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興寨村為例,層面的實踐及其對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的影響。通過實地調研等方法,收集了大興寨村在文化傳承、經濟合作等多方面的實踐案例。研究發現,大興寨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社會凝聚力顯著提升,村莊全面發展。這些實踐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經驗,并對周邊村落產生積極影響。理論上,大興寨村的經驗豐富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提供了具體案例支撐;實踐上,大興寨村的經驗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了可操作路徑,對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必須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這一思想為村落層面的實踐提供了根本指導。村落作為文化生成、流動、儲存、傳承和衍化的物質載體和生存空間,承載著民族的歷史變遷和文化根脈。村落作為文化傳承與民族交融的重要空間,是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微觀基礎。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對于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至關重要,通過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用活用好文物遺產等方式,增強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大興寨村作為多民族聚居的村落,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村落的成功實踐不僅提升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還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啟示。本文以大興寨村為例,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村落實踐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構建,在理論上,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內涵,提供具體案例支撐;在實踐上,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可操作路徑,為其他多民族聚居村落提供借鑒和參考。
大興寨村概況
大興寨村隸屬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追栗街鎮,是彝族白仆拉支系村寨,所轄地域系山區,占地面積27.42平方千米,距離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區16千米。
該村建寨時,先人見周圍青山環繞,形如天造地設的城墻,就用白仆拉語取名為“勞母姐”。勞,意為城墻;母,意為天;姐,意為造就,其寨名之意為天造城墻圍著的寨子,其后又用漢語取名為新寨、大新寨,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名為大興寨,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村落實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員間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深刻認知,不僅體現在宏大的國家層面,也深深植根于廣大的鄉村社會之中。大興寨村,作為一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鄉村社區,其村落實踐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動而具體地展現。
文化傳承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大興寨村,傳統文化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村民們通過節日慶典、民俗活動、民間藝術等形式,不斷傳承和弘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春節、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不僅是家人團聚的時刻,也是村民們共同慶祝、分享歡樂的時刻。這些活動加深了村民之間的情感聯系,強化了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鞏固。
經濟合作中的互利共贏
在經濟發展方面,大興寨村注重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特色產業等方式,實現了村民之間的經濟合作與互利共贏。村民們共同商討發展計劃,共享資源信息,共同承擔風險,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也增強了村民之間的信任和協作精神。在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村民們深刻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的道理,進一步強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團結互助精神。
社會治理中的共建共治
在社會治理方面,大興寨村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村民們通過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形式,廣泛參與村莊事務的決策和管理。同時,村里還建立了志愿服務隊伍,開展環境衛生整治、矛盾糾紛調解等公益活動,形成了“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圍。這種社會治理模式不僅提升了村莊的治理水平,也增強了村民參與村莊事務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社會責任感和公共精神。
民族團結中的和諧共處
大興寨村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村莊,各民族之間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是這里的常態。村民們通過日常交往、文化交流、互幫互助等方式,不斷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在村莊的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群眾攜手并進、共同努力,共同創造了屬于他們的美好生活。這種民族團結的氛圍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平等、團結、互助原則,也為村莊的和諧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綜上所述,大興寨村在文化傳承、經濟合作、社會治理以及民族團結等方面的實踐,都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村落層面的生動體現。這些實踐不僅促進了村莊的全面發展,也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村落實踐中的成效與影響
成效展示
在大興寨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實踐帶來了顯著的社會變革與積極成效。通過一系列精心策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活動,村民們的心緊緊相連,社會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村民之間不再只是簡單的鄰里關系,而是成為相互扶持、共同進退的緊密團體。這種和諧融洽的村落氛圍,讓大興寨村成為一個充滿溫暖與關愛的大家庭。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大興寨村的經濟發展模式也煥發了新的活力。村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農耕生活,而是積極探索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多元化經濟路徑。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更為村落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鄉村旅游的興起,讓大興寨村的美景與特色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體驗。與此同時,村民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他們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節慶活動、手工藝展示等,不僅有效保留了村落的文化特色,更讓外界對大興寨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極大地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動下,大興寨村的社會治理水平也實現了顯著提升。村民們積極參與村莊事務,形成了民主協商、共同決策的良好機制。這種治理模式的轉變,使得村落發展中的各種問題能夠得到及時有效地解決,為大興寨村的長期穩定與繁榮提供了有力保障。
影響分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大興寨村的深入實踐,不僅為村落本身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更在區域乃至社會文化層面上產生了積極的漣漪效應。在村落內部,這一實踐如同一股強大的凝聚力,將村民緊緊團結在一起,促進了村莊的和諧穩定,極大地增強了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經濟模式的創新更是為村民開辟了多樣化的就業和增收途徑,他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得到了顯著提升,笑容和滿足感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這種成功的實踐模式并未止步于大興寨村的邊界,它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周邊村落的發展道路。大興寨村的經驗和模式成為周邊村落學習的典范,促進了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探索鄉村振興的新路徑。同時,村落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不僅保留了大興寨村獨特的文化韻味,更提升了整個區域的文化軟實力,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和投資者的目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深遠的是,大興寨村的實踐在全社會范圍內傳播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和國家的認同感。大興寨村的實踐,無疑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刻內涵的生動詮釋,也是對其巨大價值的充分展現。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路徑和策略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石。在大興寨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被視為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的關鍵。一方面,將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融入日常工作,通過歷史講座、文化展覽、民族節慶等多樣活動,使村民深切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內涵,尤其要重視對青少年的教育,利用學校課堂系統傳授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英雄事跡,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另一方面,鼓勵青少年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通過服務他人來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從而自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加強文化教育,提高村民素質
為持續提升大興寨村村民的文化與綜合素質,推動鄉村文化繁榮,需加強文化教育,多措并舉。首先,持續提高對農村義務教育的財政支出水平,改善學校硬件,提升教育質量,確保教育資源均衡分配,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其次,進一步完善和發展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體系,加強對村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農業科技講座等,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與法律意識,培養新型農民。最后,積極開展文藝演出、電影放映、圖書閱讀等文化活動,豐富村民精神生活,寓教于樂,提升審美與文化素養。通過這些綜合措施,大興寨村將逐步構建學習型、文化型、和諧型鄉村社會,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與文化支撐,促進鄉村全面發展。
挖掘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
大興寨村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堅實基礎。為充分挖掘這些資源,推動文化產業成為鄉村振興新引擎,需精心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歷史故事與文化特色,設計吸引游客的旅游線路和產品。同時,鼓勵村民創辦文化企業和手工作坊,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技能、市場等全方位支持,使村民成為文化產業主體和受益者。此外,加強文化產業規劃與管理,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明確定位與方向,建立健全管理機制,確保文化產業在保護與發展中取得平衡,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
推進社會治理,維護社會穩定
為構建和諧穩定的大興寨村,需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優化黨組織結構,提升黨員干部服務能力,確保政策深入人心。同時,強化社會治理能力,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升治理精準度和效率。在社會治安和公共安全上,加大監控力度,完善應急處置機制,保障村民生命財產安全。推動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通過村民大會、村民議事會等方式增強村民參與感和歸屬感。在矛盾糾紛化解和信訪維穩上,建立排查機制,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及時介入處理矛盾,防止問題擴大。這些綜合措施將助力大興寨村構建治理有序、充滿活力、和諧穩定的鄉村社會,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保障。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對大興寨村至關重要,需全方位、多層次推進。首先,深入開展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講座、研討會等形式廣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傳各民族優秀文化,引導村民樹立正確民族觀,增強相互尊重與包容意識,并利用村廣播、宣傳欄等媒介擴大宣傳。其次,積極開展示范創建活動,選取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進行表彰,樹立典型,激勵村民學習。同時,加強考核評估,建立科學評價體系,將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納入年度考核,通過定期檢查、抽查、群眾評議等方式全面評估,確保措施落實有效。
大興寨村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村落實踐的典型案例,通過文化傳承、經濟合作、社會治理及民族團結等多維度的積極探索,顯著增強了村民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了村莊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具體表現為社會凝聚力的提升、經濟模式的創新與經濟增長、文化特色的傳承與弘揚、治理水平的進步以及民族團結氛圍的濃厚。這些實踐不僅為村民創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也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了寶貴經驗,對周邊村落乃至更廣泛區域產生了積極影響,展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推動鄉村振興、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云南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