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916(2025)11-0050-06
Engels’ Critique of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Condition of the Working Class in England and Its Realistic Enlightenment
Gu Lina1,2
(1.SchoolofMarxism,XinjiangColegeofScienceandTechnology,Korla8410oo;2.HebeiUniversityBaoding071002)
Abstract:InthebokTheConditionoftheWorkingClassinEngland,Engelsvividlydepictedtherealisticpictureofcapialistoderizationwithextensivedataandobjectivefacts,revealingtheprofoundsuferingbroughtoeworkingclassbythe“socialmurderdevelopmentinthcapitalistraEgelspointedouttatte“disease”ofcapitalistmoderizaioncouldonlyetracedbcktotecapialist systemitself,whichwasfundamentallyootedinthegrievousafictioncausedbyprivateownership.Startingfromrealty,heoedup anotherath”tostoicalaterialism.hiidpracticaltyoroghevolutioaryatrendiqepoingsirittdis tinctivefeaturesofEngelscritiqueofcapitalistmoderization.Modezationhasbenthegeneraltrendsincehumansocietyeteredthe moderera.TeChinesepath tomoderizationadherestoapeoplecenteredapproachfollwsthepathofpeacefuldevelopmentandpro motesthebuildingofacommunitywithasharedfutureformankind.IthascreatedadevelopmentpathwithdistinctiveChinesefeatures, fostered a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and achieved an essential transcendence over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KeyWords:Engels;TheConditionoftheWorkingClassinEngland;capitalistmodemization;TheChinesepathtomodernization
1844年9月,恩格斯離開巴黎返回故鄉巴門,他以對英國報刊和圖書的研究為基礎,用自己在英國的觀察和搜集到的資料,“向全世界控訴英國資產階級所犯下的大量殺人、搶劫以及其他種種罪行”,撰寫了關于英國工人階級生活及工人運動等方面狀況的重要著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以下簡稱《狀況》)。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出發,考察英國工人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闡述資本主義現代化在帶來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給工人階級帶來深重災難。中國式現代化開創了獨具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本質上超越了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局限性,系統研究恩格斯的現代化批判思想對探索人的解放之路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現實圖景的生動描繪:資本時代“社會謀殺式”的發展
恩格斯在《狀況》的“序言”中基于自己對工人階級的觀察,闡述了“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是工人階級的狀況”[1]385。他指出,“我寫的這本書,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就是對英國資產階級的起訴書”[2]。對此,列寧后續曾評價稱,《狀況》一書中詳盡描繪了英國無產階級所處貧困環境真實且震撼的畫面,是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制度嚴厲的控訴[3]。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現實圖景進行了生動描繪,揭示了資本時代“社會謀殺式”的發展,指出資產階級不僅在經濟上殘酷剝削奴役無產階級,而且在文化、道德方面摧殘他們的身心。
(一)生存環境惡劣,疾病與死亡的雙重盤剝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發展,現代工廠鱗次櫛比,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但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呈現一片繁榮與工人的生存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是一種“高死亡率”的發展,工人階級的生存環境惡劣,生命健康面臨著疾病與死亡的雙重盤剝。
資本逐利的天性決定了資本家只會尋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他們不會過多關注工人的健康,隨著工業的發展工人患傳染病的現象普遍發生。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迅速的時期,凡是有了資本主義工業的地方,工業化往往帶來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物資交易,而傳染病也隨著資本的運行蔓延開來,工人的體質因為疾病的影響越來越差,最終“老得快,死得早”[1]418同時,傳染病的頻發與工人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資本家追逐利益的本性注定了他們不會為工人的健康狀況而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這種生存環境自然就成為“百病叢生的根源”[1]411。
此外,工人階級幼兒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在這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變得不成正比。工人們微薄的收入和長時間被資本家壓榨占用時間,使他們既沒有錢也沒有時間來為子女尋找更有營養的食物,這導致幼兒脆弱的身體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侵擾,導致“超過57% 的勞工兒童在5歲之前喪生”[1]420。貧困使工人付不起昂貴的醫藥費,而作為家庭的經濟支柱非到病倒他們一刻也不停歇,常常生病卻得不到治療,疾病和死亡時刻侵蝕著他們的身體。
(二)智力教育匱乏,“理性的、精神的和道德的教育被忽視\"
除了生存環境惡劣,工人要遭受疾病和死亡的雙重盤剝外,在《狀況》一書中,恩格斯還揭示了工人階級普遍缺乏智力教育的問題,他指出,“一切理性、精神和道德的教育都被嚴重地忽視了”[1]425。
工人階級的精神世界空虛、道德墮落。在資本主義社會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的整體狀況和惡劣環境都促使他們陷入了道德墮落的泥沼”[1]428。長時間繁重的工作、悲觀的情緒以及身體健康的惡化,加之惡劣的生活空間,使得酗酒成為這一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工人們認為醉酒可以讓其在至少幾小時的時間內忘卻掉生活的貧困和精神的壓力”[1]416,然而這種依賴不僅加劇了經濟上的困境,更嚴重損害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英國的教育設施和人口數量是極度不匹配的,一方面工人階級子女能去就讀的學校有限,另一方面為數不多的學校師資和教學質量都很薄弱。義務教育只是在名義上存在,資產階級認為工人如果接受教育、掌握了知識他們將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會不服從自己的管理。宗教教條和神學奧義成為工人階級子女的主要課程,“這些兒童被人們用宗教教條硬灌了四五年,結果并沒有比原來多知道一點知識”[1]426。恩格斯進一步闡明,導致工人階級道德墮落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勞動的強制性”[1]432。與出于個人意愿的創造性勞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強制性的勞動是最殘酷、最帶侮辱性的人生折磨”[1]432,甚至使人產生了“動物化\"傾向,工人長期局限在瑣碎又純機械性的生產操作上,失去了“人的性情”。
(三)道德墮落,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泛濫
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產階級統治地位日益鞏固,階級偏見以及唯利是圖的階級本性暴露無遺。資產階級有很強的階級偏見,為了維護階級利益,他們經常四處欺壓工人。恩格斯強調:“資產階級為工人準備的唯一枷鎖就是法律,當工人反過來向資產階級步步進逼時,資產階級就會用法律來鉗制他們的行動。”[1]428他們絕無可能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來為他們著想。資本家通過威脅手段迫使勞動者屈服,對待工人猶如奴隸般無情剝削,無限制地延長工作時間。一方面,資產階級給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工人施以重壓;另一方面,又將道德敗壞歸咎于這個辛勤勞作的群體。實際上,推動酗酒和縱欲的始作俑者恰恰是那些道貌岸然的資產階級。
此外,拜金主義和利己主義從一開始就深深根植于資產階級的血脈中。在他們的眼中,“金錢”即他們的上帝,是衡量是非善惡的唯一準繩。資產階級把利益當作催使他們行動的一切動因,只要有利可圖,所有行為都會變得既合乎理性又理所應當。在英國的許多城市中,工廠主不斷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從工人身上獲取剩余價值。除此之外,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資本家想盡一切辦法投機取巧,使自己變成被“金錢”奴役的冷血動物。
二、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病癥”的剖析:資本與科技共舞的雙重審視
恩格斯在描繪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現實圖景的同時,既看到資本與科技帶來的巨大發展,也看到了隱藏其后科技助推資本稱霸一切的夢想與科技發展背后深藏著的資本動因,他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病癥”進行了深刻剖析。
(一)技術異化批判
恩格斯在不來梅初學經商時就展現出對科學技術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深入工人的生活,常常與工人打成一片,了解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細節和整個社會錯綜復雜的現象,他為工人悲慘的生活境地所觸動,為他們的不幸深感震驚,心中既憐憫又氣憤。工作之余他通過親身觀察,整理收集第一手資料,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帶來的種種弊端進行了批判性反思。早在1839年初,恩格斯首次在《烏培河谷來信》中發表了政治評論,運用豐富的現實資料,一方面描述了家鄉烏培河谷的秀美景色與資本主義機械化大生產帶來的巨額物質財富,另一方面毫不留情地揭示了烏培河流域的生態破壞、日益惡化的社會狀況和工人的惡劣生活條件,表達對技術異化的批判和對無產者的憐憫之情。
在《狀況》這部著作里,恩格斯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現代化進程帶給工人階級的極度惡劣的生活境遇。他強烈遣責這樣一個事實,即原本旨在提升人們生活質量、增進福祉的科學技術逐漸被異化成了促進資本擴張的利器,科學技術與資本共謀,淪為資本家殘酷地剝削工人、聚斂社會財富的手段。通過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現實的全面分析,恩格斯深刻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科技進步,促使機器大生產和專業化、批量化、資本壟斷化的形成,勞動異化更加突出與明顯,勞動主體喪失了自由自覺性,勞動變成了強迫的無奈的活動。技術的異化、人的異化、勞動的異化是資本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其原因應該從社會的根本制度上去尋找,即資本主義私有制。“現代的一切沖突的萌芽,始于資產階級賦予現代生產方式以資本主義性質。”[4]
(二)資本批判
在《狀況》中,恩格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對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發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知,并認為這種制度正是所有社會不良現象的根本原因。馬克思在其著作《資本論》第一卷中對恩格斯表達了極度的贊賞,他指出:“英國從大工業產生到1845年以后發表的工廠視察員報告、礦山視察員報告等,都說明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精神和內在了解得多么透徹”[5]。
恩格斯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盲目的競爭給人類帶來了諸多災難性的后果,這些后果都源于資本與勞動之間的分離,使人分化為資本家和勞動者兩大群體。為了糾正這一不公平的社會現象,就必須找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即徹底消除私有制,徹底變革社會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恩格斯透過資本主義現代化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看到了內在本質,通過對現代社會的反思和批判,深人到了問題的本質及根源所在。
三、恩格斯資本主義現代化批判的特點:從現實出發開辟通向唯物史觀的“另一條道路”
《狀況》是恩格斯第一次以工業史的角度從現代社會史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經驗研究人手發現的歷史唯物主義。他運用黑格爾哲學方法抽象概括了大量事實材料,這使他既區別于青年黑格爾派抽象的現代性哲學批判范式,也區別于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經驗主義傳統和空想社會主義的抽象道德批判模式,促使他從現實出發開辟通向唯物史觀的“另一條道路”。
(一)實踐性
實踐的觀點是恩格斯揭示資本主義制度下剝削秘密真相的關鍵,并且標志著他與一切舊唯物主義之間的根本差異。他的批判理論隨個人閱歷的增長而逐步成熟,事實上,在馬克思之前他就已經開始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的具體狀況。盡管年輕時期的恩格斯成長于一個深受虔信派影響的巴門小鎮及宗教信仰氛圍濃郁的家庭環境之中,但在就讀愛北斐特中學期間,他對諸如伏爾泰、萊辛以及孟德斯鳩這些來自法國和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思想巨匠的著作表現出了濃厚興趣。這些書籍不僅開闊了他的視野,還激發了追求高尚道德價值的決心,促使他摒棄物質欲望、虛偽行徑和個人私利,渴望擺脫束縛自己精神自由的傳統教義限制。遵照父親的意愿,他中斷了學業投身商海,并逐漸精通資本主義商業的細節、了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恩格斯,從小就形成了關心現實問題的習慣,這使他在較早時期就開始接觸工人階級并深入探求資本背后的秘密,其研究甚至先于馬克思。他最初所形成的對社會和世界的看法,都來自其對現實社會狀況的悉心了解和體認。
從烏培河谷到曼徹斯特,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現狀和勞動者的生存狀態進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尤其是抵達曼徹斯特后,他不再拘泥于空想社會主義的理論限制,而是深刻認識到經濟利益對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并且發現不同社會群體間沖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質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此外,在對比研究英國內部兩大政黨的過程中,他清楚地表明:英國兩黨并不存在什么原則上的矛盾,而是存在各自利益上的矛盾。在《狀況》一書中,恩格斯把目光轉移到現實的人身上,對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進行了全方位的審視。恩格斯強調,若缺乏對資本主義社會及經濟狀況的具體探究,則無法促成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
恩格斯初期的關注點集中在研究英國資本主義社會及工人群體的生活狀態上,通過實際行動探索并闡明無產階級斗爭的具體方向及其肩負的歷史使命,展現出生動的實踐性特征。基于親身經歷,他洞察到資本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本質特征,并據此對其所處時代的工業化進程提出了尖銳批評。尤為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探究過程中特別重視那些以往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倡導者往往忽視的物質基礎問題。上述見解極大地啟發了他的戰友馬克思,促進了后者的理論構建與發展。
(二)革命性
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批判中,另一個顯著特點是徹底的革命性。恩格斯在《狀況》中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和狀況進行了分析,明確指出無產階級必然會為了爭得自身解放而進行斗爭。他指出,由于資本家貪婪的本性必然會使得英國工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要生活在他們野蠻統治的“皮鞭”之下,如果底層勞動者期望根本改善自身的境遇,則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動深刻的社會變革,期盼雇主自發調整現狀無疑是不切實際的幻想。隨著貧富差距逐漸加劇以及抗爭意識愈發深入人心,當前形勢與長遠趨勢共同預示著現行經濟體系終將消亡,不久的將來,一個小小的推動力就足以引起山崩地裂,這是不可忽視的客觀現實。
作為一個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在革命道路的探索過程中,恩格斯通過考察英國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現實情況,自身的革命性日益增強。他堅決摒棄了妥協主義者所秉持的溫和立場,堅信在未來不久社會革命必將爆發,并且積極投身于指導工人運動之中,這都離不開他自身徹底的革命性。
(三)開拓性
恩格斯在早期對資本主義現代社會的政治制度及意識形態進行深入剖析,這彰顯出他思想上的開拓創新精神。恩格斯和馬克思在閱歷和氣質、志趣和特長、思維方式上都不盡相同。馬克思從小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在家庭和學校的熏陶下,思想上接受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成為青年黑格爾派的一員,由此走向革命民主主義。大學畢業后,他在現實的探索中逐步發現了黑格爾的理性國家原理的虛假性,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批判中,完成了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思想轉向。與馬克思不同,恩格斯中學還未畢業就迫于父親的要求走上經商之路。少年時期他就對家鄉烏培河谷工廠工人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并撰文表達自己的憤懣之情。后來他到英國經商,深入工人之中對英國工人階級的狀況進行了全面考察和分析,從現實出發實現了唯物主義的轉向。恩格斯基于親身經歷與現實考察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進行尖銳批判,所走的道路更加直接,也更體現出其思想的獨特開拓性。
四、現實意義: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超越
《狀況》出版迄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隨著經濟的發展,雖然資本主義國家工人階級的狀況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根植于制度的痼疾決定了恩格斯在《狀況》中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病癥”仍然會長期存在。在現代化的建設歷程中,如何實現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本質性超越,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6]。唯有切實落實上述目標,才能使我們在本質上實現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超越。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從而超越西方資本式技術理性的弊端。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恩格斯在《狀況》的序言中就明確表達了寫作這部著作的目的,就是通過對英國資產階級及其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弊端的揭露,來喚起德國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激勵他們對資本主義制度奮起反抗,肅清德國社會主義的空想和臆造,給社會主義理論提供堅實基礎。恩格斯迫切希望英國的工人階級能成為“真正符合‘人'這個詞義的人”[1]384,為了個人和整體人類的福祉,能夠捍衛自己人類的尊嚴,為了自身的自由和解放奮起反抗。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奮斗和探索中成功開拓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開創出中國式現代化的全新奮斗歷程。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則,“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資本主導下的數字增殖邏輯、物化邏輯和權力邏輯,實現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全面提升了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既是致力于實現美好生活的現代化,也是實現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為探索一條契合國情的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百姓福祉置于最高地位,堅持人民群眾利益優先,在實踐中貫徹“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針。
正是在我們黨的堅強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頑強拼搏,成功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愿景。這一成就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篇章,也是全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座豐碑。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視為首要責任,不斷完善公共衛生體系,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不斷改善農村基本生活條件,逐步縮小地區差異、城鄉差異,使發展的成果能夠惠及全體人民。正是我黨植根人民、服務人民,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有了極大提高。
(二)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
《狀況》是對無產階級命運的歷史透視,在資本邏輯與強權政治的主導下,資本主義私有制釀成了無產階級的悲慘命運。工人們在資本家殘酷的剝削掠奪下被迫強制勞動,疾病纏身,精神困頓。資本主義的資本增殖邏輯、物化邏輯和權力邏輯的現代化必然導致全球對抗沖突等內生性問題,帶來無窮的災難。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是和平發展的康莊大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7]。長期以來,中國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自始至終都伴隨著對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這是由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與根本任務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立足于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國情出發,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的歷史方位與社會主要矛盾都發生了新的變化,但我們要時刻謹記在現階段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個最大的國情沒有變化,發展始終是我們的第一要務;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熱愛和平、以和為貴是中華民族一貫的處世之道,更是刻在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融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亙古不變的文明密碼。基于以上因素,中國式現代化必將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也必將彰顯自身發展的巨大優勢。
(三)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恩格斯在《狀況》中大力倡導工人階級為“人類共同利益”聯合起來,團結合作,希望工人們認識到“自身利益和全人類的利益是相一致的”,工人是“‘統一而不可分的’人類家庭的成員”[1]384,也是能夠成為“真誠地致力于人類進步的人”[1]383。恩格斯確信,工人階級只要團結協作,就會使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早日到來。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發展的當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然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極為關鍵的一環。中華民族向來具有深沉的世界情懷,致力于實現中國價值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高度耦合[8]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猶如一盞明燈,穿透資本主義長期籠罩世界的重重迷霧。它堅決摒棄資本主義那狹隘的資本增殖邏輯,使世界經濟不再單純被冰冷的數字與無盡的資本擴張所主導,掙脫了物化邏輯的桎梏,不再讓一切社會關系都被物與利益所異化,更打破了權力邏輯的枷鎖,倡導多元平等的國際關系格局,而非恃強凌弱的霸權秩序。中國作為這一偉大理念的倡導者與踐行者,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向世界各國人民積極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在這一價值體系的引領下,中國全力以赴致力于構建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世界早已連接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任何國家和地區的危機都有可能釀成全球性的危機,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不受影響。因此也只有全世界共同努力,相互支持才能共克時艱,真正解決全球性問題。我國遵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使共建“一帶一路”從一顆夢想的種子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是當下應對全球性危機和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與各個國家共同攜手共進,共同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78.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8.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4.
[6]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24.
[7]習近平.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J].求是,2021(9):4-18.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20.
作者簡介:谷麗娜(1992—),女,漢族,山東菏澤人,新疆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河北大學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馮小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