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促進重點群體就業。當前,為應對新的內外部挑戰,我國民營企業轉變生產經營模式、提高創新研發水平的意愿高漲,然而民營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在獲取高質量勞動力和研發人才資源方面劣勢明顯,“民營企業用工難”與“重點群體就業難”并存,民營企業結構性用工矛盾突出。迫切需要加大力度破解民營企業用工面臨的難點問題,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發展內生動能。
一、“民企用工難”和“就業難”現象同時存在
(一)我國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恢復
近年來,在一系列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等政策的有效帶動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鞏固,對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支撐作用逐漸增強。據全國工商聯發布的《中國民營企業社會責任報告(2024)》,參與調研的13885家民營企業員工總數達570.3萬余人,民營企業已成為“穩就業”的關鍵力量。2025年前兩個月,私營工業企業平均用工人數累計同比增長0.2%,這是2022年6月份以來首次由負轉正,表明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正在逐漸恢復。
(二)民營企業用工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
盡管民營企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恢復,但在一些行業領域,民營企業的結構性用工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大量民營企業找不到合意的勞動力,同時大量勞動力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技能型勞務人才緊缺,“有活沒人干”和“有人沒活干”現象同時存在。廣東省某地人工智能產業蓬勃發展,今年以來當地人工智能配套產業訂單激增,龍頭企業單月產值突破2.1億元,但普工、焊接等技術崗位用工缺口卻高達40%。民營企業面臨的結構性用工矛盾致使其在擴大生產規模、提升創新研發水平等方面受阻。
(三)重點群體就業難問題不容忽視
2025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同比增加43萬人,再創歷史新高。然而,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參與調研的2024屆畢業生中僅55.5%選擇單位就業,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選擇慢就業、自由職業和繼續學習的畢業生比例上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大。此外,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快,技能水平不足、老齡化加重等因素導致農民工群體就業難問題更加突出,將進一步加大我國“穩就業”壓力。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難問題不容忽視。
二、破解“民營企業用工難”困局的難點
當前,我國民營經濟向好發展的基礎仍需進一步穩固,其中民營企業用工面臨的三大難點亟需解決。
(一)高層次人才和技術型工人供需失衡
為適應更加復雜激烈的競爭環境,補足企業發展的短板,許多民營企業對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較大,但求職人多以農民工等群體為主,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培訓,供需之間存在錯位。部分民營企業難以引進高層次人才。某省有關部門反映,分別有45.6%、36.2%的企業對高素質勞動力和高水平創新人才需求較大,而企業在招聘過程中面臨用工成本高、技術型人才供給嚴重不足等問題,很難滿足企業實際的招聘需要。部分行業一線技術工人缺口較大。不少箱包企業反映,該行業技術人員缺崗較多,對正常的生產經營影響較大。某五金制造業民營企業表示,由于工作重復性強、管理較為嚴格,即便企業提高薪資待遇,對技術型人才的吸引力依然不足。
(二)信息不對稱導致民營企業與勞動力對接不充分
智聯招聘發布的《2024年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有47.7%的求職畢業生希望進入國企工作,占比排名位于各類型企業之首;其次是國家機關,占比14.7%;期望進入民營企業的僅為12.5%。“信息不對稱”是造成民營企業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營企業招聘信息缺乏有效統籌。民營企業招聘信息整體呈現“亂”和“散”的特點:部分民營企業對自身發展規劃模糊、崗位需求定位不清晰,致使其很難從求職者中選擇適配企業發展的人才,混亂的招聘信息也使求職者無所適從。民營企業招聘工作往往各自為戰,優質企業間較難在“用人”方面形成合力,求職者無法從統一的信息平臺高效獲取民企招聘信息,增加了雙方的摩擦成本。求職者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知曉度不高。一些地方對政策宣傳解讀不到位、宣傳方式單一,導致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相關政策的知曉度不高,求職者難以獲知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優勢和潛力,對在民營企業就職的信心不足。
(三)地區間人才資源分布不均衡
小城市高水平人才的留鄉返鄉意愿不強,當地民營企業人才招聘往往受限于城市吸引力小、當地人才政策效果不佳等因素。人才集聚的“極化效應”更加突出。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由于經濟基礎和戰略定位的顯著差異,2023年東部人才持續集聚,中部、西部、東北人才持續凈流出,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對周邊地區人才資源的虹吸效應明顯。人才集聚的“極化效應”加劇加大了人才凈流出地區民營企業選人用人的阻力和成本。部分地區高校資源劣勢明顯,民營企業難以招聘到中高端人才。例如,貴州省某民營企業反映,作為主營鋰電池新能源材料的高科技民營企業,需要大量的高學歷人才,然而貴州省內沒有“985”高校,企業被迫與中南大學合作在長沙招聘碩士和博士,并長期派駐到貴州工作。
三、力解“民企用工”與“勞動力就業”兩難的建議
(一)根據民企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
依托公共實訓基地、職業學校以及各類培訓平臺,組織有培訓意愿的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進一步強化培訓基地建設,有序擴大培訓覆蓋面,提升培訓質效,并按照規定落實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動態監測民營企業用工需求,針對性地引導和培訓勞動力掌握必備技能,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開設“實訓營”“實習班”,通過“校企合作”等模式定向培養企業所需要的人才。有針對性地加強應用型、創新型技術人才的培養,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奠定基礎。
(二)創新民營企業與重點就業人群對接服務模式
鼓勵各地開展民營企業服務月等活動,加強重點領域民營企業用工服務保障。因地制宜打造就業公共服務平臺,便利民營企業和求職者了解就業政策、及時獲取就業信息。盡快補齊民營企業的校園招聘短板,在各大高校開設優質民營企業專場招聘會,加強對我國民營企業發展成就和未來潛力的宣傳,推動民營企業就業崗位信息互聯互享和精準推送。
(三)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用工補貼制度
建立健全穩崗穩工獎補、新增員工補貼、共享用工補貼等助企穩崗制度體系,解決民營企業在招聘和培訓成本上的后顧之憂。對吸納高校畢業生、長期失業人員等重點人群的民營企業進行獎勵,定期梳理在穩崗穩工中表現突出的典型民營企業并給予公開表彰。謀劃設立專項基金,重點支持民營企業搭建企業招聘信息平臺、建設實訓基地和提升企業人才配套生活設施。
(四)鼓勵高層次人才留鄉返鄉支援民企發展
在就業創業、貸款融資、購房安居等方面給予回鄉人才、引才企業資金扶持。進一步加大對本地區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業態,為高層次人才打造廣闊的發展空間和通暢的上升通道。幫助本地勞動力對接全國優質技能培訓資源并建立在外人才信息數據庫,與當地民營企業共同謀劃、科學設定不同學歷層次、專業技能人才返鄉補貼標準,引導和鼓勵高層次人才回鄉創業就業反哺家鄉,進一步強化地區間人才交流合作,推動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