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6月18日,晨霧鎖江。重慶朝天門碼頭,過江輪渡緩緩離岸,汽笛聲悠長渾厚。這天,這座川江號子回蕩千年的城市,扛起了中國最年輕直轄市的使命。
28年后,同一片江面,萬噸級貨輪鳴笛啟航,滿載“重慶造”產品駛向世界;頭頂,軌道交通列車如銀色游龍穿樓而過,跨江大橋上車流如織。洪崖洞的飛檐下,五湖四海的游客舉著手機拍攝絕美風景,直播間內“8D魔幻之城”的標簽刷滿屏幕。
從崎嶇山城到內陸山水立體之城,從傳統制造業基地到全球產業新坐標,從爬坡上坎到引領內陸開放,重慶,正以孜孜不倦的求索破解大江賦予的密碼:既立足于腳下巍巍群山,又將目光投向遼闊的星辰大海。
站在重慶直轄二十八周年的節點,看大江東去、氣象萬千,山城故事正被賦予全新內涵。
黨建引航
重慶始終篤信、深刻把握:行穩致遠的根本保證在于黨的領導,突破困局開新局的出路在于扎牢黨建根基。一路走來,重慶突出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全局發展,為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筑牢保障。
2025年5月12日夜,暴雨,重慶市南岸區銅元局街道居民張明強卻睡得格外踏實。
就在3天前,張明強敏銳察覺到小區旁一處邊坡存在坍塌風險,便迅速通過“重慶基層智治”微信小程序將情況上報,黨建統領“885”工作機制迅速響應。
過程十分順利:48小時內,應急隊員冒雨設立臨時加固圍擋,街道黨工委火速立項、修繕。
“過去這類流程要跨多個部門、耗費數月,如今處理時間縮短至以小時為單位?!便~元局街道相關負責人感慨,這正是重慶直轄以來持續以黨建引領推進基層治理的“點上開花”。
28年前,黨中央將重慶設為直轄市,為山城錨定發展航向。28年來,重慶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持續突破困局開新局,黨建力量如根般深扎于重慶高質量發展的經脈中。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全面推行黨員紅巖先鋒崗、責任區,組織35萬名在職黨員常態化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深化實施“黨建聯建·助企強鏈”專項行動,推動各區縣建立產業鏈黨委122個,各類型黨組織2300余個,促進產業鏈上各方要素資源在黨建聯建中實現良性互動、高效配置;全面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推動4700多個村以組織為紐帶抱團發展集體經濟,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占比超90%……黨建力量精準撥動著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和弦。
從銅元局街道的邊坡加固到市民共享的現代化新城,在這片熱土上,鮮紅黨旗指引方向,凝聚磅礴偉力,正奮力書寫新時代的巴渝華章。
經濟蝶變
奔騰的經濟浪潮,是重慶直轄28年的主旋律。從老工業基地到全球產業版圖的關鍵節點,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開放通道和產業集群,重慶正重塑著內陸地區經濟發展的新范式。
電弧光閃爍,工作人員輕點屏幕,52臺橘紅色機械臂瞬時同步“舞動”,0.05毫米的激光焊縫精準咬合車身與底盤,誤差不足發絲直徑的十分之一。
這場在長安汽車兩江工廠焊接車間里的精密“演出”,背后是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強勁脈動:由3大萬億級主導產業集群、3大五千億級支柱產業集群、6大千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及18個“新星”產業集群構成的協同體系,正驅動重慶向新攀高。
在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的8英寸晶圓產能超過重慶已建成產能的半壁江山,產品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銷往全球;在長江黃金水道與中歐班列的交匯點果園港,因地制宜的智能化改造讓其年吞吐量超過3000萬噸;忽米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的上百萬臺設備在云端編織數字網絡,助推重慶數字化變革……
2024年,重慶GDP達32193.15億元,同比增長5.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歷史性跨越10萬元門檻,其中離不開“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有力支撐。
但這對重慶而言,還遠遠不夠。一系列政策相繼落地,撬動經濟增長:深化10個川渝毗鄰地區合作功能平臺建設,提質發展35個川渝產業合作示范園區;新實施1500個工業技改項目,帶動工業投資增長10%;迭代“滿天星”行動計劃,培育“北斗星”“啟明星”軟件企業,力爭軟件從業人員突破50萬人……
從焊接車間的弧光到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的硅光,從果園港的集裝箱全自動裝卸到重慶“芯”走向世界,直轄28年,重慶經濟正呈現立體式突破,產業發展的洶涌能量正推動重慶經濟劈波斬浪。
文化煥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28年里,重慶以其獨特的山水人文,不斷賦予傳統巴渝文化新的時代生機,讓文脈在創新創造中生生不息。
6月的重慶,熱浪初臨。在重慶1949大劇院,一場沉浸感十足的舞臺劇正在上演。
當舞臺旋轉,演員在槍林彈雨與熊熊烈火中重現1949年革命志士為解放重慶而血戰的場景,臺下觀眾無不為之動容。
這座2021年才開門迎客、目前已接待觀眾逾百萬的紅色劇院,不僅用舞臺復刻歷史煙云,更如一把鑰匙,打開了關于重慶的記憶之門。
直轄之初,重慶的文化設施較少,精神文化追求對于普通人來說是次于物質需求的。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文化活動、文化交流已成為百姓的普遍需求。
“文化要扎根殿堂,更要融入煙火日常?!敝貞c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相關負責人的話語直抵人心。
于是,重慶市渝中區洪崖洞那層層疊疊的“空中樓閣”活了,古老吊腳樓披上流光溢彩的燈帶,捏糖人、川江號子等非遺絕活在游客的鏡頭里重煥生機;沙坪壩區磁器口古鎮青石板小巷深處,茶館里川劇變臉的“嘿哈”聲與火鍋店沸騰的“咕嘟”聲交響,手藝人的剪刀在游客凝視下翻飛,剪出巴渝圖騰……
文化基因被激活成產業動能:2024年,重慶成功舉辦文化和旅游部產業項目服務平臺第41期精品項目交流對接活動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產業重點項目招商推介活動,集中展示150個文化和旅游項目,總投資金額超1500億元,共促成49個項目合作簽約,簽約金額達185.44億元;重慶規模以上文化企業達1298家,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9個。
時光流轉,重慶1949大劇院那震撼心靈的舞臺劇,映照著今日重慶“巴渝風骨,國際氣韻”的卓然風姿。而今,回蕩在這山水之間“堅韌、忠勇、開放、爭先”的重慶城市精神,將激勵萬千巴渝兒女繼續踏浪前行。
生態增綠
“守護好一江碧水”,是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應扛起的責任。28年來,這座城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在發展與保護間探尋平衡之道,書寫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綠色答卷。
初夏清晨,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慶段,江津區鴻鵠護漁志愿隊隊長劉鴻駕駛快艇,在澄澈的江面劃開一道白線。
劉鴻舉起望遠鏡說:“看!那群魚是胭脂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024年監測到種群數量比禁捕前增長了三成。”這位守護長江10余年的護漁人心潮澎湃。
翻開劉鴻的巡護日志,2024年的記錄令人振奮:2024年,長江干流重慶段監測魚類較禁捕之初增加47種。
這與28年前江面常有泡沫塑料和油污漂浮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
這份綠色答卷不僅寫在江面,更融入城市肌理。
在重慶中心城區,曾飽受污水直排之苦的花溪河如今水清岸綠。河岸智能生態監測站數據屏實時跳動:氨氮0.28mg/L、溶解氧7.6mg/L。
“現在水清了,夜鷺都回來筑巢了?!弊≡诨ㄏ优系耐诵萁處熽惼?,常在新建的濕地棧道拍攝水鳥。
種種向美向綠折射出重慶的治理決心——2024年,重慶新建和改造排水管網2100公里,建成“無廢城市細胞”3500余個,26個區縣實現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
城市的呼吸也因此變得更清新:202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29天,“重慶藍”成為常態風景;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5%以上,“重慶綠”看得見、摸得著。
曾經被網友戲稱為“霾都”的重慶,如今已讓“山水之城·美麗之地”從愿景照進現實。
民生升溫
發展的最終落點,是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8年來,重慶始終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山城的萬家燈火更加溫暖、明亮。
“叮咚”,電梯平穩停靠在6樓。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街道78歲居民陳淑英喜滋滋地拉著朋友參觀她所住樓棟的新“寶貝”——加裝的電梯。
“我腿腳不好,以前買個菜上下樓要歇幾次,現在方便了!”她所在的居民樓是重慶成千上萬老舊社區改造后的典型之一。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620個,同步改造提升“一老一小”等社區配套設施1700余處、加裝電梯1400余部,完成城市危舊房改造7043戶。
在重慶市巴南區普惠性托育機構“魚米托育”,年輕媽媽李靜將兩歲兒子送進溫馨明亮的教室后,松了口氣:“離家近,收費合理,專業托管讓我們雙職工家庭安心多了?!?/p>
據統計,2024年,重慶新增公辦園托位1.6萬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到94.6%,逐步破解了“托育難”“入園貴”的民生痛點。
更多幸福正在路上提速。
2024年,重慶建成山城步道90公里、山城綠道157公里、口袋公園100個,盤活“錯時共享”停車泊位5.3萬個,95萬低保和特困人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背簍專線”“扁擔輪渡”彰顯城市溫度,“15分鐘高品質生活服務圈”讓幸福“出圈”……
從“有居”到“優居”,從“路暢”到“心寬”,從“病有所醫”到“老有所養”,重慶用一件件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織密了社會保障網,溫暖了百姓心窩窩。
當前,重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加快建設“六區一高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站在直轄二十八周年的嶄新節點,“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宏偉藍圖更加清晰。
新征程上,面對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疊加機遇,重慶必將以更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以更澎湃的動能驅動創新,以更堅韌的毅力守護家園,以更深沉的筆觸勾勒文脈,以更溫暖的力量托舉民生。
且看,那滔滔江水,奔騰不息,正奔向更加壯麗的海洋!
且看,這座城,正滿懷信心地書寫下一個更加璀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