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繩,拉緊,預備,開始!”隨著一聲清脆的哨響,一年一度的校拔河比賽拉開帷幕。拔河比賽雖是校園常見活動,但若僅停留在勝負層面,便浪費了絕佳的教育契機。圍繞本次拔河比賽,我設計了三場微班會,引導學生在對抗賽中領悟“方法意識”,在晉級賽中重構對挫折的認知,在排位賽中獲得“成長不設限”的啟示。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實現了從固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的蛻變。
對抗賽:勝利一定有方法
第一輪對抗賽獲勝了,同學們回到教室后,仍然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我站在講臺上,看著一張張興奮的小臉,拋出了第一個問題:“大家覺得我們為什么能贏?”
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給出了很多答案。“我們班有超壯實的小明和小強!”“因為我們團結!”“啦啦隊喊得特別響亮!”……
我笑著問:“可是,隔壁班也有強壯的同學,他們也很團結,啦啦隊同樣賣力,為什么還是輸給我們了呢?”
教室突然安靜下來,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時,體育委員小軍舉起手說:“老師,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用了正確的方法。體育老師教過我們,拔河時身體要往后倒,最好和地面成30度角,這樣能最大程度借助重心的力量。\"“還有還有!”小杰迫不及待地補充,“眼睛要往天上看,這樣就不會被對方干擾,也不會分散注意力。而且,繩子要緊緊貼在腰上,這樣才使得上勁。”
“太棒了!\"我忍不住鼓掌,“這就是‘方法意識’的覺醒。\"孩子們若有所思地點頭。我繼續引導:“那么,這次勝利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做事情要講究方法!”“方法對了,一分力能當兩分用!\"平時成績平平的小亮說:“老師,我覺得學習也是這樣。死記硬背不如找到好方法,比如用政治老師教的思維導圖方法記知識點就特別管用!”平時愛踢足球的小濤也興奮地舉手說:“我們足球隊上周訓練時,教練教了新的傳球方法一一不用腳尖踢球,而是用腳內側推傳。我試了之后發現,傳球準確率直接提高了一大截!”
我順勢在黑板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坐標系:“你們看,橫軸代表努力程度,縱軸代表方法的有效性。\"我從原點開始,一邊沿橫軸右移一邊說:“當我們像這個點一樣,僅靠蠻力做事,卻不注重方法,即便不停努力,也因方法低效而始終停留在底部。\"接著,我又從原點開始,畫出一條上揚的曲線,說:“但一旦掌握科學方法,情況就截然不同了。瞧這條曲線,同樣是在橫軸上投入努力,隨著縱軸上方法有效性的提升,獲得的成果呈指數級增長。這就是方法的力量。\"我進一步解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告訴我們,人的能力不是固定的,通過改進方法和持續練習,每個人都能突破自己原來的極限。這就是成長型思維。”
看著孩子們恍然大悟的表情,我知道,這節意外生成的“方法課”已經超越了拔河比賽本身。也許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當孩子們遭遇困境時,會停下盲目嘗試的腳步,轉而尋找更高效、更智慧的解決路徑。
晉級賽:挫折中覺醒“抗逆力”
正當同學們信心滿滿地準備第二輪晉級賽時,3位種子選手生病請假了。“完了完了,這還怎么比?\"大家像被戳破的氣球一樣泄了氣。這正是進行挫折教育的契機。
“老師知道你們很難過。\"我拉過一把椅子坐在學生中間,“如果現在有人想說說感受,我很愿意聽。”
有同學說:“沒有他們,我們班輸定了…… ”
我沒有立即反駁這種“必輸論”,而是讓學生自然發泄情緒。唯有先承認負面情緒存在,才能超越情緒進行價值引導。
“那…我們還比嗎?\"有個聲音怯生生地問。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在黑板上寫下“解釋風格\"4個大字,說:“解釋風格是心理學上的概念,是指個體如何理解和解釋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心理學家發現,面對挫折時,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編故事。有人會寫‘我永遠都是輸家’,而有人會寫‘這次只是運氣不好’。現在,我想問問大家,你們想給自己的故事寫下什么標題?”
沒等他們回答,我就在黑板上寫下“雖敗猶榮”4個大字。孩子們的眼睛亮了,更多詞匯從他們嘴里說出:“絕地反擊!”“背水一戰!”“永不言棄!”
“既然要戰,就要有策略。雖然我們少了3名主力隊員,但可以調整一下站位\"我話音未落,孩子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討論起調整方案。
雖然最終我們還是輸了,但在回教室的路上,孩子們的對話令我欣慰。
“對方確實厲害,但我們第三局那個漂亮的突然發力,差點把他們拉過來!”“小林,你被拖倒還死死抓著繩子的樣子超帥!”“你也不賴啊,手都磨破皮了還在堅持。”…此起彼伏的交談聲里,我看到了成長型思維最生動的注腳:當孩子們把關注點從“證明自己”轉向“提升自己\"時,失敗就變成了過程而非結果。
回到教室后,我將比賽時抓拍的一張照片設為多媒體屏幕的屏保:照片里,孩子們在明顯劣勢下仍緊緊抓住繩子,通紅的臉上寫滿倔強。這張照片時刻提醒我們:永不放棄!
排位賽:發現永不設限的自己
隨著裁判吹響哨聲,第一局排位賽結束了,我們班輸了。孩子們喘著粗氣癱坐在地上,像是被抽走了最后一絲力氣。小宇攤開手,手上已經磨出了水泡,小林的衣服全被汗水浸透了。
“老師,我們還要繼續嗎?”體育委員問我,聲音里帶著不甘。
“你們覺得呢?”我把問題拋給他們。
“當然要繼續!\"“都到這一步了,不能放棄!”“就算輸,也要讓他們記住我們的厲害!”
第二局開始的哨聲響起時,明明已經力竭的孩子們,突然像被注入了新的力量。小杰摔倒了,但他的手還死死抓著繩子,被拖著往前也不松手;小宇手上的水泡破了,血滲到繩子上,可他咬緊牙關往后拽;啦啦隊的加油聲整齊劃一,和孩子們的發力節奏完美配合。
當哨聲宣告我們逆轉獲勝時,孩子們先是一愣,隨后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聲。有人笑著跳起來,有人激動得哭了。
我知道不能放過這個教育契機,回到教室,我讓孩子們把此刻的感受寫下來,貼在墻上。
“我從沒想過自己能有這么大力氣,原來拼到極限時,身體里還藏著另一個自己。”
“啦啦隊喊‘加油'時,我突然覺得輸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一起拼過。”
“被拖著走的時候,手很疼,但松手會后悔。”……
我的目光掠過一張張便簽,發現小宇的便簽旁,不知是誰畫了一個小小的點贊手勢。我靈光一現,讓同學們在別人的紙條上寫評論。
小杰的紙條下面多了一行字:“你的加油聲最響亮。”小林的便簽旁寫著:“你咬牙堅持的樣子很帥!”……
這時,我提議:“我們要不要給這面墻取一個名字?”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拼搏墻!”“成長墻!\"\"不放棄花園!”…最后,大家一致通過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名字—“我們的力量”。
我沒有參與討論,只是默默用手機定格這個瞬間。成長型思維,在這一刻變得具體可感:真正的成長不在于是否贏得比賽,而在于發現那個
永不設限的自己。
這節微班會,我沒有多說什么,而是引導孩子們將內心感受寫下來。那些真摯的文字勝過千言萬語的說教,是比獎杯更珍貴的東西。
反思總結
這三場即興生成的微班會,沒有精心準備的課件,沒有高深的理論說教,看似偶然,實則有共同的底層邏輯。
1.即時生成,把握教育窗口期
對抗賽勝利后孩子們興奮的樣子,晉級賽前突然泄氣的想法,排位賽逆轉時混合著汗水與淚水的笑容一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是最鮮活的教育素材。我沒有提前準備講稿,而是在學生情緒最飽滿的時刻切入,因為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處于情緒高度喚醒狀態時,所形成的記憶最為深刻且持久,這正是教育的最佳時機。
2.刻意留白,讓思考自然沉淀
晉級賽后,我展示了那張同學們拼命拉繩的照片;排位賽勝利后,我讓孩子們書寫感悟而非說教。這種留白不是教育的缺席,而是給孩子們留下思考的空間。當小宇寫下“身體里還藏著另一個自己”時,這份從心底生發的感悟比任何教師總結都更有教育效果。
3.階梯設計,構建成長閉環
從喚醒\"方法意識\"到激發“抗逆力\"再到發現自己的潛力,三場微班會形成螺旋上升的成長階梯。每場15\~20分鐘的微班會就像一粒種子,教師不急于見證它立刻開花結果,而是相信它們會在未來某個關鍵時刻破土而出。
4.文化浸潤,為教育蓄能
這些看似偶然的教育契機,實則植根于班級文化的土壤。班級成員間的默契以及面對困難時相互支持的信念,絕非一次微班會就能塑造的,它是在三百多個平凡的日子里,用無數個溫暖瞬間編織而成的文化底色。(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實驗中學山南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