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長河中,上演過不少波瀾壯闊的篇章,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被歷史塵埃所掩埋,只留下些許文明碎片,等待后人去發現、去解讀。
考古就是一把神奇的鑰匙,帶領我們去聆聽歷史回響。
每一處遺址和文物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為解讀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資料。每一個考古發現都為我們揭開了一層\"面紗\",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社會的風貌。
本刊特推出“尋跡重慶\"系列報道,帶讀者走進神秘的考古世界,領略考古發現的魅力,探尋巴渝大地歷史的記憶。
在合川區東城半島的釣魚山上,矗立著一座中外聞名的古老城池一一釣魚城。
循著荒蕪小徑,穿過幽靜密林,古老的城墻與城門赫然出現在道路的盡頭??脊艑<抑赶蜻h處:“那邊就是加擔土遺址了。”
近日,重慶合川釣魚城加擔土遺址入圍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這座歷經千年歲月的古戰場遺址,以其獨特的山城防御體系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再次引發各界關注。
“深耕\"釣魚城,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重慶市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會長袁東山牽頭主持相關發掘與整理工作。
袁東山介紹,在13世紀的宋元(蒙)戰爭時期,釣魚城是南宋巴蜀地區山城防御體系的關鍵。此地雄關高聳,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又扼守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居高臨下、憑山控江,實為巴蜀要沖。
為何鎖定加擔土?
城中軍民“嬰城固守,百戰彌厲”四十載,竟\"以魚臺一柱支半壁\"河山,不僅創造了以山城設防擊敗蒙古鐵騎的奇跡,更大敗蒙古大汗蒙哥(元憲宗)于城下,對宋、元(蒙)雙方以及整個歐亞大陸數十年來,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戰爭與時局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而加擔土遺址位于釣魚城東北角,突出于釣魚城之外。雖此地名不見經傳,卻早在2019年就引起了袁東山的注意。
“如果蒙古軍隊越過渠江,首當其沖進攻之處就是加擔土。這里有突出城外的大片緩坡,三面迎敵、易攻難守,應是釣魚城防守的薄弱環節??善婀值氖牵瑸槭裁礇]有此處被攻破的文獻記載?”袁東山向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釣魚城加擔土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胡立敏,道出心中疑惑。
基于多年研究經驗,袁東山產生了一種強烈“預感”:“這里或許隱藏著尚未被認知的城防理念、營城技術,甚至蘊含著我們不能理解的軍事智慧。”
帶著這樣的猜想,2024年,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鎖定加擔土,啟動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工作。去年底,加擔土遺址完成考古發掘面積523.5平方米,新發現各類遺跡28處,其中城門5座、城墻4段、高臺4處、,出土各類遺物100余件。
經過整理研究,新的考古發現令袁東山等人震撼不已。
“這是我們在大規模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對山城軍事空間理解,確定可能存在重要節點性質遺跡的若干地點,開展了散點布方、精準發掘,以小切口控制大面積,從而實現了以最小的考古發掘面積取得最大的考古收獲。\"袁東山說。
首次發現南宋環城城門
“加擔土考古發掘的最大收獲就是清理揭露了5座城門,包括宋代環城和內城城門各2座,清代城門1座。其中青華門3座,三龜石2座。\"袁東山說。
青華門一號城門為拱券式城門,保存較好,是清代的寨門。其下疊壓的二號城門、三號城門是釣魚城首次發現的宋代環城城門。
三龜石一號城門和二號城門位于釣魚城東內城墻北段,是繼牛頸項城門和午朝門城門之后發現的另外兩座宋代內城城門。二號城門部分疊壓于一號城門之下,兩座城門錯位較大,因而保存都較好。
袁東山表示,第一次在釣魚城發現環城(釣魚城獨特的外城)城門,彌補了釣魚城城防體系的重要缺環。至此,釣魚城的環城城門、內城城門和一字城城門都已通過考古發掘揭露出來。而在加擔土發掘的4座宋代城門為釣魚城城門的結構、類型和分期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對于釣魚城城防體系的營建、演變以及防御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實際上,釣魚城遺址清理揭露的宋代城門數量豐富、特征典型,較為全面地代表了環城、內城和一字城的城門,形制相異、多種多樣,同時又富有變化、演進有序,為釣魚城宋代城門的選址分布、結構加擔土宋、清兩個時期的環城墻。
功能、分期演變及山城城防體系等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依據。
這批宋代城門在目前國內屬于較為罕見的考古發現,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宋元時期城門的資料,彌補了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相關類型遺存的空白,是中國古代排叉柱式城門向拱券式城門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對中國古代城市、古建筑以及古代軍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在城門分期的基礎上,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將與城門相連接的城墻、高臺、道路以及碼頭等重要防御設施遺跡串聯起來,形成了釣魚城南宋山城城防設施四個階段的分期表。
“結合文獻記載分析,南宋釣魚城有4次較大的修筑。\"袁東山說。
1240年,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大尉甘閏始筑,當時是圖險自保的一種地方行為。三年后,四川制置使余玠和冉、再璞兄弟修筑之時是川渝宋元山城體系形成的時期,從地方行政升級為國家戰略。
1254年,王堅擔任釣魚城守將后進行修筑,這時,南宋朝廷敏銳地認識到,蜀地大戰在即,釣魚城當為決戰之地,于是調人丁17萬,大規模修筑釣魚城,加固城防。1260年到1279年,由于忽必烈把滅宋的中心區域轉至荊襄戰區,守將張玨、王立僅有小規模的修筑改造。
此外,考古表明,加擔土遺址城墻普遍為宋、清兩個時期相疊壓的城墻,保存狀況較好。
2024年,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釣魚城城墻的內部夯土展開了解剖,對宋、清兩個時期城墻的夯土分布、形制、結構和特征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多期疊壓的宋代城墻,進一步印證了釣魚城多次營城的文獻記載。
雙重甕城結構營城智慧
“你能想象嗎,這底下其實是個甕城。\"胡立敏指著眼前的一塊區域說道。
只見其上有綠草茵茵,部分泥土裸露在外。
據介紹,當年為了應對加擔土三面迎敵、易被圍攻的狀況,宋軍在山城突出的位置夯出了三座大型高臺,形成巨大的馬面,并在高臺之間修筑次級高臺,在城內形成一座甕城,形成層層臺、臺連臺、臺上臺的極為復雜的軍事防御體系。
胡立敏表示,以青華門為核心,結合環繞的城墻、高臺等形成了類似內外雙重甕城的城防結構。從外部來看,青華門東部和北部的兩處突出于城圈的高臺互為騎角,連同周緣城墻,為青華門的外圍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從內部來看,環繞分布的多處高臺與中部低地形成一處類似甕城的結構,進一步確保內部安全。
這一發現,不僅彌補了釣魚城南宋山城城防體系的重要缺環,更揭示了古人在這片王地上留下的深厚歷史印記。
規模最大的臺上高臺位于青華門東側,南北殘長約53.8米,東西寬約30-80米,殘高1.4一5.1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
這是人工修筑的夯土包石高臺,內部夯土為紅褐色黏土交雜非常多的雜亂石塊,局部甚至直接以石塊填充,夯土極少。包邊石墻采用楔形條石錯縫丁砌,階梯狀內收結構兼具強度與工效。
夯土之堅硬令人震驚??脊殴ぷ麝犛娩z頭挖不動,就改用子一錘一錘地打,打得直冒火星。
“我從沒見過這么硬的夯土,直覺告訴我,僅靠物理技術難以夯出這種強度,一定有我們未知的材料科學?!痹瑬|山請重慶大學劉漢龍院士團隊對此進行了結構和力學的研究。
研究發現,夯土強度普遍大于3MPa,最高甚至達到10MPa,遠高于現代工程的夯土要求,是南宋重視此處營城和夯土技術高超的重要見證。
自2004年起,釣魚城遺址便開啟了天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袁東山也將其主要精力傾注于此,長年堅守在野外第一線。
范家堰南宋衙署遺址的考古收獲曾讓袁東山等人振奮不已。如今,加擔王遺址考古新發現又逐步解開歷史謎團,還原七百年前巴蜀大地上密布的宋元山城防御體系的輝煌場景。
胡立敏表示,新發現的重要遺存填補了該區域宋代文化遺存的空白,對釣魚城的宋元戰爭山城防御體系、分區布局和結構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對于進一步織補、綴合和重構釣魚城時空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為釣魚城大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提供了新的支撐。
在袁東山看來,釣魚城不僅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重要例證,也不只是為后人保留下蘊含著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的軍事智慧和文化景觀。釣魚城四十年的不屈堅守更是重慶英雄之城的重要代表,釣魚城軍民上下一心抵抗元(蒙)軍的堅韌頑強、抗爭不屈精神延續不絕,刻在重慶人的骨子里,永為后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