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發布《重慶法院2024年度知識產權典型案例》,其中,由渝中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辦理的《重慶首例商業詆毀糾紛訴中行為保全禁令案一—重慶某消費金融公司與某小貸公司訴中行為保全案》入選。
案例
2023年6月,申請人重慶某消費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消費金融公司)發現在\"微信視頻號\"\"抖音\"\"今日頭條\"自媒體平臺上出現大量賬號批量發布、傳播\"花唄封停規則正式發布”“超過八成用戶無故被降額,紛紛卸載逃離\"等內容的視頻。
不僅如此,這些賬號還在視頻中宣傳推廣與\"花唄\"存在競爭關系的小貸產品,如“盈小錢”“比融”“小安分期\"等,同時引導用戶至被申請人一一某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貸公司)注冊的“微18”“微需要”“貝貝用\"等10余個微信公眾號,進行進一步操作。小貸公司還對外將上述微信公眾號稱為\"微信版花貝\"等,輔以“網友紛紛強推”“專家點評\"等內容。經取證,上述視頻通過約200個賬號發布,涉及視頻達300余個。
消費金融公司認為案涉視頻內容與客觀事實嚴重不符,對其商業信譽及其旗下“花唄”“借唄\"的產品聲譽造成嚴重影響,遂以小貸公司構成商業低毀為由向渝中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訴訟期間,消費金融公司發現案涉視頻仍在網上大量傳播,遂向法院提出行為保全申請,請求裁定被申請人小貸公司立即刪除在“微信視頻號\"“抖音\"“今日頭條\"等平臺上發布的視頻,并立即停止在上述平臺發布虛假或誤導性信息。
渝中區人民法院審理認為,消費金融公司系“花唄\"“借唄\"的運營主體,其名下“花唄”“借唄\"產品經持續穩定運營,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其商業信譽及產品聲譽應當受到保護。
小貸公司實施的涉案行為存在構成商業抵毀的可能性,如不及時采取行為保全措施,可能會損害消費金融公司的商業信譽,以及“花唄”“借唄\"產品的聲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
同時,權衡采取行為保全措施對各方利益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影響,法院認為消費金融公司提出的行為保全申請符合法律規定。
據此,法院裁定,小貸公司立即刪除在\"微信視頻號\"“抖音”“今日頭條\"平臺上發布的視頻,并立即停止在上述平臺發布虛假信息或誤導性信息。
裁定作出后,被申請人及時刪除案涉視頻,未申請復議。后經法院審理,認定小貸公司構成商業低毀行為,判決小貸公司賠禮道歉,并賠償消費金融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開支共計60萬元。
說法
本案系對操縱“網絡水軍”實施商業低毀作出行為保全禁令的典型案例。
法院根據“網絡水軍”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隱蔽性強的特點,準確分析采取行為保全措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綜合考量侵權行為的性質、侵權人主觀過錯程度及損害后果,依法適用行為保全措施,避免損害進一步擴大,為金融企業的商業信譽和產品聲譽提供有力的司法保護。
裁定作出后,法院準確把握商業低毀構成要件,依法判決。當事人及時主動履行判決義務,實現息訟服判,充分體現了行為保全制度的事先救濟預防損害功能,促成生效判決及時履行,對懲戒網絡黑灰產業鏈,加強網絡空間治理起到積極的示范效果,有利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生態秩序,維護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
同時,本案也是司法機關運用行為保全制度遏制網絡不正當競爭的典型案例。
法院準確把握“必要性”和“緊迫性”兩大核心要件:一方面,“花唄”“借唄”作為知名金融產品,高度依賴用戶信任維系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網絡水軍”大規模散布不實信息已呈現幾何級擴散態勢。
本案行為保全既維護了申請人的正當權益,又避免了消費者因虛假信息作出非理性決策,更有效維護了金融市場競爭秩序,實現了私權保護與公益維護的統一。
法院最終以“行為保全 + 生效判決”的組合拳,對網絡黑灰產進行全鏈條打擊,為規制新型網絡不正當競爭提供了“行為保全一侵權認定一主動履行”的完整裁判范式,對數字經濟時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具有重要指引價值。
編輯張英美編周子朝12106305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