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穴位埋針法結合超激光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10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接受電針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觀察組接受超激光治療配合穴位埋針療法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前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高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穴位埋針法結合超激光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及整體療效。
關鍵詞:周圍性面癱;穴位埋針法;超激光治療;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神經損傷
周圍性面癱是一種常見的面部神經損傷,主要特征是面部一側肌肉無力[1]。面神經自橋腦部出髓后至莖乳孔,是一條彎曲頗長的管腔,與冷風接觸或受到感染時,神經組織無法保持原有的穩定性,容易出現缺血或急性水腫,導致髓鞘或軸突呈現異常狀態。隨著面神經受壓不斷加劇,患者可出現面部生理功能障礙。中醫認為該病的病因在于風寒濕邪侵入體內,導致面部氣血不暢,進而出現面部肌肉無力;長期疲勞、精神壓力或慢性疾病也可導致氣血不足,無法滋養面部肌肉[2]。本研究選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10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穴位埋針法結合超激光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醫院收治的100例周圍性面癱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40~60歲,平均年齡(45.37±4.11)歲;病程5~14個月,平均病程(10.25±5.31)個月。觀察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1~60歲,平均年齡(45.81±4.13)歲;病程5~14個月,平均病程(10.57±5.34)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周圍性面癱診斷,均為恢復期,面肌麻痹集中在一側;對研究治療方案耐受;首次發病;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治療依從性高。排除標準:伴有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導致的其他疾病;依從性差;伴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伴有內分泌系統疾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電針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
取患側地倉、頰車、合谷、陽白、太陽、翳風、下關等穴,鼻唇溝變淺者加迎香穴,抬眉困難者加攢竹穴,人中歪斜者加人中穴,以疏密波為主,每次治療25 min,紅外線照射患側面部25 min,1次/d,治療4周,每周復診1次。
1.2.2 觀察組給予超激光治療配合穴位埋針療法治療
采用HA-2200LEI型超激光治療儀照射患側翳風、下關穴,每次每穴照射20 min,1次/d。取患側陽白、四白、顴髎、地倉、頰車、迎香等穴埋針,囑患者每天按壓每個穴位5次,每次按壓2 min,12 h后更換針體,治療4周,每周復診1次。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痊愈,面部所有區域功能正常;顯效,仔細觀察可見輕微的功能減弱或聯帶運動面部靜止時對稱,張力正常,上額運動正常,眼瞼輕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歪輕度不對稱;有效,有明顯的功能減弱,但雙側無損害性不對稱,可觀察到不嚴重的聯帶運動、攣縮和(或)半側面部痙攣,面部靜止時張力正常,上額運動微弱,眼瞼用力可完全閉合,口歪明顯不對稱;無效,面部靜止時不對稱,上額無運動,眼瞼不能完全閉合,口歪僅有輕微運動。總有效=痊愈+顯效+有效。(2)比較兩組面神經功能:治療前后進行 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包括靜態和動態面神經功能,評分范圍為0~100分,評分越高提示面神經功能恢復越好。(3)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82.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80.00%,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周圍性面癱臨床癥狀多樣,如一側面部肌肉無法正常活動,面部表情不對稱,伴有麻木感、味覺改變、眼部癥狀、口角下垂等。部分患者飲水或吃東西時容易漏出,容易出現悲觀情緒,嚴重影響患者健康狀態,使其生活質量下降[3~4]。激素治療周圍性面癱較為常用,主要作用在于抑制炎性反應,防止面神經局部水腫持續加劇,避免內毒素影響機體功能。但激素治療時間窗窄,若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胃潰瘍需謹慎使用,可能誘發血糖升高、電解質紊亂、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西醫治療以對癥為主,多為被動應對,約30%的患者可能遺留后遺癥,需堅持康復訓練。
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是引起周圍性面癱的關鍵因素。正氣不足,絡脈空虛,衛外不固,風寒邪氣乘虛入中,經脈痹阻,氣血運行不暢,邪風中脈絡,使面部經筋失于濡養,肌肉弛緩不收;或因平素陽盛體質,或因風寒邪氣侵擾,影響氣血運行,筋脈肌肉弛縱不收;或病延日久,邪氣郁久成瘀,或煉津為痰,痰瘀阻滯,絡道不通,耗傷氣血,病情由實轉虛,陰血不足則血虛生風,氣血兩虛則不能上榮于面[5~6]。風寒束表證表現為面部一側麻木、肌肉無力,伴隨頭痛、惡寒、發熱等癥狀;濕熱阻絡證表現為面部腫脹、沉重感,可伴隨口苦、舌苔黃膩;氣血虛弱證表現為面部肌肉無力、面色蒼白、乏力等[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Sunnybrook面神經評分、護理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埋針法結合超激光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總有效率。埋針療法具有留針時間長的特點,可對穴位形成較大的影響,在傳導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為激發經氣的有效方式,還可舒筋活血。有研究指出,穴位埋針治療效果顯著,能夠避免患者在針刺環節面臨較強的疼痛感,也可持續干預病變部位,舒筋活血,有利于取得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9]。與激素和其他藥物治療相比,穴位埋針療法無不良反應,對人體傷害小,不會出現彎針、斷針等并發癥。此外,埋針能夠持續刺激特定腧穴,促進面部神經修復和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營養物質供應,促進組織愈合;調節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功能,緩解神經壓迫或損傷帶來的癥狀;持續穴位刺激還能夠釋放內源性鎮痛物質,減輕面部不適和疼痛[10]。超激光治療周圍性面癱也是一項科學、有效的方法。其中超激光能量可被細胞吸收,促進細胞代謝,增強細胞修復能力,有助于神經細胞再生。同時且,激光治療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促進組織愈合;還可發揮抗炎作用,減輕神經周圍的炎性反應,從而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和不適感[11]。超激光治療的輸出功率與機體反應存在明顯關聯性,主要為低輸出功率,機體不會感到發熱,但依舊能夠發揮鎮痛、抗炎作用;中輸出功率被機體吸收的輻射熱體現出一定的特殊性,可完成熱能轉化,具有一定的溫感或熱感;高輸出功率會導致作用范圍被燒傷,或面臨凝固問題。因此,周圍性面癱治療多以中低功率輸出為主[12]。
綜上所述,穴位埋針法結合超激光治療周圍性面癱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滿意度及整體療效。
參考文獻
[1]劉敏肖,李鑫,唐進松,等.腹針引氣歸元法聯合透刺電針對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患者Portmann評分、神經營養因子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24,51(5):15-18.
[2]李為成,王天磊,潘能毅,等,三線針法聯合祛風愈癱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藥,
2024,19(5):696-700.
[3]金婷婷,柴永川,薛璐,等.不同面神經功能重建方式治療周圍性面癱效果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24,38(5):385-390.
[4]李麗,汪庭嬌,嚴興科.平行對刺法治療氣虛血瘀型周圍性面癱:隨機對照試驗[J].中國針灸,2024, 44(3):271-275.
[5]王姝.基于文獻研究探討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分期、證型、癥狀選穴規律[J]中國針灸,2023,43(12): 1457-1464.
[6]謝志紅,李靜,李康,等.浮針療法在周圍性面癱治療中的應用現狀及分析[J]中國針灸,2023,43(5):607-610.
[7]向晶晶,李玲,于眉,等.毫針淺刺聯合面部點穴療法治療周圍性面癱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
2024,26(12):44-47.
[8]廖文舟.賀氏三通法重用溫通法、強通法在難治性周圍性面癱的臨床應用[J].江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24,36(6):52-55.
[9]林萬慶,陳劍虹,湯敏,等. 三點穴位埋線結扎法聯合常規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后遺癥期額肌無力31例[J].福建中醫藥,2024,55(11):5-7.
[10]王鵬博,馮麗媛,王東巖.穴位埋針法結合程序化電刺激治療周圍性面癱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
2022,38(8):18-24.
[1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學部,北京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學專家委員會,北京市神經修復產業創新中心,等.脈沖射頻治療周圍性面癱中國專家共識(2023版)[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23,18(10):559-563.
[12]岳美美,張蓉.功能性磁刺激和高能量半導體激光在周圍性面癱患者中的研究進展[J].醫學論壇,2024,6(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