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減”背景下,提升教育質量與減輕學生負擔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也引起了教師對如何高效開展針對性教學的思考。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是可實現的途徑之一。因此,廣大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積極融入教學輔助工具,合理運用智能化設備,在不改變教學導向與本質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實現因材施教,重塑教育生態,支持且推動“雙減”政策落地。
“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意義
(一)增加優質供給
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可以使優秀的數字設備、平臺、工具,以及優質的信息化資源流向課堂,增加優質供給,支持教學提質增效,貫徹“雙減”精神。具體而言,優質供給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線上優質信息化資源,可供教師根據知識講解、學生需求進行選擇,支撐多層次、多方面課程體系的構建,保障資源與課程標準、學生發展匹配,使因材施教的實施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優質信息化手段或工具,支持智能化資源推送、實時化學習輔導、精準化分析學情等教學服務,通過體驗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學活動,為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提供堅實的技術力量。
(二)助力教學創新
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使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均有所創新,助力“雙減”落實。首先,信息技術支持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進行科技實踐,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如在TangramHD中移動、組合、翻轉圖形,認識圖形的基本特征;在Geoboard中繪制幾何圖形;通過Educreations錄制分析探究過程,投影到多媒體屏幕上,方便共同探討[2。其次,信息技術為數學學習打造了多元化的技術空間。學生可以按照學習需求選擇資源、軟件、技術手段,引領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使教學真正為學生發展服務。最后,利用信息技術改變教師了解學情的方式。教師可以基于智慧教學平臺采集學情數據,準確了解每位學生的情況與需求,從而支持教學組織與管理形式的創新。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原則
(一)增效提質原則
減負、增效、提質是“雙減”政策的核心精神,其引領小學數學教師通過高效率、高質量的教學減輕學生負擔。因此,在與信息技術融合的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增效提質原則,夯實基礎知識教學,綜合鍛煉學生能力,提供豐富實踐學習機會,構建高效自主、體驗探究課堂,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實現教學的提質增效。
(二)學生本位原則
“雙減”的本質是體現教育的主體性,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中,教與學的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教師不僅要將重點放在合理應用信息技術資源、手段、工具上,還要始終關注信息技術運用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具體學習情況,以“學生要學什么”“學生需要什么”“學生缺乏什么”為立場進行教學設計,確保教師始終站在學生立場,為學生發展而服務,從而真正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
(三)活的教育原則
信息技術賦能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將諸多環節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如數學實踐可以在線上依托模擬軟件完成,互動合作也可以利用智慧化教學平臺在線上完成。但是,教學形式與手段的變化并不能改變教學的初衷,教學仍然要堅持活的教育原則,確保教材是活的、方法是活的,學生有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動眼看、動耳聽的機會,能夠經過思考與實踐理解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呈現“雙減”所期待的教學樣態[3]。
三、“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策略
(一)知識導入:依托信息化資源載體
知識導人是課堂教學的初始環節,也是建立高效、高質課堂的基礎與前提。具有啟發性、趣味性、實踐性的知識導人能夠奠定整節課的氛圍與基調,保障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與知識導入環節的融合擺脫導入形式單一、資源匱乏、脫離實際等問題,提高導入效果,為教學的提質增效打好基礎。因此,教師可以依托信息化資源載體完成知識導人。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網絡上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資源,并以合適的手段導人。信息化資源的載體多種多樣,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改變形式,使導人形式更加豐富有趣。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下冊“分類與整理”課程教學中,為了探究“按給定標準分類”,教師需要通過導入引導學生探究什么是事物分類、分類標準是否為固定的,基于以上目標,選擇圖片與視頻兩種資源載體導入知識。教師可以利用101教育PPT的圖片快傳功能,將“公園里無人收款氣球攤位”圖片導入多媒體屏幕。通過圖片,學生可以看到,攤位上氣球雜亂無章地系著,不同顏色、形狀的氣球堆在一起。過往的游客紛紛露出“嫌棄”的表情。這時候,教師可以請學生說一說感受,引導學生說出分類或整理等詞匯。接著,教師可以啟動洋蔥學院App播放動畫視頻,一個個氣球長出了小角,他們自己開始尋找同伴,心形氣球和心形氣球在一起、圓形氣球和圓形氣球在一起,或者紅色在一起、藍色在一起、粉色在一起,找到同伴后,周圍的游客也露出了笑容。接下來,教師可以再請學生談一談感受,與之前的圖片對比,直觀地了解有標準的分類與整理。
依托信息化資源載體導人數學知識,將知識融入直觀的情境中,能夠使導入環節內容豐富有趣,引導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從具象直觀的認識中探索抽象的數學知識,從而開啟高效、趣味的數學之旅。
(二)知識呈現:利用信息化演示工具
知識呈現是將學生原有的知識情況、新知理解等內容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初步理解知識。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考邏輯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在知識呈現環節,教師應賦予學生自主權,鼓勵學生自行演示,讓學生大膽呈現其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可以基于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選擇合適的信息化演示工具,組織學生直觀演示,借助其提供的豐富功能使演示過程生動、重點突出,從而保障學生充分參與課堂學習,把握課堂節奏,也使教師真正了解學情,并以之為依據為推動高效學習采取措施[4。
以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萬以內的加法”課程教學為例,經過分析與探究,由學生呈現三位數加兩位數、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過程,演示加法運算基本規則的運用與計算過程中的邏輯思維。由學生啟動希沃白板5,呈現算式 ?271+31° 與 ?271+903? ,在工具欄中找到“筆的工具,在算式下方列豎式,邊列豎式計算邊講解。以中 271+903′ ”的計算為例,在列豎式時,學生將“1”與“3”對齊、“7”與“0”對齊、“2”與“9”對齊,演示數位對齊計算原則;在豎式上方畫出箭頭,箭頭指向左,演示從個位算起原則;將上下兩個數字相加,結果落在下方,百位上‘ 2+9 ”的結果大于10,學生在結果位置利用“蒙層”功能將百位與千位的數字遮擋起來,以提問方式與同學互動;最后消除“蒙層”,顯示數字“1”(百位)與“1”(千位)。演示結束后,學生做出總結,通過“聚光燈”功能將焦點集中在對齊的數位上,通過“放大鏡”功能將豎式中百位向千位進位的小“1”放大,以此提醒同學:相加滿十后要向前一位進一。通過學生的演示與演示過程中其他學生隨口而出的問題、結論及簡單互動,教師判斷,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良好,可以進入下個階段的學習。
(三)合作探究:借助智慧化教學平臺
合作探究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通過合作探究,學生可以積極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交換智慧,從而完成知識建構。基于學生本位原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融合中要為學生提供高效、便捷、智能、和諧的探究環境,使合作探究中有更多可能性。教師可以借助智慧化教學平臺打造新型合作探究模式,以從多元角度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智慧思維發展為目標,引導學生靈活操作智慧化軟件與工具,提高合作探究深度,在相互討論、發生爭議、創新性理解中生成學習智慧,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課程教學中,通過合作探究使學生主動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 。教師啟動智慧化教學平臺,為每個合作探究小組單獨建立討論組。教師可以先將組長拉入討論組中,再由組長添加組員。組員全部到齊后,教師可以通過平臺統一發布探究任務:“給出等邊三角形,嘗試用多種方法探究內角和。”教師觀察到,大部分小組先討論什么是內角和。等邊三角形為一個封閉圖形,其內部有三個角,每個角都有角度,三個角度數相加應該為內角和。做好準備后,組員依次發言。某小組組員認為,利用量角器測量角度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計算,但缺少工具。也有小組組員發現探究對象的特殊性。由于等邊三角形內部每個角為 60° ,三個內角的和就是 180° 。該結論提出后,立即有其他組員質疑:“如果不是等邊三角形呢?”為此,學生可以借助平臺的“畫板”工具畫出普通三角形,并提出將三個角剪下來組合在一起,點擊“裁剪”工具剪下三個角,拖動后將其組合在一起,學生發現為一個平角( 180° ),由此探究出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 。此外,還有小組整理探究結果時發現,矩形沿對角線折疊可以形成兩個完全相等的三角形,矩形內角和為 360° ,那么一個三角形內角和為 180° ,從而探索出更簡便的驗證方法。
借助智慧化教學平臺支持學生合作探究,能夠使學生的交流、探索、實踐更加便捷,有助于促進學生智慧思維的生成,深化其學習效果。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師端了解每個小組的探究情況,掌握組員的發言情況、探究進度等,確保合作探究的高效進行。
(四)課堂測試:引入智能化便捷設備
在教學中,課堂測試具有多種功能。其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習結果,發現學生的理解誤區或遇到的問題,以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指導,提高教學質量。在“雙減”背景下,教師更需通過課堂測試了解教學情況,判斷教學質量。而融合信息技術后,可以支持課堂開展無紙化測試,以隱性測試與顯性測試相結合的方式持續評估學生學習,以便及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其獲取高質量的學習體驗[5。教師應選擇便捷的智能化設備簡化測試形式,弱化課堂測試痕跡,無感采集數據,基于數據分析判斷教學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解簡易方程”課程教學中,學生掌握了方程定義、方程的解、基于等式性質解方程等知識點。為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智慧筆盒將測試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智慧筆盒支持手寫,不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其可以通過題庫與AI技術實現無感采集,伴隨著教學過程全方位采集數據。了解方程定義時,教師可以通過智慧筆盒設置搶答問題:‘ 10+xlt; 40 、 10+x=40 、 10+xgt;40 均為方程,那么方程有什么突出特點?”學生可以點擊搶答按鈕、按住話筒回答問題。智慧筆盒會自動統計哪些學生的回答有“數字、未知數、x”等字樣。學習方程的解時,教師可以設計多選題:“下列哪些說法是正確的:1.x=2 是方程
的解;2.方程的解可以使方程左右兩側相等;3.方程的解也可以為字母;4.方程的解就是求出的未知數。”學生完成選擇后,智慧筆盒也會統計準確率。基于等式性質解方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單選題或解方程題目,通過采集數據觀察學生是否會用等式性質,例如:“解‘ X-3.8=6.2 的第一步是否為x-3.6+3.6=6.2+3.6, ?”從而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應用情況。教師可以根據以上數據信息,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引入智能化便捷設備,支持數學課堂每個環節均實施無紙化測試,通過全過程采集學生的學習數據,能夠客觀了解教學效果。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邏輯錯誤、思維短板,可以及時采取個性化的干預措施。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優化教學指導,有效助力“雙減”政策的深入落實。
四、結束語
在“雙減”背景下,教學改革與優化的最終落腳點是課堂教學提質增效,讓教育回歸校園。因此,教師堅守課堂陣地,以高質量、高效率的學習減輕課后負擔,這才是“雙減”的初衷。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有效融合,為教學提質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師應積極引入信息技術,加速課堂教學改革,將高效率傳遞內容、高質量組織教學作為生命線,靈活運用資源、技術、設備,支持各個教學環節,提升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學習方式的便捷性、學習內容的針對性,落實智慧教育,構建全新的教育生態,促使“雙減”的行穩致遠。
作者單位: 張超甘肅省慶陽市寧縣焦村鎮任村小學
參考文獻
[1]高麗娟.“雙減”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家長,2023,(36):106-108.
[2]張薇薇.小學數學融合信息技術的合作學習研究[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11):52-54.
[3]張冠付.“雙減”政策下應用信息技術助力小學數學分層作業的探索[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129-131.
[4]黃海霞.“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的整合[J].天津教育,2022,(35):114-116.
[5]陳怡彬.“雙減”背景下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深度融合研究[J].智力,2022,(3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