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宇是一名高一學生,近期,我觀察到他在學習上出現了明顯的拖延行為。每天早晨,小宇總是最后一個交數學作業,且只敷衍地完成了幾道簡單的題目,字跡潦草。課堂上,他頻繁走神,特別是在老師布置任務時,似乎在刻意回避。做課堂練習時,小宇總是低頭擺弄文具,或者以喝水、上廁所為借口拖延時間。
一次課間,我注意到小宇的數學作業本上只有幾行字,而其他同學早已完成,便問他原因。小宇頭也不抬,嘟嗪著:“反正也不會寫,晚點再寫吧。”他那無奈又沮喪的語氣讓我意識到,他的拖延行為背后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
問題評估與分析
為了深入了解小宇的情況,我安排了一次單獨訪談。訪談中,小宇表現出明顯的防御態度,說話時眼神游離,雙手不自覺地揉搓衣角。他坦言:“老師,我覺得數學太難了,每次做作業都像打仗,不如拖到最后,隨便寫一點交差。\"通過進一步溝通,我發現小宇的拖延行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自我效能感缺失,多次數學考試失利,使他形成“學不好”的消極思維,高估任務難度,低估自身能力;第二,對焦慮情緒的防御性回避,父母對其學業要求極高,常強調“必須考入重點高中”,導致他通過拖延逃避任務失敗的焦慮;第三,時間認知模糊,他對任務缺乏緊迫感,常將兩天后的任務視為遙遠之事,習慣性拖延到最后一刻。
咨詢過程與分析
1.拖延行為的外化
在第一次心理輔導中,我運用敘事療法的外化技術,引導小宇將拖延行為具象化。我拿出白紙和彩筆,讓他把拖延想象成怪物并畫出來。小宇起初有些遲疑,許久才落下第一筆。我安撫他:“不用著急,按你的想法畫,沒有對錯。”他逐漸放松,眼神也逐漸專注,最后畫出一個戴著面具的小丑,并解釋:“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是被這個小丑戲弄的人,被它牽著鼻子走。它總讓我覺得任務很難,讓我不敢面對。不過,這次把它畫出來,我倒沒那么害怕它了。\"我順勢說:“那我們一起找找打敗它的辦法吧。”
接著,我引導小宇從不同角度描述這個小五。我問小宇:“你覺得這個小五會害怕什么?它最喜歡待在哪里?”小宇思考了一會兒說:“它可能害怕我認真起來吧,它最喜歡待在我的書桌上,每次我想學習的時候它就出現。\"我肯定了他的想法,并鼓勵他把小丑的這些特點也畫出來。于是,小宇又在畫紙上添加了一些細節,比如在小丑的下面畫了一張書桌,在書桌旁邊畫了被嚇得逃跑的自己(見下圖)。通過繪畫,小宇對“拖延小丑”有了更具體的認識,也為后續輔導打下了基礎。
2.拖延認知的重構
第二次心理輔導時,我聚焦于重構小宇對拖延的認知。我引導小宇回憶過去一周與拖延相關的場景并記錄下來。小宇寫出了幾個場景,表情中帶著沮喪。我鼓勵小宇從這些場景中挖掘微小的成功體驗,比如,他快速完成了兩道簡單的數學題。我將這些定義為“微小的勝利”,并給他畫了一個獎杯。看著獎杯,小宇露出難得的笑容。
接著,我和小宇共同編寫了《與小丑共舞的日子》故事腳本,小宇將自己描繪成勇敢的騎士,戰勝“拖延小丑”,還在故事旁邊畫了自己打敗小五的插圖。我們深入討論故事中的情節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幫助小宇認識到自己其實具備戰勝拖延的能力。
在編寫故事時,小宇一開始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我便和他一起討論故事情節。我提議:“小五每次想阻礙你時,你都用一些特殊的能力去反擊,比如‘堅持魔法劍’‘勇氣盾牌’,你覺得怎么樣?”小宇眼睛一亮,開始發揮想象力,補充道:“那我就讓我的魔法劍發出耀眼的光芒,打碎小五的面具,讓它無法再迷惑我、恐嚇我。”
為了讓故事更加生動,我引導小宇描繪故事中的場景和細節。比如,我問小宇:“你覺得故事發生在怎樣的世界里?是像教室的現實場景,還是完全奇幻的世界?”小宇想了一會兒說:“是一個有點像我們學校的奇幻世界,有教室,但也有一些魔法元素。”于是,我在故事開頭寫道:“在魔法學校里,勇敢的騎士小宇,正與強大的敵人——‘拖延小丑'展開較量。\"聽到這段描述,小宇露出滿意的笑容,繼續發揮想象力,并補充了更多情節。
在創作故事的過程中,小宇逐漸意識到,其實他擁有很大潛能,只是以前被“拖延小丑”給嚇到了。他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擺脫拖延的困擾。為了加深這種認知,我又引導小宇思考故事中的騎士小宇和現實生活中的自己的相似之處:“你覺得騎士小宇和你,在面對困難時有什么共同點嗎?”小宇思考了一會兒,說:“我們都有點害怕困難,但是又不甘心被困難打敗,都想努力做好。\"我肯定了他的想法,鼓勵他繼續用這種積極心態去面對學習中的挑戰。
3.積極行為的培養與強化
第三次心理輔導時,我聚焦于培養小宇的積極行為與時間管理意識。我與小宇將未來兩周的學習任務拆解成具體目標,制訂了詳細的學習計劃。我鼓勵他從簡單的目標入手,循序漸進增加難度。小宇把每個目標寫在彩色紙條上,裝入透明膠囊,我在教室為他設立專屬位置陳列膠囊。每天早晨,我們打開一個膠囊,記錄任務完成情況。每當他完成一個目標,我都會記錄在“表揚存折”上,并獎勵他一枚小貼紙。小宇非常珍惜這些貼紙,并把它們貼在自己的筆記本上。
萬 瑋 攝
當小宇完成第一個膠囊目標時,他迫不及待地跟我說:“老師,我做到了!我居然真的能按時完成任務,而且完成得還不錯。”
我笑著回應:“這就是你努力的結果。你看,只要你開始行動,那些看似困難的任務其實都能完成。”隨后,我引導他復盤過程,總結經驗。
為了持續強化小宇的積極行為,我建議他在完成任務后給予自己即時小獎勵,比如聽一首喜愛的歌曲或者休息10分鐘,讓他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樂趣和放松。
此外,我與小宇共同探討時間管理策略。我拿出了一張時間表格,和他一起分析一天中不同時段的學習狀態,找出效率最高的時段,并將重要的學習任務安排在這些時段。交流過程中,小宇認真地聽著,不時點頭表示理解,還主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說:“我感覺早上剛到學校的時候精神比較好,可以安排背誦英語單詞的任務。\"我當即肯定他的想法,并將這一安排納入時間表格。
4.鞏固改變與展望未來
在最后一次心理輔導中,我們一起回顧了整個輔導歷程。我拿出小宇繪制的“拖延小丑”共同編寫的故事腳本和時間膠囊,對他說:“從最初視拖延為可怕的小丑,到主動與之對抗并逐漸占據上風,這一路走來,你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收獲了很多成長。”小宇看著這些材料感慨萬千:“確實,我感覺自己脫胎換骨了。以前學習對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現在我卻能從中感受到樂趣和成就感。”我深有感觸地回應:“我為你驕傲!你用勇氣和堅持戰勝了拖延,成就了更好的自己。以后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相信你都有勇氣和信心去應對。”
為了進一步鞏固小宇的改變,我引導他制訂了一份長期的學習和成長計劃,涵蓋了時間管理、情緒調節以及學業目標等多個方面。同時,我鼓勵他將這份成長的喜悅分享給家人和朋友,讓更多人見證他的進步。
我還和小宇探討了如何應對未來可能再次出現的拖延問題。我告訴他,拖延并不可怕,關鍵在于及時察覺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我們共同制訂了一份“應對拖延小貼士”,里面包括了各種實用技巧,如深呼吸放松、分解任務、尋找學習伙伴等。小宇將這份“小貼士\"鄭重地貼在書桌右上角,表示會隨時查看以提醒自己。看著他眼中流露出的堅定與期待,我感受到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我相信,經歷這幾次輔導后,小宇已經做好了準備,有信心和能力去迎接學習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戰,成為真正的“行動英雄”。(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重慶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