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重慶視察,賦予重慶“兩大定位”,要求發揮“三個作用”,部署提出“四項任務”,為重慶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重慶市委書記袁家軍強調:“大區大縣是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主發動機,要強化擔當、開足馬力,努力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局中挑大梁、作貢獻。”從貢獻度看,22個GDP超600億元的大區大縣經濟總量占全市78.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市89.7%,外貿進出口總值占全市98.5%,是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頂梁柱。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將立足戰略規劃、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主責主業,聚焦貫徹落實“四項任務”,支持大區大縣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的引領帶動作用。
支持大區大縣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走在前、作示范,強化重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聚力做大做強“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快推動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項目建設,鞏固提升優勢主導產業。以推動北斗規模應用先行先試為抓手發展空天信息產業,加快引進和培育集成電路企業,推動出臺數字經濟發展條例和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持續發展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聚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優化提升“416”科技創新布局,加快建設深空探測雷達、超瞬態實驗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持續打造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聚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堅持“以人為核心”,發揮市級專項資金撬動作用,聚焦科技服務、知識產權、外貿綜合服務、檢驗檢測、會計服務等“小切口”,培育打造20個百億級現代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和100棟特色“星級”樓宇。
支持大區大縣在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上走在前、作示范,激發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緊盯重點領域改革。搶抓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新機遇,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探索建立區域市場一體化評價體系,細化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市場一體化建設專項任務。加快出臺推動園區開發區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迭代完善“畝均論英雄”改革,增強園區開發區發展新動能。加快推進民營經濟促進條例立法工作,健全六類主體信用評價體系,完善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機制,打造民營經濟發展新高地。以戰略通道牽引擴大向西向南開放。加快建設創新引領的制度型開放樞紐、鏈接全球的門戶型交通樞紐、陸海并濟的綜合物流樞紐等“九大關鍵樞紐”,以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牽引提升鐵公水空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和開放綜合服務體系。提速建設重慶樞紐港產業園,深化中老泰“三國三園”國際產業合作。爭取國家對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加快制定重慶“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實施方案。
支持大區大縣在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上走在前、作示范,夯實重慶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基座。在提升城市數字治理水平上下功夫。深化推進數字社會系統和經濟發展板塊、生產生活服務板塊建設,加快推動“政務·經濟運行監測”“政務·投資項目全周期”“渝悅·信用”“渝悅·價格在線”等應用形成實戰實效能力,以數字賦能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在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上下功夫。全面推進“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建設,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保障機制,推進優質醫療、教育資源均衡布局,加快構建普惠均等的公共服務體系。在加快韌性城市建設上下功夫。持續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和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智能化改造,加強能源供應保障,增強超大城市安全韌性。
支持大區大縣在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上走在前、作示范,拓展重慶高質量發展的增長空間。著眼培育區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重點支持萬州、永川打造城市副中心,提升黔江等區域中心城市集聚力和區域服務能力。著眼提升城鎮綜合承載和資源要素集聚能力。迭代“一縣一策”推進山區庫區高質量發展,深化“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因地制宜建強一批中心鎮,高質量完成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任務。著眼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學好用好“千萬工程”經驗,迭代推進“四千行動”,創新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一體推進農村路、水、電、通訊、物流“五網”建設,加快建設巴渝和美鄉村。
作者: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