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繼位。當時的秦國積貧積弱,秦孝公作為秦國的“一把手”,決心通過變法改革改變這一局面。
為順利推動改革,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徙木立信,以果斷的措施推行一系列改革。經過改革,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為后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的成功,離不開秦孝公的高位推動和商鞅的擔當作為。
秦孝公作為“一把手”和改革“施工隊長”,為變法提供了堅強的后盾,確保了改革措施的順利實施;商鞅則以“施工隊員”的姿態,推動改革不斷深入。
從古至今,改革都是一場深刻革命,絕非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成功。改革推進到今天,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關鍵的是擔當,領導干部要當好改革“施工隊長”,更要選用優秀“施工隊員”,以釘釘子精神抓改革落實,確保說一件、干一件、成一件。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是抓改革的關鍵,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來抓,不僅親自抓、帶頭干,還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做到重要改革親自部署、重大方案親自把關、關鍵環節親自協調、落實情況親自督察,撲下身子,狠抓落實。”
當今之重慶,更是尤需能挑重擔、善打硬仗的“施工隊長”,以過硬的作風和能力打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標志性改革成果。
如何當好“施工隊長”?
一是把握主要矛盾,精準發力。辯證唯物主義強調,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秦國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舊的社會制度與國家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秦孝公敏銳地把握住了這一點,將改革的重點放在打破舊貴族特權、強化中央集權等關鍵環節上。
領導干部在改革中則要善于分析形勢,找準主要矛盾,精準發力,始終做到抓改革的方向不偏、標準不降、力度不減,才能推動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是堅持實踐第一,注重實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推動改革前行的關鍵路徑。秦孝公親力親為,實地了解民情和實際問題,最終與商鞅制定出符合秦國國情的改革措施。
領導干部則要走出辦公室,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既要當好“將”,又要當好“卒”,在推進改革過程中與人民群眾面對面交流,沉下心去了解群眾訴求,才能切實做到調研見效,為改革找到科學合理的突破口。
三是勇于開拓創新,突破傳統。“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秦孝公不拘一格選用衛國人商鞅,在變法過程中,突破傳統觀念和既有體制的束縛,推行新法。
領導干部則要敢于打破舊有模式,嘗試新思路、新方法,以創新的思維和舉措應對改革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領導干部當好改革的“施工隊長”,關鍵是要敢于突破部門利益、行業利益的局限,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要善于運用戰略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等科學思維方法,找準改革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穩步推進改革進程,才能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把重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偉藍圖變為可感可觸的現實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