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更加多元、自由、便捷的學習環境,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數學學習潛能,促進學生掌握更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學科素養。小學數學教師應致力于運用信息技術創新原有的數學教學方式,以信息化教學手段為輔助,帶領學生高效掌握學科知識,深人理解數學內涵,構建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一、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構建的意義
(一)培養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數學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端正其數學學習態度、幫助其認識數學學習的重要性為主,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運用信息技術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人趣味性的內容,給予學生更加新穎的學習體驗,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提升其學習質量與效果。
(二)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初階。而數學學習中需要進行復雜和抽象的思維活動,對于學生而言是重大的挑戰。在學科教學中,具象化的體現形式旨在幫助學生理解難懂且抽象的數學知識點。考慮到學生現有的思維能力水平,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轉變知識講解方式,以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法代替以往的概念解讀教學法,能夠將教材中的文字轉變為有趣的動畫視頻,并演示知識的形成過程,有利于學生直觀理解和領會知識的本質內涵,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積極的影響作用。
(三)增進師生互動
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在于增強數學課堂的活力,這依賴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與互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融人信息技術,能夠成為聯系師生、構建平等關系的紐帶。通過直觀演示知識內容,配以教師趣味化的講解,能夠有效發散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對演示過程展開思考,并積極向教師表達個人的疑問,創造師生之間課堂交互的契機,切實提升課堂互動的效果,使數學課堂更具生機,從而幫助教師順利構建高效課堂。
(四)拓展教學資源
數學學科教學以教材內容為依據,但不應局限于教材。數學是一門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的學科,最具代表性,同時也與學生聯系最密切的體現便是數學知識在解決生活問題中的應用。教師應通過信息技術整理優質的課外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通過資源的整合與利用,認識數學學科與相關領域的聯系性,通過積極拓展教學內容與資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構建高效課堂,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構建原則
(一)輔助性
本質上,信息技術是一種創新性的教育手段,主要作用是輔助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幫助教師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融合,力求構建信息化高效課堂,不應以“唯課件論”為主導,仍需要將教育作為核心,利用信息技術的輔助功能優化備課模式,充實課程內容,創新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遵循輔助性原則構建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以教育為主,信息化為輔,避免舍本逐末,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教育。
(二)生活性
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應選擇符合小學生認知模式的方式構建信息化高效課堂,將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重點置于“生動教學、追根求源”方面,引領學生認識數學知識的起源、發展和應用,使其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識內涵,夯實數學知識基礎。教師應以生活性為基本原則,追求構建以“從生活中探尋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理解數學知識,于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為核心理念的信息化高效課堂,運用信息技術積極拓展生活教學資源,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走出課堂,擁抱生活”,提升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知水平[]。
(三)融合性
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用所代表的是線上教育,其必須與基本的線下教學相融合,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互補,方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3。教師應以融合性為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的構建原則,既要利用信息技術做好線上的教學溝通工作,又要堅持通過線下教學做好知識講解和能力培養工作,發揮線下授課的優勢作用。通過線上與線下的有機融合,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
三、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構建路徑
(一)網絡交互,優化學科備課模式
高效教學的前提條件是合理備課。高質量的備課方案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4。在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參與備課的機會,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課前運用信息技術布置預習任務,通過網絡交互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收集其關于課程備課的想法和建議,便于教師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改進備課思路,優化教學設計,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課程教學為例,本節課程的所有知識以“倍”這一概念為起始點。因此,在預習任務設計中,教師應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和實踐探索理解“倍”的概念,并準確解讀其內涵。如此,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聊天軟件組建學習群,在群聊中發布預習任務:理解“倍”的概念,舉出與“倍”相關的數學案例。依據任務要求,學生嘗試從教材中找尋關于“倍”的線索,通過思考,確定“倍”指的是兩個數之間的數量關系,并在預習活動中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的動手方式,體驗“把什么當作標準量,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的探究過程,從而逐步建構“倍”的概念。預習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在群聊中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舉出的案例,如“兩個蘋果是一個蘋果的兩倍。”“我家有9個橘子和3根香蕉,橘子的數量是香蕉數量的3倍。”等,了解學生對“倍”的概念及其應用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通過線上交互,教師可以初步了解到,大部分學生均能通過舉出實例的方式理解“倍”的概念和含義。因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實際需求應側重于深人探究“倍”在數學解題中的應用,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課程教學設計做出優化,即簡化對概念知識的講解,重視對知識應用的教學,把握課堂教學關鍵點,實現高效教學的目標。
(二)生動演示,形象理解數學知識
課程導入是教師引出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并對課程新知建立感知的環節。在該環節,知識的呈現方式和講解形式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基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與理解能力水平,教師應運用信息技術創新課程知識的導人方式,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演示方法輔助學生探尋知識本質,將數學語言轉變為學生容易接受的動畫內容,開發其數學思維,準確掌握相應的數學概念。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課程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應引導學生直觀理解“面積”的概念定義,從而與后續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順利銜接,使學生以從簡到難的順序主動建構課程知識體系,讓學生在掌握面積概念的基礎上熟練運用面積計算概念解決實際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面積這一概念所屬的知識體系與平面圖形有關。這種幾何類的數學知識大多具有抽象性的特點。如何將抽象內容進行直觀演示,是本節課程實現高效教學目標的關鍵。教師可以運用Maplesoft中的可視化工具,在演示界面上繪制一個簡單的平面圖形,并在圖形的邊上標注出一個點作為出發點。隨后,教師制作并播放演示動畫:從出發點開始,一條紅線沿著平面圖形的邊走過一周,直至回到出發點,完成對平面圖形繞行一周的動作。結合該二維動畫視頻,教師便可指導學生直觀認識紅線所圍起來的區域面積,即平面圖形邊以內的區域,便是其面積。如此,教師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轉換為可以直觀演示的動畫,大大降低了學生對面積概念的理解難度。這有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綜上,教師運用先進的數學教學軟件,創新課程知識的呈現形式,以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方式進行趣味化的知識講解,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同時,能夠有效開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三)聯系生活,提升數學學科認知
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在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高效課堂時,教師應利用數學的生活性特點,借助信息技術積極拓展生活中的數學教學資源,依托真實的生活情境延伸教學范圍。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打通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壁壘,引導學生在實際場景中探索和獲得數學知識,積累生活經驗,提升認知水平。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課程教學為例,統計是生活中常用的數學方法之一。本節課程的教學任務為,教師運用生活資源引導學生探索統計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的應用,由此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和數據意識。運用互聯網,教師可以輕松獲取和整理一些可以進行統計分析的數據,如我國歷年人口數量、我國歷年累計出口總額等較大的統計數據,或者本月某市天氣情況、某學校某年級測試成績分層情況等較小的統計數據。教師可以選擇適合本學段學生進行統計分析的數據內容作為教學案例,將這些來源于生活的數據資源導人SYSTAT、SigmaStat、DataMelt、OpenRefine等數據統計軟件當中,運用軟件的統計功能,按照數據統計要求將不同的數據進行歸類處理。譬如,在處理“本月天氣情況”數據時,教師可以將相同的天氣作為同一類數據進行匯總。隨后,根據分類好的數據,教師在軟件的圖形庫中找到條形統計圖,運用軟件的圖表繪制功能繪制與數據對應的統計條,直觀演示用條形統計圖統計分析數據的過程。
在本次教學中,網絡技術為教師提供了數據來源,專業的數據統計軟件參與了數據整理、數據統計、數據分析的過程,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實現完美融合,高效課堂的構建目標得以達成。
(四)課中互動,巧妙激活數學思維
課堂中的有效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方法。在融入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發揮信息技術促進師生互動的作用,在有效的課中互動中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搭建教學互動平臺,并借助相關的可操作功能,在知識講解環節創造師生互動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通過平臺與教師展開交互,通過教師有效引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根據學生的互動表現合理調整教學節奏,提升整體課堂教學效果[5]。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課程教學為例,本節課主要學習軸對稱和平移,需要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軸對稱的性質,學習平移圖形的技巧。教師可以利用交互式教學軟件打造共享式教學平臺。教師與學生在平臺上的操作行為對雙方可見,這可以使教師直觀了解學生進行軸對稱和平移的操作過程,并及時給予相應的指導。利用共享式教學平臺,教師在學生掌握軸對稱性質和平移操作方法后,可以布置學習任務:做出某個圖形的軸對稱圖形,找出它的對稱軸,并將該圖形向左平移5個單位。隨后,學生應在平臺中的操作面板上進行相應的操作,而教師則可以通過學生的操作行為分析其對課程知識和技巧的掌握程度,并通過相應的點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圖形的軸對稱和平移技巧解決問題,提升其數學思維。
在信息技術的加持下,教師可以利用共享式教學平臺,在知識講解、實操演練等多個環節,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并圍繞特定的數學問題展開深入的交流探討,最大化地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四、結束語
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的構建,本質是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輔助學生實現高效學習的教學實踐方法。教師應在備課工作、課程導人、資源拓展、課堂互動、合作探究等各項教學環節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給予學生全新的學習體驗,轉變其原有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數學知識,并理解知識內涵,依托信息技術促進學生數學思維、數學認知、數學理解等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作者單位:張增強甘肅省慶陽市寧縣中村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張婧靚.應用信息化手段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3,(09):52-54.
[2]王靜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信息化高效課堂構建的路徑[J].中小學電教,2023,(04):64-66.
[3]王璽花.信息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研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23,(01): 60-61+64.
[4]孟昭怡.信息化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科幻畫報,2022,(08):181-182.
[5]杜月新.淺談信息化條件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J].讀寫算,2022,(2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