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義村位于,近年來,這座古村正以歷史為軸、生態為筆、改革為墨,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立體長卷。作為一座承載著深厚底蘊的古村,元代舞樂樓的戲曲余韻悠揚至今,清代旗桿院的武魂傳奇流傳不息,在時代浪潮中閃耀出獨特光芒。漫步村中,青磚黛瓦的古建遺存煥發新生,訴說著往昔的輝煌;碧水環繞、翠林掩映的生態畫卷漸次鋪展,勾勒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多元產業如星辰散落般落地生根,為鄉村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而村民們的幸福感與日俱增,更是為這幅畫卷增添了溫暖的底色。東四義村以歷史文脈為魂,以綠水青山為脈,在黃土地上,譜寫出生態治理與產業振興交響共鳴的華彩樂章。
在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巴公鎮,東四義村宛如一卷徐徐展開的歷史圖卷。漫步村落,生態公園、舞樂樓、旗桿院等地標錯落有致地鋪陳開來,將歷史文脈的傳承與現代文明的律動巧妙交織。這座歷史底蘊深厚、古跡眾多的村落,正以保護文脈為筆,以生態治理破局,以產業升級賦能,以民生提質筑基,繪就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立體圖景。
古韻流芳:文脈傳承與現代交織
東四義村是一座浸潤著歷史底蘊的村落,現存太和寨、圣臨庵、舞樂樓、旗桿院等多處歷史遺跡,斑駁的磚墻、蜿蜒的街巷,在時光的長河中默默鐫刻著文明的密碼。
漫步于東四義村的巷道,躍入眼簾的便是承載著百年戲曲記憶的舞樂樓。這座原為古代宗教祈福之所的建筑,以正方形的平面布局和單檐十字脊的屋頂設計,定格了元代建筑的雄渾大氣之風,清晰地勾勒出元代工匠的精湛技藝。
作為上黨綁子的重要發源地,舞樂樓自元代落成起,便與戲曲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這里不僅是古代祭祀與戲曲表演的場所,更是“鳴鳳班”的誕生地。乾隆年間,史氏家族創辦的這支戲班,足跡遍及晉豫大地,將上黨綁子的聲腔韻律播撒在黃河兩岸。在舞樂樓的飛檐翹角下,曾唱響過無數經典唱段,那些關于忠孝節義的故事,通過戲曲表演深深植根于鄉民心中,成為古村

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如果說舞樂樓是東四義村的文化靈魂,那么旗桿院則是其精神骨架。與舞樂樓隔巷相望的旗桿院,訴說著另一段令人贊嘆的英雄傳奇。這座崔氏家族的百年府院,從斗拱木雕的繁復紋飾中,依然能窺見昔日的顯赫榮光。清道光年間,府院走出的武將崔文禮在此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位武當弟子鎮守寧武關時,以驍勇善戰擊退外敵,獲封“武狀元”,并得賜二丈六尺(約8.67來)的高桿,矗立在崔府大門外,榮光盡顯,門庭生輝。如今,二丈六尺的旗桿雖已不復存在,但旗桿院本身卻成為這段英雄往事的“活化石”,至今仍完整保留“三串院”的建筑規制,百間屋宇的布局中,磚雕木刻的細節里,沉淀著明清時期的家族文化與建筑智慧。
作為太行古村文明的鮮活縮影,東四義村的每一處古跡都編織著數百年的文明脈絡。從元代遺韻的舞樂樓到清代風骨的旗桿院,村落以青磚黛瓦為筆鋒,以悠悠時光為墨韻,在晉城大地勾勒出一卷鮮活的鄉村文明長卷。
村里的現代文化陣地建設得同樣有聲有色。舞樂樓、文化活動中心、公園等設施錯落分布,為村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村民的精神世界在歡聲笑語中愈發豐盈。每至節假日來臨,村里總會舉辦農民運動會、青年演唱會、社區文藝演出等各類文體活動。尤其到了春節,村民們還會自導自演文藝節目,處處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
文化滋養心靈,設施完善生活。村中基礎設施建設始終與精神文明建設同步推進:幼兒園、村史館等教育文化設施一應俱全,村史館里,泛黃的老照片與珍貴實物娓娓道來著東四義村的歲月變遷,靜靜訴說著幾代人的奮斗傳奇,成為傳承鄉土文脈的精神坐標。
如今,東四義村中的舞樂樓、旗桿院等歷史遺存與現代村史館、文化活動中心交相輝映,不僅成為解碼晉東南民俗文化的活態標本,更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蘊吸引著八方游客紛至沓來。人們漫步村中,觸摸文明的深層肌理,看歷史遺存與現代文明在此上演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讓歲月的回響與時代的脈搏在青磚黛瓦間同頻共振。
綠韻煥彩:生態突圍與康養圖景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東四義村就聚焦環境衛生整治,成為遠近聞名的衛生模范村,環境整潔是東四義村的代名詞。令人稱道的是,早在1952年,村里便建成了華北地區首個農村澡堂,成為農村衛生觀念革新的象征,默默見證著傳統村落向現代生活的文明躍遷。



歲月更迭中,街巷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凈化等工程也在持續推進,勾勒出一幅整潔有序的村容畫卷。如今,對衛生傳統的堅守依然在東四義村煥發蓬勃活力,每日定時清掃的習慣不僅被村民視為“傳家寶”,還成為凝聚村民意識、延續集體精神的情感紐帶。
然而,隨著工業化浪潮的推進,曾經的衛生模范村也面臨新的挑戰。20世紀90年代,當“金山銀山”的喧囂逐漸蓋過“綠水青山”的底色,東四義村辦煤礦、水泥廠的繁華背后,埋下了環境污染的隱憂。村民物質生活漸豐的同時,污染治理的步伐卻始終追不上工業化的速度,折射出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困境。“如何讓天更藍,水更綠”的時代之問沉甸甸地壓在東四義村的土地上,成為亟待解答的現代化命題。
面對村辦企業帶來的環境壓力,東四義村果斷按下高污染產業“關停鍵”。近年來,為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東四義村深耕環境治理,而毗鄰村莊的龍王山,正是其生態布局的重要支點。作為晉城市的“后花園”,龍王山與東四義村緊密相依,形成“村在山中,山環村繞”的得天獨厚的格局。龍王山作為村莊核心生態屏障,以原生森林風貌為村民構筑起優質生活空間。
在生態優先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東四義村持續推進東四義公園等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森林覆蓋率實現顯著提升。同時,同步規劃依托豐富生態資源,推進龍王山生態康養小鎮項目建設,預計總投資5億元,著力打造約3000畝(約2平方千米)“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示范區,構建多元化旅游業態體系。
漫步村中,生態公園與龍王山相得益彰。龍王山麓,綠樹成蔭,如綠色的屏障守護著村落;生態公園的湖面,碧波蕩漾,似一塊晶瑩的翡翠鑲嵌其間,風景如畫,儼然一處絕佳的生態腹地。村內持續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建設,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拓展污水管網覆蓋范圍。與此同時,村民傳承了自發維護人居環境的優良傳統,共同繪就清新宜人的鄉村生態畫卷。憑借著優越的生態稟賦與整潔的人居環境,該村榮獲“國家森林鄉村”稱號,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的“東四東四義村旗桿院義樣本”。



改革賦能:治理下的產業蝶變
東四義村曾以衛生治理聞名,如今借“農地入市”改革激活土地資源,為鄉村產業發展注入動力。“農地入市”即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用于支持鄉村產業融合,提升土地效率并引入產業項目,推動城鄉發展。
在這一改革浪潮中,澤州縣作為承擔“農地入市”的試點縣,對土地“入市前、中、后”全流程進行嚴格把控,確保改革規范有序推進。特別是在東四義村,當地以敢為人先的精神開展實踐探索,成為“農地入市”改革的生動縮影。
依托土地資源盤活優勢,東四義村精準引入一批依托鄉村資源稟賦的特色產業項目,累計完成5宗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交易。這一實踐不僅讓產業發展煥發出蓬勃新活力,更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產業項目的落地,不僅激活了土地價值,更構建起鄉村產業發展的新圖景。其中,山西吾谷宜生食品公司與壯之樂養老中心兩家民營企業的實踐,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作為率先落地的食品企業,山西吾谷宜生食品公司切實感受到土地高效利用帶來的發展機遇。曾幾何時,企業拿地辦廠時,僅土地征收款就是一筆巨額支出,再加上審批流程繁瑣,整個過程往往耗時半年以上。如今通過盤活存量土地,土地租賃成本進一步降低,審批周期縮短至30個工作日,從手續辦結到開工建設無縫銜接、高效推進。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為企業節省了初期投入成本,更讓村集體的土地收益顯著增加。
毗鄰東四義公園的壯之樂養老中心,也是土地資源在康養領域高效配置的成功實踐。這座晉城市最大的民營養老機構,依托依山傍水的生態優勢,打造了集養老、康復、文娛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體。一位居住于此的老奶奶笑著說:“在這里既有伙伴一起唱歌跳舞,又能吃到地里現摘的新鮮蔬菜,日子過得舒心又踏實。”此外,養老院還為村民提供了護理、餐飲等崗位,以“醫養結合”的創新模式成了全市康養產業的標桿。

如今的東四義村,正展開一幅多元發展的壯美畫卷:晨光中,村中的食品加工企業將標準化制作的營養早餐搭載冷鏈貨車,駛向周邊縣市;綠樹掩映下的養老中心門口,老人們的歡聲笑語與公園的鳥鳴婉轉悠揚,共同編織成一曲溫馨的生活樂章。更有諸多民營企業慕名而來,期待在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落地生根、擘畫新篇。
民生提質:物質精神雙提升的幸福藍圖
隨著入駐企業的不斷增多,村集體收益持續增長。一方面,這些資金按持股比例直接反哺村民,讓發展成果惠及村民;另一方面,專項投入村道亮化工程等民生項目建設,改善鄉村基礎設施,生動展現了企業發展與鄉村建設雙向賦能的成功實踐。
物質生活的改善為精神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東四義村將土地收益的紅利轉化為民生建設的動力,構建起覆蓋多方面的福利體系。幼兒園實現“幼有所育”,讓村中孩童享受優質學前教育;大學生專項補助資金精準滴灌,助力學子逐夢前行;全民健康管理體系全面落地,為村民建立健康檔案,同時為60歲以上老人建立專屬生日檔案,并提供生活補貼等多維保障;村里成立精神文明建設基金會,組織村集體企業與社會各界人士捐款,專項用于表彰見義勇為、助人為樂、孝敬父母、誠實守信、敬業奉獻等各類模范人物。這些細微處的民生關懷,讓村民生活質量實現從量到質的躍升。
漫步東四義村,現代化街道與文物古跡相映生輝,產業園區與康養中心錯落交融,歷史文脈的厚重感與現代發展的蓬勃力在此碰撞激蕩。這里既有古樹發新芽的文化傳承,更有老村煥新顏的產業蝶變,既有山水入畫來的生態詩篇,更見萬家燈火明的幸福圖景。如今,東四義村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未來,這座蘊含著文明密碼的村落,正在鄉村振興的春風里,續寫著屬于這個時代的美好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