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創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建設實現內涵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一2035年)》,強調“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等”當前,基于人工智能、AIGC等數智技術衍生的云課堂、VR虛擬仿真、DeepSeek等數字化教學應用所帶來的形象化敘事表達,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敘事中平面化單向言說的局限,進而在圖文交互、人機對接、虛實共生的數字敘事中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主體感受,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的育人實效。
一、數智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敘事創新的價值意蘊
人工智能以數智化塑造著思政課教學場景,海量數據流動、情感符號表達以及多維情境塑造為教學主體、教學內容、教學空間等敘事要素打上了鮮明的“數字化烙印”,助推高校思政課敘事主體、敘事內容、敘事空間等數字化轉型成為現實。
(一)賦能師生:推動敘事主體從“單向傳授”到“多向互動”轉向
課堂教學的核心要素是人,任何教學敘事均以服務師生為目的。傳統媒體時代,教師是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主體,教師的權威性支配著傳統的課堂教學,師生身份的差異容易導致學生的“失語”。然而,數智技術的介入打破了傳統敘事主體單向傳授的話語體系,促成了師生、生生以及人機等多向互動敘事,推動了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轉向。
1.借助數字化教學主體創設平等的對話敘事
為改善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沉默”的現象,在數字化教學中,引入智能機器人、AICG虛擬數字人等多元敘事主體,摒棄“話語霸權”建立起平等性的數字化對話敘事機制。
2.借助智能教學手段創造對話式的交互敘事
師生間、生生間、人機間平等對話的狀態是一種“傳遞一接收一接受一反饋一再傳遞”的過程,可依托智能仿真交互等數字技術進行認知提升、價值引領、實踐等教學活動,同時進行學情實時采集與智能分析,聚焦“行為 + 過程 + 結果”多維評價,助推多主體間多向影響的敘事邏輯轉向。
(二)優化內容:助力敘事內容從“資源有限”到“全面優質”演化
思想政治教育任何時候都離不開完整、有價值的教育內容和教學素材。傳統媒體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敘事內容多由教師根據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以及學情等有限資源制定,敘事素材的支撐及表達方式相對有限。數智技術的介入擴展了教材邊界,敘事內容以數據要素和敘事符號形式進行多向延伸拓展,進而輸出不同平臺的數字化敘事資源,形成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敘事要素。
1.識別技術助推敘事內容的精準化表達
教學實施中教師可利用數據分析、可視化采集等技術,獲取傳統教學中無法獲得的學生的行為軌跡、內容關切、學習特點等信息,精準分析大學生的群體偏好與價值傾向,再通過智慧思政平臺等應用,向學生“精準投喂”分眾化敘事內容[]。
2.泛在技術助力理論敘事與實踐敘事相融合
隨著數字化建設縱深發展,全息技術、裸眼3D投影等應用以及智慧教室的不斷普及,突破了思政課物理形態教學空間的限制,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時性與及時性,進而促進與“第二課堂”實踐敘事的融合。
(三)拓寬場域:帶動敘事空間從“現實場域”到“虛實互嵌”進階
任何一門學科都建立在空間之上。傳統媒體時代,師生需遵守嚴格的“序列性接觸”[],大部分思政課教學發生于教室等有明顯組織特征和紀律約束的物理現實空間。數智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敘事空間呈現出數字化和智慧化新趨向,除了智能可感的物理現實空間,還包括立體具身的網絡虛擬空間、平等交互的社會關系空間、自由全面的精神生活空間。
1.數字賦能推動空間敘事不同場合的有機銜接
通過集成全息投影等先進技術,借助VR智能可穿戴設備,構建一個感官交互的虛擬教學場景。該場景能夠為學生提供高度模擬的感官體驗,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創造一個接近虛擬感知空間,實現信息的有效傳遞和情感的共鳴。
2.數字感知技術助推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敘事共建共享
數字感知技術的深度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數字孤島”現象,在實際操作中可將教學內容與動畫、影視圖像等進行重構,生成仿真化敘事場景,使教學敘事跨越實體空間,學生獲得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二、數智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敘事創新的現實審思
現實教學不同于理論研究,數智技術在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越界”行為,表現為:數字僭越、算法偏見、身體離場等,這些行為削弱了數智技術在推動高校思政課敘事創新中的實際效果。
(一)數字僭越:敘事主體地位被消解
在傳統教育關系中,主客體邊界清晰,主體向客體的知識輸送過程明顯。但數智技術的介入使主客體線性關系轉變為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多對一等非線性關系,甚至在同一場景可以出現多主體入場,甚至主客體身份可以進行頻繁轉換,主客體邊界逐漸模糊[3]。
1.生成式人工智能類人化的敘事能力消減敘事主體的權威性
DeepSeek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備超文本理解和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借助這兩種能力,它可以根據學生的闡述生成符合學生偏好的敘事內容,進而取代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權威敘事主體比如教師的作用,來篩選和生成敘事內容和敘事材料,弱化敘事主體權威性。
2.數智技術的使用過載削弱敘事主體的主動性
數智技術的快速迭代,使DeepSeek+Kimi一鍵完成PPT制作,DeepSeek+剪映一鍵轉視頻創作等,長此以往,教師往往依賴由數字智能技術制作的教學敘事,學生也熱衷于使用數字智能技術進行作業輔助等。依賴一旦產生就不可避免地會遵循許多固定的算法模式和規范,從而失去主動性。
(二)算法偏見:敘事內容呈現被固化
數智時代,數字技術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已遠遠超越人類大腦思維的局限。但AI本質上是在按照設計者給出的算法和程序運行,基于“數據至上”運行邏輯的算法技術,導致高校思政課敘事內容固化,出現信息繭房、技術黑箱、算法歧視等問題。
1.數字定制的“信息繭房”固化認知“牢籠”
數字智能算法會向人們推薦“志同道合”的言論,引發“回聲室效應”,導致敘事內容供給失衡和學生固有價值的偏執。算法識別能夠分析得出學生“喜歡看”的內容,忽略學生“需要看”“應該看”的內容,導致其理性思維能力下降。此外,如果學生將敘事內容的主動權讓渡給算法,則會“囚困”于碎片化的認知中,導致高校思政課敘事內容的邏輯性消弭。
2.數字算法的“黑箱效應”弱化價值理念
算法推薦是數字思想政治工作處理和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但算法的不可解釋性讓算法猶如一個“黑箱”,在“流量至上”的作用下,極端化、泛娛樂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等相關內容在其遮蔽下變成“客觀中立”的教育內容,極易引發高校思政課敘事內容的“精神空場”,產生信仰缺失、價值虛無等問題。
(三)身體離場:敘事傳播效力被弱化
人類的感覺、認知和行為能力,都必然關系到具身存在的事實。然而,數智技術的快速發展,具身存在逐漸被無處不在的數字化身份所取代,多重具身關系也被重塑。在這種轉型中,高校思政課敘事傳遞效果,在數字化身份帶來的“數據異化”和“算法支配”過程中逐漸減弱。
1.身體離場帶來的敘事認知改變
在元宇宙等空間智能的數字空間中,進入敘事領域的主體有多種,如“數字人”,教師和學生都在數字空間離身在場,原本以身體為依托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被改變,無法收獲真實的生命經驗與感悟,產生對敘事信息的認知偏差,進而沖擊敘事鏈條的完整性,使得高校思政課敘事中“認知一實踐一認同”的內化過程出現問題。
2.智能算法窄化了多元信息的接受空間
在實踐中,當受教育者接受了智能技術提供的個性化服務時,算法不可避免地會對多樣化的教育對象進行標準化分類。這種基于數據標簽的分類方式,實際上將不同特質的受教育者限制在與其偏好相符的單一信息圈層中,即縮小了教育接受者接受多樣化信息的空間。
三、數智技術賦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敘事創新的實踐路徑
(一)能力提升,強化師生數字敘事素養
數智技術使用效果與使用者素養息息相關。師生數字素養和運用數智技術的能力是影響高校思政課敘事效果的重要因素。
1.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數字敘事能力
數字敘事能力的提升為教師的全面自由發展創造了更為豐富的條件、手段和動力,使之能夠更加理性地處理人與技術、內容與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不僅有助于教師以更加自信的姿態重塑教學中的“權威性”,同時也促使他們以敬畏之心去理解、分析、應用和研究技術,從而推動自身綜合素養從“被動自發”向“主動自覺”轉變[4]。
2.涵養師生數字技術倫理
高校思政課敘事效果的提升不僅要強化思政課教師的數字敘事能力,還要培育師生從“為學所用”到“為學善用”的數字化素養提升,堅持做到教師發展與學生成長相統一。新型教學形態的轉變,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感受數字技術在感官認知和教育方法上的全方位創新,有選擇地使用數字資源,以符合道德規范的方式應用數字技術[5]。此外,還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聚合意識,提高他們篩選、判斷和批判各種知識信息的能力,善于整合不同來源的信息并不斷糾正自己的觀點。
(二)媒介善用,改善數字敘事的內容供給
1.以主流價值引領智能媒介
需要深入總結智能媒介在話語生產中的規律,在數據采集、算法設計中貫穿主流價值。比如,在具體實踐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突出內容以符號參數和指令調試的形式融入智能媒介的語義模型中,利用“調整排序”等技術手段,提高與主流相關信息的優先級,增加主流價值數據的權重。
2.開發優質數字資源
創新產出是優化高校思政課敘事內容的重要前提。結合學生特點和時代發展,開發一批具有思想性、時代性、趣味性的數字思政課資源。在低階數字化應用中,可以建立涵蓋屏幕、報告、網絡、終端、微博、期刊等多種形式的思政育人體系,制作多樣化的新媒體思政育人內容。在高層次的數字化應用中,通過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創建一個“云思政平臺”,該平臺集成了信息服務娛樂和社交互動、熱點話題解讀、問題解答等功能,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集學習、素質拓展、思想交流、政策咨詢、理論提升等于一體的綜合數字教育環境。
(三)以人為本,探索“人技和諧”的敘事生態
1.堅持技術為育人服務
始終以技術為輔助工具,服務于思政課育人的根本目標。(1)以技之長補人之短。對于服務于教學的技術開發者而言,必須了解基本的教育理論和教學規律,以便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能夠滿足教育教學的價值要求;(2)以人之長補技之短。對于高校思政教師而言,亦不能忽視技術的力量,需要了解技術本身以及與思政課教學融合的重要性。借助數智技術與思政課的深度結合,引導“人性向善”與“技術向善”雙向發展,從而推動高校思政課敘事生態向“人機共善”的更高層次邁進。
2.構建數字敘事共同體
高校思政課數字敘事空間的構建需持續探索守正與創新、技術倫理與技術使用的平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思政課教師結合具體教學需求,準確把握學生需求,整合各類敘事元素,根據不同的地方生活場景構建反映地方文化和風俗的數字敘事空間,進而強化學生對敘事內容的理解。此外,持續推動校地、校際、校館與城鄉等不同敘事圈的深度融合,引導不同數字圈的學生實現有效互動,共同構建良性持久的思政課數字化敘事生態圈。
結語
數智技術為高校思政課敘事創新以及內涵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遇,然而,內隱于其中的風險需要持續開展更為科學性、智慧性的實踐探索,這些探索對提升高校思政課育人實效,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敘事持續優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課題《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研究》(課題編號:23GXSZ070YBM)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趙耀,王建新.數字技術驅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敘事創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5,(01):83-90.
[2][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綱要[M].李康,李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
[3]馮剛,李錦韜.信息技術賦能思政工作質量提升的邏輯理路[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21):11-16.
[4]李穎,唐曉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價值邏輯、根本目標與基本原則[J].思想教育研究,2024,(10):90-96.
[5]劉偉,劉新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字化發展的現實效能、風險檢視與優化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4,42(01):106-113.
(作者單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