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抵抗“非人化”利奧塔的后現代時間觀及表現

2025-07-06 00:00:00楊嵐
美與時代·下 2025年5期
關鍵詞:后現代

一、引言

人的問題始終是哲學與文學藝術的核心議題。“人”不僅指個體的生物存在,還涉及其自身的生存狀態和處境。自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思想界開始重視人的理性,認為人存在的本質就在于其能夠自由運用理性來創造普遍價值,進而成為一個抽象的、“大寫”的人。20世紀60年代起,隨著科技革命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人們逐漸以理性的思維與審慎的眼光去評判與處理一切事務。工具理性與技術理性主導了社會,原本豐富多樣的人性被同一化、整體化,人的感性存在漸被忽視。因此,利奧塔提出了“非人”概念。

利奧塔深刻剖析了兩種“非人”:一種是以“發展”為名的系統性非人,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廣泛存在的“非人化”現象,如人的理性被過度推崇、情感變得淡漠以及個性逐漸消弭等。一種是以心靈為質押的隱秘的非人,它指與理性相對立的感性和情感,尤其是童年那未被理性支配的純真狀態。蓋爾·伯爾納曾描繪了利奧塔的“非人”圖景:時間的失調、活動的去物質化與共同體的失穩①。時間,作為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基石,為生產生活設定了規范標準。但在資本主義體系中,這種有序的時間逐漸剝奪了人們對于時間本質的直觀感受。因此,為引導人們于時間斷裂處重悟感性的美好,利奧塔將連續線性的現代時間重塑為非線性、瞬間化的后現代時間。這種“失調的時間”不僅打亂了資本主義系統中被預測、被控制的系統時間,還瓦解了古典崇高美學中可綜合、可分析的理性時間,更中斷了現代主義藝術里傳統的、連貫的敘事時間。

二、非線性的時間:宏大敘事的解構

宏大敘事,亦稱元敘事,是利奧塔提出的一種重要哲學話語。它常建立在連續線性的時間觀上,企圖為歷史發展和社會變革等各領域提供統一性的解釋框架。這種敘事方式認為歷史與社會發展都遵循某種預定的軌跡或目標。利奧塔認為,現代社會的資本主義構建了以“發展進步”為目標的宏大敘事。資本主義體系是一個能理性自我規劃,依據“操作效能”運轉的“開放系統”③。它以經濟支配一切的政治外觀,展現出一種時間技術的特質。“速度,本質上是系統的另一個有力構成因素。”[為攫取最大利潤,資本主義通過對個體時間的預測和控制來提高生產效率,加速消費循環,從而推動社會快速前進。在此系統時間下,個體喪失了自主運用理性、體驗本真生命的能力,漸趨向系統化、功能化的“單面人”。針對這一時間異化對人性的侵蝕,利奧塔提出以瞬間未定的后現代時間來打斷現代時間觀的連續線性,進而解構這一虛假的元敘事。

在利奧塔的后現代時間觀中,“此刻”是核心,亦是解構現代時間觀的關鍵。“此刻”作為現在的時間范疇最早被亞里士多德關注,他將“現在”視為區分過去與未來的基準。此后,奧古斯丁、柏格森、胡塞爾等將“現在”與主體意識相聯系,確立了連續線性的時間觀。奧古斯丁認為時間是主觀的,過去是“現在”的記憶,未來則是“現在”的期望。柏格森進一步指出,時間是一種源于主體內在的“生命沖動”、連續變化和相互滲透的“綿延”。時間的綿延也即意識的綿延,“現在”與過去、未來相互滲透。胡塞爾則建立了一個由原印象 (現在)-滯留 (過去)-前攝 (未來)構成的時間場。在此場域里,意識立足于“現在”的原印象,以滯留(回憶)把握過去,前攝(期待)展望未來。因此,現代性的時間形式成為一種依賴主體意識變化而成的、以“現在”為核心的連續線性的時間流[。利奧塔的后現代時間觀也十分關注“現在”,但卻是一個難為意識把握的瞬間——“此刻”。他指出,胡塞爾的滯留與記憶雖能捕捉過去那些離散的瞬間,但主體一旦嘗試緊握“此刻”,現代時間的連鎖環扣便會斷裂。因而,利奧塔對“此刻”的強調使當下的時間摒棄了與過去、未來的固定關聯,呈現為一種無中心、無方向的流動時間。在此時間觀下,絕對的“現在”永遠滯后于人們的把握,因為“此刻”過于短暫,不能進入“原印象”的即時感知,故也無法被滯留與被前攝。真正的“現在”始終在流動變化,過去與未來因而獲得重寫的可能。

這一非線性的時間觀念不僅中斷了時間的綿延,還剝奪了推動其運轉的內在動力——未來,而這也是宏大敘事所賴以依存的基礎。利奧塔強調時間的此刻性和偶然性,反對將時間進行階段性的分割,因而其現在、過去與未來的時間范疇都是模糊的。相比之下,現代時間觀則致力于劃分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便是典型的時間分期概念。在這三者中,未來是推動現代時間流變的重要動力,因為主體的當前行為動力常根植于對未來欲望的滿足。資本主義所構建的宏大敘事也將現在的合法性建立在“發展進步”的未來之上。“與神話不同,現代的設想肯定不將其合法性建立在過去上面,而是建立在未來之上。”[3]75神話基于時間源自上帝或神靈的古典時間觀。在這一時間觀中,過去擁有優先性與權威性,現在從屬于過去。俄狄浦斯殺父娶母的故事便是對開頭預言的重述。現代時間觀保留了“歷史的總進程是能夠被構想的”[3175 的神話原則,還讓“未來”從最虛幻的時間維度變得可見、可把握。未來不再是簡單的循環與延續,而是取代現在發展的動力與歸宿。資本主義體系中的交易或消費時間,便體現了以現在預支未來的時間邏輯。在交易中,付款被設定為獲得商品或服務的前提,“現在”在某種程度上被未來所塑造。為確保交易順暢,貨幣充當了資本應對未來不確定性而存儲的重要時間資源。資本主義的運作機制正是建立在對未來時間的預判上。但是,利奧塔的后現代時間觀認為過去與未來都成為未定性的存在,唯一確定的只剩那些瞬息萬變的瞬間。當時間的連續性不再,資本試圖通過預測未來來操控當下的計劃落空。在斷裂模糊的后現代時間里,當“發展進步”不再是唯一確定的歷史方向,資本主義便失去了以特權性的“現在”來主宰未來及過去的權力,從而撼動了宏大敘事內在運作的合法性根基。但于個體而言,這一開放多元的時間觀卻為其在壓抑的系統時間里尋得了喘息之機。

作為利奧塔后現代時間觀的代表模式,“事件”(occurrence,“際遇”)有效抵制了宏大敘事。作為瞬間性的存在,“事件”具有突發性、偶然性與獨特性。“就呈現而言,人們應該將一個際遇的時間作為且僅作為現時性來想像。”[3]65當“事件”只能以“現在”形式展現,且無法再與線性時間所規定的過去、未來產生關聯時,它就變成了“發生(qu’ilarrive)”/“到來”。在利奧塔看來,“事件”是否“發生”應先于對“事件”的追問,如此才能擺脫意識的枷鎖。然而隨科技的飛速發展,科學與資本合謀催生了新的元敘事—“技術科學”,它與“發展進步”同為啟蒙理性的產物。“技術科學”以效率為準則,并以預防“事件”的發生來進一步強化對時間的控制。利奧塔指出,時間“單子”綜合能力越強,存儲信息越豐富,就能更有效預知并防范突發事件,全球電子信息技術就展現出這種強大的時間綜合能力。它能跨越時空來存取海量信息,而這些信息就是斯蒂格勒“第三持存”的重要組成部分。利奧塔著重指出,信息已成為現代社會資本交易的重要商品,悄然侵蝕著人們的時間,導致人們不再關心“事件”是否“發生”。斯蒂格勒亦認為這種新興技術以生產和消費工業產品(含文化產品)的方式侵占了公共空間和共享時間。資本驅動的信息科技公司憑借大數據分析,快速推出迎合大眾趣味的產品,無形中操控人們的休閑時間。這可能導致個體的情感麻木,理性衰退,社會面臨“系統性愚昧”風險。但“事件”能打斷這一程式化、可預測的技術時間。其不確定性懸置了精神行動,迫使人們依賴直覺感知當下,就如“追憶”。這是種由感覺主導、穿梭于“尚未”“不再”和“現在”的自由想象。它與“事件”都試圖以感性突破時間的束縛,揭示了被過去與未來的先入之見所掩蓋的多種可能。利奧塔認為,正是這種非線性的、重視當下的時間觀讓“此刻”凸顯,避免了現代性時間對“現在”的遮蔽。因此,“事件”是對宏大敘事的有力抵抗,它憑借對時間的感性知覺,打破了資本聯合技術設下的時間圈套,釋放了理性壓抑的感性與個性。

利奧塔的后現代時間觀,不僅全面重寫了現代時間觀念,更深刻解構了宏大敘事模式。現代時間觀以“未來”為驅動力,立足“現在”,建構了一個連續線性的時間序列。資本主義系統借此特性,編織了“發展進步”與“技術科學”的宏大敘事,旨在以嚴密的時間規劃,實現效率的最大化。“資本不是一個經濟和社會現象。它是理性原則投射在人類關系上的影子”[3176,是理性畸形發展的產物。理性化的系統時間導致了情感冷漠、思維刻板、理性至上的“非人化”困境。為此,利奧塔從個體的感受性出發,探索了一種自由開放、強調瞬間的后現代時間觀,旨在打破資本主義對線性時間的機械安排。這一流動的時間觀超越了整體統一的宏大敘事框架,鼓勵個體在時間的碎片中尋找真實與多樣。以這一時間觀為引,利奧塔進一步呼呼借助文學藝術等手段來對抗這“非人化”的系統。

三、傳統崇高的革新:瞬間的未定性

當藝術產品能隨時隨地通過科技合成再現,不再受制于“原初”接受的地點和時刻時,當代美學和藝術的深層危機也隨之來臨。美學的危機首先表現為時間和感覺的危機。利奧塔指出,感受性是審美的重要條件。一旦人們的感受時間被預設,接觸的事物和體驗方式被固定與模式化,個體必然會喪失真實的體驗感受,淪為資本主義現代時間的操控對象。為避免陷入概念性的“非人化”命運,利奧塔向藝術中的“非人”尋求一種抵抗。在他看來,這一感性“非人”試圖用不確定性來對抗資本主義系統控制下的“非人化”。這一不確定性的表現被稱為崇高,崇高美學成為避免人類沉溺于連續線性時間的重要思想。

“崇高”這一概念最早由朗吉努斯提出,后布瓦洛、伯克、康德等都對其進行了延伸。利奧塔結合其非線性的后現代時間觀,繼承并創新了這一古典崇高理論,形成了后現代崇高。后現代崇高以瞬間性、未定性與震驚性抵抗了傳統崇高理論中理性對時間的控制,呈現出一種反系統、反元敘事的特征,為藝術的“非人”創作提供了理論支持。

首先,后現代崇高具有瞬間性,它以瞬間的體驗打破了心靈的綜合能力,從而超越了傳統崇高所強調的歷時性。從發生的角度來看,崇高產生于瞬間一一那是某種超越意識的感覺所降臨的一剎那。朗吉努斯也認為,崇高的獲得與時刻即瞬時性有關,它是人們在審美對象面前瞬間體驗到的情緒或感性經驗,體現了不連續性和非同一性。因而,一旦崇高發生,便會打破預設的時間結構,成為系統所排斥的“事件”。從體驗的角度看,崇高即是瞬間,是“此時此地”的存在。它不可表現、難以捕捉,故中斷了時間的歷史連續性,瓦解了康德的崇高對于心靈綜合能力的依賴。康德的崇高是想象力與理性沖突所引發的一種精神感覺。想象力基于時間性,這種先驗能力能夠回憶或預見過去與未來的經驗對象,從而在時間的連續中進行初步綜合。而理性則具備最高的綜合能力,能以非概念的方式聯結所有表象,使其在時間框架里得到理解。因而,在康德的崇高理論中,想象力與理性都在嘗試運用其對時間的綜合能力來統攝崇高之物。但是,后現代崇高感對于瞬間的極致強調,剝奪了心靈綜合時間的能力,因為瞬間太短,難為想象和理性所捕捉。崇高正是在這一瞬間獲得的情感體驗。這一刻,人摒棄了現實生活中的規則與束縛,進入一個超越理性思維的感性世界,從中感受到自我真正的存在與價值。因此,利奧塔的崇高不僅摒棄了線性、連貫與進化的時間,突出了時間的瞬間性與不確定性,還挑戰了理性思維控制時間的欲望。

其次,后現代崇高具有未定性,它通過瞬間來表現不可呈現的呈現,沖擊了傳統崇高中的確定性。在后現代崇高的瞬間呈現中,表現了一種不可呈現之物。它無法預設,也不訴諸于人類的感性想象與理性思考。它呈現的是在現有秩序與表達之外未曾存在、也不可表達的東西。“不可呈現的東西是作為理念對象的東西,人們不可能展示(呈現)理念對象的樣本、狀況、象征本身”[3]139,如瞬間、空間等。傳統的呈現要求為呈現的物體安排背景等條件,但就抽象的不可呈現之物而言,這種方式難以實現。利奧塔指出,盡管絕對抽象之物難以直接呈現,但可通過提問“到了嗎”“發生了嗎”等方式來表現它們的“有”。他將崇高這一難用固定形式表現的特征稱為后現代崇高的“否定性呈現”。這一觀點源于利奧塔對伯克與康德崇高理論的批判性繼承。伯克認為,崇高不同于和諧統一的優美,它只能借助形式的匱乏和可交流性的欠缺來暗示其存在。康德則通過美與崇高的對比,進行了深刻闡釋:美的對象有形式限制,通過形式,知性與想象力得以自由游戲從而引發審美愉悅;而崇高的對象則無形式、無限制,這使得想象力和知性無法對其進行形式的規定,因而崇高感難以表現。盡管這三人都注意到了崇高對象的不可表現性,但利奧塔的后現代崇高更側重這種不可表現性所蘊含的未定性。伯克的崇高對象多指自然界中那些強大而恐怖、超出人們理解或掌控的力量和景象,它們會激發個體對自然的恐懼與敬畏。而康德的崇高對象則從外界轉向內心,是“某個不確定的理性概念的表現”[4,即一種指向道德法則的“絕對理念”。當自然對象因其絕對大或無限強而超出想象力的限度時,理性卻能超越感官與情感的局限去理解與把握它們。這種理性反思不只停留在對崇高之物的表層認知,更觸及一種內在的道德律令,激發出個體對道德法則的追求與向往。但是利奧塔的崇高徹底放棄了對任何本體的展現,即便他重視的“瞬間”也僅指那種不完全、無法界定的存在。后現代崇高正是以這種“瞬間”般的未定性,沖擊了現代時間的連續性與確定性,帶來了無法言說、始終處于開放與未完成的崇高體驗,從而超越了傳統美學對和諧與穩定秩序的追求。因此,所謂的“不可呈現的呈現”,實則是一種對不確定性的呈現。

最后,后現代崇高具有震驚性,這種震驚旨在喚起人們的感性認知。“崇高”在民間法語中本指引起驚訝和贊嘆的事物,利奧塔進一步發展了其內涵。關于崇高的震驚效果,布瓦洛、伯克和康德均有討論,但各有側重。布瓦洛認為,崇高“是一種神奇,它使人震驚、使人驚訝、使人感覺。”[3]08這種震驚源于某種超越常規的巨大力量或景象對感官的直接且瞬時的沖擊,比如某種缺陷、丑陋,對情趣的破壞等。伯克則認為,崇高讓靈魂受到“震驚”,源于主體在面對威脅時感受到一切“在”都可能被剝奪的恐懼。而康德則強調,崇高會激發起理性的超越感,當事物的體積或威力超出人類感知和想象的限度時,理性能克服無法把握的恐懼,崇高感由此產生。因而康德的崇高所帶來的震驚更多是出于個體對理性精神與道德力量的認可與敬重。不同于布瓦洛、伯克與康德,利奧塔所論述的崇高震驚,更側重引發人們理性思維認知的斷裂與震蕩。“最出色的震撼就是(某種東西)在,而不是什么也沒有,不是懸置的喪失。”[3]112面對這種只有某物(在)卻無法言明的情境時,個體難用常規的思維方式來理解,故只能發出一連串的疑問與驚嘆。恰是在這份不明中,崇高彰顯了其獨特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崇高的問題與海德格爾命名為存在的退隱和給予的退隱的東西緊密相連。對感覺也就是說在任何概念之前出現對在此時此地的意義構成的接受將不再有地點和時間。”[3]26海德格爾以“退隱”一詞揭示了“存在”與“給予”的微妙難測,它們似乎只能在某一特定瞬間以某種方式被感知,崇高亦是如此。利奧塔強調,崇高是一種由瞬間呈現所觸發的強烈震驚,它先于概念而生,純粹依賴于“此時此地”的直接感受來把握。后現代崇高正是借助這種瞬間與不可呈現的呈現,力求帶來撼動心靈的深刻體驗,從而喚醒被理性壓抑的感性和情感,使人發現自我的本真存在。因而,這一崇高體驗可被視為一種對理性的去蔽過程。

后現代崇高作為一種獨特的“事件”,在轉瞬即逝的瞬間里展現了那些難以言表的呈現。它試圖通過強烈的震驚效果打破古典式崇高中理性對審美時間的綜合,激發人們對于時間的原初感知與審美體驗,從而摒棄了傳統崇高美學里所蘊含的理性和道德內涵。因此,利奧塔的崇高美學不僅革新了傳統崇高美學,為后現代藝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更對資本主義系統的現代性時間模式與“非人化”的現實進行了強烈的審美批判。

四、藝術敘事的中斷:圖像的平面化

藝術作為一種敘事模式,一般通過編織故事脈絡、構建連貫情節等方式來傳達某種獨特意義或體驗。在西方傳統藝術中,線性敘事模式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它通常以某個明確主題或情感為導向,通過構建連貫清晰的時間線來推進情節的發展,從而使故事呈現出鮮明的因果聯系,契合了人們常規認知邏輯。這一模式的實現主要依賴于藝術形式的設計。無論是繪畫的色彩布局、文學作品的章節安排等,都需借助形式結構的巧妙設置來推動故事發展,而物質材料則作為形式的輔助元素。因此,線性敘事模式不僅體現了對連續線性時間觀念的實踐,更成為了藝術創作的一種基本敘事范式。然而,隨資本與科技的強勢介入,這一敘事模式被作為生產原則大規模應用于藝術創作中,藝術作品逐漸喪失其原有的感性魅力,成為了禁錮人性發展、維護資本統治的工具。在此背景下,后現代藝術應運而生,它從后現代崇高中尋求破局之法,以期有效抵抗理性對人的麻痹和控制。

后現代藝術是一種打破傳統時間模式的藝術,它摒棄了現代藝術憑借靜止空間延展時間敘事的舊有模式,創作了大量趨于平面化、表面化的藝術作品。先鋒藝術家們作為后現代藝術家的代表,其首要任務就是描述不可見之物。他們以抽象手法展現那些可構想卻難直觀表現的東西,旨在“拆散與時間相關的精神推斷”[3119,這也是后現代崇高的追求。其中,先鋒藝術家紐曼的作品不僅是利奧塔崇高美學的典范,更有效成為抵御“非人化”傾向的重要力量。

在利奧特看來,藝術作品有多重瞬時性,如創作時間、觀看和理解的時間等,而紐曼作品則聚焦于時間本身是“此刻”“在(qiud)”,是畫之所是的時間。他指出,紐曼的“此刻”“是為意識所不識的”[3]101,這與杜尚作品中的時間點有本質區別。杜尚的代表作《大鏡子》和《現成畫》分別展示了“尚未”(玻璃上未完成的新娘畫像)和“已然”(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加了胡須)的時間概念。盡管兩部作品都打破了傳統的線性時間觀念,呈現出一種非編年性的時間結構,可觀者仍能透過畫作上“尚未”或“已然”的形象來推測深層含義。然而,利奧塔認為紐曼的創作路徑截然不同。自《裝飾1號》起,他的《加拉克斯》《名稱1號》等一系列作品都不再“講述”事件,也不呈現清晰明確的形象或可重組的敘事場景。相反,這些作品以大塊色塊和抽象幾何圖案為主,引領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覺與感知領域。“我的畫不是致力于空間和形象玩弄,而致力于對時間的知覺”[3]9。這是一種知覺對于時間的純粹感知,它難以借助理性分析來獲得。這個時刻降臨于觀者與作品的顏色、線條等元素直接接觸的瞬間。后現代崇高便誕生于這“有”的瞬間。紐曼進一步解釋,他作品中所呈現的時間知覺,并非那種承載偉大悲劇或歷史事件、激發聯想與懷舊的時間。后者正是利奧塔所批判的“懷舊式崇高”,常借助表現、象征等手法來暗示深層意義,如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利奧塔將其評價為對啟蒙時代宏大敘事的一種懷舊式重現。相比之下,紐曼畫作中的時間不指向過去或未來,而是專注于“此刻”,一種純粹的“在場”體驗。這一瞬間,理性的思考被暫停,人們仿佛回到意義誕生之前的“有”狀態,體驗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純粹感知。

為展現那未言明理念或寓意的“此刻”,紐曼采用壓縮事件性時間的手法:將傳奇性或歷史性“場景”的事件時間壓平,融入圖像自身的呈現上。這打破了傳統敘事時間所建構起的深度模式,催生出了平面直觀的藝術作品,貼近利奧塔所說的“非人”的藝術。紐曼通過精心調配顏色和畫布材料之間的比例、規格等突破形式的束縛,進而表示這種“有”的狀態。這與利奧塔的理念相符:崇高之后,藝術將轉向一種不針對精神的“物”—掙脫精神束縛、與形式對立的材料。利奧塔將物質材料統稱為“色彩”。“顏色與形式特別是形象不同,色彩至少由于其‘效果’、其感染力而不受背景環境、局勢,總之不受任何情節的影響。\"[3]96在利奧塔看來,形式或形象本質上受精神統治,而“色彩”作為一種更穩定的物質,具有背離形式、摧毀情節構建從而解構精神的能力。在傳統繪畫中,物質材料常服務于形式,觀者對畫作的欣賞也會下意識地從形式展開對畫作的理解,比如德拉克洛瓦畫中的紅白藍三色旗象征自由。利奧塔認為紐曼的創作徹底拋棄了傳統形式,它將“色彩”一簡潔的線條與大面積的色塊作為創作的核心,故突破了線性時間的框架,孕育出超越傳統藝術范疇的崇高感作品。

《裝飾1號》便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展現。欣賞畫作時,觀者往往遵循常規思維,欲借助作品的形象、構圖等形式來探尋其深層含義。然而,此畫構圖極簡,僅以一個暗紅矩形色塊為主體,色塊中央被一條豎直的橙色細線(紐曼稱為“拉鏈”)從畫面頂部垂直分割至底部。初見時,觀者多感茫然。畫中“拉鏈”欲突破畫面邊界卻又受限于畫布,觀者的視線隨“拉鏈”的“開合”上下游走卻難覓答案。于是他們不再拘于形式,企圖擺脫“拉鏈”限制。此時,崇高降臨。在這一瞬間,觀者放棄理性,以感官直接與作品的線條、顏色進行交流,從而觸及了藝術的本質,感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這一情感沖擊使觀者掙脫線性思維的束縛,深刻體悟自身存在。當觀者全然沉浸于“此刻”的發生時,便實現了紐曼的追求—“使畫成為際遇本身,即到達的那一瞬間”[3]87,這也是利奧塔后現代崇高的核心。紐曼通過去除具象形象與敘事元素,創作了近似“虛無”的繪畫作品,從而消解了傳統繪畫中的敘事性和象征性。因此,這成為“事件”的作品能夠引領觀者在崇高的瞬間體驗中不斷發問,進而擺脫系統時間的理性控制,獲得一種源于感性深處的強烈震撼。“繪畫的賭注就是在通過其擁有的一切情節——包括博物館——在虛幻中產生呈現,力求解除思想的武裝。”[3]165

傳統藝術通過構圖與形象構建線性敘事,旨在激發趣味共同體的文化共鳴。繪畫作為敘事手段,強化線性時間維度,更順應了理性思維模式。然而,先鋒藝術打破成規,通過展現不可呈現之物與“物”,打破了線性敘事模式所構建的元敘事框架,摒棄了對統一共識的追求。這種藝術的“事件”為作品開辟了廣闊開放的意義空間,給觀者帶來了自由感性的藝術體驗。利奧塔所推崇的先鋒藝術,正是一種對技術與“非人化”的雙重抗爭。資本主義以市場為導向,利用技術嚴控藝術生產、傳播與消費時間,抑制麻痹了人們的審美感知,還剝奪了藝術品內在的“靈韻”,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系統的“非人化”傾向。先鋒藝術以感性為核心,成為這一后現代麻痹的優先“見證”,崇高則成為這種抵制的象征。藝術能抵制系統的“非人化”,是因其自身蘊含的“非人”特質—它見證了一種超越人類理解能力的真實。因此,藝術家在創作時也須屈服于內在的感性“非人”狀態,方能突破時間桎梏,創造震撼人心的作品。

五、結語

對時間的客觀化與概念化是理性尋求確定性的重要方式。然而,在現代社會,膨脹的理性攜手資本主義與科技進一步加劇了對時間的控制。人類被囚禁在了一個片面追求“發展進步”的系統時間框架內,面臨“非人化”的困境。對此,利奧塔提出了瞬間的、非線性的后現代時間觀念,期望解構那些基于連續線性時間的宏大敘事,重拾感性的力量。后現代崇高及紐曼等先鋒藝術家的作品,作為一種獨特的“事件”,致力于以那不可呈現的瞬間與強烈的震驚體驗來打破理性對時間的禁錮。利奧塔在時間的碎片中探尋審美的未定性,以此作為抗拒現代社會“非人化”現象的途徑,這對于糾偏異化的理性,促進人性的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在當今這個節奏迅疾、技術籠罩、信息泛濫的社會,人們易沉迷于資本的消費誘惑與科技的強大功能,不自覺滑入一種機械化的生活模式,導致思考力與感受力日漸衰退。而藝術的力量恰可以抵抗資本與技術的雙重侵蝕。在藝術未知的體驗中,人們得以重新發掘人性之美,充實自我內心,成為更加健全、獨立與豐富的個體。

注釋:

① 這句話出自蓋爾·伯爾納2010年答辯的博士論文,夏小燕翻譯的《非人:漫談時間》版本中在導言中引用了該論文。

② 該術語自奧斯汀的語言理論中已有確切含義,利奧塔在《后現代狀況》一書多次運用。該詞和“運作效率”Performativity含義相近,特別是指一個體系中的“動作”。在新科技的潮流中,效率的高低是根據投入與產出的比率來衡量的,而奧斯汀的“運作效能”就指運作效率具體且最佳的表現。

③ “開放系統”對立于魯曼所說的封閉性、自主性的系統。資本主義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其熱源不是勞動力而是一般的能量、物理。這里的“能量”和“物理”除了包括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還涵蓋信息、技術、資本流動等其他形式的能量。這些能量形式的流動和轉化是資本主義持續運作的基礎,它們能在不同層面上與其他社會系統相互作用。

④ 胡塞爾的原初時間意識分為原印象(Urimpresion)、滯留(rétention)和前攝(protension)三種時間要素,分別對應三種基本的時間意向性,即原印象對應感知、滯留對應回憶,前攝對應期待。其中原印象是這個呈現場的開端和“原點”,胡塞爾稱之為“現在”,滯留是“過去”,前攝是“未來”。這一場域的開端和“原點”是“原印象”(Urimpresion),它被剛剛過去之物(滯留)和即刻到來之物(前攝)的暈圈所圍繞,因而主體能夠立足現在,回憶過去,期待未來。

⑤ 利奧塔借鑒了萊布尼茨的“單子”論。萊布尼茨認為宇宙是由許多單子構成,它們是物質與精神的基本單位,不可分割。單子具有自主性,能夠自主行動和互相作用。利奧塔在此基礎上認為,物質與精神的差別就在于精神的單子具有更強的收集和儲存信息的能力,因而精神能夠記憶。

⑥ “第三持存”是斯蒂格勒技術批判理論中的核心概念,指一種物質性的記憶承載體,比如互聯網儲存、傳播的各類信息。全球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持存”的實現提供了技術支持。在其《技術與時間》一書中,斯蒂格勒著重研究了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第三持存”的新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利奧塔.后現代狀況——關于知識的報告[M].島子,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6:180.

[2]余沉,王恒.“現在”論利奧塔對現代性線性時間觀的解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34-41.

[3]利奧塔,非人:漫談時間[M].羅國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

[5]利奧塔.非人:漫談時間[M].夏小燕,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12:xviii.

作者簡介:楊嵐,鄭州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編輯:宋國棟

猜你喜歡
后現代
《墜落的人》中“拼貼”的后現代敘事意義
從現代到后現代的審視與反思:盛寧①先生學術訪談錄
《白噪音》中后現代聲景的死亡倫理思考
90后現代病癥
意林(2020年4期)2020-03-17 09:22:20
《寵兒》中的后現代敘事策略
堅守川劇的后現代主題
《百年孤獨》的后現代解讀與敘事藝術研究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8
后現代科學、后現代馬克思主義和后現代文明:怎樣避免西方的現代性錯誤
美國老奶奶的后現代幽默自拍等
智慧少年(2011年9期)2011-04-12 00:00:00
后現代語境下的現實主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国产手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亚洲性影院|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91在线|日本|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不卡| a级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色噜噜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色悠久久综合| 精品1区2区3区|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 第一页| 黄色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手机在线|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99人妻碰碰碰久久久久禁片|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a亚洲视频| 国产一区成人|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人体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久久9966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天天色综网| 亚洲人成亚洲精品|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欧美自慰一级看片免费|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99国产在线视频|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 91麻豆精品国产高清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熟女日韩精品2区|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天堂成人在线视频| 婷婷亚洲视频|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天天更新| www亚洲天堂|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