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自媒體—WeMedia”一詞最早由美國作家丹·吉爾默于2002年底正式提出,隨后在2003年,克里斯·威理斯與謝因波曼在“WeMedia”研究報告中對“自媒體”概念做出進一步界定,即普通大眾借助不斷發展強化的網絡數字科技,實現與全球知識體系的連接,進而能夠提供和分享自身信息與觀點的一種新聞途徑。簡而言之,自媒體屬于私人性質的信息傳播媒介,借助抖音、小紅書、微信、微博等平臺,使大眾能夠積極參與到信息的創造、分享與傳播之中,極大地推動了信息的多元化發展與流動。2025年1月17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升至 78.6%00 其中,大學生群體學習能力強、思維活躍敏捷,課余可支配時間相對充裕,這些優勢使他們對于自媒體的接受度較高,成為自媒體平臺的核心用戶l。大學生的思維、生活與學習方式也極易受自媒體的影響而發生較大改變。在此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將迎來巨大的挑戰。高校應密切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深入了解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及消極影響,加強對大學生正確使用自媒體的引導,制定有效應對策略,全方位維護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助力其在自媒體時代下健康成長。
一、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
(一)方便信息獲取與知識拓展
自媒體平臺憑借其信息的海量性、創造性及多元性,成為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各類自媒體平臺涉及的知識面覆蓋內容廣,如各領域專業知識、學習技巧與經驗、興趣愛好、職業技能等。例如,在各平臺上,眾多高校教師、學長學姐、同輩同學上傳了各類課程視頻,并通過評論回復等產生互動,進行答疑解惑,滿足了大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大學生通過在各自媒體平臺進行關鍵詞搜索,就能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隨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覽,打破了傳統課堂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壁壘,拓寬了知識邊界,開闊了視野。同時,自媒體平臺上的資訊實時更新,大學生能夠充分及時了解國內外的時事熱點、科技動態,豐富了大學生的感官世界,推進大學生向更廣闊的領域探求知識[2],這有助于他們形成對世界全面而客觀的認知,促進思維的發展與認知的深化。
(二)提供社交互動與情感支持
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社會交往不再受時間、地域的限制,通過自媒體平臺,他們可以與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聯系,這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新的社交途徑。大學生可以在各類自媒體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興趣愛好,與有相同興趣的人互動交流。這種社交互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社交圈子,還能讓他們在互相交流中尋找到在認知與思維上同頻的朋友,獲得他人的建議與鼓勵,緩解內心的孤獨與壓力,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獲得認同感與歸屬感,為他們的心理健康提供情感支持。
(三)促進自我表達與個性發展
自媒體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由于網絡世界里身份具有匿名性、地位具有平等性,以及網絡去中心、權力扁平化的特點,大學生們可以無限制、無約束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情緒。大學生們可以借由自媒體平臺扮演各種角色、從事各種行為,例如,通過在自媒體平臺發布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學習等,獲得大量關注與點贊,這代表著大眾對于大學生們的認可,滿足了大學生對自由度、安全感和成就感的追求與需要,有助于大學生們的自我表達與個性發展。
二、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
(一)信息過載導致認知偏差
自媒體時代,信息的獲取與傳播更趨向碎片化與快速化,也更具廣泛性與多樣性,常常爆炸式呈現[3]。當大學生打開自媒體平臺時,會接觸到海量的信息,內容繁雜且缺乏有效地篩選。當大量信息呈現在大學生面前時,會使大學生注意力難以集中,在信息洪流中難以進行深入思考和學習。例如,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可能會因社交媒體上不斷推送的消息而分心,原本計劃用于學習的時間被碎片化的信息閱讀所占據,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自媒體上的信息質量參差不齊,部分內容存在片面性、虛假性或誤導性。大學生的社會閱歷較淺,缺乏批判性思維和辨別信息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響。例如,一些自媒體對熱點事件制造奪人眼球的標題及內容,這些標題及內容往往通過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嚴重夸張、轉移重點等方式來擬寫,以達到增加點擊量或知名度的目的。大學生在不加甄別地接收后,可能會對事件產生的錯誤的認識,影響其對社會、世界的客觀判斷,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下,還會導致思維的片面性和狹隘性,產生認知偏差。
(二)網絡社交依賴導致現實社交回避
在自媒體平臺構建的虛擬社交空間中,與他人交流時,大學生們不用面對現實的社交壓力,交流過程不受時間、空間約束,較為自由、便捷。大學生們熱衷于在網絡世界中展現自己、獲取他人的關注與認可,這使部分大學生逐漸產生網絡社交依賴,習慣于在網絡世界與人交流,導致現實生活中社交能力退化。當在現實生活中與人面對面交流出現困難時,下意識會去安全的網絡世界中尋求庇護。同時因大學生年齡、心理和社會經驗等的不足,存在一些關于人際交往的不良認知,在現實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極易引發沖突、矛盾,部分學生不善于言辭,不會表達個人情緒,害怕與人交往,進而慢慢封閉自己4,開始出現“網上熱情健談,現實沉默寡言”的現象,長此以往,會引發抑郁、自卑,人際關系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
(三)網絡暴力與隱私泄露導致心理創傷
網絡暴力是一定數量的網民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等網絡載體發布帶有誹謗性、侮辱性或者虛假性的言論,從而對當事人的正當權利造成傷害的不法侵權行為[5]。自媒體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使網絡暴力在自媒體平臺上時有發生。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的活躍用戶,極易成為網絡暴力的受害者。在網絡環境中,地域對立、性別對立、職業對立、階層對立以及文化對立等極端思維屢見不鮮,加之不少網民認為可以“去責任化”從而在自媒體平臺上恣意妄為,將會讓自媒體平臺從一個自由分享、討論平臺變為一個兩極對立沖突的“戰場”。參與者極易因以上思維對立而情緒亢奮,產生暴力性、情緒性的表達。此外,大學生在使用自媒體平臺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隱私泄漏風險。大學生在使用自媒體分享個人生活與經驗時,圖片及文字中常常涉及學校、專業、位置、姓名、年齡、興趣愛好等,若遭受網絡暴力時被“人肉搜索”,網絡暴力很有可能會蔓延到現實生活中,遭受網絡暴力的大學生可能會收到大量騷擾信息、威脅電話、垃圾郵件等,這不僅會干擾大學生的正常生活,還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們產生不安全感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造成自我懷疑與心理創傷,嚴重影響心理健康。
三、應對自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策略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
1.融入自媒體元素的課程設計
高校心理健康課程應緊跟時代步伐,將自媒體元素巧妙融入其中。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自媒體案例進行分析。例如,以某些自媒體賬號傳播正能量內容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自媒體促進自身心理成長;同時,也可引入一些因自媒體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產生消極影響的案例,組織學生討論其中信息的片面性和誤導性,讓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深刻認識到自媒體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多面性。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讓學生模擬在自媒體環境中遇到各種問題時的應對方式,通過實踐提升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創作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自媒體內容,如短視頻、圖文等,將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運用到實際創作中,增強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2.整合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平臺
自媒體平臺心理健康資源雖多,但良莠不齊,學生難以分辨切實有用的信息。高校應充分利用自媒體平臺的傳播優勢,搭建專題心理健康教育自媒體平臺。在平臺內容建設上,打造專業心理教師賬號與校園類心理主題,定期發布與大學生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科普文章、短視瀕,內容可涵蓋情緒管理、壓力應對、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等。在平臺形式上,可打造專業心理教師線上訪談、朋輩交流平臺。部分學生因對于線下心理咨詢存在羞恥感而拒絕尋求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開通網絡訪談,大學生可在心理健康自媒體平臺上與專業教師進行交流,自由、無顧忌地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引導,幫助其情緒紓解。同時還可在心理健康教育自媒體平臺上開展朋輩心理互助的形式,例如,高校可在自媒體平臺上開展朋輩心理互助專欄,引導大學生們朋輩之間廣泛溝通、交流,互相提供問題解決辦法與建議,彼此真誠提供情感支持;利用班干部及心理委員,打造他們的自媒體平臺,在其平臺上發布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利用大學生們自己的社交圈廣泛傳播心理知識與求助資源,提高學生心理互助的效率。
3.加強媒介素養教育
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升大學生信息辨別能力。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可講授關于媒介素養的內容,系統地向學生講授自媒體信息的傳播規律、特點以及辨別方法等知識,教授學生甄別不良、虛假信息。講授網絡安全法,當遇到網絡暴力及騷擾時,運用合理合法的手段捍衛自己的利益。同時,大學生應合理規劃自己使用自媒體平臺的時間,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杜絕網絡成癮,在自媒體信息的洪流中保持理性,分辨是非,不被復雜、虛假信息所裹挾。
(二)家長家庭教育的引導
家長在引導大學生正確使用自媒體方面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引導家長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積極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要樹立科學的養育觀念,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一方面,家長應加強與大學生的溝通交流,正視大學生熱衷于在自媒體平臺表達自己觀點的現象,不帶偏見地與他們分享、交流在自媒體使用過程中的情況和感受,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看待自媒體上的信息;另一方面,家長作為大學生的精神后盾,也應以身作則,合理、規范使用自媒體,遵守網絡文明規范,不沉迷于網絡,為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在大學生因使用自媒體而導致心理問題時,家長應給予理解和支持,幫助他們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引導他們積極應對。此外,家長還應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系,共同關注大學生的自媒體使用情況和心理健康狀態。大學生雖生理成熟,但心智處于半成熟狀態,家庭要配合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實發揮家庭教育功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三)為社會營造良好的自媒體網絡環境
社會應加強對自媒體平臺即用戶的監管,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政府相關部門應完善自媒體平臺運營的法律法規,加大對自媒體平臺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傳播虛假信息、網絡暴力等違法行為。自媒體平臺自身也應遵守國家法律規范,建立健全內容審核機制,對平臺上的信息進行嚴格篩選,不一味追求熱度與流量而放任不良信息的傳播。社會各界應廣泛開展網絡使用相關法律法規宣傳教育活動,倡導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提高公眾的網絡素養,為大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積極的網絡環境。
結語
在這個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大學生作為自媒體的核心用戶群,既享受了自媒體發展帶來的便利,也遭受著信息過載、網絡社交依賴、網絡暴力等負面影響。高校、家庭和社會應多方聯動,攜手合作,高校優化心理健康教育,家長在家庭教育中進行科學引導,與社會共同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幫助大學生在自媒體時代下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麗娜.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策略[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23,25(04):104-108.
[2]楊小東,魏雪梅,張婷婷.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及優化策略[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22,32(02):63-66.
[3]楊雨莉,李巧巧.自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表征及破解路徑[J].林區教學,2024,(09):84-87.
[4]趙艮權.“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互聯網周刊,2023,(23):81-83.
[5]蔡松怡.全媒體時代網絡暴力問題的癥結與破解進路以高校大學生心理和行為模式為視角[J].大學,2024,(26):27-30.
[6]何季霖.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化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25,11(02):110-113.
[7]曲藝.自媒體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探討一以抖音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23):100-101.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錦江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