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笑起來挺好看的。”
“嗯?”雖然李楠刻意壓低了嗓音,但夏小初還是聽見了,直直地愣在原地。
仿佛感覺到了夏小初的不知所措,李楠迅速跨上自行車,風馳電掣般地遠去了。少年飄揚的淡藍色校服衣角,仿若暴雨前的狂風,攪亂了夏小初心頭的那團烏云。
從小到大,沒有人夸過夏小初好看。大家都只夸她聰明:“瞧這大腦門,看著就聰明!”
不知道是因為“大腦門”,還是因為人總是會不自覺地成長為別人嘴里的模樣,夏小初的確很聰明,是深受老師喜愛的那種聰明。
“唉!”夏小初把撇在額頭兩邊的劉海往中間撥了撥,不出5秒,它們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位置。大腦門就算了,偏偏發際線中間還多了一個旋,別的女孩子討論各種折騰頭發來扮美的方式,夏小初都沒法參與。都在花期,自己卻偏是最不起眼的那朵。
“你笑起來挺好看的。”李楠的話在腦海里回響,夏小初對著鏡子擠出一個微笑。
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看,夏小初向來不愛與人談笑,她怕別人的眼神停留在自己的額頭上。但這顯得她似乎挺特立獨行,用一些同學竊竊私語里的詞來形容,就是高傲。
好像是有點好看,夏小初看著自己嘴角淺淺的笑意,一股暖意涌上心頭。
“能給我講一下這道題嗎?”
會主動靠近夏小初的人不多,主動請她講題的更少。夏小初抬起頭看了眼前的人一眼,又迅速地低下頭。她記起有人曾提醒自己:“不要這樣抬頭看,以后你的額頭容易長皺紋。”
“嗯。”鑒于前一天李楠的出手相助,以及……那句沒來由的夸贊,夏小初不好拒絕,低著頭接過試卷,忍不住盯著他問:“你的作文不是寫得挺好嗎?這種邏輯題應該不難理解啊?”
前幾天的語文課上,老師表揚了李楠的作文,并讓他在班上讀了一遍。這個平時默默無聞的男同學的文筆,讓夏小初印象深刻。
“那不一樣。”李楠笑了笑,岔開了話題,“你喜歡狗嗎?”
李楠的作文寫的就是他養的狗。夏小初點點頭,又補充道:“喜歡看,不太敢靠近。”
“為什么?”李楠疑惑地蹙起了眉。

“ 怕鋒利的爪子和牙齒。”
“那你喜歡什么動物?”
“魚。”
李楠帶了一條魚來學校。他把透明的玻璃魚缸輕輕地放在桌子上,魚兒在里面轉了幾圈,嘴巴一張一合,吐了一串泡泡。
“ 養寵物會讓人心情變好。”看著李楠齜著大白牙沒心沒肺的樣子,夏小初覺得他說得很對,回敬了一個燦爛的笑容。
似乎是從那天開始,李楠常常拿著分數慘不忍睹的數學試卷來找她,再回報給她幾個笑話或者自己養狗的糗事。起初,夏小初只是聽,然后嗤嗤地笑,后來是哈哈哈地笑,再后來,她偶爾也會分享一些養魚經驗,講幾天換一次水,喂什么食。
大概是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笑容能夠彌補大腦門的缺憾,再遇到同學,夏小初沒有下意識地低頭, 而是嘗試微笑。長勢再盛的綠植也鮮有人駐足,可一旦開了花,便總有人欣賞。一些同學開始跟夏小初熟絡起來,女孩子們扎堆聊天的時候,也常常能看到她的身影了。
夏小初心底對李楠越發感激,不單是講題,自己的復習筆記也會整理一份給他。漸漸地,李楠數學試卷上的分數越來越漂亮了。
舊煩惱消失, 夏小初的新煩惱卻又來了。先是有人看到她和李楠聊天時,故意掩嘴笑。接著,又有人在排隊時故意把李楠讓到她面前。
夏小初只當是善意的玩笑,并不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她拿到剛發下來的作業本,自己的名字旁邊被人寫上了“李楠”兩個字。
放學后,夏小初在教室里磨蹭了半小時才離開。她避開李楠的目光,從他身邊直接掠過,飛快地跑向自行車棚,逃也似的離開了學校。
李楠還是追上來了,在分岔路口攔住了夏小初,“你今天怎么都不和我說話?”
夏小初囁嚅半晌,輕輕說道:“快要中考了,你以后盡量少跟我聊天吧。”
空氣仿佛凝滯,夏小初為自己蹩腳的理由懊惱,初夏有風,但她額頭的汗珠不斷從兩鬢滑落。
“ 嗯。” 李楠的聲音很輕,卻如響雷般在夏小初的心里炸開,好像有什么東西輕輕碎了。
明明是自己要求的, 為什么別人答應了卻又覺得委屈呢?夕陽把影子拉得很長,夏小初奮力地踩著自行車,臉上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淚水。
那天以后,李楠不再問夏小初題目,也不找她聊天了。流言如風中落葉,旋轉跳躍、飄落地面,最后歸入塵土,一切仿佛從來沒發生過。
但真實發生過的事情總會留下印跡,比如,夏小初臉上一日比一日真切的笑容,與人談笑時的從容,扎在人堆里的自如。她心頭的烏云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隱約的愧疚感。
時光在一沓又一沓試卷中流轉,最后的那段日子里,教室里的談笑聲少了許多,一直到那場大考結束。天氣原因,畢業照安排在了中考之后。拍照那天,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烏云密布,頃刻間降下瓢潑大雨。夏小初雙手抱頭躲到了操場的亭崗下,剛站穩,一張紙巾遞了過來,熟悉的聲音在她耳邊響起:“需要嗎?”
夏小初轉過頭, 謝過李楠,接過紙巾又立馬把頭轉了回去。擦過雨水的紙巾被夏小初揉成了團,她盯著逐漸變小的雨,開了口:“最近……還好吧?”
“應該能跟你考進一個學校。”李楠回復。
夏小初愣了一下, 笑意浮上嘴角。她抬起頭,烏云散盡,雨已經停了,天邊掛著一彎彩虹,和她笑眼的弧度一模一樣。
吳雪蓮//摘自《中學生百科·小文藝》2025年第3期,本刊有刪節,稻荷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