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廣大鄉村用能以煤、柴和瓶裝液化石油氣為主,存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使用不便、安全性差等問題,天然氣擁有清潔性強、使用便捷、經濟性強、安全性高等優勢,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是農村能源結構優化的重要方向。但較之于城市地區,農村地區用戶分布密度低,傳統燃氣管道建設模式存在成本高、難度大等問題,制約了燃氣下鄉的步伐。近年來,浙江、青海、湖北等地探索的天然氣微管網模式(簡稱“微管網”),旨在解決傳統天然氣管道建設難題,對未來優化農村能源供應結構具有積極意義。
一、天然氣微管網模式是推進燃氣下鄉的重要方向之一
天然氣微管網模式一般將儲配站LPG/LNG(液化石油氣/液化天然氣)充裝到專用小型槽車,由槽車運輸到用氣端并裝到小儲罐內,小儲罐利用內部自身壓力將液態燃氣送至氣化器氣化后,經微管網輸送到用戶用氣設備。與傳統天然氣管道相比,天然氣微管網模式是干線管網、城鎮燃氣管網延伸不到農村用戶終端的一種可替代模式,可以有效解決傳統管道建設運營成本高、鋪設難度大、偏遠地區難以通達等困難。與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相比,天然氣微管網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監管層面,可以有效促進農村燃氣事業發展,改善當前農村大規模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的安全監管工作。燃氣供應層面,可降低儲存、配送成本以及鋼瓶購買、檢驗檢測費用。據三省調研企業反映,與瓶裝液化石油氣相比,當地現有探索模式有望使生產成本降低10%―15%。燃氣使用層面,既可以安全、方便使用燃氣,也可以降低用氣成本,據調研企業反映,非居民用戶可以降低約20%,居民用戶可以降低約30%。
二、當前農村推進天然氣微管網模式面臨的問題
(一)天然氣微管網模式缺乏法律法規保障
一是國家層面缺少相關法律保障。調研企業反映,由于當前我國對于燃氣管網建設運營管理的法律法規主要針對城市,對農村的參考性不足,農村微管網建設運營面臨“無法可依”的局面,影響企業的投資意愿及持續探索的積極性。二是地方層面缺少配套法規。比如在微管網建設運營的消防管理配套規定方面,據調研企業反映,當前主要是套用城市消防管理規定,但是由于農村地區的地理和人口分布特點與城市完全不同,城市天然氣網絡對逃生路線、安全區域設置等要求并不符合農村實際,難以適應農村微管網建設運營的消防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然氣微管網建設運營的發展。
(二)天然氣微管網模式經營權不明確
一方面,特許經營權制度對農村管道燃氣歸屬規定不明確。根據現行《城鎮燃氣管理條例》,國家對燃氣經營實行許可證制度,從事燃氣經營活動的企業只要滿足相關規定,就可以經營燃氣業務,且該權利有排他性。但對于農村管道燃氣經營權歸屬并無明確規定,農村天然氣微管網模式在現行體制下可能涉嫌侵犯管道燃氣經營企業的特許經營權。另一方面,實踐中有的地方將農村燃氣經營作為城鎮管道燃氣經營權的自然延伸。在農村建設管道燃氣,項目投資大、用氣規模小、管理成本和安全風險高,城鎮管道燃氣經營企業意愿不強烈。目前,有的地方將城鎮管道燃氣經營企業的特許經營權覆蓋到整個城鄉地區,即使有關企業未涉足農村燃氣市場,也不允許其他燃氣企業進入。
(三)現有標準不適用天然氣微管網模式
一方面,國家和地方標準對微管網要求過高。城市燃氣設計規范和標準較為完善,農村燃氣工程的設計、施工、驗收與運行維護雖有《農村管道天然氣工程技術導則》可供參考,但有關標準并不適用于農村天然氣微管網的設計與建設,且對于天然氣微管網供氣方式未能考慮實際運營狀況。另一方面,團體標準推廣程度較低。當前,有關企業、行業協會和研究機構等正在探索建立團體標準,但由于團體標準不具備強制性,現實中往往沒有得到廣泛推廣。如,2018年中國城市燃氣協會發布的團體標準《小型丙烷儲罐供氣技術標準》未被某設計單位采用,此類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天然氣微管網模式應用。
(四)天然氣微管網模式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一是涉及農村燃氣管網的具體政策較少。涉及農村燃氣的政策多數較為宏觀,對于如何建設農村集中供氣管道等未作明確指示,且缺乏落地措施。如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2022年,《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明確了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支持社會資本參與建設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二是農村燃氣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我國一直很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每年投入大量專項資金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但用于燃氣的經費比重不高。《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2019》統計數據顯示,2014―2016年,農村村莊建設資金投入逾8000億元,但用于燃氣設施投資不足1%。“十三五”期間國家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美麗鄉村建設、“藍天保衛戰”和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行動帶動了農村燃氣基礎設施建設,2017―2019年農村燃氣建設資金投入有所上升,但比重也僅有1.5%左右。三是缺乏鼓勵社會投入的激勵政策。當前農村天然氣微管網模式建設資金主要依靠企業自籌和社會投資,缺乏鼓勵社會資本投入激勵政策,導致建設資金不足,難以滿足農村地區大規模建設需求。
三、多措并舉推進農村天然氣微管網模式建設
(一)健全天然氣微管網相關法律法規
一是適時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夯實涵蓋農村燃氣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全環節與全鏈條的制度基礎。二是對農村燃氣管道經營者與用氣農戶關于燃氣管道運營維護義務和費用分擔等作出規定,為燃氣管道入鎮進村提供操作依據和制度保障。三是完善農村燃氣信息化管理規定,利用綜合性數字化管理工具掌握用氣等方面實時數據,政企共同打造農村燃氣安全管理體系,通過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減少對場地布局的依賴。
(二)明確天然氣微管網的經營權和產權
一是對農村管道燃氣經營權進行明確,燃氣經營企業根據自身條件和優勢自由選擇農村或城鎮管道燃氣經營權,讓愿意參與到新技術、新模式推廣的企業有平等參與機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加快農村天然氣微管網模式在農村地區的推廣。二是界定長輸管網與農村燃氣管網的產權紅線,明確農村燃氣管道經營者與用氣農戶關于燃氣管道運營維護義務,以及由此產生的成本、費用等,為具體實踐提供指引。
(三)出臺天然氣微管網設計的技術規范和標準
一是充分吸納基層政府部門、燃氣行業協會、燃氣供應企業、農村燃氣用戶意見,為制定設計規范和標準提供科學依據。二是加緊制定契合農村實際、適合小儲罐本身特點、有助于發揮農村天然氣微管網模式優勢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形成對系統規模、設計布局、材料選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具體指導,使設計單位、建設單位、評價單位等有據可依。三是借鑒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國在“小儲罐+微管網”智能供氣系統等領域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農村實際情況進行探索。
(四)細化支持天然氣微管網模式發展的配套政策
一是加大農村燃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制定農村燃氣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財政和投融資政策,理順相關領域管理職責分工,建立農村燃氣市場準入、工程建設和經營管理制度,優化村莊微管網供氣設施建設審批程序,減少環評、安評等環節收費。二是參照水、電、通訊、道路等其他公共基礎設施的扶持政策,研究制定農村燃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用地、經營稅收和用戶獎補等優惠政策,提高政策扶持的精準性。三是鼓勵并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村燃氣市場,有效拓寬融資渠道,凝聚多方力量促進農村能源結構轉型優化。
(石穎,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體管所副研究員。方琪,國家發展改革委法規司一級主任科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