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議題式教學需要教師結合課程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培養的目標,精心完成議題的設計,并引導學生在議論和思辨的過程中,逐步深化對數學知識概念的理解,以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數學能力的綜合培養及數學思維的構建.因此,教師需要深入了解議題式教學的應用方式,探究如何將其價值全面發揮出來,以達到全面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并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整體優化與革新,以便更好地滿足教學改革目標的要求
1議題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1確保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已成為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通常以教師為中心,采用被動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致使教學效率不理想,且難以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議題式教學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者[1],通過安排議題和提出引導問題的方式,來指引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在此過程中完成知識的掌握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1.2強化核心素養培養效果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是由若干多維度的意識、能力、思維構成的綜合內容,這些素養均需要學生通過主動實踐與解決問題來培養.應用議題式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能為學生提供探究實踐的環境與明確目標.因此,教師在應用議題式教學模式時,應當結合核心素養培養的具體內容來完成議題的設計和規劃,使學生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行主動學習探究,以此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1.3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偏低是傳統數學課堂教學的常見問題.相較其他小學學科,數學學科在趣味性方面的優勢較小.學生常因感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而產生抵觸的情緒,致使課堂參與度難以達到基本要求.議題式教學則可對該問題進行有效解決,首先,其形式上更適合融入與現實相關且趣味性較強的元素,可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其次,議題辯論的方式天然帶有較強的趣味性,學生能在此過程中體會思維觀點交互的樂趣,并將其逐步延伸到所學習的數學內容中
2議題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2.1結合課程教學主題,合理設計議題形式
在前期的教學設計環節中,教師應當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理念,先對本單元的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將知識概念內容按照重要程度進行整理,以此明確本次課程的教學主題;再根據主題和學生當前學習情況,選取最為適配的議題形式以便在正式教學環節進行應用.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保證學生能對所設計的主題產生較為深人的認識,能在潛移默化中將目標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自己當前階段的學習目標;也應當通過適時提供輔助和引導的方式,來確保學生的自主探究與思維模式均處于主題范圍中.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中的\"測量\"教學為例,其基本教學內容為長度相關單位的學習,從核心素養角度出發,主要是對學生量感和應用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對生活中常見物體或路程的長度產生足夠的認識.因此,在進行議題形式與內容的設計時,教師應首先保證其與現實元素高度相關;在課前的情境導入環節中,應安排學生對鉛筆、橡皮等文具進行長度測量,以此產生對長度的認知基礎.在之后的議題設計中,也要重點體現出其與現實元素的關聯,如安排學生討論“多少支鉛筆豎著疊在一起能和自己一樣高”,通過討論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從厘米和分米的概念出發,對米的概念進行簡單理解,以系統化的方式完成量感的構建.此外,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數學基礎整體較為薄弱,教師在議題設計時應避免涉及過多的數學概念內容,以便學生能將探究重點聚焦在長度單位這一主要教學內容上.通過全面、綜合的預先設計,確保實際教學環節的有效性.
考慮到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內容的多元化特征,通常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中會涉及多個核心素養培育的維度.因此,教師需要將其按照所占比例進行排序后再融人議題式教學中,在針對其中重點部分進行教學的同時,適當兼顧其他方面的培養效果
2.2安排議題自主探究,完成難點概念教學
自主探究是議題式教學的基本作用方式.學生需要結合教師所提供的基礎知識內容,并聯系自己以往所學的知識概念,來完成對新概念的學習探究.為確保學生在面對教學重難點內容時仍能順利完成自主探究,教師應設計層層遞進的相關議題,引導學生深入開展研究.通過優化議題的表現形式來規劃學生具體的思考方向,并選取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內容,突破教學難點部分,從而讓學生加深對知識概念的理解.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冊》中的\"生活中的負數\"教學為例.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常見負數,從數學角度理解負數的概念.課程教學的重難點在于學生如何將生活中的負數與數學中的負數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整合理解,因此教師在設計議題時,以“ 5°C 和 20°C 的環境哪個更熱?哪個更冷\"問題進行引入.在學生結合現實生活快速給出正確答案后,教師隨即引出4 -5°C 和 -20°C 哪個更熱?哪個更冷”的問題.在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后,教師可圍繞正負數的大小關系來完成教學.學生將“熱”和“大于”相關聯,將“冷”和“小于\"相關聯,并針對“為什么5小于20,而一 5°C 比一 20°C 更熱”的議題展開討論,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在此過程中以數軸中正負數大小對比的方式完成理解,以此建立對負數概念的全面理解,為后續的進階學習與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相較于直接將概念講述給學生記憶,學生通常對自主推導出的知識概念記憶更為深刻.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所提供的輔助,但需保證最后得出結論的環節是由學生自主進行的.
2.3由淺入深設計議題,引導學生綜合思考
小學階段學生的數學思維尚處于構建的初期階段,在針對復雜問題進行思考時,常無法判斷需要應用哪部分數學知識進行解決.因此,教師在進行議題式教學設計時,應做好學生自由度和引導內容間的平衡,為學生提供思考方向上的指引,以此保證整個教學環節中進行的思考、探究均是具備足夠有效性的.教師應通過適當改變用詞、增加描述、進行分解等方式,將較為復雜的綜合化議題轉變為若干個帶有明確流程指引和思路輔助的階段性議題,讓學生能在設置的隱性范圍內自由完成討論與思辨,并采取自己所偏好的方式來完成學習.
以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中的“分數除法”教學為例.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為引導學生將除法的概念與分數乘法的運算方法進行結合,以掌握分數除法的概念和運算方式.因此,教師可將整個教學環節轉化為由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首先,安排學生討論“將一塊蛋糕均分為三份,其中一份和一塊蛋糕的
有什么關聯”,使學生調用對除法與分數概念的認識,理解將一個數除以3和乘
是一致的,從而掌握
的運算方式,即將其轉化為
后應用分數乘法完成計算.然后,直接將
的算式作為后續議題由學生進行討論,引導學生聚焦于除以和乘的 的變換上.最后,讓學生將自己所掌握的兩部分獨立的知識內容進行有機整合,以此完成對新知識內容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未對學生的學習進行過多干涉,但切實保證了所有學生均能以正確方式完成思考、探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對議題討論的情況,適當增加或減少后續的引導元素,在保證教學順利進行的同時維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4設計層次議題活動,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在對難度較高的內容開展議題式教學時發現,若安排所有學生均參與到同一場議論中,部分學生難以跟上其他學生的節奏,他們全程保持沉默或僅進行附和,在完成課程學習后所能實現的提升也相對較少.為此,教師應將分層教學理念融人議題式教學中,根據數學基礎和當前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多個層級,并為不同層級的學生提供有所區別的議題,以此保證班級整體的教學效果.為低層級學生所設置的議題式教學內容,應當至少達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不應出現特定內容的遺漏.在確保這部分學生能對所學知識進行全面理解后,教師可將其并入中層級學生之中.
3結語
議題式教學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的過程中能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議題式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課程教學的核心素養培養主題,對議題式教學的形式進行合理設計,并利用其完成對教學重難點概念的突破,使學生能在議題的指引下由淺人深地完成數學綜合思維的構建,也能在層次性的議題活動中,滿足自己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1]王璇.議題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理科愛好者,2024(6):236-238.
[2]王強.深度學習視域下議題式教學策略探微[J].教書育人,2021(28):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