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教程,學程更著重于學生“學\"的過程.它超越了單純的學習過程,含義更為豐富和多維.它涵蓋了學習內容、方法、活動以及組織形式等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要素,核心在于將教學焦點轉移到學生的學習上,深入探討學什么、如何學、學到何種程度等問題,特別強調學習過程的創造性.學程設計著眼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致力于打造一個更為科學、高效且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數學教學環境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學生的學習應是一個主動的過程,認真聽講、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提出問題一分析問題一解決問題一產生新問題”2],從而在問題的引領下實現結構化學習.這種基于問題的學習不僅是一種教學目標,也是教學的途徑,它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眼光、數學思維和數學語言.因此,探索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學程設計策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1真實問題:學程設計的重要載體
學程設計以真實問題為載體.張丹教授指出,問題的一個基本特征是“障礙”,學生由“障礙”產生沖突和好奇,在解決障礙的過程中學生將進行思考、不斷地發現.3因此,在設計學程時,教師應立足知識本質,基于學生立場,挖掘真實問題,以問題引領學生深人學習.
在學程設計中,真實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領域,教師需精心設計問題,使之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通過解決這類問題,學生不僅能夠習得數學知識與技能,而且能夠促進邏輯思維、創新精神及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進而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因此,真實問題不僅是學程設計的重要媒介,更是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活性劑”,有效促進了學生全面且深入的學習進程
2情境創設:真實問題的“孵化場”
學程設計的核心在于創設具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問題情境應真實且不直接復制現實,而是通過模擬、加工、重組構建.真實問題與情境的結合更貼合學生背景和認知,有助于他們理解并激發探索意愿.同時,問題情境應具有“可疑性”,呈現需要解決的不平衡和不確定狀態,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動機,促使他們主動參與解決問題.
2.1創設生活情境,直擊“真實問題”核心
數學源于生活.在學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借助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如購物、校園活動、旅行等,將數學問題融入其中.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展開學習,能夠很好地激活思維,實現對數學知識以及其他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以“認識人民幣\"教學為例,新課標將認識人民幣的相關知識調整到綜合與實踐領域,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和真實問題中,“感悟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數學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4],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如模擬購物場景開設“小小商店”,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理解人民幣的面額和兌換,提高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通過創設生活情境,教師能夠有效地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體化,讓學生在真實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2構建實驗情境,深挖\"真實問題\"根源
新課標鼓勵學生通過探究、體驗等方式來學習數學知識.實驗情境的構建是學程設計中深化學生對真實問題理解的重要手段.通過實驗情境,學生可以具身實踐,從而更直觀地理解問題的本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實驗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數學規律,培養其觀察、實驗和分析的能力.
以“怎樣滾得遠\"教學為例,教師設置實驗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研究小球滾下斜面的問題.學生分組實驗,設計方案,選擇工具和材料,如斜面、小球、測量工具等,測試假設并記錄數據.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斜面原理,學習數據處理和加強團隊合作.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數學規律,培養科學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并能將結論應用于新問題,實現知識遷移.
2.3巧設矛盾情境,點燃“真實問題”引線
在學程設計中,設置矛盾情境能激發學生深入思考,點燃解決問題的激情.矛盾情境引入沖突信息,迫使學生識別、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辦法,有效促進其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以“平均數\"教學為例,教師通過矛盾情境導學,如\"世界讀書日臨近,學校社團舉辦‘書香小組'評比活動,共有四個小組參與,怎樣判斷哪一組讀書量最多呢”.先展示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的讀書量統計圖(人數相同,總數不同),引導學生討論哪組成績更優.學生容易得出“人數相同下,讀書總數多者勝”.接著教師展示第一小組和第三小組的讀書量統計圖(人數不同,總數也不同),引導學生討論哪組成績更優.此時,學生發現難以用總數比較,產生矛盾,激發探究欲.通過討論交流,學生理解“比較整體水平\"才能判斷,認識到平均數的必要性,感悟到平均數源于實際需求,使概念在學生心中自然形成
教師通過設置矛盾情境,引導學生深人問題本質,培養綜合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構優化:學生深度學習的“助推器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5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學程設計需關注問題的整體結構和關聯性.簡而言之,知識內容應整合于教學活動中,以便學生在結構良好的學程中主動高效地學習.
3.1建立科學完整的問題結構
數學問題設計具有多樣性.由于真實問題情境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問題解決過程也需要具有靈活多變性的特點.要提升學生的遷移能力,實現從解題到解決問題能力的質的跨越,需要教師抓住數學本質進行教學,強化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通性通法,從整體上把握教學內容,構建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以無錫市錫山區2024年小學數學畢業試卷操作題第2題為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10點鐘方向”的說法.
(1)結合鐘面想一想,如果“12點鐘方向\"表示正北方,那么“10點鐘方向”就是( )偏( )° :
(2)有一只小狗在點 O 處,且面朝正北方,它要去“5點鐘方向”30米處的點 A 取小球,請你在下圖中標出點A.

本題巧妙地將日常生活中的“時鐘定位”與數學中\"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相融合.然而,學生在解答時錯誤率較高,究其原因是未能掌握確定平面中物體位置的關鍵方法,即必須關注三個核心要素一—觀測中心、方向和距離.一旦理解了這些基本方法,學生就能更好地把握題目情境中時鐘與位置之間的關系,并將復雜的問題簡化.通過從相關知識體系中提取核心概念來解決問題,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將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在相關內容的教學時,教師需要梳理關鍵問題,形成引領學生學習的問題結構,幫助學生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的核心本質.
3.2引導學生實現結構化學習
問題結構的建立除了要遵循學科知識內在的邏輯,還要從學生的學習邏輯出發,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設計適合學生的學習路徑.學生應在真實問題情境中,通過認知操作主動探索和實踐,實現結構化學習.一方面,需要在問題框架內創設充足的空間.事實上,問題設計得再好,如果教師提問過于密集,學生緊張且激烈地回應,這并不能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問題學習.良好的問題框架應該是開放靈活的,能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間,既能為學生提供支持和助力,又能為學生提供發現和創造的土壤.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實現結構化的意義學習.結構化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意義學習.學生不僅學習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知識間的關聯并將其內化.通過結構化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從不同內容之間的關聯中體會其核心概念[,還可以從整體上體驗知識的本質意義,培養他們的深度思維.
因此,隨著學生的認知參與、實踐探索、經驗加工,問題被逐步解決,又不斷生成新問題,同時教學活動在持續推進,學生的學習也悄然發生.這一過程不是簡單的問答或被動接收,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創造和發現的過程.問題解決的直接目標是解決問題,而其根本目標在于促進學習的真正發生,使學生實現長遠的發展
人因問題而產生行動,在問題解決中實現發展.基于真實問題解決的學程設計旨在從根本上探究設計策略,思考學生該怎么學,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學得更好、更會學習.
參考文獻
[1]
[4]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高寶霞.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一以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數的認識”整體單元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2(15):45-49.
[3]張丹.問題引領兒童數學學習[J].小學數學教師,2016(12):11—16.
[6]王揚,胡彩云.結構化視角下的復習課教學—“表內除法(一)整理與復習”教學片斷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24(Z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