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UV)是太陽光中的一部分,雖然對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等生理過程有一定益處,但在過量或不當的紫外線下暴露,卻會對皮膚造成嚴重的傷害。本文將從紫外線的分類、對皮膚的即時與長期影響、特定人群的風險以及防護策略等方面進行科普。
紫外線的分類與特點
紫外線的分類
紫外線根據波長的不同可以分為長波紫外線( UVA)、中波紫外線(UVB)和短波紫外線
( UVC) 三種類型。
(1)UVA:波長范圍為 320~400 nm,穿透力最強,可以穿透玻璃,深入皮膚的真皮層。
(2)UVB:波長范圍為 280~320 nm,穿透力較弱,大部分被臭氧層吸收,部分可到達皮膚的表皮層。
(3)UVC:波長范圍為 100~280 nm,幾乎被臭氧層完全吸收,一般不會到達地面。
紫外線的特點
(1)能量高:紫外線具有較高的能量,能夠破壞皮膚細胞中的分子結構。
(2)季節性變化:紫外線的強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一般來說,夏季紫外線強度較高,冬季較低。
(3)地域性差異:不同地區的紫外線強度也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區、赤道附近地區的紫外線強度相對較高。
(4)與天氣相關:晴天時紫外線強度較高,陰天和雨天紫外線強度相對較低。但即使是陰天,仍有一定量的紫外線能夠穿透云層到達地面。
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機制
直接損傷
(1)DNA 損傷:紫外線能夠直接破壞皮膚細胞中的 DNA,導致基因突變和細胞死亡。長期的 DNA 損傷可能引發皮膚癌等嚴重疾病。
(2)蛋白質損傷:紫外線可以使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等蛋白質發生變性、降解,導致皮膚失去彈性,出現皺紋和松弛。
(3)細胞膜損傷:紫外線會破壞皮膚細胞的細胞膜,使細胞內的物質泄漏,引起細胞死亡和炎癥反應。
間接損傷
(1)氧化應激:紫外線照射皮膚后,會產生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如超氧陰離子、羥自由基等。這些自由基會攻擊皮膚細胞中的各種生物分子,導致氧化應激反應,進一步加重皮膚的損傷。
(2)炎癥反應:紫外線引起的氧化應激和細胞損傷會觸發皮膚的炎癥反應,釋放炎癥介質,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導致皮膚出現紅腫、疼痛、瘙癢等癥狀。
(3)免疫抑制: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會抑制皮膚的免疫系統,使皮膚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下降,容易發生感染和過敏反應。
紫外線會對皮膚造成哪些傷害
即時傷害
(1)曬傷:這是紫外線對皮膚最常見的急性傷害之一。曬傷后,皮膚會出現紅斑、腫脹、疼痛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水皰、脫皮等癥狀。曬傷通常在暴露于紫外線后數小時至數天內出現,癥狀的嚴重程度與紫外線的強度、暴露時間以及個人的皮膚類型有關。
(2)光毒性反應: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可引起皮膚光毒性反應,表現為皮膚水腫、紅斑、瘙癢、灼熱感等。部分患者對紫外線過敏,輕微照射即可引發過敏性炎癥。
長期傷害
(1)皮膚老化: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會逐漸被破壞,導致皮膚失去彈性,出現皺紋和松弛。這種老化現象被稱為光老化。紫外線還會刺激皮膚中的黑色素細胞產生更多的黑色素,導致皮膚色素沉著,出現雀斑、曬斑、黃褐斑等色斑,不僅影響美觀,還可能是皮膚癌的早期信號。此外,紫外線會破壞皮膚的保濕功能,使皮膚中的水分流失加快,導致皮膚出現干燥、粗糙等,從而進一步加重皮膚的老化。
(2)皮膚癌: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下是皮膚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紫外線可以引起皮膚細胞的基因突變,導致皮膚癌的發生。常見的皮膚癌類型包括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和黑色素瘤。其中,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皮膚癌類型,通常表現為皮膚上的小腫塊或潰瘍,邊緣不規則,生長緩慢。基底細胞癌一般不會轉移,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破壞周圍的組織。鱗狀細胞癌通常表現為皮膚上的硬斑塊或結節,表面粗糙,有時會出現潰瘍,比基底細胞癌更容易轉移。黑色素瘤是最嚴重的皮膚癌類型,通常表現為皮膚上的黑色或棕色痣,形狀不規則,顏色不均勻,大小和形狀會隨時間變化,容易轉移,預后較差。
(3)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紫外線不僅直接損傷皮膚細胞,還可能影響皮膚的免疫系統。有研究指出,紫外線照射能夠抑制皮膚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皮膚的免疫力,使得皮膚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體的侵襲。長期紫外線暴露還可能誘發或加重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4)皮膚屏障功能受損:皮膚屏障是保護皮膚免受外界刺激和病原體侵入的重要防線,紫外線照射會破壞其完整性,導致皮膚水分流失增加,皮膚變得干燥、敏感;還能促進皮膚表面微生物的繁殖,進一步破壞皮膚微生態平衡,引發各種皮膚問題。
特定人群的風險
兒童與青少年
兒童和青少年的皮膚比較嬌嫩,角質層較薄,黑色素含量相對較少,對紫外線的抵抗力較弱,更容易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如曬傷、皮膚老化的風險都較高。此外,兒童時期的紫外線暴露對皮膚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到成年后,增加成年后皮膚癌的發病風險。
孕婦
孕婦在懷孕期間,由于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皮膚可能變得敏感,因此在選擇防曬霜時應謹慎,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產品。此外,要避免在陽光強烈的時候外出,以減少紫外線對胎兒的潛在影響。
戶外工作者
戶外工作者暴露在紫外線下的時間較長,皮膚受到的傷害風險較高。
老年人
老年人的皮膚屏障功能逐漸減弱,對紫外線的抵抗力也降低,應更加注重防曬工作。可選擇適合老年人使用的防曬霜,避免在陽光強烈的時候長時間戶外活動。在飲食上,多吃富含維生素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以增強皮膚的抵抗力。
免疫缺陷人群
免疫缺陷人群皮膚免疫系統受損,對紫外線照射的敏感性增加,更容易出現曬傷、感染等。
紫外線防護策略
物理防曬
(1)遮陽傘和帽子:選擇具有良好防曬效果的遮陽傘和帽子。遮陽傘應選擇具有紫外線防護系數(UPF)標識的產品,因為UPF 值越高,防曬效果越好。帽子應選擇寬邊帽,能夠遮擋面部、頸部和耳部等部位。
(2)太陽鏡:選擇具有 UV400 標識的太陽鏡,能夠有效阻擋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太陽鏡的鏡片顏色應選擇深色(如棕色、灰色等),能夠更好地阻擋紫外線。
(3)衣物:選擇具有防曬功能的衣物(如長袖襯衫、長褲、長裙等)。衣物的材質應選擇緊密編織的面料,如棉質、麻質等,能夠更好地阻擋紫外線。顏色應選擇深色(如黑色、深藍色等),防曬效果更好。
化學防曬
根據自己的皮膚類型、活動場所和紫外線強度選擇合適的防曬霜。防曬霜的SPF(防曬系數)值表示對UVB的防護能力,PA值表示對UVA的防護能力。日常活動可以選擇SPF30~50、PA+++的防曬霜;戶外活動或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時,應選擇SPF50以上、PA++++的防曬霜。
在出門前15~30 min涂抹防曬霜,涂抹量要足夠。一般來說,面部需要涂抹約一元硬幣大小的防曬霜。注意涂抹均勻,包括面部、頸部、耳部、手臂等暴露部位。如果長時間在戶外活動,應每隔2~3 h重新涂抹一次防曬霜。
避免高峰時段外出
盡量避免在紫外線強度高的時段(上午10點至下午4點)外出。如果必須外出,應選擇在紫外線強度較低的時段,如早晨或傍晚。
盡量避免在高海拔地區、海邊、沙漠等紫外線反射強烈的地方長時間停留。在戶外活動時,可以選擇在樹蔭下、建筑物的陰影處等紫外線較弱的地方。
飲食調理
飲食中增加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和抗氧化物質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等,有助于減輕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定期檢查皮膚
定期進行皮膚檢查,及時發現并處理皮膚問題。對于疑似皮膚癌的癥狀,應及時就醫檢查。
防曬誤區
誤區一:陰天無需防曬
紫外線不僅存在于晴天,陰天和多云天氣也有紫外線照射。因此無論天氣如何,都應做好防曬工作。
誤區二:只有夏天才需要防曬
很多人認為只有夏天陽光強烈的時候才需要防曬,這是不正確的。紫外線一年四季都存在,只是夏天的陽光更加強烈而已。無論春夏秋冬,都應該做好防曬工作。
誤區三:防曬霜涂得越厚越好
有些人認為防曬霜涂得越厚,防曬效果就越好。然而,過厚的防曬霜可能導致皮膚不透氣,增加皮膚負擔。正確的做法是按照產品說明適量涂抹,并確保涂抹均勻。
誤區四:防曬霜只需涂抹一次
防曬霜的防曬效果會隨時間推移而減弱,特別是在出汗或游泳后。
防曬注意事項
(1)敏感肌膚慎用化學性防曬霜:對于敏感肌膚的人群,可以選擇物理性防曬霜,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在使用任何防曬產品前,都應先在手臂內側等敏感部位進行皮膚測試,確認無過敏反應后再使用。
(2)補涂與卸妝:防曬霜的防曬效果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在外出活動時應定期補涂防曬霜。晚上卸妝時要徹底清潔皮膚,避免防曬霜殘留對皮膚造成刺激。
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了解紫外線的特性和對皮膚的傷害機制,可以針對性地選擇防曬產品和方法,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的傷害。此外,還應該關注特殊人群的紫外線防護需求,提供更加貼心的防曬建議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