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小學數學教育正經歷深刻變革,核心素養理念猶如春風拂過教學實踐的每個角落.數學課堂作業設計,這一看似普通卻蘊含教育智慧的環節,值得每一位教師深入思考與創新.小學生的數學思維處于萌芽期,恰恰需要精心設計的作業滋養,讓數感、運算、空間想象等基礎能力在趣味探索中自然生長.教師匠心獨運的作業設計不僅點亮了學生求知的火花,更奠定了他們未來學習的堅實基礎.因此,數學核心素養與低年級作業設計的融合,宛如一場精彩對話,既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又巧妙滲透數學本質.
1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創新方向
1.1從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的作業轉型
部分傳統作業設計長期困于知識重復出現的窠白,致使數學學習淪為機械記憶與簡單操練的重復.核心素養背景下的作業改革亟需摒棄“題海戰術”這一陳舊模式,轉而聚焦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與發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不妨引入動手操作、情境設計等方式,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感受數學的魅力,使數學作業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檢驗工具,而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載體,這便是核心素養理念下作業設計的深刻變革之一.
1.2從單一題型到多元形式的作業創新
在核心素養導向下,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支撐.這種創新并非否定傳統,而是在傳統基礎上的拓展與深化.有效的作業形式創新應當與數學概念、思想方法緊密結合,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教師需要打破固有思維模式,大膽嘗試新型作業形式,如數學繪本創作、數學游戲設計等,讓作業從“必須完成的任務\"轉變為“想要參與的活動”.
1.3從個體完成到合作探究的作業模式
數學作業長期以來被視為學生獨自完成的“功課”,這種觀念亟需更新.合作探究作業模式打破了傳統個體作業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了思想交流、火花碰撞的平臺.低年級學生天性活潑好動,渴望與同伴交流,而合作探究恰好迎合了這一特點.教師在設計此類作業時需要精心構思問題情境,使之既有探究空間又符合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小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究和討論的熱情,并逐漸形成清晰的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和質量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靈活運用相關知識的能力.[1]
2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實踐困境
當下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陷入諸多困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作業與核心素養脫節現象嚴重,停留在機械性練習層面而難以激發學生思維活力;學生個體差異被忽視,千篇一律的作業模式使得部分學優生覺得無聊、個別學困生又感到吃力;個別教師專業素養不足的問題更為突出,對低年級學生思維特點與認知規律把握不精準,導致作業設計往往過于簡單或超出學生能力范圍;部分作業資源整合不到位,使得作業設計缺乏系統性.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制約低年級數學課堂作業改革的瓶頸,亟需破解,
3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策略
3.1構建分層作業體系滿足不同學生需求
課堂作業設計若忽視學生個體差異,便難以達成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分層作業體系恰如一把鑰匙,為不同起點的學生打開數學學習之門,既讓學優生挑戰難題,不至于厭學;又使學困生獲得成功體驗,增強信心.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中“認識 20~999 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設計分層作業:基礎層學生需要完成“數一數教室里的物品數量,并用數字表示”的任務,幫助他們鞏固數數能力;提高層學生則可以挑戰用100以內的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運算能力;拓展層學生需要設計一個100以內數的加減法游戲,并邀請同學一起玩,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意識.這種分層的課堂作業設計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還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逐步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真正實現因材施教.
3.2設計探究性作業激發學生自主思維
由于小學生天生具備好奇心,富有想象力,所以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數學問題可以成為最好的探究素材.探究性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學生經過觀察現象、收集數據、提出猜想、驗證結論等步驟.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成為數學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探究性作業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并持續激發其學習興趣,展現出獨特的教學價值.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中“分米和毫米\"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布置一項探究性作業“請用尺子測量教室里的物品長度,并記錄數據,你能發現哪些物品的長度接近1米?哪些接近10厘米”.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動手測量、記錄數據、分析比較,就可以有效加深自身對長度單位的理解,還能培養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測量結果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討論“為什么我們通常用米作單位測量房間的長度,而用厘來作單位測量書本的寬度”這樣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
3.3融入跨學科元素拓展數學作業邊界
數學學科若孤立存在,猶如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難以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熱情.跨學科元素的融入猶如架起一座座橋梁,讓數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交融.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中“觀察物體”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美術與生活實際.設計的作業內容是學生需要先觀察家中一個物品,如臺燈或花瓶,從正面、側面、上面三個視角畫出它的輪廓圖.畫完后,學生要分析每個視角的形狀特點,如正面是長方形,側面是三角形.接下來,結合美術知識,如色彩與光影,思考如何用不同的顏色表現這些視角的差異,如側面因為光線暗一些,顏色可以深一點.最后,學生需要寫下自己的感受,如“從不同角度看臺燈,感覺它的形狀完全不一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提醒學生畫圖時盡量準確.這樣的作業不僅鍛煉了學生觀察物體的能力,也讓他們意識到數學與美術的聯系,同時審美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有效擴展學生的思維邊界.
3.4利用操作性作業增強數學概念理解
小學生思維尚處于具體運算階段,抽象的數學符號和概念往往令他們望而生畏.操作性作業恰如一座通往抽象思維的橋梁,讓枯燥的數學概念變得生動具象.操作性作業并非隨意設計,應精準對接教學重難點,關注操作與思維的結合.[2]
以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中“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一)”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調查班級中5個同學一周內每天的上學方式,記錄下結果并用簡單的表格表示;然后用條形統計圖描述這些數據.畫完后,學生需要思考“哪種上學方式最常見”,并寫下自己的想法,如“步行最多,因為學校離家近\"或者“坐公交最少,因為公交車不方便”.這樣的操作性作業讓學生通過實際調查,直觀感受到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過程,從而對數據整理的理解更加深刻.
4結語
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低年級的課堂作業設計注重學生思維深度與實踐能力的融合,才能科學構建知識與素養并重的學習路徑.作業設計從單一技能訓練轉向綜合素養培養,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探究數學本質,激發學習興趣與自主性.如此,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礎知識,更能夠在問題解決中發展邏輯推理能力與創新意識等,奠定終身學習的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安太.“雙減”政策下優化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設計的策略[J]甘肅教育研究,2024(1):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