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瑜是一名三年級學生,皮膚白白的,眼睛大大的,活潑可愛。一年級時,他的表現還不錯。到了二年級下學期,他課上的小動作逐漸增多,開始出現拖延行為。現在,他上課、做作業時,手邊的文具、草稿紙都能變成他的玩具,以至于經常無法完成作業。盡管科任老師和家長嘗試了很多辦法,但是小瑜的問題還是得不到改善。
于是,我決定借助敘事療法,將問題與小瑜自身分離開,減輕他的心理壓力,幫助他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從而擺脫拖延行為。
畫出“搗蛋怪”
我從家長和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小瑜喜歡畫畫。我便向美術老師要來了他的畫本,以畫畫為突破口跟他溝通。我從他的作品人手,對他的繪畫才能予以肯定和表揚。聊了一會兒,他慢慢放松下來。
隨后,我開始切入正題。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拖延問題與小瑜本人剝離開來,讓他明白問題是問題,他是他,引導他調整心態、轉變思維。
“小瑜,老師知道,拖延這件事讓你很苦惱,很難受。”
他點了點頭,說:“我也很想快點把作業寫完。可是寫著寫著,我就想做別的事情,手就不聽話了。媽媽和老師經常催我快點,可我就是寫不快。\"說完,他低下頭。看得出來,他也很難過,很無助。
“其實你很想快點寫完作業,但是有個小怪獸經常跑出來影響你,對嗎?”
“小怪獸?\"聽到這個詞,他突然抬起頭,疑惑地看著我。
“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只小怪獸,有的小怪獸讓人害怕,有的讓人變得不自信,而你身體里的小怪獸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
小瑜連連點頭,很著急地回答我:“是的,是的,就是它讓我控制不住自己。”此時的他,仿佛看到了希望。
“這個小怪獸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可以畫給老師看看嗎?”
他想了想,在紙上畫起來。他說:“這只小怪獸長著大大的嘴巴,露出了牙齒,還有4只手,總是拉著我和它一起玩。”
“如果讓你給這只小怪獸起名字,你會叫它什么?”
“叫它‘搗蛋怪'吧,因為它經常來搗亂。”小瑜思考了一會兒說。
當小瑜畫出“搗蛋怪\"的樣子并為它命名時,拖延問題被具象化了,我明顯感覺到他釋然了。
接著,我引導小瑜思考拖延帶來的影響:“小瑜,搗蛋怪’對你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上課時,我總是沒法專心聽講,聽著聽著就開始畫畫、撕紙,被老師批評;寫作業時,我也忍不住分心,遇到不會的題目就不想做了,經常完不成作業;回家寫作業要是媽媽不盯著、不催促,我根本不想做。有時候媽媽被我氣得不行,就會責罵我…\"此刻,他就像找到了一個宣泄口,滔滔不絕地講著。
“這個‘搗蛋怪'真是太討厭了,不僅讓你學習效率低下,還影響了你和老師、媽媽的關系。如果它繼續待在你身邊,還會怎么影響你呢?”
“我會越來越不聽話,老師就不管我了,爸爸、媽媽,還有爺爺、奶奶都會不喜歡我。”小瑜越說越難過。
我摸了摸他的頭,問:“那你愿意和老師一起想辦法,讓‘搗蛋怪’對你的影響小一點嗎?”
“愿意!”他重重地點頭。
我通過畫一畫、給畫命名、評估影響等方式,將拖延問題外化。這樣一來,小瑜逐漸明白,自己并非問題本身,而是“搗蛋怪\"在作祟。在這個過程中,小瑜清晰地認識到“搗蛋怪”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激發了他戰勝“搗蛋怪\"的決心。
探尋“例外”事件
在敘事療法中,“例外\"事件就是那些與問題敘述不一致的片段,即成功經歷。這些事件可能看似微小,甚至被忽視,卻能夠增強學生面對問題和困境的信心,是改寫敘事的切入口。
第二次輔導時,我帶著小瑜一起尋找“例外”事件:“小瑜,你回想一下,‘搗蛋怪'在任何時候都能控制你嗎?有沒有哪一個時刻,它對你的影響比較小呢?”
小瑜回憶了一下,說:“星期三上音樂課時,我聽得特別認真,還跟著老師一起唱。老師夸我唱歌投入,我特別開心!”。
“想一想,音樂課上你是怎么趕走‘搗蛋怪’的?\"我引導他進一步回憶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我跟著老師打節拍,一邊打一邊唱,就沒有被‘搗蛋怪'影響。”
“這個辦法真好。你再回憶一下,什么時候‘搗蛋怪'沒有影響你寫作業呢?”
小瑜立刻回答:“上個星期五,我既沒撕紙也沒發呆,很快就寫完作業了。因為我特別想快點寫完作業,這樣星期六就能去騎自行車。\"說起這些經歷時,我明顯感覺到小瑜心情格外愉悅。
“小瑜,你真棒!你有這么多打敗‘搗蛋怪’的經歷。老師送你一本《打怪秘籍》,以后每次戰勝‘搗蛋怪’,你都可以把過程記錄在里面,見面時和我分享,好不好?”小瑜爽快地答應了。
第三次輔導時,小瑜一見到我,就迫不及待地給我看他記錄的《打怪秘籍》,我一邊看一邊表揚他。之后,我也讀了他的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家長為他記錄的“例外”事件。我把這些“例外”事件都放進他的“秘籍”中,鼓勵他繼續記錄。他雙手緊緊捏著本子,堅定地點了下頭。
通過多個層面放大“例外\"時刻、發現細節,小瑜回憶起那些曾被自己忽略的積極經歷,從中獲得了改變的力量。
尋求外部幫助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同感尚處于發展階段,他們十分在意周圍人,尤其是父母、老師和同學等重要他人的看法。父母的鼓勵夸獎、老師的肯定,以及與同伴的友好相處,都能成為強大的積極力量,助力學生重寫成長故事。
“小瑜,如果讓你找一個人陪你一起打敗‘搗蛋怪’,你想邀請誰呢?”
“我想讓我的同桌妮妮和我一起。”他很快給出了答案。
“為什么是妮妮呢?她會怎么幫助你?”
“前兩天背誦英語單詞時,我不會讀,就開始畫畫了。妮妮發現我沒有讀單詞,就主動問我要不要幫忙。她帶我讀了好幾遍單詞,還教我背誦的小竅門。用她教的方法,我也記住了單詞。英語老師獎勵我積分,我特別開心。要不是妮妮,我肯定背不下來,還可能被老師批評。”
“如果老師也想幫你,你希望老師怎么做?”
“我希望老師不要經常批評我,給我布置簡單一點的作業,少留點練習題,也別總找媽媽告狀。”
“我們也邀請媽媽加人,可以嗎?你希望她怎么幫助你?”我繼續問他。
“不要催我,不要罵我,更不能打我,也不能讓爸爸打我。”說到這里,小瑜握緊了雙手。
“什么時候媽媽會打你?”
“老師說我在學校表現不好的時候。”
“如果沒有這些情況,媽媽對你怎么樣?”
他想了想,說:“媽媽平時對我很好。我遇到不會做的題目,她會耐心教我,還經常帶我騎自行車、打羽毛球。”
“現在,大家都變成了你的‘同盟軍’,幫你一起對抗‘搗蛋怪’,是不是讓你更有力量了?再看看我們一起記錄的《打怪秘籍》,看看自己打敗‘搗蛋怪’的那些經歷,是不是覺得自己特別厲害?”
“是的。”小瑜堅定地回答。
“如果上課或者寫作業時,搗蛋怪'再來找你,你會怎么辦?”
小瑜脫口而出:“我一定能把它趕走!我才不跟它玩呢!”
輔導進行到這里,小瑜已經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被看見了,這對他是極大的鼓舞。通過父母、老師、同伴等重要他人的支持,小瑜獲得積極的改變力量,重塑自我認同,書寫出新的成長故事。(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浙江省湖州市織里鎮晟舍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