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在廣州舉辦的“產教共融·智啟低空經濟與大模型時代”高峰論壇上,順豐科技產教融合負責人潘迪華表示,順豐將以生產型快遞服務中心為錨點,以產帶教、以教促產,推動實現低空物流產教融合的落地。
2月,廣州市將低空經濟列為高質量發展核心議題,并提出“以教育鏈支撐產業鏈”的戰略目標。《廣州市低空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相關措施全方位落地,“產教融合”被方案列為六大重點任務之一。
千年商都,高校聚集,作為產業和科創高地,廣州擁有超過4000家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僅次于深圳,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核心企業65家,涵蓋了億航智能、小鵬匯天、極飛科技等獨角獸企業。這些企業的茁壯成長,催生了大量的低空人才需求。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等院校憑借自身學科優勢和教學資源,輸出了一批掌握低空先進技術和專業知識的人才。以產教融合驅動低空經濟創新發展,廣州通過“高校研發-職教實訓-企業應用”的鏈條,以產業需求倒逼教育創新,以技術突破激活場景落地,形成可復制的“廣州模式”,為全國低空經濟與教育協同發展提供了鮮活樣本。
“空中運輸- 地面分揀- 末端配送”的全鏈條教學場景:天空中, 無人機在學校兩個校區之間頻繁穿梭;地面上, 智能分揀系統精準地對貨物進行分類和處理;而受訓后的服務機器人則負責末端配送工作,忙碌在學校各個角落。
低空經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之一,而專業人才則是推動其蓬勃發展的關鍵所在。業內人士認為,培育低空經濟復合型人才,需從實際場景出發,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精心設置新專業、微專業及輔修專業,讓教學內容緊貼行業脈搏。
作為華南地區第一家開設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公辦院校,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于2016年啟動了無人機專業,該專業在2018年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專業。
本刊記者在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的無人機展廳看到,展柜中陳列著學院與行業部門共同編寫的相關職業技能標準及配套教材,學生的畢業作品覆蓋農林、物流、城市治理等多元場景,種類繁多,應用廣泛,其中大部分作品是在學校實訓基地誕生的。
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副院長張昆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低空經濟蓬勃興起的浪潮中,學院聯合京東、順豐等龍頭企業建立低空物流實訓基地,為行業輸送高素質專業人才,實現了校企雙方的深度合作與共同進步。
2021年,學院與京東合作建立智慧物流產教融合基地。基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京東為學院提供了先進的物流設備和技術支持,同時派遣技術和管理專家到學院授課;學院則根據京東的實際業務需求,定制了專業課程和實訓項目,確保學生能夠掌握最新的物流技術和管理知識。
走進京東智慧物流實訓基地,本刊記者看到1:1還原的京東倉庫管理系統正在實時運行。基地配備了自動化分揀系統、智能倉儲設備、運輸管理系統等,校企雙方采用“項目制”教學方式,將京東物流實際業務場景引入課堂。在劃分清晰的貨架區、分揀區、出庫區,學生們身穿工服、頭戴安全帽,模擬“最后一公里”等配送場景,認真處理每一張訂單。“全流程沉浸式”培養模式,讓學生未畢業便積累了豐富經驗,這是傳統教學無法實現的。
另一邊,順豐低空物流運營中心正在校園內緊張施工,無人機起降點與智能分揀中心已初具雛形。
據張昆曉介紹,學院整合無人機應用技術、智慧物流、服務機器人三大專業,與順豐攜手開發了一系列創新教學項目和課程體系。按照規劃,順豐低空物流運營中心將走出實驗室,打破校園空間限制,形成“空中運輸-地面分揀-末端配送”的全鏈條教學場景:天空中,無人機在學校兩個校區之間頻繁穿梭;地面上,智能分揀系統精準地對貨物進行分類和處理;而受訓后的服務機器人則負責末端配送工作,忙碌在學校各個角落。
“空域管制是低空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涉及飛行安全、空域資源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順豐集團憑借其在物流領域的廣泛影響力和豐富資源,積極協調相關部門,為校企合作項目爭取合法合規的空域使用權。”張昆曉介紹。
“學院未來會將順豐低空物流運營中心打造成創新示范基地,吸引更多企業和科研機構關注、參與進來,為推動低空物流的快速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張昆曉說。
3月底,由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主辦的“無人機系統國際邀請賽”在廣州白云校區落下帷幕。來自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印尼及中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的8支戰隊,經過激烈角逐,以精湛技藝展現了無人機技術的創新邊界。
作為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以下簡稱“世賽”)擬新增賽項——“無人機系統”賽項的全球首場預演,本次比賽以“無人機系統”賽項技術標準為引領,設置了無人機組裝和手動飛行測試、無人機診斷和維修、無人機應急搜救航拍和無人機模擬飛行等高難度競賽模塊。
據張昆曉介紹,世賽新增賽項的設置更好地體現了技術發展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他認為,低空經濟要大發展,不僅需要更多無人機飛手,還需要更多修理、維護和系統編程的技術技能人員。
“作為校企聯合培養班的學員,我在班上參與了工業級無人機的硬件組裝、飛控系統調試,學習了標準化生產流程。廣州慧谷動力科技有限公司企業導師引入AI飛控、5G網聯無人機等新技術,給我們展示了很多低空經濟在城市管理、物流配送等領域的落地案例,讓我們接觸到企業最前沿的新科技和場景。參賽過程中,國外工程師還分享了世賽‘無人機系統’賽項的技術文件,幫助我們理解全球行業標準,拓展國際視野。” “無人機系統國際邀請賽”的一名參賽學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以“賽場是明天的生產線”為核心理念,通過多元化路徑推動競賽成果轉化,形成了“以賽促創”的產教融合機制。
除了主辦“無人機系統國際邀請賽”,學校還與加拿大公司Studica共建了“SHGE國際研究中心”,將競賽成果轉化為國際教學標準。據悉,該標準目前已被20余個國家和地區采納。
通過“競賽-孵化-創業”路徑,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積極引導優秀項目對接產業需求。如今,學院聯合廣州慧谷動力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敏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將競賽技術(如無人機編隊巡檢、物流模塊)直接應用于生產線,相關產品已投入市場測試。
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還與北航等高校開展合作,共建“世賽+學制技師班”模式——技師學院學生負責結構制造,高校團隊開發智能模塊,形成互補創新。同時,學院也向校內和高校團隊開放無人機訓練場、自主飛行控制中心等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編隊巡檢等真實場景測試支持。
“我校這些機制涵蓋國際資源對接、校企深度協同、跨層級人才共育三大維度,實現了技術研發、標準輸出、創業孵化的閉環生態。”張昆曉說。
數據顯示,我國無人機行業人才缺口超百萬,世賽新賽項的設立為職教改革指明方向。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院長吳洪東表示,學院已組建專項教研團隊,將世賽技術標準融入課程體系,并計劃聯合其他院校共建產學研平臺。學院將以世賽為支點,持續深化“以賽促教、以賽促產”模式,為低空經濟發展輸送高技能人才。
低空經濟研究院署理院長楊柳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單一領域的技術突破難以支撐復雜場景落地,“我們要求每個種子項目必須整合至少三個學科,從立項階段就植入系統性思維”。
實驗室里完成0到1,迅速落地市場,實現1到100——在科研一線與產業前沿之間建起無縫銜接的橋梁,這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以下簡稱“港科大(廣州)”)低空經濟研究院探索的產教融合新模式。
港科大(廣州)校長倪明選在談及產教融合時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學校創新采用“揭榜掛帥”機制,將企業需求直接嵌入科研鏈條,同時通過“探索者計劃”鼓勵學生參與真實科研項目。“探索者計劃”向本科生開放申請,入選者自主選擇課題,每月可獲得2000元科研基金。學校還為“探索者”們配備跨學科導師,培養他們成為有創新能力和跨學科視野的高端人才。
倪明選認為,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低空經濟是典型的交叉學科領域,目前面臨著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而跨界融合正是高校的長處。支持低空經濟發展,高校應充分發揮“創新孵化器”作用。
“我們把支持低空領域創新當作培養跨學科人才的實驗來推進。學校從各方面支持打破邊界。比如港科大(廣州)教授的辦公室是打散的,辦公室隨機分配,學校物理空間設計就突出融合互通。”倪明選說。
2024年,港科大(廣州)啟動低空經濟研究院,以“種子項目”為抓手,構建起“學科交叉打通技術壁壘、校企協同加速成果轉化、標準輸出引領行業升級”的良性循環,推動跨學科人才培養。
低空經濟研究院署理院長楊柳青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單一領域的技術突破難以支撐復雜場景落地,“我們要求每個種子項目都必須涉及多個學科,從立項階段就植入系統性思維”。
楊柳青介紹,在第一期種子項目中,學校支持了25支跨學科團隊,涵蓋材料科學、智能交通、通信網絡、政策研究等方向。
聚焦“無人機與多地形異構機器人的多智能體協同配送系統”和“低空航空系統的可持續性與經濟影響”的兩個團隊頗具代表性,他們各由10名或更多跨學科教師組成,涵蓋交通、能源、機器人、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經濟法律等多個領域。“問題導向”的科研模式,倒逼學生和教師跳出舒適區,成為既懂技術又通產業的“系統工程師”。
在讀博士生陳興威是參與港科大(廣州)低空經濟研究院第一期種子項目的成員,目前專注于高性能氫燃料電池和電解水制氫裝置的研究。
“發展氫燃料電池無人機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催化劑、膜電極、電堆結構設計等多維度的技術創新與優化。我不僅要鉆研電化學與材料科學,更要主動去理解和整合先進制造、智能控制、通信傳感乃至空域法規等多學科知識。這種圍繞真實、復雜問題(如提升氫動力無人機續航與可靠性)進行跨學科整合的學習模式,極大拓寬了我的思維邊界,讓我提升了系統性分析和解決交叉領域復雜難題的關鍵能力。”陳興威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我們深刻認識到,唯有將自身核心技術優勢與產業界成熟的工程能力、平臺經驗和制造體系相結合,才能將藍圖轉化為現實。”陳興威說,“低空經濟研究院充分發揮了跨學科合作的優勢,為研究者們提供了能將理論知識快速應用于實際場景并獲得即時反饋的平臺。學校和產業界提供的平臺支撐和工程化賦能,使我們得以攻克那些單一研發團隊難以逾越的系統集成壁壘,顯著加速了產品研發的進程,幫助我們最終成功打造出具備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氫燃料電池的無人機。”
通過一個個具體項目,學校和企業以開放式的知識共享、深度的技術共研、一體化的方案設計與優化形成了緊密合作的創新聯合體。
“2024年廣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進建設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在我看來,打造環港科大(廣州)創新區,是旨在通過構建一個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科研成果從上游到下游的全方位轉化。創新區需要一個主題來牽引,低空經濟就是一個很好的主題。”倪明選說,“培育低空經濟高端人才,并不只為了解決產業界現有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往前看,我們的目標是助力中國在低空經濟全球賽道上占據先發優勢。”
(作者系《瞭望東方周刊》低空經濟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