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是在特定情境中,通過他人的支持和必要的學習材料,借助意義建構的方式進行的.作為知識建構的重要載體,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激發其探索欲望.
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科書的內容不僅包括數學基礎概念,如整數乘法與除法的應用、分數的加減法、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涉及統計與概率等實際應用,旨在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空間想象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這些內容顯示出數學學科的廣泛性,也展現出數學方法高度的靈活性.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學習能力,減少不同學科間的潛在學習障礙.通過引入適當的實際案例,將復雜的概念變得更為具體,進而順利融入日常教學環節,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并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推理能力、實踐技能和應變智慧
1設:構建五年級數學問題情境的基礎
本部分將從三個關鍵維度探討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的具體作用
1.1緊扣教材核心,構建問題框架
問題是數學學習的起點和動力,也是學生進行探究和思考的基礎.[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教材,準確把握每一單元的重點內容,合理構建問題框架.例如,在“小數乘法\"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小數乘法的算理和算法搭建問題框架,設置實際購物場景的問題情境,如“超市中蘋果每千克3.5元,小明打算購買5千克,他需要支付多少元”.通過從簡單數量關系入手,逐漸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小數乘法轉化為整數乘法,進而掌握小數點位置的確定方法.如此,教師便能圍繞教材要點構建出明晰的問題框架,引導學生明確學習路徑,為后續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1.2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情境
貼近生活的實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既是對于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的改革,也是對于數學教育實質的深入探討與認識.[教師應善于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由于五年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校園中的多邊形區域,如三角形的花壇、平行四邊形的過道等.通過測量相關數據,學生可以嘗試計算這些區域的面積.教師通過創設真實的情境,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更加具體,讓學生不僅可以深刻領會數學的重要性,還能夠更加深刻地掌握面積計算公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性
2啟:開啟五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大門
在激活五年級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研究中,“啟\"這一環節非常關鍵,旨在打破學生思維的禁錮,引導他們進入數學思維的領域,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1組織小組討論,碰撞思維火花
小組討論是一種有效促進學生思維交流與碰撞的教學方法.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分組并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在“多邊形面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討論任務“我們已經學習了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現在請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將一個梯形轉化為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來計算它的面積呢”.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學生提出了“將梯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并利用它們之間的關系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而其他學生則提出了更加復雜的方法,如先將兩個梯形拼接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再利用它們的關系來計算梯形面積.通過這次課堂活動,教師發現每個學生都有著獨特的看待問題的角度.通過交流和探究,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拓展,
2.2鼓勵自主探究,拓展思維深度
自主探究作為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與獨立思考能力的“金鑰匙”,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并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和空間.在“圓的周長\"教學中,首先要指導學生測量各種尺寸圓的周長和直徑,然后鼓勵學生去發現它們之間的關聯.學生通過實際的動手實驗、觀測數據、深人研討,最終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并由此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在這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測量數據時,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反復測量多次,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影響結果的細節,從而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態度.通過自主探究,學生不僅牢牢掌握了圓周長的知識,而且學會了如何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了思維的深度.
3固:鞏固問題情境教學的思維成效
鞏固學生在問題情境教學中所獲得的思維成效,是確保教學成果持久化和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從多個方面著手,為學生構建一個穩固的思維提升體系.
3.1設計拓展練習,強化思維能力
設計拓展練習是鞏固問題情境教學思維成效、強化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數學中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在問題情境教學中,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他們的思維被有效激活.例如,在“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法)\"的教學中,教師提出了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假設要用20根1米長的柵欄圍出長方形花園”,讓學生思考究竟存在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學生在分析求解時,需要綜合考慮長方形長與寬的取值范圍及組合方式,這自然而然地引發他們運用列舉法解決問題,從而初步掌握這一重要策略.在拓展練習環節,教師巧妙設計新問題“小明有若干張1元、
5元、10元的人民幣,現在要湊出20元,有多少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復雜的數量關系.學生必須充分調動所學知識,以有序的思維,全面考量不同面值人民幣的張數組合,如從全部使用1元開始列舉,逐漸調整不同面值人民幣的數量,直到列舉出所有可能的組合.通過這一拓展練習,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列舉策略得以鞏固,不再局限于簡單的應用,而是能夠靈活遷移到新情境中.
3.2建立評價體系,持續激勵思維
明確教學目標與預設的教學評價,能夠指導教師有方向、有思路地創設各階段教學情境,從而確保情境化教學的有效實施.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持續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的動力源泉.教師應建立多樣化的評估體系,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重視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培養.在課堂上,對于積極思考、提出獨特見解的學生給予及時肯定和表揚;在作業評價中,除了判斷答案的對錯,還要對學生的解題思路和創新方法進行點評;定期組織小組互評和自我評價活動,讓學生在評價他人和自我反思中發現自身思維的優缺點.借助這一評價體系,學生能體會到自己的努力被認可,進而激發出持續探索與創新的激情,保持思維的活躍與靈動,為數學思維能力的躍升注入不竭的動力.
4結語
本文深入探索基于問題情境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模式,從“設”“啟\"“固”三個維度構建研究體系.在“設\"環節,教師立足教材的重點搭建問題框架,將知識條理化;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情境,增強學生的代人感;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靈活調整情境的難度,以貼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節奏,為激活思維奠定基礎.在“啟\"環節,組織小組討論,促進思維的碰撞,拓寬思考的視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讓他們在探索中深化思維.在“固\"環節,通過拓展練習強化思維,引導學生反思、總結以內化思維方法;建立評價體系激勵學生不斷思考,鞏固教學成果.該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活五年級學生的數學思維,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有益參考.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擴大樣本范圍,運用更多元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成果更具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董軍勝.初中數學“情境—問題—思維”教學模式的建構J」.山西教育(教學),2025(3):99-100.
[2]楊秀清.“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情境化教學路徑探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4(2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