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1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2-0115-04
DOI號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27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flood season for the dam of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WANG Chuanyun1LUO Shaoyan1HUANG Xia1MA Guxia2 ( 1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Xichang 615Ooo, China; 2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Zhaojue County, Zhaojue 616150, China)
AbstractTo serv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the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from Mayto October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of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wa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precipitationamount and frequency,based on hourly precipitation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automatic meteorologicalobservation stations ontheleftbank(I Station)andrightbank(I Station)of thedamin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22.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the daytime precipitation and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at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were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at night.Nighttime precipit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80% and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accounts for 70% . The amount and frequency of precipitatio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ght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night,and the highest precipitation occurs at 4:OO on the I station;daytime precipitation accounts for about 20% and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accounts for 30% . Afternoon precipitation and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wereboth lessthan inthe morning,with the lowest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occuring at15:00 in Istation; the relative precipitation frequency was higher during the daytime (especially in the morning)in July and September.This“night rain” feature had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local agricultural activity arrangements,crop water use eficiency,and reservoi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scheduling.
Keywordsdamof Baihetan Hydropower Station; precipitation; precipitation frequency;dailyvari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水電站作為重要的清潔能源來源之一,具有低碳、環保等優勢,其建設和運營對于能源供應、洪水調節和水資源管理等具有重要意義。在電站運行過程中,依據流域氣象特點,對大壩汛期時段的降水日變化特征進行分析,有助于預測洪水峰值、優化水庫調度,并為區域農業生產活動安排、作物水分管理及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隨著高時間分辨率降水資料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降水日變化的研究日益受到關注。唐永蘭等對三峽庫區蓄水前后夏季小時降水變化特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蓄水后小時降水量和降水頻次減少,而強度增加;降水變化存在明顯的地理分布規律,降水量、頻次、強度在庫區中北部增加,且多位于長江以北地區;降水量、瀕次在庫區西南部減少,強度在庫區中南部和西北部減弱,且多位于 31°N 以南。肖柳斯等2基于2013—2021年自動氣象站逐5min 降水觀測資料,分析廣東汛期 5min 極端強降水的時空分布和降水事件持續性特征,并與小時尺度極端降水進行對比,發現內陸地區降水系統的移速較沿海地區快,以廣東西北部較快,導致該區域5min 降水率高,但小時閾值較低。王夫常等研究指出,四川盆地降水具有明顯的“夜雨\"特征,其降水量和頻次有相似的日變化特征,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間至清晨。鄧德鈺等4研究認為,夜間降水量峰值主要來自降水頻次的貢獻,在 25°N 以北,降水量的峰值位相超前于降水頻次 1~2h 。
本文基于白鶴灘電站大壩左岸(I站)右岸(Ⅱ站)自動氣象觀測站2012年1月—2022年12月逐小時降水觀測資料,采用統計分析方法,從降水量以及降水頻次兩個方面對該電站汛期(5一10月)降水日變化特征進行分析。旨在為金沙江下游相似氣候區的農業生產活動和水資源高效利用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基本情況
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長江上游的橫斷山脈深處,屬于典型的河谷氣候區域,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該電站以發電為主,兼具防洪、攔沙、改善下游航運條件和發展庫區通航等綜合效益。白鶴灘地區4—6月氣溫高達 41°C ,地表溫度超過 70°C ,并受暴雨、大風等天氣影響5。
1.2研究資料
考慮到研究區降水特征代表性,分別選取兩岸最靠近白鶴灘大壩的站點進行降水特征分析。選取2012年1月—2022年12月白鶴灘電站大壩左岸(1站)自動氣象觀測站逐月平均降水觀測資料,以及2019年—2022年汛期(5—9月)白鶴灘電站大壩左岸(I站)右岸(Ⅱ站)自動氣象觀測站逐小時降水觀測資料為研究樣本。重點從降水量、降水頻次兩個方面對該壩區汛期(5一10月)降水日變化特征進行分析。
1.3 研究方法
1.3.1逐月降水量基本特征 月降水量表示當前月份累計降水量,月變化峰值時間定為月降水量出現最大值的時間(北京時間)。對1站2012年1月一2022年12月逐月平均降水觀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得出汛期與非汛期降水量的占比情況,以及逐月降水量的時間分布特征。
1.3.2汛期降水量、降水頻次日變化特征 為分析有實際水文和農業意義的降水事件,將1h內降水量 ?0.1mm 的定義為有效降水。小時降水量表示當前時間的前1h累計降水量,降水頻次是全部有效降水小時數(小時降水量 ?0.1mm )在00:00-23:00(北京時間)的總和,日變化峰值時間選用日小時降水量和降水頻次出現最大值的時間。規定北京時間20:00為日界,夜間降水和白天降水的具體劃分如表1所示。

2結果與分析
2.1逐月降水量基本特征
對I站2012年1月—2022年12月逐月平均降水量(圖1)進行分析可知,該站降水常年集中在汛期(5—10月),汛期降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93.3% ,尤其在6一9月降水量明顯偏多,其中,7月是降水量最多的月份,高達 168.6mm 。非汛期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 6.7% ,其中,12月降水量僅1.9mm ,為降水量最少的月份。這表明該區域降水資源高度集中于汛期,旱季水資源相對匱乏。

2.2汛期(5一10月)降水量日變化特征
根據I站、Ⅱ站2019年—2022年汛期(5—10月)逐小時降水量(圖2),汛期降水量日變化表現為單峰值,主要集中在夜間。這種夜間主導的降水格局是金沙江下游河谷地區的顯著氣候特征。

根據汛期(5一10月)降水量日變化特征(表2),夜間降水量較多,且下半夜降水量多于上半夜。I站汛期夜間平均累計降水量 423.00mm ,占當天全部降水量的 76.8% ;Ⅱ站夜間平均累計降水量502.8mm ,占當天全部降水量的 78.4% 。其中,最多降水量時次出現在Ⅱ站4時,該時次汛期平均累計降水量為 66.0mm 。白天降水量較少,且下午降水量少于上午。Ⅰ站汛期白天平均累計降水量127.9mm ,占當天全部降水量的 23.2% ;Ⅱ站白天平均累計降水量 138.1mm ,占當天全部降水量的21.5% 。其中,最少降水量時次出現在Ⅱ站13時,汛期平均累計量僅 2.9mm 。這說明白鶴灘壩區汛期降水具有較強的夜間集中性,尤其是下半夜,而白天特別是午后降水較少。

2.3汛期(5一10月)降水頻次日變化特征
分析I站、Ⅱ站2019年—2022年汛期(5—10月)逐小時降水頻次(圖3)可得,汛期降水頻次日變化特征表現為單峰值,降水時段主要集中在夜間。I站夜間平均年累計降水頻次為280.9時次,占比68.8% ;Ⅱ站為298.4時次,占當天全部降水量的69.7% 。其中,下半夜降水頻次多于上半夜,最多降水頻次出現在Ⅱ5時,汛期平均累計頻次出現32時次。白天降水頻次較少,I站汛期白天平均累計頻次為127.3時次,占比 31.2% ;Ⅱ站為129.8時次,占比30.3% 。其中下午降水頻次少于上午,最少降水頻次為I站15時,汛期平均累計頻次出現32時次(表3)。降水頻次與降水量的日變化特征高度一致,均呈現夜間主導型,且降水量的峰值(4時)略超前于降水頻次峰值(5時)1h,這與鄧德鈺等4的研究結論相一致。


對汛期逐月白天各時段累計降水頻次變化特征(圖4)進行分析可得,7月白天累計降水頻次最高,Ⅱ站達28.8時次,9月次之,5月、10月最少;9月白天上午累計降水頻次最高,I站、Ⅱ站各20時次,7月次之,5、10月最少;10月白天下午累計降水頻次最少,I站僅有3.3時次,9月次之,7月最多。這表明在汛期中后期(7月、9月),白天發生降水的可能性相對增加,尤其是上午時段,這可能與特定天氣系統活動或局地環流發展有關。

3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選取2012年1月—2022年12月白鶴灘電站大壩左岸(I站)逐月平均降水觀測資料,2019年—2022年汛期(5—10月)白鶴灘電站大壩左岸(I站)右岸(Ⅱ站)逐小時降水觀測資料,從降水量、降水頻次兩個方面對該電站壩區汛期5一10月降水日變化特征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汛期夜間降水量偏多,夜間降水量占 80% 左右、降水頻次占 70% 。下半夜降水量、降水頻次均多于上半夜,最多降水量時次出現在右岸Ⅱ站4時,最多降水頻次時次出現在 I 站5時,降水量的峰值位相超前于降水頻次 1h 。
(2)汛期白天降水量偏少,占 20% 左右、降水頻次占 30% 。下午降水量、降水頻次均少于上午,最少降水量時次出現在Ⅱ站13時,最少降水頻次出現在1站15時。其中7月白天累計降水頻次最高,9月次之;9月白天上午累計降水頻次最高,7月次之。
白鶴灘壩區明顯的“夜雨\"特征對周邊農業生產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夜間降水可有效減少白天地表水分的無效蒸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利于緩解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旱季的農業用水壓力;降水集中于夜間,為白天進行播種、移栽、施肥、噴藥、收割等田間農事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時間窗口。另一方面,7月和9月白天(特別是上午)的降水頻次相對較高,雖總量不大,但需注意其對關鍵農事活動(如晾曬)的短暫干擾8;持續性的夜間強降水需警惕可能引發的山洪、滑坡等次生災害對農田和基礎設施的影響;水庫調度可結合降水日變化規律,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優化下泄流量,更精準地滿足下游灌區作物關鍵生長期的灌溉需求
本文基于白鶴灘電站大壩左岸(I站)右岸(Ⅱ站)自動氣象觀測站近年逐小時降水觀測資料,采用統計方法,從降水量、降水頻次兩個方面對白鶴灘電站汛期(5一10月)降水日變化特征進行分析。未來可結合具體作物需水規律,建立基于降水日變化特征的水庫一農業協同優化模型,為進一步提升區域農業水資源利用效率和防災減災能力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唐永蘭,徐桂榮,祁海霞.三峽庫區蓄水前后夏季小時降水變化特征[J].氣象,2024,50(9):1081-1092.
[2]肖柳斯,張華龍,吳乃庚,等.廣東省汛期分鐘尺度極端降水的時空分布及持續性特征[J].大氣科學,2024,48(5):1728-1742.
[3]王夫常,宇如聰,陳昊明,等.我國西南部降水日變化特征分析[J].暴雨災害,2011,30(2):117-121.
[4]鄧德鈺,李艷,陳鮮艷.四川盆地及東部山區暖季降水的日變化特征[J].氣象科學,2024,44(3):451-461.
[5]曾銘若,胥德梅,馮英,等.白鶴灘,十余載的守護[N].中國氣象報,2022-12-26(1).
[6]應忠敏,張淑婷,李雯婧.黃南北部地區主汛期降水日變化特征分析及對農業的影響[J].黑龍江糧食,2023(6):48-50.
[7]馬曉群,陳曉藝,姚筠.安徽淮河流域各級降水時空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09,30(1):25-30.
[8]李亞男,謝志祥,秦耀辰.近50年黃淮海平原極端降水時空變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48(2):127-137.
[9]劉偉,江國良,羅玲,等.金沙江干熱河谷芒果節水灌溉制度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18(12):12-14.
(責任編輯:楊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