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6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731(2025)12-0012-04
DOI號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12.003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daptability of 3 Lonicera caerulea varieties in Suzhou District, Jiuquan City
FEI Xiaohui LIU Zhihu QI Lijun LIU Jianming CUI Guozhong (JiuquanForest Fruit ServiceNetwork Center, Jiuquan735Ooo,China)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cultivation adaptabilityand growthof3Lonicera caerulea such as‘Beilei’in Suzhou District of Jiuquan City,Gansu province,3 Lonicera caerulea varieties,‘Beilei’,‘Lanjingling’and‘Wulan’were introduced from Lonicera caerulea germplasm resourcenursery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and their phenological period,survival rate,overwinter retentionrate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were measur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3 Lonicera caerulea could complete the whole growth cycle under natural conditions in the studyarea, germinationbegan inearlyApril,fruit ripening inmidto late May,faling leavesanddormantinSeptember,and ‘Beilei’and‘Wulan’sprouted and blosomed earlier than‘Lanjingling'.The survival rate and overwinter retention rate of‘Beilei'and‘Lanjingling’were higher ( 95.0% and 93.3% , 90.0% and 86.7% ,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tree height and average ground diameterof the 3 varieti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among which‘Beilei’had stronger growth potential.Therapid growth periodof‘Beilei’continuedfrombud to earlyJune,andthe net growth from May 3 toMay19andfromMay19toJune6was 10.96cm and19.86 cm, respectively. Theleaf length,leaf shape index and the number of leaves on single branch showed beter performance.To sum up,‘Beilei’and‘Lanjingling’have strong adaptabilityin introductionand cultivation,andcan be popularized inthe studyarea and ecologicalysimilarareas.
Keywords Lonicera caerulea; introduction; adaptability; phenological period; increment
藍靛果(Loniceracaerulea)為忍冬科忍冬屬多年生落葉灌木,該植物抗寒性較強,適宜在北半球寒帶漿果帶生長。其果實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總酚和花色苷等成分,具有較高的抗氧化水平和營養價值,是一種開發潛力較大的野生森林食用漿果[2。金鴿等3從性狀表現、栽培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分析了內蒙古通遼北部山區藍靛果忍冬的栽培技術,為其栽培提供參考。韓扎拉干白拉等4研究表明,‘蓓蕾’‘烏藍’‘藍精靈'3個藍靛果品種在內蒙古通遼地區可自然安全越冬,其中‘蓓蕾’生長發育良好、產量較高。甘肅僅隴南地區有少量野生藍靛果分布,果實苦澀,食用價值略低。本試驗從東北農業大學藍靛果種質資源圃引進‘蓓蕾'‘藍精靈'和‘烏藍'3個藍靛果品種在甘肅酒泉市肅州區栽培,測定其物候期、成活率、越冬保存率和生長特性等,為生態相似地區推廣種植藍靛果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地點設在甘肅酒泉市林果服務中心林草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地勢西北部高,東南部低,地下水和地表水較為充足,海拔 1480m ,年日照時數3 033.4~3 316.5h ,年平均氣溫 5.5~9.3°C ,無霜期138~148d ,年降水量 85.5mm[5]
1.2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東北農業大學自主選育的3個藍靛果品種,分別是‘蓓蕾’‘藍精靈'和‘烏藍’。各品種均種植100株,共計300株,其基本信息見表1。

1.3 田間管理
苗木于2021年4月12日定植,株行距 1m× 2m 。按照地塊形狀放線打點,在放線打點處挖寬20cm 、深 20cm 的栽植穴,修剪成品苗的機械損傷根,分級精細挑選后,按“一埋二提三踏實\"的操作技術栽植,定植高度應確保嫁接口略高于地面。對新定植的苗木進行平茬,平茬高度 20cm 。栽植后,在樹苗周圍培土埂進行全園灌水,保持適宜土壤溫、濕度。 10d 補灌1次水,每次澆水后進行1次松土除草工作,其他管理措施保持一致。冬季不進行埋土防寒,于10月底澆透冬水,自然條件下露地越冬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2021年11月下旬,各品種隨機選取5株長勢良好且規格一致的苗木,掛標簽定期觀測物候期,測定越冬性、成活率、越冬保存率、生長指標等。
1.4.1物候期 連續兩年觀測3個藍靛果品種的物候期。采用田間目測法,無明顯變化時每7d觀測1次,遇物候轉折期變化明顯時每天觀察1次。
1.4.2成活率和越冬保存率 成活率和越冬保存率計算如式 (1)~(2) 。
成活率 (%)= 成活數量/定植數量
(1)
越冬保存率 (%)= 越冬保存數量/定植數量 ×100
1.4.3生長性狀 對標記植株進行樹齡、樹形、樹勢調查,用卷尺測量植株最高點到地面的距離,記為株高;用卷尺測量植株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垂直投影的長度,記為冠幅;使用游標卡尺測量莖基部距地面 5cm 處直徑,記為地徑,以上各指標均取平均值。
1.4.4當年生枝條生長量 采用目測計數法調查當年生枝條數目。每株選擇當年生且無病蟲害的萌發枝條進行掛牌標記,共計5枝。調查時間從次年5月開始,每隔15d對掛牌枝條進行1次長度測定,直至新梢生長緩慢停止。
1.4.5葉片性狀 使用卷尺測定新稍基部至尖端處長度,記為新梢長度,取平均值。在樹冠中部隨機采摘發育正常的1個枝條計算單枝葉片數,每個小枝上取3片成熟葉片,測量葉片長、寬,各指標取平均值。葉形指數是指發育完全的葉片長/寬比。
1.5數據分析
采用WPSOffice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 物候期
由表2可知,不同藍靛果品種在研究區的物候期存在差異,藍靛果萌發較早,4月初開始萌芽,4月上旬展葉,4月中旬開花,4月下旬坐果,5月下旬果實開始陸續成熟,果實生長期較短。9月上旬葉片開始變黃脫落,9月下旬進入休眠期。3個品種中,‘蓓蕾'較‘藍精靈'和‘烏藍'先萌芽、展葉。與藍靛果在原產地哈爾濱的物候期(表3)比較,3個藍靛果品種在研究區的物候期明顯早于原產地。


2.2成活率和越冬保存率
由表4可知,‘蓓蕾'的成活率最高,達 95.0% :‘藍精靈’和‘烏藍’成活率分別為 93.3% 、 90.0% 。在不采取任何越冬保護措施的情況下,‘蓓蕾’‘藍精靈’和‘烏藍’的越冬保存率分別為 90.0% /86.7%.68.3% ,說明‘蓓蕾'和‘藍精靈’的抗寒性較強,能夠在研究區不采取防寒措施的情況下正常越冬。

2.3 生長性狀
由表5可知,在相同的氣候環境及水肥條件下,不同品種藍靛果的樹高、地徑、冠幅以及當年生枝條總數存在差異。參試品種樹勢中等;平均樹高在43.70~54.22cm ,平均地徑在 4.2~5.0mm ,其中‘蓓蕾'平均樹高與平均地徑均最大,分別為 54.22cm 和5.0mm ,‘烏藍'平均樹高和平均地徑最小,分別為43.70cm 和 4.2mm ;‘蓓蕾'冠幅最大,為 28.52cm× 29.32cm ,‘藍精靈'最小,為 26.34cm×25.91cm ;‘蓓蕾'‘烏藍'的當年生枝條總數最多,均為4個。綜合來看,‘蓓蕾'植株生長較旺盛,平均樹高等長勢均較好。

2.4當年生枝條生長量
新梢長度是研究植物生長規律的重要指標之一,可直接反映植物當年生枝條的生長量以及苗木當年的生長情況。由圖1可知,3個品種藍靛果當年生枝條長度呈“S\"型變化。該植物從開始萌芽到當年生枝條生長至9月停正歷時 180d 左右,其在研究區的新梢生長高峰基本一致,5月19日起當年生新梢枝條快速生長,6月6日后枝條生長放緩,直到7月8日枝條停止生長。蓓蕾'的新梢快速生長期由萌芽一直持續到6月上旬,其中,5月3日一5月19日,5月19日一6月6日的凈生長量較大,分別為10.96和 19.86cm ,占新梢總長度的 25.9% 和 43.5% 。‘藍精靈'的新梢快速生長期與‘蓓蕾'基本一致,其在5月3日—5月19日,5月19日—6月6日凈生長量最大,分別為8.84和 20.48cm ,占新梢總長度的22.3% 和 51.7% 。‘烏藍在6月22日—7月8日出現了第二次生長高峰,其快速生長期與‘蓓蕾’一致。結果表明,枝條速生期及其生長速率對藍靛果當年生枝條生長量起主要作用,故可在藍靛果枝條生長速生期進行高效的水肥管理,以促進苗木健壯生長。

2.5 葉片生長情況
由表6可知,3個參試品種的葉片長度在 7.50~ 7.94cm ,具體表現為‘烏藍 gt;? 藍精靈 'gt; “蓓蕾';葉片寬度在 2.86~3.32cm ,具體表現為‘藍精靈 ,gt;? 蓓蕾 gt;? 烏藍’,其中‘藍精靈'葉片寬度較‘烏藍'增加16.1% ;葉形指數由大到小依次為‘烏藍” gt; “蓓蕾'gt;‘藍精靈’;單枝葉片數在12\~17片,具體表現為‘烏藍 gt; “蓓蕾'gt;‘藍精靈’。綜合來看,3個參試品種葉片長度的差異較小,葉片寬度差異較大,因此可將葉片寬度作為判斷該樹種引種效果的重要指標。

3結論與討論
從物候期觀測試驗可知,‘蓓蕾’‘藍精靈'和‘烏藍'3個參試品種的物候期存在差異,均能在研究區完成從萌芽、展葉、新梢生長到落葉休眠,整體物候期均早于原產地,這與張富瑋張建全等的研究結果一致。高洪娜等在牡丹江地區進行了‘蓓蕾”的引種試驗,結果表明,‘蓓蕾'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未出現凍害現象。本試驗結果表明,蓓蕾'和‘藍精靈’的抗寒性較強,其越冬保存率分別為 90.0% 和86.7% ,能夠在研究區不采取任何防寒措施的情況下正常越冬,這與韓扎拉干白拉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烏藍'越冬性較‘蓓蕾'和‘藍精靈'差,后期通過采取冬季覆土、加強水肥管理等措施,提高其越冬性和抗寒能力。從生長性狀來看,3個品種平均樹高、平均地徑、平均冠幅和當年生枝條總數差異較明顯,其中‘蓓蕾'生長勢較強。從當年生枝條生長量來看,蓓蕾'的新梢快速生長期由萌芽一直持續到6月上旬,其中,5月3日—5月19日,5月19日—6月6日的凈生長量較大,分別為10.96和 19.86cm 。從葉片生長情況來看,烏藍'的葉片長度、葉形指數和單枝葉片數表現較好。
綜合引種試驗情況,‘蓓蕾'和‘藍精靈'的適應性更強、枝條生長量較大,適宜在研究區及生態相似地區栽培種植。
參考文獻
[1]霍俊偉,楊國慧,睢薇,等.藍靛果忍冬(Loniceracaerulea)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園藝學報,2005,32(1):159-164.
[2]李博,杜鵬飛,李明文.藍靛果忍冬優良品種引種試驗[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60-63.
[3]金鴿,韓扎拉干白拉,孫海波,等.通遼北部山區藍靛果栽培技術[J].落葉果樹,2024,56(5):86-87.
[4]韓扎拉干白拉,苑洪濤,王巖,等.藍靛果忍冬在通遼地區的引種試驗初報[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8(5):438-440,462.
[5]馬壽鵬,劉志虎,馮建森,等.晚熟李光桃綠色生產關鍵技術[J].林業科技通訊,2018(7):89-91.
[6]張海濤,張壯飛,黃晶,等.寒地藍靛果品種蓓蕾引種栽培試驗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4(4):74-76.
[7]張月婷,鄭永杰,伍艷芳,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對浙江楠扦插生根的影響[J].南方林業科學,2024,52(3):22-26.
[8]張富瑋.藍靛果忍冬引種的適應性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農業大學,2017.
[9]張建全,張含生,張壯飛,等.小興安嶺地區藍靛果優良品種引種栽培試驗初報[J].農業科技通訊,2018(1):152-155.
[10]高洪娜,張武杰,劉鳳芝,等.藍靛果忍冬引種栽培的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9(5):14-15,20.
(責任編輯: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