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超市排隊結賬為例:的確有可能出現個別收銀員的速度格外慢的情況,但大多時候,每個窗口的收銀速度并不會天差地別,排到“快隊”更多是個概率問題。比如,商場里有五個隊伍,你排到快隊的概率就只有“五分之一”,當隊伍變多,這個概率還會進一步變小。
在概率的基礎上,你還可能受到“幸存者偏差”的影響,這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容易為人注意的,往往是極少數幸存者,而當你只關注這少量樣本、忽略樣本背后隱藏的關鍵信息時,得到的結論可能與實際情況不相符。
最快的隊伍就是極少數的“ 幸存者”。在同一時間,最快的隊伍只會有一個。但如果站在上帝視角全面地看,也許會發現,這些隊伍其實都差不多快。
錯誤相關效應,同樣會加深“一排到我,隊伍就變慢了”的聯想。
錯誤相關效應又名錯覺相關,是指當你期待發現某些事情之間的聯系時,就會容易將各種隨機事件聯系起來。它有兩個觸發因素,一是人們預先存在的刻板印象,二是兩個事件在某方面(如時間)上的共通性。
“你排的隊伍”這個前提和“隊伍會變慢”這個結果,同樣是一種錯誤的因果聯系。可能只是因為前面剛好排到一位買了很多商品的顧客,所以才導致隊伍短暫變慢,但由于刻板印象的加持以及“快輪到你”和“隊伍變慢”這兩個事件在時間上的接近性,才讓你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因素,下意識將隊伍變慢這件事錯誤歸因。
其實,覺得隊伍很慢、排隊難熬,是全世界人類的共性。
20年前,美國休斯敦機場,許多人為過長的排隊時間感到不滿。管理員們分析了乘客取行李的路線,發現從入口到行李站只需要1分鐘,但排隊7分鐘才能領到行李。他們換了思路,將入口和行李之間的距離改遠,讓排隊的時間大大縮減,抱怨果然變小了許多。
總時長沒變,為何結果變了?這是因為,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排隊,而在于“等待”。一些主題游樂園會在排隊時增加一些互動環節,讓大家在趣味十足的合作中度過;在隊伍的不同位置,實時提示排到此處還需等待多久;還有只排一個蛇形長隊,在各個窗口前設置人工,挨個指導下一個排隊的人去即將空出來的窗口接受服務,這樣能減少比較,也減少客觀情況導致的每個隊伍快慢不一的問題。
對我們來說,想讓排隊沒那么難熬,也有一些小技巧。玩手機游戲;觀察周圍,玩個“小挑戰”:可以觀察排隊人群,猜猜他們的職業、年齡等;與朋友聊天;利用時間處理小任務;適當活動身體,放松一下……
靜靜//摘自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