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放在今年九大重點任務首位,其中特別提到“積極發展首發經濟”。為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打好八場硬仗的決策部署,立足西安發展實際,結合首發經濟呈現的新特征、新模式,積極推動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能有效解決西安短期消費需求不足難題,也有助于拓展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首發經濟的概念特征和重要意義
(一)概念特征
首發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業態,是企業發布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開設首店等經濟活動的總稱。在激發促進消費提質升級、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增強城市商業活力和國際競爭力、擴大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經濟助推器”“資源聚合器”等作用。其特征主要為:一是內容多樣性。首發的內容已經逐步涵蓋到生產、生活眾多方面,一方面是首次展出、首次上映、首次秀演、首次開設門店等;另一方面也可以是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新業態等創新成果。二是市場引領性。率先引入的首發品牌,幾乎是各行業的先鋒代表,品牌理念新穎前衛,一方面能夠迅速吸引消費者,引領消費潮流;另一方面引領行業的發展方向,提升全行業的整體水平。三是區域獨享性。首發經濟的獨享性是指一經首發,其他地區即使也有同樣的經濟活動,不能冠以“首發”之名,更為重要的是首發地無論是經濟效益還是市場影響力都會搶占先機,具有絕對優勢。四是鏈式傳導性。較于首店經濟輻射效應單一化,首發經濟更強調鏈式發展全過程,更強調從首店到總部的產業生態圈,構建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研究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轉化的鏈式發展全過程。五是成果溢出性。首發經濟具有明顯的溢出效應,能夠有效帶動各類平臺優勢資源聚集,通過“首發+”等方式,有效拉動其他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形成了多種新經濟業態。
(二)發展首發經濟對西安的重要意義
首發經濟作為符合消費升級趨勢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的一種經濟形態,發展首發經濟對西安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促進產業升級和提升城市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意義。
一是首發經濟是有效激活消費潛能的新方式。當前,西安市消費需求增長趨勢較弱,但品質化需求持續增加,對服務消費意愿依然強烈。同時,西安也是我國重要的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眾多,今年春節期間僅文博單位接待游客達247.12萬人次,巨大的人流為西安消費增長創造了空間。發展首發經濟可以激發有效消費潛能,優化消費環境和創新消費場景,結合企業發布新產品,推出新業態、新模式、新服務、新技術等,不斷提升優質商品和服務的供給水平,引領消費潮流,提供更加豐富多彩、高品質智能化的消費選擇,給消費者帶來全新的購物體驗和感受。
二是首發經濟是加快形成經濟增長點的新路徑。當前受市場需求不足、結構性問題疊加等因素影響,西安市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仍不牢固。首發經濟及“首發+”的經濟發展新業態,從供給端的高端化、多樣化提升消費的品質化,助力激發消費市場活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發展首發經濟,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優化配置西安市產業、科教、創新文旅等優勢資源,通過引入新技術、新服務、新業態,以更高質量和更有效率的發展方式,吸引更多投資和人才,在新賽道中,與東部地區同頻共振,同時也能夠在更多領域發揮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龍頭帶動作用。
三是首發經濟是助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首發經濟涵蓋了從新產品、新服務發布展示、新技術研發應用到企業總部落地等向產業鏈溯源全過程,既包括終端產品和服務的首發,也是新產業新技術展示。西安市產業體系較完備,發展基礎好,是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但傳統產業占比較大,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仍需加快,因此,結合各產業發展的基本特征,融入首發經濟將成為推動西安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動力源,同時也將帶動企業創新積極性,引導撬動資金、人才、數據、技術等一系列元素加大投入,加速產業基礎向高級化演進,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助推西安市產業轉型升級。
四是首發經濟是提升城市經濟活力的新賽道。首發經濟是一個城市商業活力、消費實力、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品牌形象和開放度的重要體現。近年來,西安市呈現出多元發展態勢,彰顯出強勁的經濟活力,但同時也存在產業結構有待優化、中小企業發展面臨困境、消費投資不足等問題。推動首發經濟發展,一方面有助于吸引國內外有影響力品牌,形成品牌聚集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塑造開放、創新、活躍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首發經濟的溢出效應將有力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當地消費領域生產、研發、銷售等環節優勢組合,成為提升城市能級和活力的重要著力點。
二、發達地區推進首發經濟的主要做法
去年以來,特別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全國各地立足原有產業、消費市場等優勢,以更加鮮明的政策導向、更加多樣的首發方式,積極推進首發經濟發展,有效激發消費市場活力,培育經濟回升向好的新動能。在以首店為主導的首發經濟1.0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拓展首發經濟內涵,形成了以數字技術引領、文化科技雙驅動、虛實融合場景等首發經濟2.0的新模式。主要做法有:
一是強化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北京2024年發布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首發項目申報指南,對符合條件的首店給予資金支持,其中亞洲首店最高給予500萬元支持。同時,優化涉企首發服務,使企業可以“最多跑一次”辦理各類事項,甚至足不出戶完成審批手續。上海作為首個提出發展首發經濟的城市,2024年發布進一步促進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支持專業機構開展全國首創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提供進口首發新品通關便利在內的多項鼓勵政策。同時,加強以首店經濟為主要抓手,通過打響“上海購物”品牌,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重慶發布支持首店經濟發展若干措施,突出鼓勵發展“首店首發經濟”,通過鼓勵支持第三方機構、平臺、協會利用自身資源和渠道優勢,對招引商業品牌首店給予獎勵支持。
二是豐富首發供給端多樣化。上海推進消費集散中心建設,細化不同消費群體需求,加快推動全球消費資源集聚地建設,一線國際品牌覆蓋率98%,國際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形成了全國進口消費品集散中心。同時,結合優勢領域,發布品牌首發推薦榜單,累計推出213個本地新品牌和老字號品牌。成都依托商業圈,深化拓展首發形式,以強化商圈國際級、高端化為途徑,積極承接各類國際時尚活動,持續拓展首秀、首展、首賽、首節等首發經濟模式,豐富商圈多元消費屬性,現已成為全國第二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的省會城市。長沙面向特定消費人群,打造熱門IP首發現場,針對 “二次元”年輕人群體,不定時推出動漫、游戲的模型、手辦等首發產品,形成了上百款熱門IP,激發年輕潮流人群的消費潛能,尤其是《哪吒之魔童鬧海》爆火后,長沙、湘潭等多地生成電影周邊衍生品供不應求,部分企業已開啟了預售模式。
三是積極推動“首發+”業態模式。北京著力推進“首發+展銷”模式,舉辦2024全球首發節,依托SKP、西單大悅城、首鋼園等10余個全球首發中心,舉辦百余場新品首發首秀首展活動。上海借助“首發+上海”品牌效應,構建首發經濟生態鏈,2024年3月至5月舉辦“首發上海”春季系列活動,開展新品首發季活動,開展1000余項特色活動,形成了首店和總部集聚的首發經濟生態鏈。深圳通過“首發+直播”模式,有效拓展了商業物理空間,舉辦“2024深圳購物季”品牌發布會,結合新開業重點商業項目,組織打造了30場重點活動,開展特色專場直播、優勢產品直播,平均每場在線人數超過10萬人。
三、西安發展首發經濟的主要問題
西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雄厚的產業基礎和廣闊的市場空間,具備發展首發經濟的良好條件,為拓展首發經濟的多樣性提供了堅實支撐。近年來,西安市積極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首發經濟發展,但相比國內其他城市來看,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商業綜合體承載力不足,體量較小。商圈綜合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2024年度《中國商圈商業力指數榜單》中發布了我國商業力前100名的商圈,其中上海位列榜首(14家),成都排名第二(8家),西安排名第七(5家)。從銷售額看,2024年全國購物中心突破百億元的商業綜合體中成都有兩家,西安僅一家。從數量看,西安與成都的城鎮人均購物中心面積基本相當,成都銷售額20億元以上的商業綜合體有15家,西安僅有6家。
二是品牌資源吸引力不足,本土品牌培育滯后。西安在吸引國際國內一線品牌首發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據統計,2024年,西安新增436家品牌首店,而北京(960家)、上海(1269家),在品牌資源吸引力的表現上還需進一步提升。本土品牌以傳統老字號為主,缺乏科技型、時尚型首發品牌,優質IP溢出的承接能力不足,2023年上半年大唐不夜城景區接待游客4244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6585.7萬元,相比南京夫子廟全年客流量5433.5萬人次,營業收入36.41億元,西安在游客流量與營收轉化效率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充分說明標志性首發IP培育及周邊消費不足。
三是區域協同不足,產業配套相對較薄弱。西安與關中平原城市群之間的協同協作還未發揮優勢,而長三角通過“首發經濟聯盟”實現了上海首發、杭州制造、南京銷售的產業鏈協同。同時,物流與供應鏈成本高。據有關研究顯示,西安國際物流成本占企業營收的12%,高于成都(9%)、鄭州(8%),在西安首發物流成本比上海高15%。同時,在品牌策劃、市場營銷、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專業服務配套還相對不足,無法滿足首發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
四、措施建議
立足西安特色優勢,結合首發經濟呈現融合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通過構建首發經濟生態圈、注重品牌培育和保護、強化制度保障、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綜合施策,加快推進西安首發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立足特色優勢,打造更多“首發+”業態
推動商貿服務“首發+商圈”發展模式,按照“一核四極、多能多心、平臺支撐、集聚發展”的全域商務經濟承載新空間,打造西安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空間矩陣“核”,形成大西安“現代商貿+國際商務+自貿試驗”為引領的開放發展四大“增長極”,構建“兩核引領,多點支撐”的多功能多元化城市消費空間體系。依托鐘樓·大南門商圈、曲江大雁塔商圈、雁塔小寨商圈等多個商圈,吸引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在核心商圈進行首發、首秀、首展等活動。推動文旅產業“首發+首來”發展模式,充分發揮西安市豐富的文旅資源優勢,開發特色文旅IP,例如兵馬俑、大雁塔、鐘鼓樓、城墻等,推出“首發”文化體驗項目,吸引年輕消費群體。依托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游博覽會、西安國際馬拉松賽和西安城墻國際馬拉松賽等國際文旅活動,引入國際知名品牌和機構借勢發布新品、新服務。重點謀劃粵港澳地區文旅首發項目,對于首來游客,尤其是港澳游客,在景區門票、交通出行等方面給予減免補貼,通過文化認同增強民族認同。
(二)深化品牌戰略,培育形成首發經濟發展競爭力
在積極推進首發經濟的過程中,建議注重企業自主品牌培育和保護。大力培育本土品牌,深挖本土文化資源,支持老字號企業(如:德懋恭、西安飯莊、德發長)創新產品設計,推出年輕化、時尚化的新品。鼓勵本土品牌參與首發經濟活動,舉辦本土品牌集中首發活動,例如策劃“西安品牌新品首發季”,集中展示本土品牌創新成果。同時注重發揮好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品牌相關資源實現有效對接,引導企業運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助推品牌培育和推廣,例如,可以聯合比亞迪公司探索推出陜西省首個無人駕駛商業化運營場景。持續加強品牌保護力度,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建立健全市場監測體系,支持各市建立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為品牌企業提供知識產權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和快速維權等方面的“一站式”服務。
(三)提升專業服務,打造首發經濟生態圈
專業服務生態圈是推動首發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一是加快集聚和培育首發經濟領域高能級專業服務機構。聯動政府與市場為開展首發提供專業服務,一方面鼓勵第三方機構、平臺、協會等利用自身資源和渠道優勢,推動國際品牌、知名品牌首店等相關資源的引介和導入,逐漸構建起新品研發、發布、展示、推廣以及銷售等完整的體系網絡。另一方面加快培育首發經濟專業人才和機構,可以聯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等專業力量,針對性開展首發各環節專業培訓,不斷做強首發經濟專業服務生態圈。二是開展首發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可以從經濟貢獻、品牌影響力、創新能力、發展環境四個維度設計指標,涵蓋首店數量、首發活動規模、消費拉動效應、品牌曝光度等具體數據,通過政府統計、企業調研和第三方平臺采集信息,采用層次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制定并發布首發經濟相關評價標準,有助于政府全面客觀了解和評估首發經濟發展狀況,根據評價結果,不斷優化相關政策和措施,重點支持短板領域,推進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也能為企業決策提供參考,引導企業精準發力,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促進消費市場繁榮。
(四)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推進首發經濟制度性供給
建議出臺市級層面首發經濟的專項激勵政策,包括財政補貼、稅收減免、資金獎勵等,減輕企業在新品研發、市場推廣、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的成本壓力,鼓勵和激發更多企業品牌投身于首發經濟活動。財政補貼方面,建議西安市可設立“首發經濟專項發展基金”,用于支持具有創新性和市場潛力的首發項目,包括品牌首店開設、新品首發活動、首次設立研發中心等。稅收減免方面,建議對參與首發經濟活動的企業,提供一定期限內的稅收減免或優惠政策,如降低企業所得稅率、增值稅退稅等,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鼓勵其持續加大投入,實現良性發展。資金獎勵方面,建議對符合標準的高能級首店和重大首發活動給予一次性獎勵或補貼,例如上海市對亞洲及以上級別首店給予100萬元至120萬元不等的獎勵。
(五)凝聚發展合力,營造首發經濟優質營商環境
通過強化政策引導與支持、提升政務服務效率與質量、營造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以及強化輿論引導等措施,推動首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明確界定標準,建議政府出臺首發經濟專項政策,厘清首發經濟的界定標準,明確鼓勵對象、支持方式、資金安排等,為首發經濟發展提供政策保障。簡化審批流程,優化首發活動的審批流程,推行同一場地同類活動一次許可報批制度,減少不必要的審批環節和時間成本,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對涉及規劃建設、項目選址、注冊登記、食品經營、城市管理等實施“一窗受理”、靠前服務。提供通關便利,如在咸陽國際機場和各保稅區建立涉及首發商品的進口通關便利“企業服務包”,在特殊商品中推進進口檢驗結果采信制度。加強輿論引導,通過媒體宣傳、輿論引導等方式,提高社會各界對首發經濟的認識和關注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者單位:陜西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