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梅,女,福建平和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福建文學》《廈門文學》《山東文學》《文學港》等,出版小說集《角色》《回家的路有多遠》等。
一
鏡子溫潤如玉,映照出一張滄桑、蠟黃的臉。
林姍姍愛憐地往臉上輕輕涂抹化妝品。連月來的勞累,她已感身心疲憊。該犒勞下自己了,她化好妝,穿上高跟鞋,在路邊攔了輛車直奔美容院。
車行駛到半路,林姍姍的手機唱起了《斯卡布羅集市》,鈴聲是她特意設置的。
“養老院來電話,說老太太失蹤了,手機沒帶,院內外都沒找著,我們過去看看。”楊彭急切地說。林姍姍出門時,楊彭還在睡覺,這才幾分鐘,電話就來了。
林姍姍只覺腦袋“轟”地響了一聲,心情由晴轉陰,一抬頭,天上一團烏云正奔騰而來,應和了她此時的心境。
以為老兩口住進養老院,她和楊彭從此得以解放,沒想到序曲才開始,帷幕卻已悄然欲動。她趕緊讓司機掉頭。
遠遠地,林姍姍看到自家的車停在路邊,她拉開車門上車。
“看來老太太還待不習慣。”楊彭說。
“這都快一個月了。有事可以給我們打電話,至于這樣不聲不響地走嗎?”林姍姍說。
養老院坐落在一座山腳下,離家有十幾公里。入住前,林姍姍、楊彭、楊彭的妹妹楊輝素來踩過點。養老院環境幽靜,配套設施齊全,舒適溫馨。工作人員帶他們院內走了一遍,最后來到食堂。食堂當天的主食有米飯、炒面、扁食、拌面,菜品亦豐富,魚、肉、蔬菜一應俱全,燉盅里的瘦肉湯清澈香醇,飯后有火龍果、香蕉、葡萄等水果。
養老院按入住者的身體狀況收費,林姍姍的公婆尚能自理,每人每月繳納費用六千五百元。這個價位非普通人所能承受,但他們可以,老爺子每個月退休金一萬多元,老太太六千多元。
在穿過二樓走廊時,他們經過了健身房、圖書館、理療室、電影廳、書法室,每個功能室都有老人在,有的在活動室打乒乓球,有的在書畫室寫毛筆字,還有的在音樂室擊鼓,鼓聲嘹亮,老人們跟著節奏拍打。
兩人走進父母房間,老爺子正閉目養神,聽到聲音后睜開眼睛,說:“你媽不知道去哪了。”
“她出去了,很快就回來。”楊彭故作輕松地答道。老爺子“哦”了一聲。
張主管和工作人員小陳走進來,為了避開老爺子,他們來到辦公室。
“昨天下午,我還看到二老在走廊散步,阿姨還和我打了招呼,沒看到她有什么異常。早上我到房間就沒看到她了,問了叔叔,他說不知道,我們上上下下找遍了,沒找到。”小陳說。
“您也看到了,我們有保安值班。老太太可能趁保安不注意,跟在別人后面出去了,建議您先回家里看看。”張主管說。
了解到基本情況后,楊彭說他留下來陪老爺子,順便在院內再找找。他讓林姍姍到老人的住處看看。
二
林姍姍走進曲徑幽深的青石小巷,年深日久,小巷似乎上了一層油漆,黝黑發亮。狹小的巷道縱橫交錯,猶如迷宮。
這是林姍姍公婆住的小區。林姍姍和楊彭結婚后,和老人分開住,這是老爺子的單位房,雖老破小,因是學區房,房價卻很堅挺。
林姍姍正開鎖時,對門“嘭”一聲打開,門里探出一個頭來,和林姍姍打了招呼,林姍姍叫了聲:“林阿姨。”然后和她聊了幾句。林阿姨說:“你公婆住養老院了,房子不出租嗎?學區房,一個月可以租三四千元哦。”林姍姍笑了笑,說:“再看看了。”
房間門窗緊閉,窗簾垂立,屋內陰暗,有一股淡淡的霉味。林姍姍拉開窗簾,打開窗戶,陽光迫不及待涌進來。
林姍姍把每個房間走了一遍。老兩口雖然經濟寬裕,但仍很節儉,家里堆著一些老舊物件:豆豆小時候睡過的嬰兒床,坐過的椅轎,用過的玩具、書包,騎過的滑滑車、自行車等。
豆豆斷奶后,送到他爺爺奶奶家。每到吃飯時間,老太太把豆豆關進椅轎里,丟給豆豆幾個玩具,趁豆豆玩著玩具,一口一口給他喂飯。老太太把飯放進嘴里嚼爛,再吐出來喂給豆豆,剛開始豆豆吃得津津有味,待吃飽后開始不安分,雙手亂舞,雙腳亂蹬,對所處的“困境”提出抗議,椅轎束縛了豆豆的手腳,豆豆動彈不得。老太太總擔心豆豆沒吃飽,連哄帶騙繼續喂飯,直至豆豆吃撐了多次作嘔才罷休。林姍姍幾次看到,心疼豆豆,只要她在,就自己給豆豆喂飯。
楊彭看到老太太的舉動,心里亦感到別扭。一天,趁老太太心情好,輕聲細語對老太太說:“不要給豆豆吃口水飯,不衛生。”老太太臉馬上拉了下來,懟著楊彭說:“什么衛生不衛生的,小時候我也這樣喂你,你不也長得牛高馬大?”楊彭無言以對,再不敢吭聲。
豆豆上高中后要去學校住宿,收拾行李的當晚,對林姍姍扮了個鬼臉,開玩笑說:“我終于要逃離奶奶的魔爪了。”林姍姍時常覺得愧對豆豆,看到豆豆終于可以擺脫老太太所謂的溺愛,內心亦頗感欣慰。
一想起老太太,林姍姍感到自己好像浸泡在汪洋的大海中,思緒有如翻卷起伏的波濤,向她一陣陣奔涌而來。
林姍姍和楊彭談戀愛時,老太太反對他們來往,理由是林姍姍出身平凡,高攀了他們家,老太太要楊彭找一個門當戶對的,兩家“雙劍合璧”,共赴美好未來,無奈楊彭意志堅定,把老太太的話當成耳邊風,非林姍姍不娶。
慶幸的是,結婚后,兩個老人獨處一室,過自己的日子,不和他們摻和。
只是每到周末,二老就要到兒子家吃飯。一進門,老爺子就在茶幾旁坐下,燒水泡茶,楊彭每每放下手里的活,陪老爺子喝茶聊天。
老太太就不一樣了,一進屋,先是到處瞅瞅,每個房間查看一番,看到凌亂的房間,亦毫不客氣地指出:“姍姍,我和你爸買了這么大的房子給你們住,你也不懂得收拾,搞得這么亂,這還怎么住?”林姍姍聽了心生不快,心想房子雖是你們付了首付,我也交了按揭呀。看在老爺子和楊彭的分上,她隱忍心中的不快,默不作聲。
老太太滿屋子巡視,看到不順眼的,就收拾一下。最后,老太太打開衣柜,把疊放不夠整齊的衣服全搬出來,一件件重新疊過,再放進去。
想著老兩口難得來一趟,林姍姍使出渾身解數,整出一桌豐盛的菜肴,老爺子吃得眉開眼笑,說:“姍姍真是好手藝,這才叫生活嘛,哪像老婆子,每次都摳摳搜搜,搞得跟清水衙門似的,經常一日三餐都見不到肉。”老太太不高興回應道:“什么年紀了,還敢吃高營養高蛋白的?對身體不好!我說姍姍啊,你們還年輕,未來的路還很長,花錢的地方多著呢,可不敢這么鋪張浪費了啊。”
三
林姍姍給楊彭打電話,告知老太太不在家,楊彭說他那邊也沒有,他交代林姍姍到老太太經常去的幾個地方再找找。
經常去的地方?林姍姍搜腸刮肚地想。楊輝素一家在外旅游,老太太應該不會去她女兒家。老兩口生活很簡單,每天早上五六點,老爺子先起來煮早餐,等他準備好早餐,老太太也起床了,兩人吃完早餐后到家附近的植物園散步。
植物園植被繁密,綠樹蔥蘢,空氣新鮮。看到有陌生的樹種,老爺子就會停下來給老太太介紹。老爺子不只是照著樹的身份牌介紹,他把樹的形狀、特性融合到科普知識里,聲情并茂地娓娓道來,不僅老太太聽著有味,路過的游客亦被吸引,給二老帶來很大的滿足感。
老頭子還不乏浪漫,在路過三角梅或迎春花等一些花卉旁時,看到滿地的落英繽紛,老爺子緩慢蹲下來,撿起幾片花瓣送給老太太,老太太含笑接過,臉泛紅暈,像極了初戀中的少女。
老太太對雞蛋花情有獨鐘,每次看到時,都要駐足,聞那淡淡的花香,陶醉其中。老爺子不例外地從地上撿幾朵花送給老太太。偶爾還會從樹上偷摘一朵,或紅或白,別在老太太的耳旁。老太太就這樣別著一朵花,徜徉在樹的海洋中。
某一天,老爺子不聲不響跑到花卉市場,叫人拉回一棵雞蛋花,栽在屋前的空地上。老爺子以自身行動,把對老太太的愛表達到了極致。
如今,老爺子在養老院,老太太想必亦少了去植物園的心境。林姍姍排除了植物園。
二老從植物園出來后,拐到菜市場買菜。小區住了幾十年了,對每個攤販都很熟悉,他們經過豬肉攤時,賣肉的偶爾會喊他們:“今天豬腳搞活動,來半個?”老頭子想買,老太太卻擺擺手,說:“老頭子三高,不能吃嘍。”說完,繞過豬肉攤,到豆腐攤前買了塊豆腐,再買十塊錢海蠣,最后拐到青菜攤前,買把青菜,心滿意足地回家。
當然,他們的菜也時有變化,但主打清淡。有時,老爺子會抗議說吃得太素了,老太太馬上說,好料被你提前吃完了,現在,就要清清淡淡,才能健健康康。老爺子深感無奈,誰讓老太太掌管財政大權呢?
林姍姍想到了菜市場,自從老爺子病倒后,老太太再沒煮過飯,料想也不會去菜市場了。
小區的廣場上,傳來廣場舞的音樂聲,聲音悠揚,曲調悅耳,一群老太太聞歌起舞,他們拍拍手,跺跺腳,活絡著筋骨。
二老從菜市場回到家后,做飯,吃飯,午休。下午四五點,老太太到社區活動中心跳舞。老太太原來是不喜歡跳舞的,她說年紀一大把了,還跟個小姑娘一樣扭來扭去,不成樣子。她的思想在某一天被老爺子開導了,老爺子富有哲理地說:“音樂沒有國界,同樣的,舞蹈也不分年齡,只不過,年輕人的舞蹈歡快,蹦蹦跳跳,老年人的舞蹈簡單舒緩,圖的是活絡筋骨,有益身心健康就行。”老太太聽了,笑了笑,沒說什么。
老爺子倒放在心上了,某一天,老爺子找來一篇文章念給老太太聽:老年人跳舞,不僅可以增強身體素質,促進心肺功能,改善記憶力和認知能力,還能緩解壓力和焦慮,提升生活質量,提升自我形象和自信心,最重要的一點,可以結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讓生命充滿活力,延緩衰老。前面幾句,老太太是聽了就過去了,她的注意力集中在“延緩衰老”上,是啊,誰都不想老,只不過面對自然規律,人類還沒研究出長生不老藥,既然跳舞能延緩衰老,那就試試吧,反正不吃虧。第二天,老太太精心收拾一番,加入老年舞蹈隊。
從此,老太太每天最上心的就是準時去跳舞,哪怕刮風下雨,也阻止不了她舞動的腳步。舞蹈隊時常出去演出,時有獲獎,這更激發了老太太跳舞的熱情,有時為了趕節目,家里成為排練的舞臺,老太太每每隨著音樂翩翩起舞。
跳舞讓老太太精神煥發,對生活充滿激情。本以為,二老會保持這樣平淡、美好的日子,沒想到,家里出事了。
四
某天早上,老爺子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一只手臂麻木、僵硬,憑借平時看書讀報積累的丁點醫學知識,老爺子感到不妙,他打電話給楊彭,楊彭迅速趕到,把老爺子送到醫院。
醫生診斷老爺子腦卒中,雖然及時送醫,仍留下后遺癥——半身偏癱。人老毛病多,這也可以理解,但對老太太而言,老爺子一直是她堅強的后盾,是她激情滿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今,老爺子倒了,對她是個沉重打擊。
楊彭請假去醫院照顧老爺子,上班的人領著薪水,終究無法長時間缺崗。一星期后,楊彭返崗,請了個護工照顧。
林姍姍也沒閑著,下班后煮飯燉湯送去給老爺子吃。每天,從家到單位再到醫院,是夫妻倆的生活軌跡。
有一天,林姍姍接到一個陌生電話,說她是舞蹈隊的,說老太太好幾天沒去跳舞了,打了幾個電話也沒接。此時,林姍姍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林姍姍直奔老太太屋子,她按了門鈴,沒人開門。好在她有鑰匙,她開門進屋,客廳沒人,再走進臥室,只見老太太躺在床上,林姍姍叫了聲“媽”,老太太坐起身,滿臉憔悴,形容枯槁。林姍姍吃了一驚,才幾天時間,原來那么精神的老太太,悄無聲息地倒下了。
林姍姍跟老太太說舞蹈隊阿姨打電話的事,老太太啞著聲音說:“家里出了這么大的事,哪有心情去跳舞?你爸的事不要告訴她們,多丟人呀,會讓人瞧不起。”
林姍姍覺得不可理喻,她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舉例子列數據,闡釋老爺子生病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您看,張阿姨得了乳腺癌經常要去化療,李叔叔糖尿病也是經常跑醫院……”林姍姍舉了好幾個身邊的例子,可是,任她說得口干舌燥,老太太仍堅持己見。林姍姍把老太太的情況告訴楊彭,楊彭說得讓她出去走走。
為了讓老太太走出去,林姍姍花了心思。周末,她燉好湯后打電話給老太太,說單位臨時有事要她去一趟,讓老太太給老爺子送湯過去。沒想到老太太卻說:“我渾身無力,你回來再送吧。”
林姍姍給舞蹈隊的阿姨打電話,把老太太的狀態跟她們說了,請求她們抽空去看看老太太,讓老太太去跳舞,恢復以前的生活習慣。
舞蹈隊的阿姨們果真來了,林姍姍備了一些茶,阿姨們邊喝茶邊聊天。隊長說,下個月她們要參加省級比賽,大家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老太太是重要一員,隊長要求老太太趕緊歸隊,參與排練。隊長話音一落,其他隊員紛紛附和,并極力夸贊老太太優美的舞姿,說要是這個比賽老太太沒參與,那真是太可惜了,沒老太太的舞蹈不叫舞蹈,沒老太太優美舞姿的陪襯,她們的表演將黯然失色。
老太太一動不動地坐著,面對大家唾沫橫飛的描述,她已然無動于衷,臉上始終掛著面霜。待大家說得激情高漲時,才發現老太太坐在椅子上似中了邪般,目中無神,阿姨們興奮的笑臉瞬間凝固,隊長悄悄做了個撤退的手勢,大家各自拿起隨身物品,悄然退場。
林姍姍和楊彭原本只需要照顧老爺子,現在,連老太太也要一起照顧了。
老爺子在醫院住了半個月后,病情穩定,楊彭和林姍姍把他接回家,并請了個保姆來照顧他們。
沒幾天,保姆就向林姍姍辭職。林姍姍問原因,保姆說:“拿一份工資照顧兩個病人,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不干了。”
林姍姍無奈,讓家政公司又安排了個保姆過來。第二個保姆待了三個月后,卻也在某一個冬天的早晨提出辭職。林姍姍問原因,保姆說:“兩個老人早上四五點起來就要吃飯,晚上五六點就睡覺,她無法適應。”
第三個保姆來了,林姍姍吸取經驗,把情況詳細地向保姆說了,第三個保姆表示理解,并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沒幾天就辭職。
三個月過去,第三個保姆倒是沒有提出辭職,但是在某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給林姍姍發了個微信,說她朋友在外面上班,周末單位發加班工資,節假日發三倍工資,問林姍姍她是否也有這樣的福利。
林姍姍付給保姆月薪六千五百元,月休四天,若再要付加班工資,林姍姍自感無法接受。她回復道:“我朋友在私企上班,月薪才四五千,還是單休,你的待遇已經不錯了。我們也是普通家庭,普通收入,忙不過來才請保姆,再要加班補貼,我們無力承擔啊。”保姆沒回復。
日子平穩地過了四個月,林姍姍正暗自慶幸保姆沒提出辭職,沒想到,一天晚上保姆在微信上給她發來消息,說她兒子要結婚,她要回老家再不過來了。這么大的事情林姍姍也不好意思拒絕,于是答應了對方辭職,還包了一千元紅包給她,結果沒多久,聽說此保姆的兒子結婚是假,跳槽是真。林姍姍想起那一千元紅包,心隱隱作痛。
林姍姍想到之前看電視劇《蝸居》,主人公宋思明說過: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什么大問題。看來并非如此,自己雖然花錢請了保姆,卻沒能完全解決問題,甚至為了保姆的事操碎了心。每次保姆一辭職,林姍姍就打電話向楊輝素訴愁腸。
某一日,楊輝素來了,說隨著老年時代的到來,子女又忙于工作,老人到養老院養老已成為社會的一大趨勢,兩個老人生活無法自理,又請不到一個稱心的保姆,她建議讓兩個老人住進養老院。林姍姍和楊彭覺得這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只是老爺子雖好溝通,老太太未必會同意。楊輝素說由她來做老太太的思想工作。
林姍姍、楊彭、楊輝素三人到養老院踩點,楊輝素拍回很多照片和視頻,回來后給老太太看,并繪聲繪色地介紹。剛開始,老太太一副抵觸情緒,指責他們想把二老掃地出門。楊輝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耐心勸說,老太太看著聽著,臉色逐漸和緩,情緒逐漸平靜,終于答應。林姍姍和楊彭不由松了口氣。
只是他們怎么也沒想到,這還不到一個月,老太太就玩失蹤。
五
老太太經常去的地方,林姍姍基本找遍,無果,她打電話和楊彭商量對策。楊彭說,老太太哪怕白天在外面,晚上也要回家吃飯睡覺。她讓林姍姍回家煮飯,他從養老院趕回來。
“要不要報警?”林姍姍問。
“失蹤不到二十四小時,警察不會受理。”楊彭說。
夜幕降臨,林姍姍提著菜趕往老太太家,路上都是回家的人,青石小巷響起一陣陣腳步聲,或緩慢,或急促。
走在前面的是一家三口,爸爸抱著孩子,媽媽手里提著菜,他們邊走邊聊些生活瑣事;不遠處一個男人,手里抱著幾個快件,急匆匆向前;再往前,一個上了年紀的阿姨緩慢前行,留下一個看似疲憊的身影。
林姍姍在經過她身邊時,不經意地看了一眼,卻是老太太!林姍姍驚呼道:“媽,你怎么在這?”意外的發現讓林姍姍慌了手腳,一時不知道做什么好。老太太看了林姍姍一眼,有氣無力地說:“我累了,回去再說。”
林姍姍做好飯菜時,楊彭也回來了,三人圍桌吃飯,還沒等他們說話,老太太先自己開口了。
老太太說,住進養老院的前幾天,她感到新鮮,把養老院逛了個遍。
每到飯點,老太太攙扶著老爺子坐上輪椅,推著他到食堂吃飯。大家邊吃飯邊閑聊,聊過去,聊當下,聊未來;聊從事過的職業,聊子女,聊退休金。老太太認識了幾個朋友,空閑時,她和老爺子打一聲招呼,就跑去找人聊天。
老太太和黃阿姨相處最為融洽。黃阿姨七十二歲,小學退休教師,經常或引吭高歌或翩翩起舞,大家欣賞黃阿姨的歌舞,報以熱烈的掌聲。老太太經常和黃阿姨交流跳舞心得,跟著黃阿姨學習新舞。
彼此熟悉后,老太太向黃阿姨聊起以前的生活,說她和老爺子充實、快樂的家居生活,老爺子生病給她很大的打擊,她整個人都頹廢了,精氣神也越來越差,渾身無力,缺乏生活的動力,孩子才把他們送到養老院。黃阿姨說,她只有一個兒子,遠在美國工作,兒子曾帶她去美國一起生活,她難以適應,回來了。黃阿姨開導老太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往好的方向去想,老爺子雖然身體大不如前,慶幸的是還不是很嚴重。黃阿姨鼓勵老太太要勇敢面對現實,振作起來,活出以前的風采。
當晚,老太太躺在床上,想起黃阿姨的話,回憶起她和老爺子以前的生活,想要是老爺子身體硬朗,該多好呀,他們也不至于要住進養老院。老太太想著想著,思緒翻飛,她忽然想起之前聽誰說過,在小東山城鄉接合部有個土醫生專治疑難雜癥,聽說上門求醫者絡繹不絕。老太太決定替老爺子去求醫,要是運氣好,說不定老爺子的病就治好了呢!想到這,老太太興奮異常,輾轉難眠。第二天,她走出養老院,搭乘免費公交車輾轉到了小東山城鄉接合部。
“你要回來都沒和大家說一聲,養老院有保安值班,你是怎么出來的?”楊彭好奇地問。
“我出來時沒看到保安,再說了,我回自己的家,來去自由,還用得著跟他們打報告?”老太太理直氣壯地說。
“手機怎么不帶在身上?讓大家一頓好找。”
“手機留給你爸用,他有事好找你們。”
“那,藥買到了嗎?”楊彭小心翼翼地問。
“我下錯了一個站,等我折返回去時,天都黑了,在路邊問了幾個人,都說不知道。我明天再去找找。”老太太說。
楊彭勸老太太不要聽信傳言,老爺子的病,大醫院都無解,更別說外面那些不知底細的土醫了。老太太生氣地說她自有打算。
“給你爸打個電話,就說我不去養老院了,等我找到藥方再把他接回來,我來照顧。”老太太說。
六
為了阻止老太太盲目四處尋醫,楊彭請來了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輩進行勸說,都被老太太頂了回去。
見勸說無效,另一方面也是擔心老太太的安全,第二天,趁老太太外出時,林姍姍叫人在屋內裝上攝像頭,方便在手機上隨時查看老太太的動態。
上班時,林姍姍時不時打開監控查看。一直到下午五點多,才看到老太太空手走進屋子,老太太回家后坐在沙發上,滿臉疲憊,她打開風扇,閉著眼睛靠在沙發上,許是太累的緣故,不一會兒就睡著了。從老太太的舉止來看,這一趟出去,老太太依然毫無所獲。
六點多時,屋里漆黑一片,直到快七點了,老太太才打開燈走進廚房。老太太在鍋里放水,打開煤氣,等水沸騰時,扔進一片面線,等面線沸騰一會兒,再敲開一個蛋攪拌后倒入,再在湯里加入蝦米、芹菜珠。不一會兒,面線煮好了,老太太拿碗盛面線,突然,只聽“哐當”一聲響,碗碎了一地。
老太太顯然被嚇了一跳,她快步走到陽臺拿來掃把、畚斗,把破碎的瓷片掃起來倒入垃圾桶,再重新拿出一個碗,裝起面線,端到餐桌上吃。
當晚,老太太九點多就去睡覺了。
第二天早上八點多,老太太在屋里忙了一會兒就出去了。林姍姍以為老太太又去找土醫了,想這一去又要一整天。沒想到九點多時,老太太提著菜回來了,她出去買了雞、豬肚、蓮子、青菜等。老太太把豬肚和雞清洗干凈后,放入高壓鍋煮。
高壓鍋的氣閥響了有十幾分鐘,老太太關火,還沒等高壓鍋的氣排完,老太太就把高壓鍋端到水龍頭下,放自來水消氣。高壓鍋的排氣孔發出“噗嗤嗤”的聲響,老太太沒等排完氣,就拿起蓋子上的限壓閥,突然,一串水柱從小孔噴薄而出,直沖天花板,老太太受到驚嚇,舀起一勺水潑到高壓鍋上。
林姍姍看了,嚇出一身冷汗,她撥通老太太屋里的座機,老太太接了后,說她燉了豬肚雞,讓林姍姍給老頭子送去。對剛才出現的小狀況,老太太閉口不談。林姍姍對老太太說,養老院伙食好,讓老太太不用操心。老太太不高興了,說伙食再好也比不上自己煮的,讓林姍姍一定要送去。
下班時,林姍姍來到老太太的住處,她旁敲側擊和老太太聊起找土醫的事。老太太說她到小東山后,問了當地居民,對方說是有那個人,早就搬走了,也并沒有傳說中的厲害,老太太只得打道回府。林姍姍正暗暗松了口氣,沒想到老太太卻說,這也給她一個啟發,她會繼續尋找土醫,讓老頭子盡快好起來。
日子平靜地又過了幾天,老太太那邊雖偶有狀況發生,所幸并無大礙,林姍姍放松了連日來緊繃的神經。
某一日,卻發生了一件驚心的事。
這天,林姍姍正在上班,忽然接到老太太的電話,說廚房的高壓鍋在壓骨頭湯,她出去扔垃圾,本以為幾分鐘就回去,門沒上鎖,沒想到在外面和熟人聊天,忘了手頭上的事,等她想起來時,二十分鐘過去了,她急急趕回家,發現門上鎖了,可能是被風吹了關上的。老太太催著讓林姍姍趕緊送鑰匙給她。
從單位到老太太住處,最快也要半個小時,此時又是下班高峰期,時間更是無法把握,她一時想不出對策,只好打電話給楊彭,楊彭驚叫說高壓鍋要是爆炸可怎么辦,他說他打110去開鎖。
十分鐘后,開鎖的人到了,幾分鐘后開了鎖,老太太小跑著進廚房,廚房飄散著焦味,液化氣燒出的火舌正熱情地舔著高壓鍋底部,高壓鍋“嗤嗤”地發出聲響。老太太的心鹿撞似的,“嘭嘭”地要跳出胸膛,她趕緊關火,心里慶幸沒釀成大禍。林姍姍和楊彭趕到時,看到門口圍著好幾個鄰居。有的說這也太危險了,要是高壓鍋爆炸可怎么辦;有的說高壓鍋爆炸還好,就怕煤氣爆炸,危及左鄰右舍甚至整棟樓;有的說那可真是闖大禍了,是要坐牢的……
林姍姍和楊彭進屋,看到老太太坐在沙發上,臉上的驚恐還未消散。他們少不了安慰一番,待老太太恢復平靜時,林姍姍和楊彭勸說老太太回養老院去,自己一個人在家,時不時出現一些小狀況,雖然目前沒出大事,以后誰說得準呢?
老太太沉默不語。
正在此時,楊彭的手機響了,養老院來電,說老頭子喊肚子疼,養老院的醫護人員拿藥給他吃,效果不明顯,讓楊彭帶去醫院看看。接的是免提電話,老太太也聽到了,楊彭交代老太太一些事后,和林姍姍急匆匆地趕往養老院。在快步走出家門時,林姍姍回頭,看到老太太怔怔地站在門口,悵然若失。
幾天后,養老院的張主管、工作人員小陳、黃阿姨和其他幾個老伙伴,他們手上提著蛋糕、禮品,滿臉笑容地涌進老太太的屋子。
今天是老太太的生日,林姍姍本打算和楊彭陪老太太過生日,卻接到張主管的電話,說他們要上門為老太太慶生,林姍姍本想謝絕,無奈張主管說已經訂了蛋糕,要林姍姍一定成全,林姍姍和楊彭商量了下,答應了。
老太太離開養老院的這段時間,黃阿姨她們經常會念叨起,張主管得知后,主動邀請黃阿姨她們一起到老太太家,他們的到來給這個冷清的屋子注入了活力,大家談笑風生,紛紛邀請老太太回到養老院。
“你不知道呀,你回家的這幾天,你家老頭子可是天天念叨,你沒回去,我看他是吃飯都沒胃口哦。”黃阿姨說。
“是啊是啊,到養老院和我們一起玩,多開心啊。”大家附和。
面對大家的熱情邀請,老太太不停地說謝謝,大家本以為她會答應,老太太卻說,大家的熱情她心領了,但是她還是決定要繼續尋藥,就先不回去了,感謝大家的掛念,她會抽空回去看望大家。
見勸說無效,大家失望返回。
七
老爺子在醫院輸點滴,癥狀緩解后,回到養老院。林姍姍請假陪了老太太幾天,剛開始,老太太還會避著林姍姍到處尋醫問藥,到后來,她也無所謂了,索性光明正大地忙活。林姍姍見勸說無效,索性隨她去。而到山腳下去尋醫,林姍姍是后來才聽老太太提起的。
老太太無意中聽人說起,在四五十公里遠的郊外,有個民間醫生能醫治各種疑難雜癥,上門求醫者絡繹不絕。老太太決定前往。
老太太瞞著林姍姍和楊彭,和一個的士司機約好時間。第二天早上七點多,老太太就跟著的士出發了,車先在大路上行駛了二十分鐘左右,駛入一條山道,兩邊山峰挺立,山路崎嶇,行人稀少。
司機根據導航左轉右拐,又行駛了差不多有二十分鐘,在一處空曠處停車。老太太下車,只見四周綠樹蔥蘢,植被繁密,唯有一條道路伸向不知名的遠方,路邊一個簡陋木牌指引著江湖郎中的存在。往前走幾步,一座平房映入眼簾,老太太下臺階,走向平房,屋內一個六十幾歲男子正對著一個婦人把脈,婦人訴說著癥狀,男子邊聽,邊在紙上開了藥方。
婦人走后,老太太上前,說了老爺子的癥狀,男子點頭,伴以“嗯嗯”之聲。老太太問是否能醫好,男子輕描淡寫道:“我行醫多年,外面好評如潮,這墻壁上的錦旗就是證明。”老太太抬頭,果然看到墻壁上掛滿錦旗,什么“醫術精湛,情暖人心”“妙手回春,華佗再世”……這無疑讓老太太看到了希望,心想若能遇上良醫,能對癥治療,也不枉她奔波這么長時間。
男子開好藥方拿給老太太,上面的字龍飛鳳舞,她只看懂“制首烏”和“天麻”兩種藥。老太太問:“是隨便哪個藥店都可以抓藥?”男子答道:“是的。”隨后又說,隔壁有一家中草藥鋪,藥材齊全、新鮮,但他只負責看病,藥鋪和他沒有任何關系。老太太想,在這荒郊野外,就你一個土醫,隔壁獨門獨戶一家藥材鋪,你說和你沒關系,騙誰呢?她想著是男子開的藥方,藥材鋪又是男子推薦,還是在這里抓藥放心,有事也可以找他咨詢,于是走進隔壁藥材鋪。
一中年男子拿過藥方,一邊手腳麻利地抓藥、稱藥、包藥,一邊囑咐老太太煎藥注意事項。煎中藥對老太太來說并不陌生,家附近有家中醫院,她身體偶有小恙,經常去醫院抓藥回家煎制,煎藥方法大同小異。老太太嘴里答應著,把一包包中藥裝進袋中,付了七百八十元藥費,打的士回家。
老太太本想把老爺子接回家服藥,經過冷靜思考,打消了這個念頭,她在家煎好中藥后,搭乘免費公交車給老爺子送去。
老太太把藥湯送到養老院,陪老爺子嘮一陣嗑,然后催促老爺子喝藥。老爺子是有文化的人,對這不明藥物持懷疑態度,剛開始以“喝不下”或者“待會兒再喝”為由搪塞過去,待老太太離開后才偷偷倒掉。一段時間后,老太太見老爺子身體還是老樣子,她對老爺子有沒有把藥喝下去持懷疑態度,再次送藥過去時,她對老爺子說:“我為你這么辛辛苦苦地尋藥、煎藥,難道會害你不成?趕緊趁熱喝了。”老爺子想想也是,老婆子花了那么多心血,而他總是把藥倒掉,愧對她的一片苦心,想自己也是半截入土的人,哪怕擺在眼前的是毒藥,他也認了,于是把藥喝個精光。老太太見狀,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一段時間后,有一天,老爺子在上衛生間時忽然感到天旋地轉,他扶著墻壁站立,按了緊急呼叫鈴,不一會兒,工作人員急匆匆趕來,把老爺子攙扶出來,并打電話給楊彭告知情況。楊彭急匆匆趕到把老爺子送到醫院,醫生開了抽血的單子,一天后化驗單出結果,老爺子丙氨酸氨基轉移酶131.4,而正常值應在7.0至40.0之間;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90.3,而正常值應在13.0至35.0之間;甘油三酯7.74,而正常值在0至1.70之間;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0.75,處于偏低值,正常值應該大于1.04;乳酸脫氫酶270,偏高,正常值在0至248之間。醫生看著報告單問老爺子最近是不是喝了中藥,得到肯定答復后,嚴肅地告誡道:“中藥不要亂喝,趕緊停了,兩個月后抽血復查。”楊彭打電話告知老太太此事,老太太手里正端著藥壺,聽到后思緒一個閃忽,藥壺從手中脫落,碎了一地。
老太太平常晚上以看電視度時光,這天晚上她打開電視時,一個畫面觸動了她的內心:一對老年夫妻相互攙扶著在公園散步。老太太想著她和老爺子幾十年的相守,如今老爺子的身體每況愈下,一個人在養老院待著,形單影只。她本想以一己之力,讓老爺子恢復健康,重回以前的生活狀態,眼下看來是不可能了,唯有珍惜當下,給他多一點的陪伴,而她的身體也大不如前,不如回到養老院,和大家伙兒在一起,開開心心地過晚年生活。
老太太正這樣想著,黃阿姨來電話了,說她打算到美國和兒子一起生活,過段時間就要離開養老院了,走之前想請親朋好友聚聚,問老太太是否可以一起。老太太爽快地答應了,她決定勸勸黃阿姨,既然在美國生活不習慣,就繼續待在養老院好了,她愿意回到養老院,和大家一起抱團養老。
責任編輯:張天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