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你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孩子擁有智慧,就給他講更多的故事。故事是孩子喜聞樂見的文體,也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有效手段。如果能將故事運用到班級管理中,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小故事,大道理
一年級小朋友剛入學,正處于行為規范養成的關鍵時期。基于以往經驗,我在接手新班級時,創新采用“故事教育法”:將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行為習慣梳理成清單,精選適配繪本故事,在晨會、午休時間開展每日10分鐘的故事分享活動。每周聚焦一個主題,內容包括安全衛生、習慣養成、人際交往、情緒管理等方面(見下圖)。
孩子們在聆聽過程中不僅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種下愛閱讀的種子,還在潛移默化中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產生遵守行為規范的動力,使良好習慣內化于心。當然,德育本身就是一個“反復抓,抓反復\"的過程,習慣養成并非朝夕之功,需要長期堅持。
心理學中的“第三者效應\"告訴我們,當教師與孩子產生矛盾時,對立情緒容易導致孩子不愿意接納教師的意見。如果此時引人第三方作為中間人來調解矛盾,孩子往往會更容易接受。因此,我收集整理孩子存在的行為問題,以編故事的形式引導他們規范行為。
例如,在病毒肆虐期間,孩子們雖然明白佩戴口罩的重要性,卻難以長時間堅持,于是我創編了繪本《抗擊病毒我不怕》;針對一年級小朋友坐不住的情況,我又創作了繪本《如果你坐得歪歪扭扭》。此外,《老師總有好辦法》《腳不是用來踢人的》《丁丁是只小懶蟲》等繪本以班級真實事例為藍本,巧妙運用“第三者效應”,將抽象的行為規范轉化為生動的故事。孩子們通過觀察故事角色的經歷,照見自身行為,在情感共鳴中明辨是非、主動反思,進而自覺規范日常行為。
小聲音,大聯結
閱讀的種子一旦萌芽,教師就應該持續呵護與澆灌。在學生學完拼音后,我在班級公眾號開設了“每天一個好故事\"欄目,鼓勵孩子們將讀到的優質故事錄制成音頻,分享給更多小伙伴。欄目推出后,我每天都會收到許多家長發來的故事錄音。從這些音頻中,我能聽出孩子反復錄制的痕跡。正是這份勇于嘗試、敢于展示、執著打磨的精神,尤為可貴。在我的引導下,部分孩子還自主創建了故事專輯,收獲了不少“粉絲”。
除了“每天一個好故事”欄目,我們還開展了“共讀一本書”活動,月初發放書籍,月末收回。借助學校圖書館的資源,我們先后借閱了《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天方夜譚》等書。這些書均由一個個短小的故事匯集,每個故事的情節都生動有趣,能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
每月最后一周是班級固定的讀書會時間,孩子們可以自由報名,分享閱讀心得。每一次上臺,孩子們都會認真準備,有的脫稿講,有的繪制海報輔助講。最令我欣慰的是,有個小朋友親手制作道具,在結束時引用冰心奶奶的話,呼呼大家多閱讀。班級讀書會,不僅搭建起同伴間閱讀交流的橋梁,也讓孩子們的閱讀感悟更有感染力與說服力。
小講堂,大視野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肯定和認可,班主任要為孩子打造更多展示舞臺。于是,我在班級推出“樂知小講堂”,鼓勵孩子們自主報名,分享自己搜集的小故事。故事內容豐富多樣,既可以是成語、寓言等文學類故事,也可以是時事熱點、新聞事件,還可以是自身經歷的有意義的事。
活動一經推出,同學們便踴躍報名。第一期由班級“百科大王”小杰主講,他帶來的歷史故事《封狼居胥》廣受好評。在他的帶動下,許多同學勇敢走上講臺,就連平時性格內向的同學也參與其中。有的同學為了讓分享更生動,還精心準備圖片或視頻,讓故事更直觀、形象。
整整兩個學期,每名同學都登上講臺分享了他們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不僅克服了登臺恐懼,提升了表達能力,還為大家帶來了知識盛宴。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說書本中的知識是學習的一方天地,那么自然中的大千世界則是學習的另一個博物館。每當假期來臨,一些孩子會踏上旅途,這期間的所見所聞都是對生活的認知,對生命與成長的感悟。
因此,每學期開學前一個月,我都會開展“行走在路上”系列主題班會,邀請同學們分享旅行中的奇聞趣事。大家的經歷豐富多彩,有的參加研學活動,有的循著課本足跡游覽祖國山河,有人分享老家的特色民風民俗。我將同學們走過的地方一一標注在地圖上,隨著標注不斷增加,他們對家鄉之外的地方認識也更加清晰。未來,同學們還將踏上更多旅程,用腳步丈量世界,拓寬認知邊界。
小刊物,大作為
生活由無數瑣碎細節構成,這些平凡日常中往往藏著不期而遇的美好。若能以欣賞的眼光打量生活,便能解鎖其中的精彩。基于此,我在班級發起以“照見美好”為主題的“每日一記”活動。每天晚托時,我鼓勵孩子們回顧當日經歷,記錄那些有意義的人或事,內容可長可短,形式靈活自由。
一開始,剛學完拼音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寫。于是,我帶著孩子們去學校的果園、農場、操場尋找美好。后來,孩子們越寫越長,記錄的內容也從個人感受拓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豐富有趣的校園活動、同學間溫暖人心的善舉、驚險刺激的校園探險,還有妙趣橫生的課堂…每天,我都會抽時間與孩子們交流日記。這些真實記錄,不僅讓許多不為人知的好人好事得以展現,讓良好行為獲得真誠贊揚,還讓大家見證彼此的成長。這些發生在身邊的真實故事成了同學們進步的最大動力。
由于大家積極記錄,班級故事越來越多。有家長提議將這些故事編輯成班刊,讓班級故事以文字形式留存紀念。起初,班刊的編輯工作由家長負責,隨著孩子們逐漸長大,他們也加入編輯隊伍中,從最初在父母身邊當小助手,到后來獨立校對、編輯。就這樣,一支班刊制作小分隊組建起來。
一個人的眼界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我想,這本小小的班級刊物同樣承載著孩子們眼中的風景。班刊,將班級故事凝聚成冊,成為孩子們童年成長的見證者。多年以后,當孩子們再次翻開這本班刊,撫摸著上面的文字時,便能回憶起那些溫暖的瞬間。
經過幾年實踐,借助故事育人的方法,我班上的孩子不僅拓寬了視野,豐富了精神世界,而且鍛煉了表達能力,提升了審美能力。未來,我會繼續帶領孩子們遨游故事的海洋,收獲成長。(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邱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