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這種神秘而優雅的生物,早已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們不僅能捕鼠護糧,還以其萌態可掬的外表俘獲了無數人的心。那么,貓是如何走進人類社會的呢?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貓最早出現在《詩經》中,但當時的“貓”可能還是野貓。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貓開始被人類馴養,用于捕鼠。《韓非子·揚權》中曾記載:“使雞司夜,令貍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此處“貍”即指貓(先秦文獻中“貍”常代指貓),表明當時的古人已有意識地利用貓捕鼠。漢代以后,貓逐漸成為家庭中常見的動物,河南安陽殷墟和陜西咸陽漢陽陵等地都出土了家貓的骨骼。
到了唐宋時期,貓的地位進一步提升,從捕鼠“能手”變成宮廷和民間的萌寵。宋代甚至出現了專門售賣貓食的市場,養貓之風盛行。宋代文人如陸游也為貓作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贈貓》系列。

元明清時期,貓還成為文化藝術中的重要題材。元代《同胞一氣圖》生動地描繪了貓與孩童的嬉戲場景;到了明代,明宣宗更是繪制了多幅貍貓圖卷;清代還出現了專門記載貓的著作《貓苑》和《貓乘》,詳細描述了貓的種類、習性和文化意義。
過去科學界一直認為,中國的家貓和歐洲貓是“親戚”,它們的祖先都是北非和地中海的野貓。可沒想到,2001年陜西華縣的一處遠古農田遺址里,考古學家挖出了距今約5500年前的貓骨頭化石!通過幾何形態測定比對,科學家確定這些貓骨頭和現在的亞洲豹貓親緣關系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