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換臉作為深度合成技術的重要分支,憑借其卓越的圖像處理能力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但隨著該技術的廣泛應用,也引發了大數據模型因自身存在偏見而導致的算法歧視,以及技術不加管制的濫用致使社會信任坍塌,著作權歸屬及肖像權侵權等一系列不容忽視的風險。因此需構建涵蓋算法治理敏銳性、明確深度合成音視頻的責任歸屬以及提升用戶智媒素養等可行有效的科技倫理規制模式,以確保技術的合理使用與正向發展。但AI換臉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未來在逝者緬懷、影視創新、主持人變革等新領域和新場景大有可為。
【關鍵詞】深度合成;AI換臉;技術風險;倫理規制;未來面向
隨著數智時代的不斷發展,深度合成作為一項以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數據模型為基礎的前沿技術,因其能夠生成極具仿真度的文字、圖像、視頻和音頻而具有令人矚目的顛覆性力量。該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引起廣泛關注始于2017年美國某社交平臺上出現的一段視頻,視頻中好萊塢女明星斯嘉麗·約翰遜等人被換臉到了色情內容中引起了軒然大波。反觀國內,該技術首次引發關注則要追溯到2019年一款名為“ZAO”的軟件,其憑借獨特的AI換臉功能進入公眾視野。該軟件以“僅需一張照片,出演天下好戲”的宣傳語為賣點,鼓吹用戶能夠輕松地將自己融入各類影視劇作中體驗成為明星的快感。一時間,這款應用不僅迅速攀升至應用商店的免費榜榜首,而且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然而,好景不長。由于用戶條款被指“霸道”且存在潛在的侵權風險,很快便遭到了下架處理。顯然,該事件不僅為“深度合成”技術在國內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且也為用戶提供了深刻反思技術風險和倫理規制的契機。
一、研究緣起
AI換臉技術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當時科學家已經開始探索如何利用計算機生成人臉圖像。而早期的換臉技術的確主要依賴于圖像融合以及光影顏色調整等簡單的圖像處理技術。這些技術雖然能夠實現基本的面部替換,但生成效果較為粗糙,難以達到自然逼真的程度。直至深度合成技術的引入,AI換臉技術才迎來了革命性突破。
(一)深度合成技術開啟應用領域新篇章
深度合成這一技術不僅融合了計算機科學中深度學習與合成兩個領域的智慧,而且是對算法指令的自動運行與合成媒體技術的結合,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數字化內容生成方式。這項技術不再局限于文字的簡單處理,而是拓展到圖像、語音、視頻等多種內容形式的轉化,其豐富性與多樣性讓人驚嘆。實際上,深度合成依賴于生成器與鑒別器等先進智能算法的巧妙結合。正是這些算法在2014年的關鍵性融合催生了具有深度神經網絡結構的生成式對抗網絡——GAN。GAN的核心機制在于其生成模型與判別模型之間的持續博弈與對抗。這種學習過程如同真實世界中的“偽造與鑒定”,生成模型不斷嘗試模仿真實數據,而判別模型則致力于識破其偽裝。在雙方的激烈交鋒中,生成模型的能力逐漸增強,直至能夠生成與真實數據難辨真偽的樣本。而GAN的架構如同一場巧妙的舞蹈,生成模型與判別模型在舞臺上交替起舞,共同編織出一幅幅令人難以置信的畫面。即生成模型如同魔術師不斷地“偽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數據;而判別模型則如同鑒賞家銳利地洞察著每一個細微的差別。在這場舞蹈中,雙方不斷提升彼此的能力,共同演繹著現代技術的華麗篇章。[1]除了GAN,卷積神經網絡(CNN)與變分自編碼器(VAE)等技術的引入進一步豐富了深度合成技術的工具箱。無疑,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完善,深度合成將帶來更多前所未有的體驗與可能性。[2]這使其不僅在技術上實現突破,而且在應用領域也將開啟新篇章。
(二)什么是“AI換臉”
AI換臉作為深度合成技術的典型應用,起始于Photoshop對于人臉圖像的細膩處理與重塑,那時的它主要服務于證件照的美顏或是視頻內容的創意制作。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們對自身顏值的高要求,深度合成技術實現了質的飛躍,涌現出被稱為“人臉深度偽造”或通俗稱之為AI換臉的新技術。[3]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在于能夠細膩捕捉并鎖定個體的面部特征,然后通過一套復雜的算法邏輯將這些特征自然、真實地“轉移”到另一對象上,從而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視覺偽造效果。這樣的技術革新為社會各個領域帶來了無限遐想與可能。
(三)問題的提出
不言而喻,AI換臉技術在現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空間。對于粉絲追星而言,短視頻、社交媒體等用戶可以借助AI換臉技術將自我面容融入明星、動漫角色之中,從而滿足現代人對于個性和獨特性的強烈追求;在安全領域,AI換臉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對于人臉特征的精確識別與匹配,不僅提升了人臉識別系統的準確度,而且能夠更有效地甄別出犯罪分子,保障社會安全穩定;而在歷史文化傳承和教育領域,AI換臉技術更是可以模擬歷史人物的演講或表演,讓用戶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歷史場景和人物特征,從而加深對歷史文化的理解與認知。但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大,深度合成技術暗藏的潛在風險日漸凸顯。諸如一張由AI生成的“特朗普被警察圍捕”的圖片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瘋傳,其視覺效果足以讓人難辨真假,引發了網絡上的惡搞狂潮。[4]可見AI換臉技術在不當使用下可能導致的嚴重后果。加之,“凡是危及人的主體性價值存在、導致人文精神衰變、人的精神自由被剝奪、人的意識世界被掏空的人工智能技術,即觸及了‘高壓線’,須予以制約”[5]。因此及早預測AI換臉潛藏的風險,積極探尋規制路徑,以確保該技術能夠健康、有序地發展,已然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議題。
二、潛在風險:AI換臉技術的隱憂
(一)刻板印象引發的算法歧視
AI換臉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個技術上的奇跡,更是對社會現象的深度反映。不過在它的底層邏輯中,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悄然浮現,那就是算法歧視。這種歧視猶如無形的枷鎖,將社會固有的刻板印象與偏見熔鑄于技術的核心,即生成式對抗網絡這一算法模型,且其訓練離不開海量的數據支撐。然而,若這些數據本身就帶有偏見或存在某種失衡,那么算法在學習的過程中便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并放大這些偏見。結果便是在技術的輸出過程中對某些群體的歧視被無聲無息地展現,從而加深其刻板印象。
正如對AI生成的男性圖像中所蘊含的種族特征,研究者的發現令人深思。在AI模型的描繪下,亞洲男性的五官特征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模式,眼睛通常更狹長,鼻翼相對扁平寬大,這一特點與白人和黑人男性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白人和黑人男性的眼睛通常更寬,鼻子更窄長;而在嘴型和唇部特征的描繪上,黑人男性更是被賦予了獨特標簽,他們的嘴巴寬度、長度和嘴唇厚度都明顯高于其他人種,呈現出一種鮮明特征。[6]這些發現不僅揭示了AI換臉技術在描繪不同種族時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偏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向用戶發出警告:當算法被訓練得過于依賴某些特定的面部特征或表情模式時,某些群體的形象被生成的內容可能會無意中刻板化和單一化。這種算法歧視不僅限制了藝術多樣性和創造力的發展,而且還可能加深公眾對不同種族的誤解和偏見。
因此,在推動AI換臉技術發展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算法公正性和多樣性的考量。只有確保技術能夠客觀、真實地呈現各不同種族的個體特征,才能避免算法歧視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類社會的多元與和諧。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AI換臉技術早已成為引人注目的新科技。然而,隨著該技術的普及,其潛在的濫用風險也越發明顯。如果被不法分子惡意偽造政治人物的言論或行為,那么,原本潛藏于算法中的歧視性偏見很可能會被進一步放大,從而給政治生態和社會穩定帶來難以估量的后果。基于此,技術研發者必須從源頭上確保訓練數據的多樣性和公平性,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算法模型的監管和評估,盡可能地確保這些技術不會被用于傳播偏見和算法歧視。
(二)著作權歸屬與肖像權認定引發的權利迷失
AI換臉技術運用算法實現面部特征的置換已然在娛樂界掀起了所謂的創新浪潮,但隨之產生的著作權與肖像權被侵犯等法律問題亦層出不窮。以肖像權為例,作為人格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該權利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受到了一定的保護。諸如《民法典》第110條有關人格權保護的基本條款,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42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進一步細化肖像權的具體保護措施。然而,即便有相應的法律條文出臺,依然無法避免虛擬世界中的深度偽造帶來的肖像濫用現象,特別是肆無忌憚地對“人臉”進行篡改與拼接。這樣的行為,無論其目的是制作低俗色情視頻,還是為了散布虛假新聞及廣告,均對公民的肖像權構成了嚴重威脅。[7]回首國內某社交平臺上曾發生的一則案例,有用戶使用“ZAO”軟件對某明星打籃球的視頻進行換臉,將夸張的鬼畜表情包與明星的真實面部特征結合,再配以夸張的聲音和字幕進行惡搞,播放量高達30萬次,此舉無疑是對該明星肖像權的嚴重侵犯。還有博主借助AI換臉技術,將某明星“換臉”到了古裝劇中的“黃蓉”角色上。經過AI處理,“黃蓉”的表情變得生動俏皮,與原演員的表演風格大相徑庭。盡管這種改變可能出于娛樂目的,但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構成了對明星肖像權的侵犯,也很難說它們為社會帶來了正向價值。
理性地看,該技術被濫用于歪曲和篡改原始視頻素材的現象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創作者的初衷,更是陷入了涉嫌盜版侵權的法律風險。在我國的知識產權法中,視頻作品的創作者享有其作品的保護權,不容他人隨意篡改。某短視頻平臺上的古風人像攝影師陳女士曾發現,一科技公司開發的“某顏”小程序中竟有與她發布的短視頻極為相似的模板素材,用戶只需上傳自己的照片便能制作出AI換臉后的古風漢服形象。這無疑侵犯了陳女士的作品在網絡上的傳播權,經過法律維權,陳女士最終獲得了7500元的經濟賠償及合理維權費用。質言之,無論是惡搞影視劇中的演員形象,還是篡改原影視劇作品都會損害作品的完整性和創作者的權益。而更值得警惕的是,未經許可,在網絡上傳播經過換臉處理的影視片段,也可能侵犯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8]基于此,走出AI換臉的權利迷失是確保著作權與肖像權不被侵犯的關鍵一步。
(三)技術催生的虛假信息導致信任坍塌
相比傳統的“指令式”人工智能技術,以ChatGPT為代表的新一代AI大模型以其對話思考力、生成創造力和多模態綜合力三大核心優勢引領著互聯網信息生態的徹底改變。[9]這種技術的智能化和高度自適應性,讓虛假信息的傳播更加難以監控和防范。
進入數字化生存階段,人工智能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擁有近似于人類思考和交流能力的數字人,為信息的創造和傳播帶來了巨大變革。然而,引發變革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即人工智能可以被用來制造虛假信息,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例如美國民主黨議員南希·佩洛西的一段視頻被深度偽造和技術篡改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在這段視頻中,佩洛西的語速和語調被刻意調整,使她看起來像是在醉酒狀態下的胡言亂語。這種誤導性內容迅速吸引了數百萬次的瀏覽和數萬次的轉發與討論。無獨有偶,2018年加蓬政府發布了一段總統在電視上發表新年致辭的人工智能合成視頻,但沒有清晰地標識出這是經過AI處理的視頻。這種借助AI換臉的行為不僅嚴重違背了媒體的真實性原則,而且可能會導致公眾對所有的圖像和視頻產生懷疑。[10]當深度偽造技術被濫用、公眾無法分辨真假信息時,自然會對新聞媒體和政府機構的公信力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最終可能會危及公共安全。加之這種廣泛的不信任不僅會對信息傳播和社會秩序造成負面影響,還會嚴重挑戰現有的社會基礎[11],引發不必要的信任危機。
這是由于深度偽造技術的精妙之處在于其創造出的虛假信息和視頻難以分辨真偽,仿佛直接從現實世界中獲取而來。這種技術在政治或者金融等敏感領域的濫用,不僅挑戰著公眾的辨別能力,更在某些情況下悄然侵蝕著社會的信任基石。一旦信任受損,后果往往是災難性的,甚至可能引發對信息真實性的普遍懷疑,以及社會關系的微妙變化。可見,這種技術如同一面放大鏡,能夠將貧富差距、階層矛盾、信任危機等社會現存問題進一步凸顯,甚至可能會在某些群體中激起“仇富”情緒,一定程度上會加劇社會的分裂和對立。
綜上所述,AI換臉帶來技術創新的同時,也潛藏著算法歧視、法律侵權及信任危機等多重風險。具體而言,源于數據偏見的算法歧視可能會導致技術輸出中的刻板印象和偏見被放大。為此,急需加強算法公正性和多樣性的考量。同時技術濫用也會侵犯肖像權和著作權,引發不必要的法律糾紛。而利用AI換臉篡改音視頻引發虛假信息的傳播也會損害公眾對媒體和政府的信任,導致社會信任坍塌。基于此,為了確保AI換臉技術的合法、公正和使用安全等,我們必須從法律、技術研發者和社會層面綜合施策,如此才能維護好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風險規制:AI換臉的倫理規約
(一)技術去魅:算法治理的規范化
以深度合成技術為支撐的AI換臉實質上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其底層技術邏輯是算法。而我國的算法治理框架主要分為規范層和流程層兩部分。[12]其中,規范層重點關注算法生態、倫理和服務規范。研究人員發現,相關政策法規中涉及算法治理的部分提及了算法導向正確、公開透明、創新發展和濫用風險等算法生態規范方面的內容。這些來自中央層面的政策法規顯然具有一定的規約作用,以引導算法向著正確、公開、創新和安全的方向發展。此外,算法生態規范與算法倫理規范密切相關,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和《網絡安全標準實踐指南——人工智能倫理安全風險防范指引》等政策,就著重強調了增強人工智能的安全透明性、可解釋性和可靠性,特別是要關注因算法服務而可能導致的用戶權益受損問題。[13]算法服務規范包括信息服務規范和用戶權益保護,前者主要關注算法安全主體責任、數據安全和質量保障,后者則聚焦于保障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和申訴權,同時對特殊群體的權益保護也作出了額外規定。而在算法治理方面,我國正在積極探索并建立相應的框架與規范,以引導人工智能技術朝著更加安全、透明和可靠的方向發展。
就流程層而言,《關于加強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率先從宏觀視角為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的綜合治理指明了方向。該意見強調了算法分級分類的重要性,不僅提出了針對不同算法實施差異化管理的方法,而且明確了算法評估和備案的具體舉措,以確保算法應用的合規性和安全性。同時,為了進一步規范算法管理流程,《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應運而生。該規定的出臺詳細規范了算法備案和評估要求,不僅加大了對算法的監管力度,而且引入了算法問責機制,構建出一個全方位監管框架。[14]這一框架的確立不僅提高了算法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也為維護網絡空間的健康和安全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盡管我國正在努力建立和完善與算法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整體上仍處于探索的初級階段。目前,各種問責條款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文件和規定中,導致針對以算法為核心的各種技術治理范圍并不明確。因此,亟須加快制定關于新興領域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或深度合成技術的法規政策,以探索一種靈活、具有適應性和包容性的敏捷治理模式。[15]這種模式應該從技術實現和應用實踐的交互角度出發,對算法風險進行全面細致的規范,以確保技術的健康發展及合法應用。
(二)侵權判定標準:明確深度合成音視頻的可識別性
深度偽造音視頻在侵權判定上面臨著一個核心挑戰,即如何準確確定肖像權的可識別性。一般來說,如果觀眾可以輕松從視頻中識別出特定自然人的形象,也就是說,視頻內容直接與該自然人聯系在一起,那么就可以認定肖像權的可識別性達到了要求。這種視頻通常涉及公眾人物,由于該群體的高知名度,他們肖像的可識別性顯而易見。如伊萬卡·特朗普、米歇爾·奧巴馬等,他們的換臉視頻之所以能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就是因為他們已經成為深度偽造技術的典型受害者。然而,隨著深度偽造技術的普及和制作門檻降低,普通人也能輕易制作換臉視頻,這就導致侵權對象的范圍擴大到熟人之間。對于普通人來說,判斷肖像權的可識別性就更加復雜,需要結合他們的社交圈子來謹慎裁定。因此,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需要重新審視和修訂有關肖像權侵權的法律法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情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權衡維護肖像權和言論自由之間的平衡,旨在保護公眾人物和普通人的權益。只有建立一個更為清晰明確的界定標準,才能有效應對深度偽造視頻在侵權判定上的核心挑戰,確保社會和法律能夠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保護每個人的合法權益。
為了規范制作者的行為,必須在創作初期就進行詳盡的社會風險評估并做好應對策略。換言之,音視頻制作者必須合法獲取原視頻版權所有者的授權,確保已獲得所有相關肖像權主體的合法許可,以確保相關內容的合法使用。為了有效區分真實內容和偽造內容,以及維護原作者的版權利益,在視頻中嵌入難以被篡改的數字水印至關重要。當然,這個數字水印必須既具備高度隱蔽性又十分穩健。同時,在視頻中還應明確標注文字或語音提示,注明該視頻為深度合成作品以作為區分真偽的重要標識。此外,網絡平臺在傳播音視頻內容時也承擔著重要的監管責任。平臺需要確保視頻中的標識在傳播過程中完整并一致,以防止它們被惡意刪除或篡改。這一舉措不僅可以提高制作者和傳播者的法律責任意識,還能保護原視頻作者的著作權,從而有效防止深度偽造視頻技術的濫用,維護好網絡環境的健康和秩序。
(三)規范自我行為:提升源頭用戶的媒介素養
在傳播實踐中,媒介素養對個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至關重要。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不同技術推動的傳播變遷。隨著媒介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素養的概念和形式也在發生深刻變化。[16]特別是隨著智能傳播技術的崛起,智媒素養也開始受到更多關注。它不僅包含了傳統媒介素養的要素,還包括了對智能媒介的認知、運用、安全和情感等方面的素養和能力。面對人工智能換臉等深度合成技術帶來的挑戰,用戶的智媒素養亟須提高。智媒素養教育旨在指導人們從海量信息中篩選真實、發現美好、選擇善良。[17]用戶只有不斷加強自身智媒素養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應對新技術帶來的種種風險。
眾所周知,網絡媒介所創造的虛擬環境對個人的精神世界會產生顯著影響。在自由而多元化的網絡語境中,信息呈現的碎片化特征導致個體在某種程度上感到被肢解,并逐漸形成一種碎片化文化形態,與技術分散特性相契合。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延伸即截除”的理論。[18]這也正對應著當前受眾往往淹沒在海量碎片化信息中,觀點態度偏激,盲目跟風發表非理性意見。因此,個體應通過主動學習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既要展現出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進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潛能,也要借助權威媒介提供的高質量內容,以客觀和中立的立場闡述個人見解,避免情緒的沖動表達。簡言之,通過媒介的自我約束力來規范自身行為,既能確保自由討論氛圍的存在,又保證了信息傳播的有序性。[19]
應對AI換臉引發的潛在風險,需平衡技術優勢與人類的倫理判斷。技術祛魅、侵權判定標準明確及提升智媒時代用戶應有的媒介素養是核心策略。總的來看,我國正積極探索和完善算法治理框架,“通過設計、監督并管理算法模型,避免算法在資本影響下以錯誤價值導向設置不良內容推薦機制”。[20]同時,對侵權行為要明確深度合成音視頻責任,既要提升制作者和傳播者的法律意識,也要注重提升源頭用戶的智媒素養,以應對碎片化信息帶來的新挑戰。
四、未來面向:AI換臉的理想應用場域
(一)情感再連接:引領緬懷逝者的新趨勢
AI換臉技術的發展為親人緬懷逝者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該技術可以讓人們通過超時空方式與已故親人進行情感交流。正如維蘭·傅拉瑟指出“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對抗死亡”[21]那樣,AI換臉技術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借助這項技術可以將逝者的面部特征與現有的視頻或圖像結合,通過重現已故之人的生活場景,讓其親人覺得仿佛他們依然活在當下。這種高度的虛擬仿真和情感依戀不僅代表著技術的無限創新,也體現了技術對人類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回應。可以說,AI換臉技術的涌現某種程度上讓人們得以用虛擬仿真的方式維系與逝者的情感溝通,并通過技術的升維保留珍貴的回憶,使其逐漸成為緬懷逝者的新趨勢。對此,遼寧撫順的孫先生利用AI換臉技術“復活”已故父親的故事便是典型力證。這則新聞顯示:孫先生通過換臉技術讓已故父親化身在鏡頭前與91歲的奶奶交流問候,畫面感人,形象逼真,真摯的情感充分展現了AI技術能夠幫助用戶懷念逝去親人的潛力。相信不久的未來,AI換臉技術或將為人們提供一種更為真實、親切的方式追思逝者。在這項技術的加持下,人們可以再次看到逝者的笑容,聽到他們的聲音,感受他們的存在。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些技術催生的虛擬數字人即使失去肉體也不影響他們以另一種方式活在親人的身邊,只不過他們是以虛擬形式在數字世界中“活著”。[22]即便如此,對于那些正在經歷失去親人痛苦的用戶來說,也是巨大的心靈慰藉。雖然技術可能無法替代真實的人和情感,但它確實能夠為遭受親人離世之痛的人們提供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緩解悲傷情緒。質言之,通過把AI換臉技術引入人們的情感世界,或許能使緬懷他們的親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逝者的一切如常,甚至讓他們一直活在親人們心中,長期陪伴。
(二)打破時空界限:開啟影視創意的新地帶
不言而喻,AI換臉技術的出現為影視制作帶來了革命性突破。它們不僅在創作層面給導演和作者提供了無限可能性,而且在時間觀念上產生了超越客觀的深遠影響。具體而言,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創作者通過精準的面部替換技術能夠有效突破傳統的表演局限,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控制權,極大地豐富了影視作品的藝術魅力和表演需要。
最早運用AI換臉在電影制作中取得成功的可追溯至2015年的電影《速度與激情7》,影片運用換臉技術使得已故者保羅·沃克根據需要不斷出現在影片中。在主角不幸去世的情況下,為了尊重原作,劇組不得不尋求新的解決方案。幸運的是,保羅·沃克擁有一位面部特征高度相似的兄弟,這就為技術實施提供了關鍵條件。隨后劇組獲取了保羅·沃克兄弟的面部表情數據,并結合其生前的影像資料,采用先進的圖像復原技術最終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換臉制作。這一嘗試不僅讓《速度與激情7》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高額票房,更在中國市場創造了電影票房的新紀錄。[23]這足見AI換臉技術不僅為影視行業的創新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而且為觀眾帶來了更加豐富和震撼的視聽體驗。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相信AI換臉在未來會展現出更加廣闊的應用前景,甚至成為影視創作領域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值得一提的是,AI換臉之所以在影視行業中備受關注,還得益于該技術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時間概念,使得跨時空角色扮演成為可能。諸如國產電影《傳說》便利用AI換臉技術讓“新老成龍”共同出演同一部電影,這種操作與《速度與激情7》中的換臉相比,演員的面部表情更加生動,細節處理也更為真實,客觀上為影視作品的敘事結構增添了新維度。從而使觀眾既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劇情的推進和變化,也可以通過體驗影片所呈現的故事,進一步提升觀影的參與感和共情效果,以最大可能豐富用戶的觀影體驗和情感共鳴。
(三)AI主持人:觸發行業深度變革
一直以來,人工智能都被譽為開啟未來的神奇鑰匙。[24]AI換臉技術的興起無疑給媒體生態的變革帶來了革命性改進,特別是主持人角色的深刻變革。從傳統意義上來看,主持人扮演著信息傳遞與節目串聯的角色,一般不可替代。但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主持人行業開始承擔更多的內容創造與互動引導職責。這種變化使得他們不再僅僅是節目的播報者,更是內容的創作者與參與者。換言之,AI換臉技術不僅可以準確地復制人臉,還可以高度模擬真實面部表情和動作,從而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真實感,真正實現了“一次生產,多次加工,多元輸出,廣泛相關,多重服務”[25],從而能夠深度重塑主持人行業的媒體變革。
2022年“央視頻”平臺推出了首位超仿真主播“AI王冠”,其在節目中展現出超自然的語音與表情,與真人主播的互動更為總臺的全國“兩會”報道增添了多元化視角。AI技術的廣泛應用不僅給媒體行業帶來了新體驗,而且推動了主持人行業步入了一場全新的深刻變革之中。在AI技術的引領下,傳統主持人也開始感受到來自技術的挑戰和啟發。正如在與AI主持人合作的過程中,專業主持人也能意識到自身的獨特價值和核心競爭力所在,從而開始更加專注于精進專業技能,探索節目形式的革新和內容創意的發掘。
質言之,傳統的主持人只有積極擁抱AI技術,與AI主持人展開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才能力求實現雙贏局面。[26]客觀地看,這種合作不僅能夠提升傳統主持人的專業水平,同時也能夠讓AI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和發展,為主持人行業帶來全面的革新。總的來看,AI換臉技術有望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實現多樣化的創新應用。一如在緬懷逝者、影視創意和主持人行業變革方面,AI換臉技術展現出了一定的潛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深度合成技術已經成為全球人工智能領域競爭的關鍵點。正如AI換臉、ChatGPT、元宇宙等新型應用技術正引領著人類數字化生存的新時代。[27]尤其是AI換臉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不僅彰顯出它在圖像和視頻處理領域的巨大潛力和商業價值,也給相關領域帶來了一系列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未來相關研發者和政府相關部門應專注于提高技術的準確性和安全性,一方面要深入分析相關的算法和模型結構,降低因此產生算法歧視的概率;另一方面也要完善權利保護相關法律規章,讓AI換臉的使用和治理“有法可依”。此外,媒介素養在媒介技能、媒介意識和媒介行為方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28]需要加強公眾對AI換臉技術的了解,通過教育引導促進其合理、合法使用。畢竟“不管怎么樣,我們無法否定這個媒介化生存時代的存在,也無法阻止傳播技術的前進”。[29]通過對AI換臉技術潛在風險的發現與規制路徑,讓我們看到了技術是把“雙刃劍”,它在為人類發展帶來困擾的同時,也擁有無限的發展空間。
[本文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編號:BJS2023009);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文藝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研究”(編號:2023GJJG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喻國明,梁爽.重構與挑戰:“深度合成”的傳播影響與技術反思[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4(2):70-75.
[2]張煜之,王銳芳,朱亮,等.深度偽造生成和檢測技術綜述[J].信息安全研究,2022,8(3):258-269.
[3]林愛珺,林倩敏.AI換臉的技術風險與多元規制[J].未來傳播,2023,30(1):60-69.
[4]喻國明.生成式內容生產崛起環境下社會協同治理的一項重要舉措:試論全過程式AIGC標識的重要性與必要性[J].青年記者,2023(11):74-76.
[5]劉京希,鄧曦澤,曾軍.數智時代的人文危機與“新人文”建設[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9(1):15-27.
[6]黃陽坤,蘇思妮,高遠.作為刻板印象“容器”的生成式智能:從“像化”框架到傳播后效——基于文—圖生成模型的混合研究[J].新聞記者,2024(6):61-82.
[7]張濤.后真相時代深度偽造的法律風險及其規制[J].電子政務,2020(4):91-101.
[8]張秋芳.“深度偽造”音視頻傳播帶來的法律風險及其規制[J].傳媒,2023(16):74-77.
[9]解學芳,陳思函.基于深度合成技術的文化科技倫理風險識別與善治機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55(4):53-65.
[10]Faife,C.In Africa,fear of state violence informsdeep fake threat[EB/OL].https://blog.witness.org/2019/12/africa-fear-state-violence-informs-deepfake-threat/.
[11]Legal Issues-Law Reviews;Reports from 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 Describe Recent Advances in Law Reviews(Deep Fakes:a Looming Challenge for Privacy,Democracy,and National Security)[J].Journal of Engineering,2020.
[12]張濤,韋曉霞.我國算法治理政策法規內容及框架分析[J].現代情報,2023,43(9):98-110.
[13]李牧翰.算法侵權風險下數字用戶權益保護法律問題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3(2):81-87.
[14]沈芳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風險與治理:兼論如何打破“科林格里奇困境”[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54(6):73-91.
[15]World Economic Forum.“Agile governance:reimagining policy-making in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EB/OL].https://cn.weforum.org/publications/agile-governance-reimagining-policy-making-in-the-fourth?industrial-revolution.
[16]史安斌,劉長宇.全球數字素養:理念升維與實踐培育[J].青年記者,2021(19):89-92.
[17]蔡騏.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8(6):106-108.
[18]麥克盧漢.理解媒介(55周年增訂本)[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64.
[19]梁欽,張穎.智媒時代媒介素養培育的再適應與新發展[J].中國編輯,2024(2):71-76.
[20]李思雨.技術變革中的網絡意識形態挑戰及治理進路[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5):120-130.
[21]Turbanti,G.(2022).The Phenomen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In:Philosophy ofCommunication.Palgrave Philosophy Today.Palgrave Macmillan,Cham.
[22]周裕瓊,張夢園.未知死,焉知生:過程性視角下的死亡與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3,45(2):1-10.
[23]楊莉.從《速度與激情7》看當代電影新媒體營銷傳播[J].電影評介,2016(3):85-87.
[24]何強.人工智能在新聞領域應用的新突破:從全球首個“AI合成主播”談起[J].新聞與寫作,2019(5):93-95.
[25]鄔建中.身體、遮蔽與新中區:對AI合成主播技術具身的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1):98-103+125.
[26]孫媛.AI時代主持人應如何揚長補短[J].海河傳媒,2024(4):75-77.
[27]張凌寒.深度合成治理的邏輯更新與體系迭代:ChatGPT等生成型人工智能治理的中國路徑[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3,41(3):38-51.
[28]劉鳴箏,梅凱.從媒介技能到智媒價值觀:智媒時代的媒介素養升維[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3,(6):25-36.
[29]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6:269.
作者簡介:彭翠,河北大學青年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河北大學紅色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北大學抗戰精神研究中心研究員(保定 071002);田世澤,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保定 071002);徐蘭英(通訊作者),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保定 071002)。
編校:董方曉
封面人物·郭小平
郭小平,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風險傳播、新媒體與社會治理、視聽傳播。兼任全國新聞與傳播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視聽傳播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中南學術研究基地特聘專家、湖北省新聞與傳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等。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提升面對重大突發風險事件的媒介化治理能力研究”與重點項目“老齡化的風險議題、媒介話語轉型與‘積極老齡化’社會建設研究”。出版著作《風險社會的媒體傳播研究》《環境傳播:話語變遷、風險議題建構與路徑選擇》《智能傳播》等,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以及教育部、國家廣電總局、團中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5項。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國家廣電總局“全國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行業領軍人才工程”(理論研究界別)。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全國廣播電視學術著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