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特有物種“熊貓”憑借其憨態可掬、極具親和力的形象在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廣受歡迎,它們在向東北亞民眾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在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等方面亦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歸納、總結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價值,進而以周邊傳播理論作為研究視角,研究分析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周邊傳播的新思路,旨在為推動共建“東北亞文化共同體”作出貢獻。
【關鍵詞】熊貓文化;周邊傳播;東北亞;文化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中國和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的文明交流互鑒歷史源遠流長。中國特有物種“熊貓”憑借其憨態可掬、極具親和力的形象,在東北亞國家廣受歡迎。熊貓在向東北亞地區民眾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亦在提升中國國家形象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為此,歸納、總結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價值,進而以周邊傳播理論作為研究視角,研究分析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周邊傳播的新思路,無疑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和理論創新意義。
一、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價值
早在900多萬年前的中新世,熊貓就已經在地球上生存繁衍,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向東過渡的高山峽谷之中。與熊貓同時代甚至晚很多年的遠古動物,如猛犸象、劍齒虎等早已經被殘酷的自然法則淘汰出局,因此熊貓又被稱為“活化石”。總結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價值,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公共外交價值
熊貓外交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至唐朝武則天時期。據日本《皇家年鑒》記載,唐睿宗垂拱元年(685年),總攬朝政的武則天選送兩只“白羆”和70張“白羆”毛皮,贈送日本天武天皇。中國大熊貓研究專家胡錦矗認為,此“白羆”即今之大熊貓。[1]
作為一種獨特的“親善大使”,熊貓不僅是珍稀的野生動物,更是“和平”與“友誼”的象征。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政府通過贈送或租借熊貓的形式不斷增進與許多國家的友好外交關系。
而隨著國際合作形式的演變,1982年中國政府決定“不再以國禮形式贈送他國大熊貓”,而轉向全新的中外合作研究模式。2024年6月,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熊貓保護國際合作正在有序推進,中國愿與各方共同努力,提高瀕危物種保護水平,促進全球生物多樣性。[2]
(二)美學價值
熊貓周身是黑白相間的花紋,展現著互相轉化、相對統一的形式美與和諧美,而其敦厚樸實可愛的體態則象征“國際友好”和“和平交流”。
熊貓亦是世界文學、繪畫、音樂、影視作品的創作源泉。2024年9月4日在韓國首映的紀錄片《再見爺爺》,主要呈現中國熊貓“福寶”旅居韓國期間一些未曾公開的影像,上映首日即吸引4.5萬人次觀影,使熊貓文化再度成為中韓兩國文化交流的橋梁與紐帶。
(三)經濟價值
“熊貓經濟”主要是指以熊貓為核心的產業鏈和相關產業的發展。作為中國國寶,熊貓以其獨特的魅力使熊貓文旅產業蓬勃發展。例如,曾經旅居韓國的熊貓“福寶”以及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的熊貓“香香”等,都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僅2021年,雙胞胎熊貓“曉曉”和“蕾蕾”就為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帶來超過14億元人民幣的經濟效益。[3]
熊貓形象還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創產品中,如熊貓玩具、熊貓服裝等。2022年冬奧會期間,吉祥物“冰墩墩”系列文創產品在日本mercari等電商平臺火爆一時,亞馬遜日本站上一只冰墩墩抱枕最貴賣到10880日元,而玩偶最貴被炒至999999日元。[4]
二、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模式
2017年北京大學教授陸地首創周邊傳播理論,提出“周邊傳播立足于地緣相鄰、文化相近、血緣相似、習俗相同、語言相通的國家和地區,主客體之間存在著天然的、密切的歷史和現實聯系”。[5]筆者運用周邊傳播理論,分析總結出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三種周邊傳播模式:
(一)外溢傳播模式
周邊傳播理論認為,每一種物體都有一定的重量、能量甚至矢量,攜帶著一定的信息,并且自主或自發地、或快或慢地從中心地帶向邊緣地區傳播著各種信息和能量。物體信息或能量的這種從中心向邊緣、由近及遠自我擴散的過程,就是物體傳播的外溢傳播模式。[6]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亦遵循外溢傳播模式。
例如,作為代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和平使者,熊貓“康康”“蘭蘭”于1972年10月28日抵達日本東京上野動物園,開園首日動物園即涌入游客3000余人。1972年由宮崎駿編劇、高畑勛導演的動畫短片《熊貓家族》在日本各地陸續上映;1973年由日本東映動畫公司出品的動畫影片《熊貓的大冒險》在日本各地正式公映;1995年首播的日本國民動畫片《櫻桃小丸子·第二季》中,主人公小丸子就表示“看熊貓是自己一生中唯一的心愿”。通過日本動漫產業,熊貓文化從東京傳播到日本其他城市,完成其從中心城市向邊緣城市的圈層狀輻射、外溢式傳播過程。
(二)內卷傳播模式
內卷傳播模式是對信息或能量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由邊緣向中心傳播或轉移的活動過程或現象的一種形象化表述。[7]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模式是復雜多樣的,除了單向度的外溢傳播模式外,亦有熊貓文化從周邊向中心傳播的“被周邊傳播”模式,即熊貓文化的內卷傳播模式。
例如,日本電視臺每周一晚上播出的綜藝清談節目《月曜夜未央》,深受日本各年齡層觀眾的喜愛,在中國亦小有人氣。2019年7月13日,該節目制作組針對熊貓話題在日本街頭進行隨機采訪,其中一些采訪片段被截取后上傳到中國媒體網站,點贊量平均多達40萬以上。《月曜夜未央》制作組還前往熊貓故鄉——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進行街頭采訪,推出特輯《中國熬夜看月曜》,展現“此時情緒此時天,無事小神仙”的閑適松弛的川渝文化特點。不少中國觀眾通過觀看日本電視臺制作的《月曜夜未央》節目,了解到川渝兩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發源于此的熊貓文化。
(三)飛地傳播模式
熊貓文化的飛地傳播模式,是指熊貓文化借助于現代交通工具,如飛機、通信工具,如固定電話、電報、手機、衛星或媒介(報刊、廣播電視或網絡媒體),從一地或一國的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跨越邊緣、點對點傳播到地理上并不直接相連的另一地或另一國的政治(經濟或文化)中心。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與新媒體技術結合后的熊貓文化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態出現在世人面前。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成為外國運動員、各國媒體記者以及海外網友的“新寵”,多次占據推特等國外社交媒體平臺的熱搜榜。日本記者辻岡義堂首次直播連線國內時,就向觀眾表達他對吉祥物“冰墩墩”的喜愛,還自稱為“義墩墩”,這些采訪材料后來登上奧組委官網,并在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自媒體平臺收獲較高人氣。[8]
三、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戰略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在研究分析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三種周邊傳播模式后,筆者提出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周邊傳播的新思路,旨在提升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效能,為推動構建“東北亞文化共同體”助力。
(一)開展熊貓外交,共建“東北亞文化共同體”
目前,我國開展的熊貓外交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的“熊貓外交”,即直接向別國專業動物園租借熊貓,以達到國際合作交流的目的。另一種是間接的“熊貓外交”,即推進各國政府對熊貓的保護工作。
由于中國與日本、朝鮮半島國家在地理位置上毗鄰而居,在宗教信仰、倫理思想以及社會價值觀等方面均具有共性,因此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地區的周邊傳播現象,更多體現出“歷史民族類群”特征,即特定區域的居民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性、長期聯系和相互影響,形成了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日常生活特征。因此,在東北亞地區持續、有效地開展“熊貓外交”,不僅有助于改善東北亞地區民眾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而且將有助于推動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建“東北亞文化共同體”,加強東北亞周邊國家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運用共情理論,講好“中國熊貓故事”
“共情”(empathy)是一個源于心理學的概念,意思為“一個人能夠理解另一個人的獨特經歷,并對此做出反應的能力。從跨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共情將有利于不同文化主體之間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動關系,增強文化交流效果”。[9]
筆者認為,我們不妨運用“共情理論”講述“中國熊貓故事”,即以“關心”和“共情”作為心理基礎,既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主動聚焦那些能夠引發共鳴的價值理念,拉近我國與東北亞地區其他國家民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切實提升東北亞地區民眾對我國共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與認同,促進民心相通、相融。
(三)爭奪注意力,提升熊貓文化軟實力
20世紀7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由于信息豐富而導致注意力資源短缺”的觀點。我國學者李志昌認為,信息是重要的資源,而人的注意力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信息資源和注意力資源之間緊密聯系。[10]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由付出注意力而產生的行為模式正在演變成“瀏覽”“點贊”“評論”“收藏”等一系列基于對注意力爭奪的“消費行為”。例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間,韓國愛寶樂園出于對入園人數限制考量,在YouTube、照片墻等社交媒體上傳該園“樂寶”“愛寶”“福寶”三只熊貓的系列視頻,引發眾多網友關注并收獲幾十萬的瀏覽量。韓國愛寶樂園還設置展覽廳“baohaus”,游客可通過VR技術手段與“熊貓三寶”虛擬接觸。
注意力是現代社會的“稀缺資源”,韓國愛寶樂園通過新媒體和新技術進行“議程設置”,有效引導該國民眾對熊貓文化的關注,實現對社會注意力資源和個人注意力資源的重新分配,提升了熊貓文化在東北亞周邊國家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四)官民協同努力,打造周邊國家傳播體系
首先,作為國家權力的執行機構,我國政府能夠統籌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資源與力量,以實現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例如,有關政府部門可以將熊貓文化元素融入奧運會、亞運會等重要體育賽事以及一些重大外交場合中,傳達中華民族愿意同東北亞地區民眾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的美好愿望。
其次,作為官方傳播體系的有效補充,民間傳播能夠以更具親和力的傳播形式和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展現熊貓文化的獨特魅力,拉近東北亞地區民眾之間的心理距離。2020年我國媒體人李天健在成都市創辦中國大熊貓民間博物館,展出中、日等國家官方機構和民間個人所拍攝、制作的有關大熊貓的故事片、紀錄片、音視頻資料,使各國游客了解、認知熊貓文化。
四、結語
筆者認為,以熊貓文化為載體,在東北亞地區弘揚中國人“自強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的優秀品質,在該地區民眾中更容易引發情感共鳴并取得良好的周邊傳播效果,有利于推動共建“東北亞文化共同體”。與此同時,熊貓文化應遵循周邊傳播規律,即以周邊國家為原點,不斷探尋我國與東北亞周邊國家民族文化的契合點,致力于打造熊貓文化的共同記憶,這對于我國扎實推進與東北亞周邊國家共同構建包容互惠、均衡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無疑是有所增益的。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左程程對本文寫作亦作出了貢獻)
[本文為202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對外傳播策略研究”(批準號:23AXW
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胡錦矗.關于大熊貓的中文名稱[J].中國科技術語,2009,11(01):28-29.
[2]外交部.今年大熊貓保護國際合作正在有序推進[EB/OL].新華社,2024-06-2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6/content_6958481.htm.
[3]張佳鑫.福寶電影韓國首映票房奪冠,動畫紀錄片感動觀眾[EB/OL].中華網,2024-09-06,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0906/471710
71.html.
[4]李茜文.“吸睛”又“吸金”!旅日雙胞胎大熊貓一年經濟效益或達14億元[EB/OL].央視財經,2024-06-12,https://news.bjd.com.cn/2024/06/23/1081355
9.shtml.
[5]陸地,孫延鳳,陳沫.周邊傳播理論的十年創新之路[J].新聞愛好者,2024(8):17-24.
[6]高菲,孫延鳳.周邊傳播的基本模式分析[J].中國記者,2021(9):104-109.
[7]高菲,孫延鳳.周邊傳播的基本模式分析[J].中國記者,2021(9):104-109
[8]邢曉婧,劉欣,趙覺珵,等.“冰墩墩”為何360度都可愛?“冰墩墩之父”當面告訴“義墩墩”答案[EB/OL].環球網,2022-02-08,https://m.gmw.cn/2022-02/09/content_1302795549.htm.
[9]鄭敏.共情理論視域下出版業講好中國故事的三個關鍵關系[J].中國出版,2021(9):34-36.
[10]李志昌.信息資源和注意力資源的關系:信息社會中的一個重要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1998(2):106-116.
作者簡介:鄭敏,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東北亞周邊傳播研究院院長(大連 116044)。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