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域文化;活態傳承;城市文化記憶;文旅融合;文化生態區
Research"on"the"Protection"and"Innovative"Utilization"of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Baotou
——A"Regional"Cultural"Interpretation"Based"on"Baotou’s
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nventory"System
Zheng"Xiaofeng
(Baotou"Cultural"Center,Baotou"014010,Inner"Mongolia)
Abstract:Drawing"on"the"principles"and"philosophies"of"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CH)"protection,this"study"conducts"a"categorical"analysis"of"Baotou’s"representative"items"listed"in"the"national,regional,and"municipal"ICH"inventories.It"dissects"the"intrinsic"characteristics"of"these"items"and"unveils"the"unique"regional"cultural"landscape"shaped"by"the"interweaving"of"Yellow"River"culture,Xikou"frontier"culture,and"modern"industrial"civilization.The"paper"argues"that"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erves"as"a"living"cultural"gene"pool"of"the"city,embodying"both"enduring"cultural"values"and"rich"potential"for"innovative"transformation.The"study"proposes"a"strategic"framework"including"the"construction"of"a"“trinity”"digital"gene"pool"system,implementation"of"a"“ICH+”"industry"revitalization"matrix,and"the"establishment"of"a"Yellow"River"Basin"ICH"ecological"conservation"zone.These"strategies"aim"to"explore"synergistic"protection"pathways"for"intangible"heritage"in"industrial"cities,offering"theoretical"insights"for"heritage"preservation"in"the"context"of"urban"transition"in"resource-dependent"regions.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regional"culture;living"heritage"transmission;urban"cultural"memory;integration"of"culture"and"tourism;cultural"ecological"zone
包頭市作為內蒙古自治區乃至全國的重要工業城市,有著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資源不僅生動體現了包頭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更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撐。在現代工業城市快速發展的當下,如何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性保護與合理利用,已成為亟待深入探討的關鍵問題。本文將通過對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深入分析,嘗試探尋出一條契合當地實際情況的非遺保護與發展之路。
(一)非遺保護現狀
近年來,包頭市積極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通過建立完善的名錄體系,全面開展普查和申報工作,并制定一系列切實可行的保護政策,逐步構建起較為系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然而,隨著城市工業化進程的持續加快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急劇轉變,在非遺項目的遺存方面,客觀上出現了諸如不完整、不具體、不經典等問題。與此同時,傳承人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傳統技藝瀕臨失傳,文化生態環境也發生了顯著改變,這些都成為非遺保護工作中亟待突破的瓶頸問題。因此,如何在堅守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守正創新,已成為非遺保護工作者必須深入研究和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二)名錄體系建設
截至2024年底,包頭市成功建立起完整的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保護體系。其中,共收錄旗縣區級項目323項,市級項目147"項,在這些項目中,入選自治區級名錄的有36項,國家級名錄的有3項(分別為包頭剪紙、梅日更召信俗、二人臺)。對市級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統計分析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以傳統美術類(約占"38%)、傳統技藝類(約占"38%)、傳統音樂舞蹈類(約占"25%)、民俗(約占"20%)為主的分布格局。[1]從類別項目數量的分布狀態能夠清晰看出,包頭地區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顯著特征,同時也充分彰顯了其作為移民城市的特質。非遺名錄保護體系的建立,不僅打造了一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隊伍,更為后續傳承人的培養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曲藝類別的項目沒有被收錄到旗縣區、市級非遺項目名錄中,這一現象與移民城市的特質有著一定的關系。一是一些曲藝類別的項目雖然曾經在包頭地區流傳過,例如京東大鼓等曲藝類項目,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京津地區的人員參加建設被帶到包頭后,但因受眾群體及個人等客觀原因沒有傳承下來;二是有些本地的市民,到外地學習不長時間,就回到包頭急于要報項目當傳承人。這些問題的出現,與特定歷史環境和保護政策的調整存在密切關系的,本文不做深入探討。
(一)草原——農耕文明交匯特征
包頭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生成、源流以及傳承等方面,均深刻反映出該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包頭地處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地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兩種文化在這里相互交融、和諧共生。在其非遺項目名錄中,既有反映游牧生活的傳統音樂和傳統舞蹈,又有體現農耕文明的傳統技藝和民俗活動,同時還留存著晉陜文化經過流變后的傳統戲劇和傳統美術,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非遺項目集聚地,這無疑是一種極具研究價值的文化現象。例如,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莜面飲食制作技藝”,它是以生長于蒙古高原高寒地區包頭市固陽縣的莜麥(學名燕麥)為原料,制作的民間傳統莜面食品。其中,“固陽燕麥傳統種植技藝”體現了北緯41°農牧交錯帶的農耕文化,而與之相關的傳統制作技藝則是該項目的重要載體。此外,達茂旗的“敖包祭祀”“祭火儀式”以及婚禮習俗等民俗活動,依然保留著游牧民族原始自然崇拜的深刻印記。
(二)多民族文化共生特質
多民族聚居是包頭地區一個極為重要的文化現象,漢族、蒙古族、回族等多個民族長期在這里共同生活、相互影響。這種多民族共生的特點在非遺項目名錄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如漢族的二人臺、蒙古族的長調民歌、回族的傳統手工技藝等,共同構成了包頭豐富多彩的文化圖景。在收錄入選項目中,漢族文化占比55%,蒙古族文化占比21%,滿、回等民族文化占比"1%。[1]同時,還有一些由多種類民間藝術融合生成的項目,例如列入國家級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的“二人臺”。它是由出生于清咸豐年間內蒙古土默特地區的云雙羊(蒙古族),對蒙古族傳統演唱形式進行大膽創新,吸收民間社火中踩高蹺、踢股子和跑圈子的秧歌表演以及蒙古族傳統民間舞蹈等場面和動作,將蒙古族傳統的演唱與晉、陜民間小調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再以合韻的蒙漢詞語混合成“順口溜”串話形成道白,稱之為“風攪雪”,逐漸使“二人臺”表演形式具有了人物性格的定型化。[2]類似這種具有多民族合作和多種類形態與文化內涵融合后生成的非遺項目在名錄中還有很多。
(三)傳統文化與工業文化交織
歷史上的包頭市東河地區,曾出現過傳統文化與工業文化相互交織的獨特現象。以“金爐社”(鐵匠爐、銀匠爐、鑄匠爐、銅匠爐4種手工業聯合組成)等為代表的手工業曾經十分興盛。同時,因電燈、面粉公司的創辦開啟了近代工業時代的新局面。然而,這種現象在非遺項目名錄中的遺存不多,且存在不完整的問題,僅有“包頭地毯制作技藝”“蒙古族銀飾手工制作技藝”等極少量的傳統技藝類別中有所保留。工業文化作為包頭市寶貴的歷史財富和文化資源,包頭早期的工業發展在全市經濟社會歷史變革中逐漸遠去。[3]傳統的手工業如今已很難尋覓其蹤跡,從非遺保護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種遺憾。被譽為“草原鋼城”的包頭,已步入現代化工業文明發展階段,深入挖掘和整理傳統文化與工業文化交織的城市文化記憶,能夠為今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創新發展提供全新的思路與方法。
通過對已收錄的包頭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初步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由于歷史上形成的地域性特點,非遺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為了更好地保護非遺的地域性,使其不失本色,真正實現非遺作為文化多樣性的傳承,特提出以下建議,以期在文化認同構建和經濟協同發展方面充分發揮非遺的重要價值。
(一)數字化保護工程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運用數字技術和融媒體,是非遺傳承保護和創造性轉化的重要手段。借助數字技術和融媒體,為各類非遺項目賦予當代價值,可更廣泛地實現傳播目的。通過數字化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記錄、保存和展示,不僅能夠實現永久性保存,還能為后續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堅實的基礎數據支持。例如,可以建立包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展示館),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讓公眾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和體驗非遺項目。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可以參照故宮博物院參與制定的《文物三維數字化技術規范"器物》中的文物數字化標準,建立包含三維建模、工藝數據庫、傳承人口述史的數字檔案庫。比如,利用AI技術,對傳統醫藥類白氏中醫藥傳統組方項目的診治過程進行動作捕捉,留存其特色診療手法,為患者開展診療服務。
(二)實施“非遺+”活化工程
積極推動“非遺+”活化工程,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生活的深度融合。通過“非遺+旅游”“非遺+教育”“非遺+文創”等多種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巧妙融入現代產業,實現文化價值向經濟價值的有效轉化。在這方面,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轉型經驗[4],將傳統的冶煉技藝與現代工業相結合,在包鋼集團廠區中的空置廠房設置非遺體驗館。同時,設計以非遺為主題的旅游線路,將傳統技藝融入現代工業,精心設計具有包頭特色的非遺文創產品等。
(三)創建沿黃非遺生態保護區
包頭市位于內蒙古中部,南瀕黃河,地處黃河上游資源富集處,黃河流經境內四個旗區一個高新區,全長"220公里。打造沿黃“非遺生態走廊”,形成文化空間整體性保護模式具有重要意義。串聯王若飛紀念館(革命文化)、南海濕地(生態文化)、敕勒川博物館(游牧文化),黃河第一村(旅游景區)等,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依托黃河文化,創建“黃河非遺生態保護區”,實現區域性整體保護。在生態保護區內,通過活態傳承、生產性保護等方式,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自然生態、人文環境的和諧共生。可以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將非遺保護與鄉村發展緊密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態村落。地方政府、當地民眾與旅游資本三者緊密協同,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性發展格局,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筑牢堅實基礎,有望在未來持續釋放發展潛能,實現生態保護、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
包頭非遺保護需立足地域文化特性,通過創新性轉化構建“生產性保護+數字化傳承+生態化發展”的三維模式。建議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設立非遺保護專項基金,完善傳承人梯隊建設制度,最終實現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的良性互動。
包頭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交融、多民族文化共生、傳統文化與工業文明交織的結晶,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通過構建“數字基因庫”、推行“非遺+”活化工程、創建“黃河非遺生態保護區”等創新路徑,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有機融合。這不僅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包頭的地域文化特色,也為現代工業城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平衡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包頭市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一至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包頭:2009""2022.
[2]段八旺.二人臺表演藝術[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21:1011.
[3]陳智,楊利民.工業發展話包頭[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21:2.
[4]HOSPERS"G"J.Industrial"Heritage"Tourism"and"Regional"Restructuring"in"the"European"Union[J].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2"(3):397404.
(責任編輯"陳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