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城市共制造固體垃圾約23億噸。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年全球廢物管理展望》,到2050年,全球城市固體廢物總量將達到38億噸。若外星文明真的造訪地球,他們或許會震驚于這顆藍色星球的自毀傾向:一邊生產過剩,一邊任由資源腐爛。
在人們丟棄的生活垃圾和餐館的廚余垃圾中,有許多是食物。2022年,人類浪費的食物總量高達約10.5億噸,幾乎占每個人可獲得食物總量的五分之一。10.5億噸食物有多少?俗話說肉夾饃是“二兩饃饃一兩肉”,再加上一些湯汁,我們按照一個肉夾饃155克計算,那么10.5億噸就折合6.77萬億個肉夾饃,平均每個中國人能分到4800多個!
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燒掉它們”似乎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但若全球家庭都在街邊露天焚燒垃圾,看似熱鬧的“篝火晚會”將釋放大量有毒污染物。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空氣污染已經成為兒童健康面臨的最大環境風險之一,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空氣污染過早死亡。
人類一直在想辦法處理垃圾,也摸索出了不少路子。比如,瑞典被譽為垃圾處理的“優等生”:從2011年至今,瑞典的垃圾回收利用率已經超過99%,其中約36%被回收利用,約14%作為肥料使用,約49%焚燒后轉變為能源,只有不到1%的垃圾最后需要填埋處理。丹麥的垃圾焚燒廠不僅用于垃圾處理,還結合了創意設計,有的甚至在屋頂建了滑雪場,讓它看起來更像城市的一部分。新加坡則把焚燒后的灰燼填埋在人工島上,這種做法在解決垃圾問題的同時,也沒有影響海洋生態。還有一些國家嘗試把垃圾摻進水泥里,提高資源利用率,不過長期效果還有待觀察。好在,現代焚燒技術已經大大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各國也在不斷改進垃圾處理方式。不同的探索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相信隨著技術進步和環保理念的發展,我們一定能找到更安全、更高效的垃圾處理方法。
垃圾焚燒并非只有缺點。焚燒能將垃圾體積減小80%以上,極大緩解填埋場的壓力;同時,焚燒產生的熱能可轉化為電能,為城市供電。中國在這一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例如,目前上海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每天處理近萬噸垃圾,每年焚燒發電量可達9億千瓦時,可供大約90萬戶家庭使用一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廠區采用“去工業化”設計,煙囪排出的是經過多層凈化的潔凈氣體,二噁英排放濃度僅為歐盟標準的十分之一。周邊甚至建起生態公園,白鷺棲息其中,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地。
深圳東部環保電廠更是顛覆傳統認知:建筑外觀如銀色山巒,頂部設計環形觀景步道,市民可在此俯瞰城市風光。廠內配備全球最嚴苛的排放系統,煙氣凈化率超99%,隔街之外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
杭州九峰垃圾焚燒發電廠則通過“透明化運營”贏得公眾信任——居民可通過玻璃幕墻實時觀看垃圾處理全過程,廠區綠化覆蓋率超30%,甚至吸引鳥類筑巢。
這些案例證明,焚燒廠不僅能與自然共存,還能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標志。
對焚燒垃圾的爭議,圍繞的核心是相關技術硬不硬、管理嚴不嚴。在環保法規健全、技術在線的地方,焚燒廠早就不是“冒煙怪獸”,而是能發電、供暖、回收資源的“城市打工人”。我們應該正視科學焚燒垃圾的優勢,因為這是目前避免垃圾圍城的有限選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