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步入數字化時代后,AI技術憑借其強大的智能決策、數據分析能力,使驅動教育發展格局不斷創新。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積極應用AI技術推動教育革新已成為必然趨勢。高職教學改革中引入AI技術,不僅可促進教學模式改革,提升教學工作針對性,還可模擬真實工作場景組織實訓活動,助力學生有效鍛煉實踐動手能力。然而,AI技術引入高職教學改革中僅靠單一主體難以完成,公共協同發展已是必然之趨。公共協同發展強調深度整合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資源,只有各方緊密協同才可實現資源互補,促進AI技術在高職教學改革中的作用最大限度發揮出來。但在具體落實過程中,AI技術在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中的應用還面臨較大的挑戰。因此,需要深入探究AI技術在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問題的成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問題改革策略,促進高職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培養出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一、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意義
AI技術快速發展的大趨勢下,高職教學改革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將AI技術引入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中是一項極具意義的活動,必須受到高度重視。
(一)促進優質教育資源高度共享
傳統高職教育存在明顯的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的問題,而引入AI技術的公共協同發展,可突破地方及學校教育資源差距過大問題的局限性,促進各方資源高度整合,實現資源價值最大限度呈現[1]。利用AI技術能夠將教學內容實施數字化處理,并存儲于線上平臺,各地區高職院校只需進入公共協同平臺便可獲取資源,更好地保障資源利用率。同時,教師也可利用協同平臺分享自身的教學經驗,教師資源相互交流與借鑒,可促進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此種教學資源高度共享的形式,可促進各地區、院校間的教育水平差距縮小,真正實現教育均衡發展。
(二)助力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
AI技術有助于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而公共協同發展可促進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優化。利用AI技術可精準分析每個學生的學習過程,明確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習進度,從而為學生提供針對性地指導。例如,AI學習系統可結合學生問題回答狀況,為其自動調整學習難度,制定與之情況相契合的學習計劃。公共協同發展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學校、企業等多方共同參與其中,企業可利用協同平臺反饋人才需求信息,學校依據反饋的信息調整課程內容,確保培養的人才和市場需求更為匹配。此外,多方協同還可組織更為豐富的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實踐活動中有效鍛煉實踐操作能力,培育職業素養,為日后的就業奠定良好基礎。
(三)助力構建高素質教師隊伍
AI技術可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新途徑,公共協同發展可營造良好的交流互動環境,促進教師的交流和協作。教師可利用智能備課系統等教學工具,提升備課與教學過程的效率。同時,AI技術還可自動分析與評估教學過程,依據評估結果為教師提供建議。高職教師在公共協同發展中,可參與跨校教研活動,和各地的教師進行交流互動。例如,組織線上研討會等,分享各自的教學心得、成功案例。此外,教師培訓活動中有了行業專家的參與,可為教師提供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公共協同的教師發展模式,可促進理論基礎扎實及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隊伍建設。
(四)有效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可促進高職院校和企業、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科研項目,助力科研成果有效轉化,更好地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例如,學校和企業聯合開發AI產品,彌補企業生產存在的不足之處,而培養的人才也可更好地適應企業需求,保障企業的人才儲備更加充足。此外,高職院校利用共同協同平臺,能夠了解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人才,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從而培養出更多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的人才。例如,區域全面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發展時,高職院校應圍繞著智能制造業建設相關專業,從而培養出更多該領域的人才,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優質服務[2]。
二、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問題
AI技術和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推進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導致協同發展成效并不明顯。
(一)資源建設與共享難度大
高職院校建設AI技術相關教學資源需要付出較多的時間與高昂的成本,受多方因素的共同影響,導致各校的資源建設質量參差不齊。部分院校由于資金不足,在AI教學資源開發方面的投入偏少,無法購置先進的設備、建設虛擬教學平臺。而部分院校資源建設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考慮到利益問題,教學資源相對封閉,不愿與其他院校共享優質資源,導致公共協同發展過程中難以實現資源高度共享。同時,并未統一資源標準,導致各校的AI教學資源存在明顯差異,無法實現資源的充分整合,協同應用難度相對較大,資源的利用率也普遍較低。
(二)技術應用與數據安全風險并存
AI技術引入高職教學中涉及學生學習行為、教師教學等大量數據收集、分析工作,這對技術應用要求相對較高。然而,各高職院校缺乏完善的數據安全保障體系,容易出現數據泄露、隨意篡改等問題。同時,部分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緩慢,與AI技術應用的實際要求不相符,導致AI教學過程并不順暢,給學生帶來較差的體驗感。此外,師生的AI技術應用能力普遍較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AI技術,極易由于技術掌握不到位、操作不熟練等問題,導致AI技術優勢難以真正展現出來。學生的技術素養偏低,在AI學習工具應用時面臨較大的難題,導致AI資源利用率不高。
(三)公共協同發展機制不完善
縱觀各高職院校的現狀,基于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的溝通機制及利益分配機制建設滯后。在具體合作過程中,各方具有不同的目標及利益訴求,學校更加關注人才培養質量,企業更重視經濟效益,兩者的關注點不同難以形成協同合力。同時,由于權責劃分機制建設滯后,協同發展推進過程中極易出現責任推諉的問題,導致公共協同發展質量不盡如人意。
(四)缺乏健全的制度與政策保障
現如今,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相關制度與政策建設滯后,難以為工作的推進提供良好保障。由于并未統一規劃,協同發展過程中各方的定位與作用不夠明晰,加之激勵政策缺失,難以激發各方公共協同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難以為AI技術應用問題的解決提供助力,從而給協同發展的推進造成約束。
三、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路徑
高職教學工作者需充分認知AI技術的應用價值,積極推進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深入分析公共協同發展問題的成因,探索切實可行的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路徑,助力高職教學創新發展。
(一)構建科學的資源共建共享體系
構建資源共建共享體系,是突破資源建設和共享壁壘的重要一環,各高職院校都應積極落實此項工作。首先,政府需設置專項基金,為高職院校AI教學資源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特別是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使其虛擬仿真系統等建設更加順利。同時,鼓勵發達地區院校積極為欠發達地區院校提供資源、技術指導等,用以縮小不同地區院校的發展差距;其次,構建資源開發標準,促進各校資源共建。高職院校需聯合行業協會、教育部門等建立工作組,聯合制定課程內容建設標準,統一數據格式。例如,要求AI教學課件應采用相同的元數據標準,保障各平臺的資源具有較強的兼容性。同時,構建資源貢獻積分制,鼓勵各方積極參與教學資源開發工作,對提供優質資源的對象提供榮譽證書、項目優先權等獎勵,使各方的資源共建參與動力被充分激發[3;最后,構建跨區域公共協同平臺,融入資源檢索、在線預覽、評價反饋等各項功能,為資源共享提供良好保障。同時,明確平臺資源的共享范圍及各主體的權限,用以更好地約束違反規定的行為,實現優質資源的高效流動,提升資源利用率。
(二)強化技術應用能力與保障數據安全
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推進過程中,強化技術應用能力及保障數據安全是必不可少的基礎。
首先,高職院校需積極建設網絡基礎設施,引入高性能的設施設備,定期升級網絡帶寬,為AI技術在教學改革公共協同中的應用提供良好保障。同時,定期組織師生參與AI技術培訓活動,為教師設計有關教學設計的專題培訓課程,為學生設計AI技術應用能力培養課程,促使師生的AI技術應用能力獲得共同提升4;其次,構建科學的數據安全管理體系,為教學數據安全提供有效保障。制定科學的數據采集、共享規范,明確數據使用權限,保障數據流通過程的合法合規[5]。同時,積極引入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加強敏感數據的處理,避免數據隨意篡改的現象;最后,加強入侵檢測系統等安全設備的建設,定期掃描與修復網絡漏洞,更好地應對網絡安全問題,確保網絡安全防護實效。同時,構建數據泄露應急響應機制,若有任何安全事件發生,均可第一時間處理,確保事件帶來的損失降至最低。
(三)優化多方協同合作機制建設
缺乏科學的多方協同機制,必然會給公共協同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因而構建多方協同合作機制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首先,明確參與協同發展的各方扮演的角色及定位。學校負責課程設置、教學工作,企業負責提供行業信息、實踐崗位,行業協會負責各方利益協調,科研機構負責轉化AI技術成果[。各方分工明確的基礎上,不會出現責任推矮的現象,更好地保障多方協同發展;其次,構建科學的溝通協調機制。定期組織多方聯席會議,共同探討合作項目推進過程存在的問題,確保問題有效解決。通過線上溝通平臺實現各方的實時交流和共享,使各方對合作動態均可更加了解。同時,構建利益分配機制,科學分配各方在合作過程中的經濟收益、知識產權等。例如,產學研合作項目,可依據各方的貢獻比例來分配合理的項目收益,使各方的付出和回報相對等;最后,積極構建監督評估機制。監督評估小組應包含政府、院校代表等成員,定期評估合作項目的推進情況,為評估成績優異的合作方給予合適的物質或精神獎勵,而表現不佳的合作方需提出合適的整改建議,用以為后續的協同合作提供有效助力。
(四)健全制度與政策支持體系
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落實過程中,健全的制度與政策是必不可少的保障。首先,需制定專門的制度體系,明確各參與方的權利與義務,使其在參與過程中的行為更加規范。構建科學的準入與退出機制,嚴格審核各參與單位的資質,對違反規定的單位需盡快終止合作;其次,政府需頒布相關激勵政策,對參與AI教學改革積極性較強的高職院校,應加大財政撥款、項目申報等支持力度。對積極和院校建立合作關系的企業,需要提供稅收、信貸等支持。還應制定專項獎勵基金,對表現優異的個人或單位,需給予合適的獎勵。同時,積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AI技術應用過程存在的數據權屬、隱私保護等問題進行明確,在法律層面為協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最后,切實做好政策宣傳及解讀的工作,使各方對AI技術在教學協同中應用的政策動態有清晰地了解,使各方的公共協同發展參與動力被充分激發。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AI技術的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是一項極具意義的活動,各高職院校均應積極落實相關工作。但從具體工作的推進實況來看,還面臨較大的挑戰,導致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成效并不明顯。因此,各高職院校都應轉變老舊的思想觀念,構建科學的資源共享共建機制,強化技術應用能力,加大數據安全保障,優化公共協同機制建設,完善相關制度與政策,確保高職教學改革公共協同發展質量得以提升,讓AI技術的應用價值獲得高度認可。
參考文獻:
[1]麗敏.人工智能背景下藝術類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改革研究[J].公關世界,2025,(07):31-33.
[2]沈燕琴.人工智能技術驅動下的高職教學改革:機遇、挑戰與實踐路徑[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5,28(07):233-235.
[3]許蘭,游子毅,施發敏.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職業教育的情境教學改革策略[J].林區教學,2025,(02):58-61.
[4]洪軻,徐明亮.AI賦能下的高職課堂教學改革探討[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5(04):111-112.
[5]楊丹妮.新零售背景下實體零售數字化轉型及業態創新路徑探索[J].中國市場,2021(30):124-125.
[6]田燁,徐靜.生成式AI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路徑探索研究[J].公關世界,2024,(16):45-47.
(作者單位: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