出現斷流。2019年起,北京在水利部的統一調度下,統籌調配多水源實施永定河生態補水。山西、內蒙古交界處的萬家寨水庫的黃河水、大同冊田水庫水、北京官廳水庫水以及部分再生水等共同匯入永定河,促成永定河在斷流26年后全線通水、匯流入海。
京東第一大河潮白河,在2021年北京市降水極端豐沛的基礎上,通過水務部門利用本地水與“南水”協同實施多路徑大范圍補水,讓潮白河在斷流22年后實現北京段全線通水,河湖生態環境全面復蘇。
溫榆河公園內,午后的玉湖波光粼粼,幾只野鴨正在湖面嬉戲。玉湖南側荷葉田田,岸邊柳絲拂水。這座2019年開建的濕地公園,現在的水域面積已達到350公頃。鮮為人知的是,這里的水全部來自附近的再生水廠。日前,《北京溫榆河公園生物多樣性發展白皮書(202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溫榆河公園累計監測到動植物種類880種,4年內增加200余種。
為了讓水通過河道緩慢下滲,有效補充地下水源地,同時保障河道生態水量,延長有水河長和通水時間,北京市水資源調度管理事務中心每年都會根據可調度水資源量的情況,精打細算,制定科學、周全的調水計劃,精心選擇補水路徑,以實現生態補水效益的最大化。
來自北京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10年來,北京全市新增有水河長超500公里,斷流多年的永定河、潮白河相繼恢復生機,五大主干河流連續4年全部重現“流動的河”并貫通入海。干涸多年的陳家莊泉等超80處泉眼實現復涌,全市1361個在冊泉點中,有水在流泉達880個。東方白鸛、桃花水母等珍稀物種頻現多個水域,北京河湖水體全面還清、水生態狀況持續向好、水生物多樣性大幅提升。
在良好水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北京積極響應市民親水需求,大力推進河湖空間開放共享,亮馬河、清河、溫榆河公園等許多河湖水系、水利設施、水利工程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網紅打卡地。
北京朝陽區亮馬河是一條水綠相融的風景廊道,6月7日,首期亮馬河Citywalk生態探秘研學之旅開啟。30多名青少年從燕莎碼頭出發,在研學老師的帶領下,一路步行穿過七座跨河橋。
對附近居民而言,亮馬河的新生,如同“龍須溝搖身一變成了清水河”,令人震撼。在沿河常住人口最密集的區域,有居民回憶稱:“原先的亮馬河兩岸雜草叢生、河道內污泥淤積,還有人在這燒烤,搞得烏煙瘴氣。以前我們都是繞著走,現在可是舒坦多了。”
“下一步,我們將著力加強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源涵養和水環境保護、水生態修復,加快推動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守護好、利用好這一泓清水。”北京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