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秋夜》
我每天的工作,一個是任務,另一個也是任務。生活有時候就是這么單調,但又不得不堅持。@雅雅
這就是“我有兩個空錢包”和“我有兩個錢包,一個是空的,另一個也是空的”的區別,只可意會。@Elaine
用最簡單的語言,寫出了最深沉的孤獨感。兩棵樹,一棵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就這么簡單,卻又這么復雜。@方直
這兩棵樹是不是也在互相安慰:“別怕,咱倆是一樣的,都是棗樹?!薄班?,一起努力長棗子吧?!盄別說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社戲》插圖
上學的時候學校里有條穿過草叢的捷徑,一開始知道的人不多,后來越來越多人走,干脆走成了一條正常的小路。@Beatrice
備考的時候就一直想起這句話:“考試原本是沒有的,只是考的人多了,便有人考上了?!?那既然有人能考上,為何不能是我?@紅兔子
每次出門,我都靠這句話安慰自己,畢竟我走的路,都是別人沒走過的“新路”。@江江
以前以為自己是閏土,后來才明白自己是被生活的鋼叉刺的猹。@阿白
很多人害怕走路,喜歡借鑒別人的經驗,于是走上了一條大路,但是很擁擠。有的人喜歡另辟蹊徑,但最終迷失本心。但路與路其實是通的。@輕舟已過萬重山
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都無從知道??偠灾何覍⒉荒艹5桨俨輬@了。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小朋友的世界其實挺大的,只有大人們覺得小。@卷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我無憂無慮的童年到我永遠在備考的往后。@日不落
羨慕魯迅先生能有這樣一個充滿樂趣的地方,可以捉蟋蟀、摘覆盆子,還能聽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有那樣跟自然接觸的童年倒也無憾了。@夏天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阿呆
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社戲》
被偏愛的才有恃無恐,迅哥兒在《社戲》里被所有人善待和偏愛。那種單純和友善,長大后常常懷念。@姍姍來遲
有一次出去玩,路過以前和朋友一起吃過的一家店,進去發現沒有以前好吃了。想和朋友分享,卻突然發現早就沒了聯系??赡苁俏矣涘e了吧,也許那個時候本就是這個味道。@小葉
我對里面“玩到很晚回家,看到媽媽站在橋頭等我”的情節記憶很深。它總是讓我想起很多個晚上,開著燈在客廳等我回家的媽媽。@晶晶
初中畢業那年,暑期去一個燒烤攤打工,半夜12點回家,媽媽站在平房頂上等我,很遠就開始喊我名字,近了下來給我一個擁抱,說,兒子咱別去了,媽媽擔心你。那個瞬間刻在了腦海里,20年了,還記得。@癩蛤蟆
從來如此,便對么?
——《狂人日記》
每次看到有人用“一直這樣”來搪塞問題,我就會想起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比如,公司里有人問為啥這個流程這么復雜,說“一直就這樣”,我真想回一句:“從來如此,便對么?”@榮榮
《山花爛漫時》里張桂梅校長的一句臺詞:“我們現在是和千百年的宗族思想做斗爭,沒有那么容易。”是啊,是千百年了,從來如此,便對么?@江炎榕
長輩說“結婚一定要買房”,我就會想:“從來如此,便對么?”看到朋友圈大家都在搶購某樣東西,我就會問自己: “ 從來如此, 便對么?”@子軒
小時候覺得這句話很酷,于是拿它當了很久的Q Q簽名,特立獨行總要付出代價。@freedom
她就只是反復的向人說她悲慘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個人來聽她。但不久,大家也都聽得純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里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后來全鎮的人們幾乎都能背誦她的話,一聽到就煩厭得頭痛。
——《祝?!?/p>
把祥林嫂作為抱怨的代名詞,是很殘忍的,她并沒有錯,只是被命運捉弄,一次次陷入不幸。@阿紫
“到年底,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竟沒有添短工?!毕榱稚┦嵌嗝辞趧谀芨砂?,她只想用勞動養活自己而已。@大疆

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總會想起以前錯過的一些事情,忍不住反復念叨反復痛苦。為我以前對祥林嫂說的壞話道歉,放下真沒那么容易。@Kkkk
看客總是容易厭倦,尋找新鮮刺激的八卦,并不關心他人的痛苦。@云中鶴
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熱風》
那些“擺爛”的人是不是都在等別人先發光?魯迅先生早就告訴我們, 別等炬火,自己發光就好。@枝頭一起啊
常常想起這句話,給我很多鼓舞。別光說不練,能做的就去做,能說的就說,哪怕只有一點點力量。就從自己做起吧。@小凡
焦慮的時候總想著去窺探未來。其實就算人生真的有預告,也只藏在某一瞬不曾察覺的時光里,當我們疲憊地回頭時,眼淚才折射出那時閃著光的自己。@Li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