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邊外交工作一直是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點之一,2025年官方提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更凸顯了其重要價值。我國身處東北亞核心區域內,因此東北亞的周邊傳播工作是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重要一環。以周邊傳播理論為基礎,通過分析我國在東北亞傳播的機遇和挑戰,探索如何利用跨境民族、文化IP、品牌城市塑造等方式構建共同體理念下的新模式與新捷徑。
【關鍵詞】周邊命運共同體;周邊傳播;東北亞;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5年4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上正式提出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提出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推動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1]。作為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進一步探索,“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及其相應話語體系的建構可以說從理論體系到實際行動都為周邊傳播活動提出了新的方向。周邊實踐論認為,在周邊傳播過程中應本著“先周邊,后周近,再周遠”的原則,進行圈層式、梯次性傳播,即“先深耕自周邊,后輻射他周邊”[2]。中國在東北亞區域內,因地緣毗鄰交錯、歷史記憶悠久、人文交流頻繁等原因,從古至今都與區域內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蒙古草原和俄羅斯遠東地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也因而成為整個亞洲周邊傳播的前沿陣地。
一、研究緣起
一項關于東北亞地緣問題的研究曾指出,“東北亞地區對中國有著特別重要的地緣、經濟、政治與安全意義”,“東北亞地區是中國對外關系首要中的首要”[3]。這種特殊重要性,本質上源于東北亞獨特且復雜的地緣環境。在空間維度,東北亞地區嵌入環太平洋島鏈這一復雜地理體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全球地緣政治博弈的前沿地帶。在政治層面,區域內呈現出多元政治生態:不僅有日本這樣二戰前就完成工業化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冷戰后迅速崛起的中等強國韓國,積極探索民主化進程的蒙古,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更有朝鮮這樣極具自身特色的國家。不同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在此碰撞交融,各國既保持戰略博弈,又積極尋求合作契機。人文環境方面,東北亞地區自古便是多元族群的交流樞紐。古代頻繁的文化傳播與商貿往來催生出中日韓“漢字文化圈”與“儒家文化圈”,這些文化圈既傳承了傳統華夏文明的精髓,又在本土化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變體,如古代朝鮮對朱子學的創新發展。此外,區域北部的草原文明與中原的農耕文明長期互動,共同孕育出獨特的族群文化,中蒙兩國共有的蒙古族游藝文化便是生動的例證。持續的人文交流與經貿往來,最終造就了區域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文共生奇觀。在經濟領域,東北亞地區的發展潛力不容小覷,其經濟總量占據全球1/5的份額,且經濟活力不斷被釋放。2023年數據顯示,中日俄韓四國GDP總量高達22.9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總量的22%[4],并保持著持續增長的良好態勢。然而,東北亞地區在擁有重要戰略價值與發展潛力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棘手問題,朝韓半島局勢、日本與中韓俄之間的歷史遺留領土爭端以及中韓、中蒙之間的文化遺產爭議等各類熱點問題交織疊加。這種復雜局勢使得區域內各國及跨境民族群體的文化形態呈現出統一性與多樣性并存的特征,然而他們的情感認同呈現出明顯的分化,心理距離也存在顯著疏離,共同構成了獨特且復雜的社會圖景。周邊傳播理論認為,周邊不和則中國難安。在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實踐中,探索適配東北亞復雜地緣環境的周邊傳播路徑既具現實的緊迫性,又有深遠的戰略價值。
周邊傳播工作的首要任務是要做好從內而外、由近到遠的圈層式傳播,而第一步要做的即是從“內周邊”到“外周邊”的“外溢式傳播”。
內周邊是指“一個機構、部落或者國家靠近邊界的、與邊界外側部分相似的內部界限”[5]。中國的內周邊蘊含著較為特殊的傳播元素,主要體現在“三民”(民族、民間、民營)、“三邊”(邊民、邊貿、邊媒)、“三體”(人體、物體、媒體)在內部邊界內的主體作用或功能。我國在東北亞區域腹地的三省一區(黑吉遼和內蒙古)位于區域的內周邊腹地,邊境線總長6400多公里,其中蘊含陸路、河道、海路等多類型邊界,正是基于這樣便捷多樣的交通特點,從古至今,該區域內的人文交流異常豐富,也因此形成了多個跨境民族,而這些民族在新時代的周邊傳播工作中,無疑扮演了“三民”“三邊”“三體”傳播的重要主體和先導角色。例如蒙古族、朝鮮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俄羅斯稱為埃文基族)皆為跨境民族,按照理想的周邊傳播模式,因其語言、文化、歷史記憶、民俗等相同或相近,應當是“由內向外”的“外溢式傳播”活動中有效的中介和橋梁,然而實際并非如此。針對多年來東北亞周邊傳播中“外溢式傳播”的“休克”和“異步”現象與困境,重構東北亞周邊的“三民”“三邊”“三體”成為構建東北亞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必要條件。
所謂外周邊,是“一個機構、部落或者國家邊界外側的、與內周邊部分相似的外部界限”[6]。無論是“一衣帶水”的日本、韓國,還是“山水相連”的蒙古、俄羅斯,皆是我國重要的外周邊,而古代的歷史記憶和現代的文明互鑒使得這些國家和區域的文化基因與內周邊形成了有機整體,因而亦是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的主要陣地。
二、周邊命運共同體在東北亞的傳播機遇和挑戰
(一)機遇:“和合圓融”的周邊話語
在周邊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亞洲價值觀”和“以安危與共、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亞洲安全模式為戰略支撐”[7]彰顯了中國作為文化大國“和合圓融”的周邊話語智慧。面對復雜多變的東北亞局勢,中國既要塑造文化強國形象、展現綜合國力,又要以“親誠惠容”“求同存異”的敘事邏輯,構建睦鄰友好的周邊氛圍。這一模式高度契合“它周邊傳播”理論中“樹立或者塑造傳播者的好形象,營造傳播者和被傳播者友好的印象或氛圍”[8]的目標。鑒于東北亞地緣結構特殊、政治體制多元、文化形態交織,傳播策略需避免“一刀切”,而求同存異、對話協商的戰略導向也為構建“中國—東北亞”周邊傳播共同體提供了現實可能。
中國與東北亞各國正以弱化意識形態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互動為戰略抓手:在經貿領域,中蒙俄依托“一帶一路”框架下的“中蒙俄經濟走廊”,實現了高層往來與民間互動的雙向暢通。數據顯示,從2014年至2023年,中俄、中蒙貨物貿易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0.8%和9.5%[9]。在文化交流層面則呈現出多元模式:中俄自2014年起持續舉辦主題文化年,通過藝術展演、文化博覽會、學術研討、青少年交流、地方合作等形式,全方位詮釋了“三體傳播”的實踐效能。俄羅斯列達瓦民調中心報告顯示,俄羅斯對華印象好感度自2022年起保持在83%以上。[10]中蒙自2015年起共建中蒙博覽會,截至2023年已成功舉辦4屆。中日韓交流則以高層外交與文化活動為重點,2025年3月中日韓第11次外長會晤后,三國確立2025年為“中日韓文化交流年”并達成了多項共識,為區域合作注入了新動能。
(二)挑戰:“緣深情淺”的周邊情感
目前,蒙古國是東北亞地區唯一在官方文件中明確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納入雙邊合作框架的國家。日韓等國尚未在政府文件中直接采用該術語,但通過高層表態、多邊合作機制等實踐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契合。值得注意的是,本應依托歷史文化紐帶深化人文互信的中日韓及中朝關系仍存在情感與心理的隔閡,這與東北亞復雜的戰略格局直接相關。
自冷戰時期起,美國便持續深耕亞太戰略布局,通過軍事同盟與利益捆綁,將日韓納入遏制中俄朝的戰略體系。2023年美日韓戴維營峰會后,三方加速推進“印太戰略”,并在經貿領域構筑“小院高墻”,對中朝俄實施精準圍堵。與此同時,朝俄自2023年起步入多領域合作快車道,而蒙古國雖與中俄陸地接壤,卻因長期奉行“第三支點”外交政策,疊加美日韓在經貿領域的深度滲透,其外交天平逐漸向美日韓傾斜。這種復雜的地緣博弈,催生出區域文化心理層面的“飛地效應”,即點對點的傳播中兩個或多個核心之間跨越邊緣產生直接且密切的聯系——蒙古國民間對“韓流”的狂熱追捧,折射出其對中國認知的陌生;中國民眾對遠隔重洋的美日韓文化和經濟模式更為熟悉,而對陸上鄰國蒙俄朝卻相對疏離。古代朝貢體系與中原“天下觀”所遺留的認知慣性、近代日本侵華引發的傷痛記憶,再加上冷戰時期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的結構性影響,導致中日韓三國關系始終處于“忽冷忽熱”的狀態,難以形成情感相近的共同體。
從文化傳播視角看,東北亞屬于“高低語境交融”的區域。高語境文化中語言表意依賴語境解析,而中國“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正屬于典型的高語境話語體系。這使其傳播呈現顯著差異:與同屬高語境的蒙古國更易達成共識;而俄羅斯作為中低語境文化體,對中國的認知多停留在中國功夫、茶文化、書法等傳統符號層面,對當代文化等深層內涵存在認知滯后問題,形成了高語境向中低語境傳播的文化壁壘,這對“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構成了現實挑戰。
三、“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在東北亞傳播的新路徑
(一)以“人”為媒,構建“友好”的周邊意義空間
“求同存異”是“周邊命運共同體”理念延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核心話語模式。在此框架下,兼具“三民”與“三邊”屬性的跨境民族成為東北亞周邊傳播中“講好自身、區域、中國故事的最佳主體”和“周邊傳播的重要載體”[11]。東北亞腹地的蒙古族、朝鮮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等跨境民族多分布于區域內兩國或多國,其語言、信仰、風俗及節慶儀式具有同源性或近源性,極易形成文化心理上的共情——這也正是跨境民族作為傳播主體得天獨厚的優勢。2010年8月,鄂爾多斯國際那達慕大會不僅邀請了包括俄羅斯在內的東北亞五國,還邀請了中亞五國及草原游牧文化相關地區的20多個代表參加國際文化商貿盛會,具象化地呈現出了中國“多元一體”的文化圖景,成為了展示中國多元文化的重要平臺。活動中,少數民族演員、摔跤手、弓箭手等都成為了展示中國蒙古族文化的最佳主體。
(二)以“情”為媒,形塑周邊共同記憶
在文化基因同源或相近的東北亞區域,建構共同記憶是增進彼此認知的核心情感傳播路徑。具體而言,可借助地方文化IP的活化與創新,建構區域共同情感記憶。此類文化IP需深度激活文化相似性基因:既可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在地化表達,如共同的節慶活動、傳統民族服飾展演,或蒙古族銀飾工藝、朝鮮族美食等非遺手作的商貿聯動;也可依托“漢字文化圈”的歷史紐帶,推動中國文學與當代影視的跨區域傳播,甚至嘗試打造反映周邊生活的共同影視IP。事實上,區域內觀眾對影視作品的偏好呈現顯著分化:蒙古國觀眾更青睞現實主義題材——如電視劇《生活啟示錄》在蒙古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視臺(MNB)第一頻道播出時,以5.93%的收視率、23.62%的市場占有率榮登同期播出的引進劇榜首,并創下了該臺收視新高。[12]反觀韓國,因“同源文化差異”引發的“文化折扣”效應,導致中國影視出口時常常面臨本土化適配難題。
(三)以“城”為媒,拓展周邊實體支點
突出并打造“內周邊”網紅城市,強化其“周邊中心”的區位優勢,是塑造特色邊疆城市形象的關鍵路徑。以哈爾濱為例,2025亞冬會期間累計接待入境游客42.4萬人次,同比增長145.1%[13];2024年落地過境免簽240小時政策實施后,接待俄日韓及東南亞游客超10萬人次。地方媒體的短視頻傳播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影響力——《黑龍江日報》關于哈爾濱的285條短視頻中,130條聚焦“歷史人文”議題,占比達46%。[14]哈爾濱作為東北亞的窗口城市,其“俄羅斯風情”不僅是拉近周邊國家游客心理距離的物理空間場景,更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這一經驗可復制至呼和浩特、延吉、大連等“內周邊”中心城市,使其依托自身特色發揮實體行動者的文化傳播功能,優化城市的品牌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等地舉辦的中俄、中蒙、中國—東北亞主題博覽會,仍存在形式趨同、分散運營的問題。如果各城市間形成合力,構建“內周邊城市聯動圈”,采用年度輪值主辦機制舉辦東北亞旅游節、博覽會,將有效整合傳播資源,提升區域故事的整體敘事張力。
四、結語
在周邊工作會議召開后不久,習近平主席于2025年首訪東南亞三國,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周邊命運共同體框架下“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作為周邊工作的關鍵一環,東北亞局勢牽動亞洲整體穩定——東北亞不穩則亞洲難安,這使得構建中國—東北亞周邊命運共同體仍面臨諸多現實挑戰。而以“文化”為根基,借助“人體”“情感”“城市”等媒介搭建傳播新路徑,或將成為未來推動周邊共同體理念在東北亞落地的有效捷徑。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周邊傳播理論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7ZDA28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提升我在東北亞周邊傳播力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4BXW020)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新華網,2025-04-09.
[2]陸地,孫延鳳.周邊傳播的“四梁八柱”芻論[J].傳媒,2024(11):9-13.
[3]張蘊嶺.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我對東亞合作的研究、參與和思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98.
[4]“GDP Indicators 2024,“Statistics Times, accessed September 9, 2024[EB/OL].https://www.statisticstimes.com/economy/gdp-indicators-2024.php.
[5]陸地.周邊傳播理論在“一帶一路”中的應用[J].當代傳播,2017(5):4-9.
[6]陸地.周邊傳播理論在“一帶一路”中的應用[J].當代傳播,2017(5):4-9.
[7]新華社.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N].新華網,2025-04-09.
[8]陸地.周邊傳播理論在“一帶一路”中的應用[J].當代傳播,2017(5):4-9.
[9]UN Comtrade Database.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EB/OL].https://comtradeplus.un.org/TradeFlow.
[10]ВЕЛИКИЕ СТРАНЫ,ОТНОШЕНИЕ К США,ЕС,КИТАЮ И УКРАИНЕ,ГРАЖДАНАМ ЭТИХ СТРАН [EB/OL].https://www.levada.ru/2023/09/12/velikie-strany-otnoshenie-k-ssha-es-kitayu-i-ukraine-grazhdanam-etih-stran/.
[11]高菲,彭翠,陸地.跨境民族與周邊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9(11):14-17.
[12]王麗.中國電視劇在蒙古國廣受歡迎的原因及經驗探析[J].現代視聽,2020(9):23.
[13]亞東盛會啟新程,哈爾濱“國際范兒”出圈正當時[N].哈爾濱日報,2025-02-11.
[14]蔡雨婷,唐文勛.短視頻時代地方媒體助力城市文旅營銷的策略分析:以哈爾濱為例[J].今傳媒,2025(3):51.
作者簡介:高菲,北京語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北京 100083);劉源(通訊作者),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講師(北京 100191)。
編校:王志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