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5)03-0119-10
中國既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一個擁有廣闊海域的國家,海岸線漫長,沿海地區聚集了眾多以海洋為生的人群。他們的生活形態和海洋活動與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休戚相關。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沿海及海島的解放,國民黨統治時期控制沿海漁區的組織網絡已被摧毀,且漁民對中共的認識又處于隔膜狀態。因此,中共必須構建新的組織以穩定執政基礎。作為新解放區的華南地區,因其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有著龐大的漁民群體亟待管理。為把分散在華南沿海的漁民群體有效組織起來,新政權在沿海漁區廣泛成立新的漁民組織。其中,漁工會和漁協①作為適應新政權開展沿海工作需要的重要群眾組織隨之產生。作為沿海漁業群眾性的統一戰線組織,漁協在恢復和發展漁業生產、鞏固國防、開展沿海漁區社會改革運動、密切黨和政府與群眾的關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漁民組織的研究已有所展開,其中較多關注民國時期或改革開放以來江浙、臺灣地區的漁民組織,部分涉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山東的漁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②。但對漁協動員漁民群體參與新政權各項建設事業的影響力尚未給予充分關注。本文以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沿海漁協為重點考察對象,系統梳理其組織發展情況、基層民眾動員效力,以及新政權對其弊病的整頓方式,從而為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基層政權建設和社會改造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一、漁協的組建及發展情況
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省“有漁業人口56.59萬人(含兼業漁民和魚販),占漁區總人口161.05萬人的 35.13% ;大小漁船5萬多艘,散布在沿海3個市、35個縣”①。新中國成立之前,國民黨反動勢力在廣東沿海一帶建立了嚴密的組織網絡,諸如海員特別黨部、聯防隊、青年黨、民社黨、諜報組、情報組、水上警察局、漁民保衛團等黨、政、團、特、警、群六大系統②,它們均有一整套魚肉漁民的殘酷統治與壓迫手段。隨著新政權的建立,舊的基層組織逐漸被摧毀,新的漁民組織即漁協已在部分地區建立,且其組織結構初步成形,并經廣東省海島局的領導推動在全省各漁港、海島迅速發展壯大。
(一)初建階段
對于建立什么樣的漁民組織以及怎樣建設漁民組織,是新政權在初建階段面臨的首要問題。華南分局政策研究室下設立的海島科在調查沿海各地基本情況后,建議漁民的組織形式應為群眾性的統一戰線組織,即漁協。由于漁民中有專業漁工和兼業漁民之分(前者很少占有土地,人數較少,一般為深水漁船所雇傭,在雇期內與資方采取一定的合作形式,且由于長期的海上生活,他們政治覺悟較低,而后者絕大部分是農民和鹽民),因此“如果不聯合兼業漁民以及有關兼業的工人、小販和貧苦的革命知識分子來組織漁民協會而去組織漁工會,孤立的不是階級敵人,而是漁工自己”③。此外,由于“漁業是以不同漁法來分類的,漁民在同港同種漁船中,勞動關系密切,經濟生活相同,容易團結一致,發揮力量”④,海島科進一步指出漁協的組織原則不僅應區別于農協,而且相對于漁工會,漁協更能適應廣東沿海形勢發展的需要。
隨著沿海各地和海南島的解放,部分漁協在沿海各區相繼成立。據不完全統計,1950年8月之前成立的漁協包括,潮汕專區:潮陽縣的廣澳漁協(1949年12月),南澳縣的隆東(1950年4月)、隆西(1950年4月)、中柱(1950年4月)、澳前(1950年5月)漁協,惠來縣的甲子(1950年6月)漁協;東江專區:海豐縣的后門(1949年10月)漁協,惠陽縣的澳頭漁協(1949年12月);粵中專區:東界、沙頭、大洋、東門、蛋家塘等漁協(皆1950年6、7月間);欽廉專區:北海市大墩海分會漁協(1949年),北海市的地角分會漁協(1950年7月),防城縣的企沙分會漁協(1950年7月)。
初建漁協存在數量和會員數量少的問題。在漁農混雜的沿海漁村,普遍是農協居多,漁協較少。以潮汕地區的惠來縣、饒平縣沿海漁農相兼的鄉村為例:根據新中國成立初期惠來縣46個沿海自然村的調查,該縣總人口為50943人,其中,農業人口1944人,漁業人口13615人,兼漁農人口7310人,兼漁鹽人口2093人①。漁民共14368人,占總人口 60% (專靠漁業為生者占 28.25% ,漁兼農者占 21.2% ,漁兼鹽者占 9.01% ,漁兼鹽又兼農者占 1.01% )②。顯然,漁業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大多數。但該縣有農協無漁協的鄉村約有23個,有漁協的鄉村有3個,既無農協也無漁協的鄉村約有17個③。饒平縣沿海鄉村主要分布在錢東區沿海部分的東三鄉、錢東鄉、高堂鄉,黃岡區的東界(包括大港、大埕、柘林、所城四個鄉)和洪洲鄉,以及海山全區。根據該縣的統計資料顯示,以上地方總人口133792人,農會會員共10169人,占總人口的 7.6% ,加入漁協的只有洪洲鄉(1543人)和柘林鄉(587人),共2130人,占總人口的 1.59%④ 。
推而廣之,多數漁港、漁村、海島的漁協尚未普遍建立,但漁協的組織系統、組織結構和管理隊伍初步搭建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各地漁協編組有所不同,但整個廣東沿海地區的漁協組建過程大體如下。
首先,成立漁協籌備處。如南路地委和南路專署聯合發出關于組織各級漁協的指示,于南路地委所在地成立南路漁協籌備處,各縣(市)成立漁協籌備處,指導和推動各漁港漁協的建立。同時,地委為各級漁協籌備處配備一定數量的脫產和不脫產干部,由他們具體負責籌備組織漁協的工作。南路漁協籌備處的主任是周立人,湛江市漁協籌備處主任為梁立,遂溪、徐聞、海康、電白、吳川、廉江、梅茂等縣的漁協籌備處主任、指導組正副組長,基本上由縣委、縣政府派出一定干部③。
其次,沿海各地逐步建立從鄉(鎮)、村到縣、市級的漁協組織系統。沿海大小島嶼解放后,各地新成立了漁協。據統計,截至1950年12月之前,在潮汕、東江、珠江、粵中、高雷、欽廉六大專區中,潮汕專區的漁協發展較快,基本上已有從村到市級的漁協,共有14個漁協,3個漁民小組,會員合計5881人,有組織漁民占漁民總數的 
最后,漁協的內部組織結構和管理隊伍逐步完善。漁協的各委員和各小組的設置,是根據各地漁業生產方式、生產習慣、生產需要、行政區劃等實際情況而定。有些漁協建立漁民生產委員會,設立組織、宣傳、生產、教育、合作、武裝、青年、婦女等部門。有些漁協中附設漁業供銷處、合作社、代銷社、加工社、醫療站等機構。
(二)發展階段
鑒于沿海工作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的重大意義,廣東省海島局制定了《1951年沿海工作計劃》,認為工作方針應該是“放手組織發動漁民群眾,團結工人、農民、鹽民,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壓迫和剝削、反霸、清匪、肅特,整頓沿海基層組織,加強自衛,防襲防鉆,適當地和走私作斗爭,維持和恢復生產,改善漁民生活,為鞏固國防邊防而奮斗”①。為貫徹落實方針的內容,該局明確要盡快推動全省漁協普遍建立,以確保沿海工作的順利開展。
首先,省海島局初步系統明確漁協的組織結構、性質、吸納對象、業務等內容。就組織系統而言,各級漁協依行政區的設置逐級建立,原則上分三級,即省設省漁協,專區設省漁協會某某區分會,漁港(水上鄉)設某某區某某漁協。其組織內部結構除設宣傳、組織、福利等部外,按漁業的不同生產組織,分別設部,按漁業生產習慣建立小組、大組。這其中,流動漁船的漁民以參加原港漁協為原則,農民占大多數而漁民只占少數的鄉村則在農協中設立漁民小組;就性質而言,漁協為沿海漁業勞動人民群眾性的統一戰線組織;就吸納對象而言,允許一切專業漁工、兼業漁民和有關漁業的工人、小販及工作人員加入組織,以漁工為領導骨干,參加勞動的小船主一般也可吸收;就業務而言,漁協應和當地農協、工會建立聯系,共同完成反霸、肅特、清匪和緝私等任務,并對漁民進行階級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生產節約教育等。此外,有計劃并定期召開各級漁民代表會議是組織漁協的重要基礎②。
其次,省海島局派工作隊前往基層漁區組建漁協,工作重點放在珠江、東江、粵中三個專區。在工作隊和地方干部的帶動下,各專區基層漁協迅速成立和發展起來。其中,珠江專區的漁協發展頗快,粵中專區發展較慢③。1951年5月,珠江專區已有26個漁協,會員8349人,有組織漁民占漁民總數 18.1% ;東江專區增加5個漁協,會員8808人,有組織漁民占漁民總數 12.4% ;粵中專區只增加1個漁協,共10個漁協,1個漁工會,會員共2163人,有組織漁民占漁民總數 5.7%④ 。同時,高雷專區各級漁協也紛紛建立。
依據1950年6月至1951年5月的數據,除海南島的漁協未統計外,華南六大專區共成立了84個漁協,5個漁工會,21個漁民小組,漁民總數有388379人,有組織的漁民總數為47490人,平均占比 12.2% 。自1952年起,全省大致重新劃為粵東、粵西、粵北、粵中四大行政區。從1950年6月至1952年7月,粵東行政區有漁協37個,脫產干部54人,不脫產干部35人,會員共16700人;粵中行政區有漁協13個,脫產干部12人,不脫產干部8人,會員4800人;粵西行政區有漁協38個,脫產干部9人,無不脫產干部,會員15760人;海南行政區有漁協55個,脫產干部6人,不脫產干部387人,會員92630人。隨后,全省漁協增加至143個,脫產干部共81人,不脫產干部430人,會員共129890人。
二、漁民協會的動員效力
漁協在組織和發動漁民參與新政權各項建設事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政府和漁民之間的協調中介,其主要效力表現在協助政府管理漁業漁民各項事務、協調漁業生產關系、開展宣傳教育等三個方面。
(一)協助政府管理漁業漁民諸項事務,保障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有序進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進一步組織團結漁民,恢復和發展漁業生產,改善漁民生活狀況,新政權著力做好漁業漁民諸項工作,以保障漁業生產和漁民生活的有序開展。這其中,漁協在船只管理、借貸救濟、債務處理、組織和領導漁業生產等方面發揮了實質性作用:在管理船只上,為解決海南島戰役后諸如各港口船只破壞的情況,以及對船主修購船只的調查等善后問題,南路善后委員會指示可以將船借給漁協經營,或經漁協租給失業船工和漁民使用;在組織和協調借貸救濟上,為解決漁民生產資金極為缺乏的問題,高雷專區已建立的漁協在原有組織的基礎上開展漁貸工作,并對洪江、烏石、外羅、博賀、硒洲等港口重點貸放①。潮汕沿海各鄉村漁協積極協助政府完成漁貸和救濟任務②;在處理漁民債務上,對漁民在新中國成立前所欠的一些債務,新政權給予漁協一定處理權限。高雷地委在《關于漁民債務清理暫行條例草案》中指出,新中國成立前后漁民與漁民、漁民與農民之間的債務,由雙方會同漁協共同處理。新中國成立后形成的一切借貸關系,若是出于漁民自愿且有利于漁民生產的漁權,漁協有權同意暫時保留。漁民中的債務糾紛,均由當地區人民政府會同漁協按照一定辦法處理③;在組織和領導漁業生產上,南澳縣漁協動員群眾打倒惡霸數人后,派出代表,和政府共同經營管理南澳漁業公司④。
(二)協調漁業生產關系,提高漁民的生產積極性
新中國成立前,廣東沿海漁業生產內部的不團結現象嚴重妨礙了生產發展。新政權建立后,漁協在處理漁區內部勞資、雇傭、水陸、漁農等關系上發揮了一定作用。其中,以各地漁協積極調解勞資關系為例。潮汕地委曾指示,若漁工與資本家勞資雙方不能協商解決矛盾,可由漁協和漁業公會等派出代表協商解決③。惠來縣神泉區澳角村漁協與神泉區漁業工會在勞資雙方要求下,調解勞資雙方矛盾,訂立新的勞動合同,雙方生產情緒得以安定后表示:“我們只望搞好生產,過去勞資關系不合理的地方是應該改善的,如今合同訂后,大家都安心。”潮陽三區在漁協的協調下,經過幾個月醞釀和反復協商,依照勞資兩利的原則,簽訂新的合同以確保漁工利益,最終解決該鄉由來已久的勞資糾紛,使漁工收入明顯增加,所得利益“比過去提高了2.47倍”③。此外,漁協在配合漁改工作隊處理漁民與農民、漁民與漁工、漁民與漁民之間的矛盾關系中亦取得顯著成效。漁業生
產關系得到全面改善,漁民生產積極性相應提高。
(三)貫徹宣傳教育,提升漁民對新政權的認同
由于廣東毗鄰港澳,沿海漁民常常受到境外宣傳影響,缺乏對中共的正確認識。漁民長期受封建壓迫而產生自卑感和宿命觀,沒有當家作主的意識。漁民的收獲與生命安危難以預計,他們普遍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缺乏長遠打算,生活上有嚴重的鋪張浪費現象。因此,對漁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階級教育、生產節約教育是漁協宣傳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愛國主義教育上,全力開展抗美援朝宣教工作,激發漁民的愛國主義熱情。漁協通過訂閱《團結報》,組織漁民讀報閱報。召開抗美援朝動員大會,引導漁民控訴美、蔣的罪惡,激發他們的仇恨之心①。在漁協大力宣教下,漁民群眾在抗美援朝運動中表現積極:一是思想覺悟大為提升。潮汕各地漁民紛紛寫信給《潮汕日報》,報告他們在政治地位、生活水平、生產條件等方面的顯著改善,表達對共產黨和毛主席的愛戴,并表現出增加生產和鞏固國防的決心。南澳縣隆西鄉漁協來信表示:“我們保證搞好生產,肅清特務分子,保衛祖國最前線——南澳”。隆東村漁協山頂村第一分會、隆西鄉漁協第五分會主席等在信中皆明確表達了這一決心②;二是紛紛組建民兵隊伍。南澳縣、潮陽縣等地漁民組織海上糾察隊,協助人民政府和解放軍打擊敵人和肅清匪特③;三是積極參軍入伍。潮陽廣澳和澄海壩頭村等地翻身的漁民志愿參軍,表明保家衛國的決心④。此外,漁民通過訂立愛國公約、參與游行示威、迅速繳納公糧、展開愛國主義生產競賽等實際行動,表示擁護和支援抗美援朝的愛國決心。
在階級教育上,充分發動漁民群眾開展反封建斗爭,提升漁民的階級意識。漁民斗爭的對象主要包括土匪、惡霸、特務、反動黨團骨干、會道門首惡、漁父、把頭、灣主、埗主、漁欄主等舊勢力。漁協通過召開訴苦會、控訴會、群眾大會等方式,動員漁民積極參與反封建斗爭。南澳縣漁協在土地改革中與農民一起發動清匪反霸斗爭③,潮陽三區漁協清算了橫行鄉里的偽鄉長、保甲長等舊勢力③,汕頭市媽嶼島漁協動員群眾參加反霸、鎮反、三反、漁業民主改革等一系列運動③。在這一過程中,漁民逐漸樹立正確的階級觀念。
在節約儲蓄、生產渡荒教育上,極大改變漁民舊風俗。“七八脹大目”“煩惱四”“餓五”“掛壁六”是漁民過去生活的寫照。意思是漁民喜歡大吃大喝,無度浪費的現象甚多。為改變漁民過度浪費的生活方式,漁協響應政府節約儲蓄的號召,制訂反對大吃大喝、反對賭博浪費的公約。漁民受教育后,自動廢除每年二月份的游神活動,取消過去諸如演戲、大鑼大鼓等惡俗,并把多余的錢交于漁協,由其集中存入人民銀行。據載,潮陽海門鎮廢除這些活動后,開支節約不少,浪費和饑餓現象已經絕跡①。南澳縣漁民也已打消過度浪費的念頭,自動禁止賭博和吸鴉片煙的惡習氣②。漁民這些風氣的改變,為其順利渡荒作了充足準備。
由上可知,在漁協的組織和教育下,漁業生產有序進行,漁民的生產積極性和生活方式得以提高改善,漁民的愛國主義熱情高漲及其階級意識和對新政權的認同感明顯增強。
三、漁民協會的弊病整頓
組織是否純潔可靠,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漁協效用的實質性發揮。新中國成立初期,廣東沿海部分漁民組織成分不純。為此,新政權從組織體制和社會運動兩個方面對漁協加以整頓和鞏固。
(一)漁協組織不純的表現
新中國成立初期,盡管新政權在廣東沿海漁區已建立了漁協,但沿海基層政權仍很薄弱,導致有些漁民組織嚴重不純。③漁協組織不純主要表現在干部和會員兩方面:干部方面,初步成立的漁協,其干部力量還較幼弱,組織仍由一些舊勢力把控。高雷區有些漁協委員全部都是船主,有些會長是通敵分子或特務④。欽廉區漁協第三分會會長系偽保長,瀾洲島漁協委員不純③;會員方面,依據漁協性質規定,漁欄、客頭、走狗、不勞動的漁船主、流氓、爛仔、土霸、偽保長等封建勢力均不能成為會員。實際上,有的漁協中船主占多數而漁工只占少數,有的還包含雇工在內,珠江專區的漁協便存在此種情況。③
究其原因,一是在階級界限上沒有依靠漁工去團結一般勞動漁民與參加生產勞動的船主,使一些不勞動的船主進人組織?;二是在吸收會員的過程中未嚴格把關,導致海盜、兵痞、國民黨員等分子潛入組織;三是受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的影響,土匪、特務、地主、惡霸、國民黨三青團都往沿海地區跑,不少人乘隙鉆進漁協中;四是廣東沿海各地及海上島嶼都可直通港澳,敵對勢力可借此混入漁協?。漁協組織隊伍的不純潔,使其作用的發揮大為受限,嚴重阻礙新政權在沿海漁區政權地位的鞏固。
(二)漁協的整頓鞏固
對協存在的問題,新政權指示應從組織體制和社會運動兩個層面加以整頓。在組織體制整改及規范層面,涉及統一漁業組織名稱、明確劃分漁民階級界限以及健全組織架構三個方面。
其一,統一漁民組織為漁協,是整頓漁協的首要工作。沿海漁民組織混亂復雜,名稱不統一,階級界限模糊,導致一些非可靠成分掌握了組織的領導權,廣大漁民群眾反而未被吸收到漁協中。這使得沿海漁民群眾運動遠遠跟不上形勢的發展,在對敵斗爭上缺乏應有的力量。為此,華南分局指示粵東、粵西、海南區黨委、潮汕、東江、珠江、粵中、高雷、欽廉地委、沙深寶邊委、汕頭、湛江、北海市委:“根據沿海漁民內部存在著漁工、漁民、兼業漁民及各種與漁業生產有關的工人群眾等情況,為廣泛地吸收各階層漁民群眾參加,樹立沿海基本群眾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優勢,漁民組織應統一組織漁民協會,不另組織漁工會,其他組織名稱則一律取消。”在漁工會和漁協同時存在的地區,應將“漁工會并入漁民協會”①。這一做法集中和統一了漁民組織的力量,有利于引導和開展沿海漁民群眾工作。
其二,明確階級界限,嚴格入會管理,是漁協組織純潔性的重要保證。華南分局有明確指示:漁協作為黨的基本群眾的階級組織和沿海對敵斗爭生產建設的基本力量,“在組織上應有明確的階級界限”。因此,可將漁民階級劃分為以下幾類:一類是沒有生產工具,完全以出賣勞動力為生,或只占有少許生產工具,主要生活依靠出賣勞動力的漁業工人;一類是占有生產工具,自己又從事主要勞動,依靠勞動為主要生活來源,有時也少許雇傭工人或少許出賣勞動力的漁民;一類是漁業工人和漁民的家屬(但個別以從事其他職業為生活來源者除外);一類是取得漁民大會或漁民代表會議通過的,從事漁民運動與漁業工作的革命工作人員;一類是忠誠為勞動人民服務,決心從事漁民運動,并取得當地漁民信任的一般革命知識分子;一類是以從事農業或鹽業勞動為生活主要來源,而以漁業勞動為副業者;還有一類是以從事與漁業生產有關的勞動為其生活主要來源的駁艇工人、搬運工人、組織工人、造船工人等,在沒有其工會組織時,也可加入漁協。而對船主、漁欄、沿海市鎮魚商、魚販、加工運銷冰鮮商等,加以嚴格的組織區分,原則上不能參加漁協,但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仍須積極爭取團結他們,盡量發揮他們在發展生產和對敵斗爭中可能發揮的作用②。通過階級組織的分類,明確漁協的人員構成以及各階級的地位作用,漁協組織成分更純潔,運行步調更一致,組織動員更有力。
其三,健全和完善組織架構,是保障漁協權力有序運行的制度基礎。華南分局進一步明確規定漁協的組織架構:首先,組織結構由上到下為省漁協(海南設省漁協分會)、專區漁協、縣漁協、區漁協,灣頭漁協。其中,市、縣、區漁協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而設立,縣、區兩級中可少設其中任何一級,市漁協直接領導該市所轄漁民協會。灣頭漁協系漁協的基層組織,同區或鄉的附近漁村則酌設小組,或灣頭漁協委員分會,分會主席及委員均由該地選出的灣頭漁協委員擔任。沿海農村或淡水地區少數漁民沒有漁協組織,則組織漁民小組,歸當地農協領導。島嶼或沿海漁村少數農民沒有農協組織,則組織農民小組,歸當地漁協領導;其次,各級漁民代表大會是各級漁協的最高權力機關,決定本地區的漁民運動方針與計劃,審查漁協委員會的工作報告以及選舉漁協執行委員會。各級漁民執行委員會由各級漁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是各級漁民代表大會閉幕后的最高權力機關。區以上漁協,按工作需要設立組織部、宣傳部、教育部、婦女部、青年部、武裝部、生產建設部七個部門,部長由執行委員會推選。灣頭不設部,由該級執行委員會委員直接擔任組織、宣傳教育等委員。一切工作經委員會討論決議通過,各委員遵照決議執行,對委員會負責,并定期按級向上報告工作和按期自上而下檢查工作。此外,各級漁協籌備委員會或各級漁協執行委員會隨時或定期召開漁民代表會議,灣頭漁協應單獨召開漁業工人大會或漁業工人代表會議①。
在社會運動鞏固層面,主要是結合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運動開展漁協整頓。如南澳縣在這些運動中對隆東、隆西、云澳三鄉漁協進行整頓,清除混入組織的不純分子136人,三鄉會員由建立時的1903人擴大至2720人。同時,依照各自然村或安全小組(相當過去一個保)及生產性質(如竹排、桁艚等)的不同,建立分會或總組,將其組織結構由建立時的“總會——小組”的單一結構調整為“總會一分會一小組”的模式②。通過一系列社會運動發動群眾起來斗爭,舊勢力基本被清出組織,各地漁協組織結構得以優化。此后,在1953年漁業民主改革中,沿海各地漁協同其他漁民組織在整頓中繼續得以純潔完善,組織數量共有259個,會員人數共達17.4萬余人③,并從中培養了一批較為可靠的漁民骨干力量和初步發展了一些黨團員積極分子。
四、結語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中共在廣大農村地區積累了頗為豐富的革命經驗。然而,華南新解放區有其特殊性,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在1949年11月就指出:“中國大陸一經解放,廣東的地位,很自然的推進到國防最前線,擔負著在南海邊疆鞏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的重大任務。”④沿海漁民工作由此成為華南新解放區必須要做好的一項新工作。對漁民的有序領導和管理,既是保護祖國南疆的要措,也是新政權成功影響沿海漁區的關鍵。漁協作為“沿海各地漁民的基層組織,也是組織漁民的一個中心環節”③,新政權大力推動其組織建設,使之在廣東沿海地區廣泛組建和鞏固起來,并著力整頓組織中出現的弊病,使其日益鞏固和完善。由此成功地改變了國民黨時期漁民散漫無組織的狀態,提高了漁民的政治和社會地位。
漁協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密切聯系漁民群眾的重要紐帶,其作用同農協一樣,不僅是一個群眾組織,且發揮了準行政機構的職能,使新政權的一系列政策在基層得以貫徹實施,漁民逐漸被納入到新的管轄體制之中。在此過程中,漁民群體逐步改變了對新政權的模糊認識和不信任思想,階級意識和政治覺悟明顯提高,對新政權的認同大為提升。實踐充分證明,漁協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和政府事業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群眾基礎,凝聚且穩定了民心,在促進漁民群體于新舊社會交替之際的身份改變和推動漁區社會變革進程的歷史貢獻不容小,有力彰顯新政權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和人心歸向新政權的歷史大趨勢。
[鄧雨,法學博士,東莞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責任編輯:洪曉霓)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social governance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strengthen the security of coastal areas,operations in Guangdong coastal fishing areas had become one of the central works in the newly liberated areas in South China.The South China Sub-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 actively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olitical power in coastal fishing areas, and theFishermen’Association,as a mass organization with the nature of a broad united front, was born in response to the situation. The association mainly plays a role in assisting the government in managing various affairs related to the fishery and fishermen,coordinating fishery production relations,and conducting publicity and education.At the same time,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ective ope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the new regime reformed it from the aspects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social movement. The establishment of Fishermen'Association and its successul mobilization of fishermen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construction undertakings of the new regime laid a good organizational and mass foundation for the CPC and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firm fothold in the coastal fishing areas of Guangdong in the earlyyears of the founding ofNew China.
Key words: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Fishermen’ Association; the populace mobilize; coastal fishing are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