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減少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激發學生內在潛力,使其自主探索與解決問題,為學生學習積累更多的經驗。將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除了能充當教學工具,還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知識,讓他們領略到醫學微生物學的獨特魅力,這樣做能夠持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他們將來學習臨床課程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的優勢
(一)激發學習興趣,拓寬認知視野
教師在開展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時,將靈活多變的信息化教學手段與方法運用于課堂,能充分彰顯學生主體性,促使學生主動接受學習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探索知識的興趣,打造出豐富多彩的課堂。通過此舉,課堂教學氛圍將朝著輕松愉快的方向發展,使學生不僅能享受醫學微生物學的學習樂趣,還能拓寬學習視野,積累知識,提高搜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確保教學更貼近實際生活,顯著提升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二)促進自主學習,培育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應用于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能為學生打開通往新世界的大門,使學生能親身體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無限可能,點燃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在該技術的應用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解鎖了學生創新潛能,實現對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在中職微生物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不僅能為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做鋪墊,還能培養學生持續學習的素養,對學生終身學習能力與長期發展有積極作用。
(三)實現資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是中職衛生學校護理、檢驗、藥劑等專業的必修課程,其中微生物學屬于該課程的知識板塊之一,對相關專業學生的后續臨床課程的學習至關重要。但由于已有的師資力量比較有限,使教學面臨著較重的教學負擔,教學水平也存在著諸多的差異。引入信息技術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減輕教師的負擔,提高教學資源的制作效率和質量,保障教學內容的規范性和一致性,從而提升中職整體的教學水平。利用此種資源共享模式,真正降低了教育成本,使教學內容朝著規范化發展,有效提高了中職學校的教學水平。
三、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重要性與學時壓縮的矛盾
醫學微生物學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實驗室檢查方法及防治原則的學科。該學科是某些醫學專業中不可或缺的專業基礎課程,對醫學生學習生涯具有重要作用。微生物種類繁多,各類微生物亦各有特征,因此,醫學微生物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在校的時間比較短、課程比較多,中職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學時出現了被大幅壓縮的現狀,不管是理論課時教學,還是實驗實訓教學,皆面臨著時間緊迫的挑戰,學習情況不容樂觀。
(二)學生動力不足與主動性缺乏
中職學生普遍存在著理解能力差、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表現為學生主動學習意識比較薄弱。而醫學微生物學中的知識點比較繁雜與抽象,專業術語較多,需要學生能具備良好的歸納總結能力,以及要擁有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實現高效學習。此舉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大困難,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部分學生并未認識到該課程的重要性,認為此課程遠不如其他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存在著消極態度,阻礙了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環境下中職醫學微生物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設計微課視頻,提供自主學習平臺
擁有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在未來學習與職業發展中具有顯著優勢。因此,基于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教師應針對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自我管理能力弱的現象,采用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具體而言,教師應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微課視頻為學生提供自主預習導學方案,使學生能在課前展開自主預習,引導學生實現有效預習,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微課視頻內容有著短小精悍的特點,符合了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注意力時長,能避免給學生帶來過大的心理壓力,讓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例如,在開展醫學微生物學教學前,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精心選擇適宜知識點制作微課教學視頻,視頻中應包含細菌基本結構及特殊結構的功能、病毒的結構及化學組成、病毒復制周期等知識,以供學生在課前觀看,使學生能形成自主預習的良好學習習慣。而在微課視頻中,教師可以借助實際醫療案例,幫助學生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以及它們在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也可以直觀地展示微生物的動態圖像,如細菌分裂過程、病毒侵入宿主細胞等,讓學生真正理解微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同時,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設計思考題、小測驗等,對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檢驗,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案例,確保每個學生皆能獲得必要知識,為后續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借助微課視頻進行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為其形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做鋪墊,也能讓學生掌握更多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養成終身受益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重構教學內容,激發自主學習能力
醫學微生物學內容較為繁雜,對于剛剛接觸該課程的新生而言,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該課程涵蓋了廣泛的實驗環節內容,如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油鏡下細菌的基本形態和特殊結構觀察和革蘭氏染色實驗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學習疲勞的現象。因此,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精心挑選與整合課程內容,借助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實驗操作錄像等形式,將抽象的知識點具象化,降低學生學習微生物學的難度,提高學習效率。通過此舉,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實現即學即吸收的效果,或者在課后自主學習,反復觀看微課視頻,以鞏固記憶。尤其是在學習微生物學總論知識時,該部分內容較為抽象,極易引發學生的畏難情緒,一旦學生在課堂上分心,就可能無法跟上教學進度,進而導致知識斷層。此時,教師可利用信息化教學解決這一問題,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實現高效學習。例如,借助圖片、錄像、視頻等媒體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與課后反復觀看,從而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難題,減輕學習壓力。再比如,在傳統顯微鏡使用的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進行演示,學生觀看后再進行實踐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操作不當可能會阻擋學生視線,導致操作細節模糊等問題,致使學生難以記憶。視頻教學作為一種有效手段,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視頻中的暫停、回放等功能,深入細致講解重點難點知識,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與掌握。針對實驗中無法展示的內容,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從網絡中獲取優質實驗視頻,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提升學習效果。此外,結合社會熱點,如結核病、乙型肝炎和艾滋病防治等,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緊密相連,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今后發展奠定基礎。
(三)技術輔助教學,鍛煉學生自學能力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特別是在微生物學教學中,信息技術能將抽象與復雜的概念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為教學提供圖像、視頻資料,增強學生對該內容的理解,實現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通過此形式,學生能在探索與實踐中掌握更多微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習效率[3。例如,教師在講授微生物學的難點知識時,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堂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復雜的知識點。以講解微生物的形態和結構為例,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將高度清晰的微生物圖像直觀展現于學生的面前,如細菌、病毒的形態結構,以及它們的繁殖或增殖過程。依托此種方式,讓抽象知識直觀化與具體化,使學生詳細認識和理解微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同時,教師在教學中,還可將生活常識與知識點結合,如食物腐敗的微生物原因,有益微生物用于饅頭的發酵、醬油的釀造等,讓學生能對知識點具有直觀感受,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此外,教師應設計練習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可設計如何判斷特定抗生素對某種細菌的作用效果,依據此題目,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查找、分析資料進行,以此提高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科學探究能力。采用此類教學方法輔助微生物學難點知識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為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做鋪墊。
(四)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為了優化教學過程,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展開教學。同時,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發與整合微生物學的教學資源,如構建豐富的PPT課件庫、制作精練的微課視頻內容[4]。同時,教師在此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學習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前布置任務,并推送有關此方面的教學資源,使學生能在課前對所要學習的內容做好初步的準備。而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靈活應用“彈幕”“搶答”“不懂”等互動功能,鼓勵學生即時進行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困惑,以便教師能即時解決學生的疑問,促進師生實現良好交流。課堂環節,充分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臺,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與互動,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為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教師應將課堂練習與題目整合在在線平臺“學習通”中,借助即時小測驗,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評估,隨后依據學生答題表現精準識別教學的難點與學生的不足之處,針對性調整教學方法與策略。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組建學習小組,針對特定主題自主查閱資料、制作課件并上臺展示,教師則擔任引導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專注于解決學生自學過程中遇到的難題。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實現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雙重提升。
(五)課后鞏固練習,強化學生學習收益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削弱。因此,要實現高效學習,有效的復習策略是不可或缺的。利用復習策略能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深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信息技術在此環節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可利用信息技術在網絡平臺中搜集復習資源,并鼓勵與引導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中進行自主學習。通過此形式,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選擇合適的復習材料,自覺參與到練習中,完成后上傳到網絡平臺,為教師檢查與評估鋪墊[5]。例如,在開展微生物學教學時,教學的重點在于幫助學生理解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以及如何才能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后繼臨床相關課程的學習,從而實現對醫學生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連貫性學習思維及實踐技能的培養。基于此,教師在完成此知識的教學后,應在課后環節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制作針對性的輔導視頻以鞏固學生知識,并在網絡平臺上設計相關任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練習。以加深對細菌耐藥性理解為例,學生可登錄學習平臺選擇耐藥性板塊,利用所學知識分析案例“某醫院發現一種對多種抗生素具有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探討其可能的耐藥性機制及其對公共衛生的潛在影響”。此過程不僅強化了學生對微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而且對于有條件能開展視頻連線的學生,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線上輔導,打破時空界限解決學生的疑惑,進一步鞏固與深化學生所學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能力是中職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能力。將這一能力的培養融入醫學微生物學教學中,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還能培養其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因此,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在開展微生物學教學時,應高度重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期全面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作者單位:王燕云南省普洱衛生學校
參考文獻
[1]崔娜娜,車貴平,陳彩玉.基于職業院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分析:關于網絡環境下的思考[J].才智,2023,(20):
[2]劉祥杰.中職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電腦校園,2021,(10):8749-8751.
[3]劉建平.信息化背景下中職護理專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教學方法探討[J].探索科學,2021,(03):57.
[4]趙君毅.中職醫學微生物學教學探討與實踐[J].健康之友,2020,(04):113.
[5]徐立麗.中等職業學校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及考核改革探索[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1,(0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