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語文核心素養作為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核心能力,綜合體現了學生的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以及文化自信。根據2022年新課程標準,這四個方面被確立為語文核心素養的核心要素,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不僅是對語文學科傳統價值的堅守,更是對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要求的積極回應。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動下,小學語文教學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當前一些教師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一般過分聚焦于知識的灌輸,而未能充分重視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因此,語文教師應積極調整教學策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教學的作用和價值
(一)革新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
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常借助板書作為輔助,以口頭方式強調教材核心內容。由于教學手段的局限,教師難以實施更具創新性的教學策略,故常采用最基礎的教學方法。目前,借助信息技術的融入,教師能夠整合網絡上的豐富資源,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充分結合到教學過程中,為小學生提供更高質量的學習體驗,有效彌補傳統教學的局限性[2]。
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動畫、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等多種教學工具來開展語文教學。同時,通過適時、精準的教學策略,可以逐步提升教學效果,全面優化小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
(二)優化小學語文教學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創新教學方法,使其更具趣味性。采用新穎的教學模式刺激小學生的多種感知,以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教學,能有效吸引并保持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更專注于學習內容。同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多樣性,彌補課程的局限,引入更廣泛的知識,以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設計專門的邏輯思維訓練,建立學生的正確思維框架,然后以語言基礎為切入點,通過反復地練習來提升他們的語言思維能力[3。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教導學生分析文章的整體結構,識別段落間的邏輯關系,找出關鍵句子,理解文章的層次,以此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文章的主題思想。
(三)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們展現出對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知識的渴望,他們的感知力強,喜歡在發現中學習。信息技術的深度整合,為滿足這些學習需求提供了豐富的創新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圖文交織、音視頻融合,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創新性地超越了傳統教學模式,更與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視聽感知特點相契合,使學習過程變得更加引人入勝和多彩。考慮到小學生活潑的天性,教師應創新性地利用信息技術,設計各種吸引學生的互動教學活動,以增強學習參與度。同時,信息技術能夠提供定制化的個性化學習資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通過構建個性化的學習生態系統,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和特定需求,為他們提供量身定做的學習體驗,進而更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
(四)遵循核心素養培養標準
小學語文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疇,更被公認為是推動語文核心素養形成的革新策略。信息技術的整合在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運用多媒體工具和網絡平臺,學生能更深人地探究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感受語言的獨特魅力,從而對本土文化產生更深的歸屬感。這一點與語文核心素養所強調的“文化認同”目標相互契合,使學生在語文教育中對自身的文化傳統產生自豪感。通過網絡互動和多媒體的展示方式,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他們現在能更有效地運用語言在各種情境中進行表達和溝通,這與語文核心素養中的“語言應用”標準不謀而合,基于此教師積極磨煉學生的高級語言技能,使他們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達成有效的交流目的。在多媒體融合與在線教育的框架下,學生被引導進行積極的信息解讀和批判性思考,這完全符合“深化思維訓練”的教育宗旨,不僅確保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促進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借助數字藝術創作工具和在線創新網絡,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文學藝術的創新實踐中,以此發展和提升他們的審美素養。這與語文核心素養中提倡的“審美創新”目標相契合,旨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能夠有效地欣賞、精確分析并積極參與文學藝術的創新,從而進一步挖掘和提升他們的藝術創新潛能。
三、小學語文教育的信息技術融合路徑
(一)創新性融入多媒體資源,展現中華優秀文化基因
在小學語文教育的范疇內,將多媒體資源創新性地融入教學過程,以此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基因和深厚歷史底蘊,是促進教學創新的重要途徑。多媒體教學模塊通過圖文并茂、聲像并重的方式,這種教學框架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精要,同時與“文化自信”的教育目標形成有力的呼應,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更具創新性的教學方法,有助于打破舊有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通過視覺、聽覺等多元感知,更立體、全面地理解和欣賞語文的豐富內涵。通過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要,學生能更真切地領悟古代文明的恢宏與細膩,進而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尊感,點燃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忱,更在文化的綿延中幫助他們在傳承中塑造獨特的文化身份。
以《春節的習俗》為例,教師結合多媒體方式,生動展示春節的起源、豐富的習俗和深厚的文化含義。通過圖文結合,形象地呈現貼春聯、放鞭炮等傳統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探索興趣。再通過音頻和視頻,再現家庭團聚、互贈祝福的溫馨場景,使學生在感受節日歡樂的同時,深入思考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既理解了春節作為民族文化符號的意義,也深刻體驗到它在凝聚民族情感中的重要作用,這一行為既體現了核心素養中“文化自信”的教育訴求,也使學生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深入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增強了他們對自己文化傳統的尊重和珍視。
(二)網絡教學環境中的思維導圖教學實踐
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模式常使學生陷入繁重的教材學習,導致學習體驗枯燥。為改善這一狀況,提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以降低學習的負擔。學生在課堂學習后將所學內容以圖像形式在腦海中構建,再利用繪圖軟件進行視覺化呈現。通過圖像化表達,學生能以更生動的方式表達理解,使學習過程更具趣味性4。思維導圖設計旨在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深入理解,需要在構建圖像時對所學內容進行內化和鞏固,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教材的獨特見解和創新思考,以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教師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理解故事材料的深層含義,培養他們對所學文化現象和事件的獨立見解。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的《鄧小平爺爺植樹》為例,教師運用思維導圖教學策略,布置相關繪圖任務。然而,學生獨立完成的思維導圖可能表現出條理不清晰、內容缺失、結構混亂或邏輯不一致的問題。因此,教師通過評估每個學生的思維導圖,識別存在的問題,并在后續教學中進行個性化指導。教師將協助學生重新組織和優化語文知識及故事邏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持續提升其語文核心素養,最終形成更為精煉和有深度的思維導圖。
(三)拓展語文核心素養的當代價值
歷史的教訓告誠我們,守舊只會陷入僵局,唯有擁抱變革,才能實現持續的創新與進步。在教育領域,這一原則同樣具有深遠影響。基礎能力的提升,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解讀課程內容所蘊含的智慧,更可幫助他們準確捕捉時代的精神特質。
以《長江之歌》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數字技術再現長江的雄渾景象,使學生感受到祖國江山的壯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引入描繪江河的古文詩詞,以此鞏固學生的文學積累,同時讓他們認識到我國的地域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如此,學生將對祖國產生深厚的熱愛,樹立起作為國家未來建設者的責任感,從而激發他們更積極地學習、自我完善,為實現中華民族的輝煌未來而勇往直前。
(四)通過激發學生的感官潛能提升審美創新能力
通過圖像、音頻等多種媒介生動重現課文中的意境,使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更深層次地領悟文字,有效喚醒并增強他們的內在審美感受。同時,這種多感官的參與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感知靈敏度,使他們在接觸世界的過程中展現出更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以《春日桃花》為例,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生動再現課文中的桃花盛景,如“春風拂過,桃花簇擁的枝頭仿佛燃燒的粉色火焰,花瓣輕輕顫動,宛如粉色的夢”“一會兒是淡雅的粉,一會兒又變為嬌艷的紅,如同春日里綻放的微笑,引人陶醉”等。通過將圖像與和諧的音效相結合,成功營造出一種讓學生仿佛親臨桃花盛開的春天場景,這種多感官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美的感知能力,還促進了他們的審美創新技巧。因此,學生不再僅限于文字的描述,而是能更立體地體驗和理解美的情感深度。信息技術的融入為學生開辟了更為直觀、動態的學習途徑,使他們能更有效地探索和領悟美的核心,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審美鑒賞力,也對培養他們對美的獨特視角和創新思維能力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構建綜合性的評價與激勵框架
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的廣泛滲透,部分教師可能在教學過程中失去了與學生的深度互動。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需要建立并實施一個綜合性的評價和激勵框架,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潛力,確保他們在課堂活動中保持積極參與。利用信息技術的多功能特性,教師可以對小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行有效評估,以確認他們是否在進行高效學習。對于表現出積極學習態度的學生,及時地表揚和認可能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明顯增強其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習動力不足、進步不明顯的學生,教師應提供適當的激勵、精確的指導和持續的監督,可以消除可能的消極影響[5]。
以教授《詠柳》這首古詩為例,教師通過設計一個創新的背誦挑戰,并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效果評價,對于班級中完成任務的學生可以根據評價結果選擇相應的認可,同時,教師應確保未獲獎的學生不會因此失去信心,而是持續受到激勵。通過這樣的激勵機制,便于幫助學生逐漸建立自信心,促進他們在后續的學習活動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四、結束語
教育的宗旨不應只局限于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更應在小學教育期間,通過語文教學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同時必須充分考慮信息時代的現狀,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的信息化改革,構建起一個以信息化為特色的語文課堂。由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為了全面培養學生的素養,需要更深入地利用現有信息化技術及設備,同時將信息化教學理念巧妙地嵌入教學過程中,使教學內容更加多元化和信息化,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效地發展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信息化目標。
作者單位:翟淑艷甘肅省酒泉市新苑學校
參考文獻
[1]李昌劍.基于核心素養培育的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教育科學論壇,2024,19(11):40-42.
[2]葉重慶.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亞太教育,2024,17(05):70-72.
[3]謝榮光.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教學探究[J].華夏教師,2023,10(23):52-54.
[4]肖若蘭.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中國新通信,2023,25(15):176-178.
[5]劉曉玲.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路徑[J].中國新通信,2021,23(2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