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在即,我被調整到五(2)班做班主任。校長語重心長地提醒我:“要妥善處理小熊父親的問題。\"帶著疑問,我向前任班主任了解情況,張老師告訴我:“小熊爸爸是‘告狀專業戶’,老師都不敢管小熊,導致小熊啥都敢做。”
無規則意識,啥都敢的“熊孩子”
開學一段時間后,我就充分領略了小熊的“敢”。
敢打架的小熊。他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發生沖突,不是和這個吵架,就是和那個打架。
敢曠課的小熊。幾次中午閱讀課,小熊都不在座位上。我找到他詢問原因,他卻不以為然地說:“我想出去玩,不想讀書。”
敢偷懶的小熊。每逢班級大掃除,小熊總會找各種借口偷懶,一會兒說自己頭疼,一會兒說肚子不舒服。同學們對他的行為極為不滿。
敢頂撞的小熊。英語課上,老師正在講語法知識,小熊突然站起來打斷:“這些我都會,不用講了。”老師耐心勸導,他不僅不改正,還回以挑釁的眼神,甚至出言頂撞。
我不禁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小熊成了這樣的“熊孩子”?
無原則袒護,啥都敢的“熊爸”
帶著重重疑問,我決定與在外地打工的小熊爸爸進行一次深入溝通。然而,我們之間的談話并不順利。
第一次溝通。電話中,我誠懇地介紹了小熊在學校的情況:“小熊很聰明,但是有些調皮,需要引導。我想跟您溝通一下,咱們一起想辦法幫他改正。”為了避免沖突,我用了“調皮\"兩個字。沒想到,小熊爸爸的反應十分激烈:“每次出問題都怪我家孩子,你們就是看他不順眼!我早就告訴小熊,誰欺負他就打回去。要是老師為難他,我直接去教育局投訴!\"我越解釋,他越生氣,最終我只能無奈地掛斷電話。
第二次溝通。為了避免語言沖突,我改用微信發文字消息和小熊爸爸溝通。然而,那邊的語氣依舊強硬:“老師,我家小熊連吵架都不會,更別說打架了。就算真的有沖突,也是別的孩子先瞧不起他、欺負他。之前的班主任打電話批評我兒子,被我嚴厲斥責后,他再也不敢說我兒子半句不是。以后誰要是再批評小熊,我直接去教育局投訴!”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孩子無原則的袒護。
第三次溝通。面對小熊父親的抵觸情緒,我并沒有放棄。這次,我選擇用微信語音溝通。我先與小熊父親共情:“老師和咱們家長的想法是一樣的,都盼著孩子健康成長、學會與人相處,將來成為優秀的人,您說對吧?這需要我們共同努力,為他創造好的成長環境。”經過一番耐心溝通,小熊爸爸的態度終于有所緩和。盡管他仍將問題歸咎于他人,一味強調孩子懂事一自己洗衣服、劈柴、打水,還會給奶奶做飯…但語氣已不再像之前那樣強硬。語音溝通結束后,我不禁感慨:護犢心切的“熊爸\"養出了什么都敢的“熊孩子”。
善借表揚,假傳“熊爸”的“圣旨”
我決定從小熊身上尋找突破口。課間,我將他叫到辦公室。經過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我得知小熊的父母早已離異,他一直與奶奶相依為命。小熊特別崇拜爸爸,對爸爸言聽計從,幾乎將爸爸的話視作圣旨。
突然,一個想法在腦海中浮現:既然“熊爸”只看到孩子的優點,那么,我們為什么要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呢?不如順著小熊爸爸的目光去探一探究竟。
1.一傳做飯“圣旨”
“小熊,聽你爸爸說,你在家可懂事了,還給奶奶做飯。\"我刻意挑選了小熊的一個優點作為切入口。小熊膈腆地笑了笑,說:“奶奶年紀大了,自己做飯不方便,我不忙的時候就給奶奶做點飯。”
“你這就是孝順呀!\"我夸獎他。
得到我的肯定,小熊抿著嘴笑了。
我接著說:“在家給奶奶做飯,在學校也可以給老師倒杯水,這都是懂事的表現。你說呢?”他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這時,我恰好瞥見英語老師的水杯空了,便說:“能不能請你幫英語老師倒杯水?”他爽快地應道:“好的,老師!”迅速拿起杯子,小跑著去接水了。
當小熊端著盛滿水的杯子返回時,英語老師恰巧走了進來,笑著說:“喲,謝謝小熊同學!”小熊將杯子輕輕地放在英語老師的桌上,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說:“老師,對不起,上次我不該頂撞您。”我拿起手機,將這一幕拍下來,表揚小熊:“小熊同學能主動承認錯誤,這是有擔當;不頂撞老師,就是尊重。”小熊使勁地點頭。
我將小熊為英語老師倒水的事寫成表揚信,附上兩人的合影,一并發送給小熊爸爸。沒過一會兒,小熊爸爸回復:“老師,您看我家孩子懂事吧,還知道給老師倒水呢!”我回了個笑臉表情,說:“是啊,小熊很懂事。小熊還說,您是他的偶像,他特別崇拜您。”
微信對話框沉寂了許久。不久,一段長長的語音發過來:“我和他媽媽離婚后,一直在外打工,孩子只能跟著奶奶生活。每天天還沒亮,別的孩子還在睡覺,他就起床給奶奶做早餐、打掃院子。孩子越是懂事,我越覺得虧欠他。我拼命干活,就想讓他過上好日子,吃最好的、用最好的。我總擔心他在學校被欺負,怕他過得不好\"我能深切感受到小熊爸爸的愧疚:離婚讓孩子缺失母愛,失去完整的家庭,也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我安慰他:“放心吧,孩子在學校很好,也會越來越懂事。”他回復了一個“拜托”的表情包。
2.二傳早起“圣旨”
我將小熊爸爸的話轉述給小熊:“你爸爸說,你每天很早就起床,這說明你是一個珍惜時間的孩子。\"這次,我選擇了“起床早”這一行為,嘗試引導他樹立規則意識,暗示他要遵守時間。他眨了眨眼睛,說:“老師,我知道了,您是想說我曠課的事吧?”我點了點頭,小熊說:“老師,那天我確實不想上課。您放心吧,我以后不會再曠課了。”
后面一段時間,小熊果然沒有再曠課,上課也專心了,有時還舉手回答問題。看樣子,爸爸的“圣旨\"起了作用,我立即在全班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在班級“榮譽墻”上為他貼了一個“專心致志小標兵”的標志。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榮譽墻”上,小熊臉上露出不易覺察的自豪。
我將小熊近期的優異表現整理成表揚信發送給小熊爸爸,說:“小熊爸爸,正如您說的那樣,孩子很懂事,不僅嚴格遵守時間,課堂上還認真聽講、積極發言。\"很快,小熊爸爸發來一段語音:“我就說嘛!我家小熊一直都很懂事。以前的老師總盯著他的缺點,所以我才投訴他們。”
這番話讓我豁然開朗:小熊爸爸之所以向教育局頻繁告狀,是因為他看不到孩子的不足,也看不到老師對孩子的好。我發了一個笑臉表情,告訴他:“您放心吧,孩子非常懂事,各個方面都有進步。”
小熊爸爸竟回復:“謝謝老師!\"這是他第一次對老師表達感謝。
3.三傳活動“圣旨”
學校即將開展勞動技能比賽,但班級報名的學生很少。為了鼓勵小熊參賽,我假傳他爸爸的“圣旨”:“小熊,你爸爸希望你能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全面發展。”小熊有些猶豫,他擔心自己做不好。我鼓勵他:“你平日經常下廚,炒菜對你來說是拿手絕活,同學們也會為你加油的。”在我的勸說下,小熊最終決定報名參賽。
在比賽中,小熊雖然沒有取得第一名,但他做的菜色香味俱全,獲得了烹飪單項獎第一名,為班級贏得了積分。領獎臺上,小熊身姿挺拔,神采奕奕。回到教室后,我著重表揚了小熊,教室里隨即響起熱烈的掌聲。自此,班級各項活動中總能看到小熊的身影。
同樣,我將小熊領獎的照片發給了小熊爸爸,很快收到了回復:“謝謝老師!”
此后,我堅持每周與小熊爸爸溝通小熊的在校情況,我還有意和他分享班級動態、介紹科任老師和學校辦學理念我們的溝通越來越順暢,小熊爸爸再也沒有打舉報電話了。
一個學期過去了,那個什么都敢的“熊孩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動參與班級活動、自覺約束言行、和同學相處融洽的小熊。(文中學生均為化名)
(作者單位:孫金,江蘇省淮安市大興小學;王玉松,河北省承德縣六溝學區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