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春芳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先后被評為無錫市、江蘇省教育系統(tǒng)巾幗標兵、全國特別有成效的優(yōu)秀班主任、無錫市德育帶頭人、無錫市婦聯(lián)家庭教育指導督導老師、江蘇省網(wǎng)校家庭教育心理咨詢師。獲得個體沙盤東方研究院沙盤心理咨詢師資格證,全國團體沙盤授權(quán)講課教師(河南省除外),全國個體沙盤和團體沙盤心理技術(shù)授證高級講師,全國職業(yè)人才中心高級精神分析師,無錫意象對話心理技術(shù)唯一準珍珠咨詢師,NGH國際催眠師,心理卡牌分析師,薩提亞模式家庭系統(tǒng)心理咨詢師。
進入正題前,先講一個咨詢室里的故事,坦白說其實算\"事故”。
那是我早些年使用沙盤投射給孩子做心理咨詢的事。對象是一個五年級男孩,每周社團課結(jié)束我會跟他做一小節(jié)心理工作,他很聰明,我很喜歡他。在一對一工作時,他喜歡惹我,不斷惹我,我忍無可忍,但又沒有更好的辦法,內(nèi)心對自己說:既然他想讓我發(fā)火,那我就滿足他,發(fā)個火看看會怎么樣。于是,當他把沙子再次撒到我的衣服上時,我抓了一小撮沙子生氣地盯著他說:“我知道你就是故意惹我,那我滿足你!”說完,就朝他的脖子扔了一把沙!孩子先是一愣,過一會兒就安靜下來,眼眶濕潤,帶著哭腔說:“我媽媽只有在發(fā)過火后才會真的變?nèi)彳洠抑挥性诤蛬寢尠l(fā)生了巨大沖突并哭過擁抱后,才能安心寫作業(yè)。”這就是來訪親密關(guān)系人際溝通模式在我這里的復制。我瞬間很心疼:“我知道,所以我不是真的要扔你,我發(fā)現(xiàn)你就是想要我攻擊你才心安,這是你熟悉的和媽媽的親密模式..\"走心的交鋒,彼此的理解,自那次深入溝通后,他再也沒惹過我。
【個案情況】
來訪名叫炸炸,五年級,男,寫作業(yè)時常拖拉磨蹭,和媽媽的關(guān)系又親密又互相攻擊,帶點糾纏,爸爸和媽媽關(guān)系不佳,絕對算缺席的爸爸。孩子有些叛逆,神情總會帶著些不屑,緩和開心一點的時候有些黏人,生氣的時候又容易攻擊人,有些不穩(wěn)定。總是會惹老師生氣,在教室也會一直惹其他小朋友,邊界感弱,大家很煩他。來訪聰明,智商高,但是沒有心思學習,注意力不集中,總是安定不下來。
以下采用來訪第一人稱描述:
來訪描述1:捉摸不透的媽媽
爸爸和媽媽關(guān)系一直不好,我是媽媽帶大的。媽媽陪我寫作業(yè)我很有壓力,我會一直看媽媽的臉,她的心情可以從她臉上看到。真不清楚她啥時候會生氣,啥時候會開心,有時候她會情緒爆發(fā),最嚴重的一次爆發(fā)是我糊弄老師少寫了一份試卷,說丟了,然后老師告訴媽媽。放學路上,我和媽媽拌嘴,最后她說我說謊,把我從車上推下去,丟在隧道里自己開車回家了。那天我從隧道走回家,晚上她也沒理我。然而,第二天放學,媽媽接我,又變成了一個溫暖的媽媽,給我買好多好吃的,這讓我覺得做壞事不用改,一樣能獲得媽媽的愛。但同時我還是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才好。
來訪描述2:摸不到的邊界
媽媽也不總是發(fā)脾氣,有時候她也很好玩,是個有趣的玩伴,特別包容我。當然,媽媽自己也任性,心情好的時候特別好說話,只要她開心,規(guī)則就可以打破,也可以不遵守約定,她開心的時候我要什么都可以。這讓我得寸進尺,總是想試探到底哪一步才會惹到她。這種無邊的寵愛讓我感覺不安心,即使開心時,也總擔心下一時刻她就會炸裂。
來訪描述3:散裝的自我感
媽媽也經(jīng)常在動蕩不安中,還非常焦慮,說話特快,快到我不想聽,指責特別多,指令也很多,我總是不想按她的要求做,因為我也一直心煩意亂。同一件事,媽媽的態(tài)度會截然不同,讓我摸不著北。我不知道為啥媽媽時而熱情似火,時而冷若冰霜,時而溫柔時而暴怒。這種不確定,讓我在很多事情上面不想努力,看媽媽的狀態(tài),來什么我受著什么。老師說我很聰明,但是像散沙一樣撈不起來,我覺得自己很無助無力。
【心理詞條:心理容器】
案例中炸炸的媽媽情緒非常不穩(wěn)定,在心理學中,我們常稱母親為容器,容器要能夠轉(zhuǎn)化孩子所體驗到的強烈沖動感受,構(gòu)建有效的刺激防護機制,穩(wěn)定和保護孩子。心理學家比昂提出過一個“心理容器”概念。他認為,孩子需要從媽媽那里得到容器般的安全感,媽媽要容孩子的情緒,接住他的眼淚、悲傷、無力,甚至是攻擊。能夠共情地去理解他的情緒,承受住他的情緒帶給父母的焦慮。這樣,父母就能看到孩子情緒外表下隱藏的脆弱,接納抱持這部分脆弱,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建設(shè)性的。因此,根據(jù)比昂的容器理論,排除先天氣質(zhì)和遺傳因素,個體情緒的穩(wěn)定性和調(diào)節(jié)能力與幼年時個體感受到的父母容器的功能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青少年期一直以來都被描述成一段情緒混亂的時期,有時更容易處于一種“暴風驟雨”的情緒狀態(tài)。很多情況下,青少年的情緒反應(yīng)強度與其誘發(fā)事件似乎是不相稱的。他們可能常常會生悶氣,不知道該如何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可能毫無理由地對家人發(fā)脾氣,將不愉快的感受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情緒調(diào)節(jié)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在生活中會發(fā)現(xiàn),有些人情緒比較穩(wěn)定,不易出現(xiàn)波動,待人平和,溝通高效;有些人過度壓抑,把負面情緒鎖在身體里,直到軀體化;有些人則容易大驚小怪,說話尖酸具有攻擊性;有些人情緒失控時,會砸東西、打人。如果把這個容納情緒的能力比作一個容器,容器體積越大、內(nèi)部越空,就越能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情緒。父母或者老師的心理容器體積越小、容器內(nèi)部自帶的未經(jīng)處理的情緒越多,就越不可能承接和調(diào)節(jié)孩子的情緒。而擴大情緒容器,需要父母和教師去學習自我理解的方式,探索越深,越能有心理容器空間去容納一些意外和不符合期待的情緒。
【案例總結(jié)】
從炸炸的描述我們看到,他的媽媽是非常不穩(wěn)定的容器,充滿矛盾,情緒化嚴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情緒反應(yīng),這種前后不一致的表達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此外,作為容器,無論大小,都是有邊界的。炸炸的媽媽有時候又非常沒有邊界,這種沒有約束沒有邊的感覺,也會讓孩子有不確定感,所以在媽媽陪炸炸寫作業(yè)時,炸炸總要觸媽媽的底線,似乎有一個聲音在說,只有媽媽生氣了,炸過了,疲憊了,兩個人在這樣糾纏的關(guān)系中互相擁抱,才能有一個確定感,今天媽媽就不會再炸了。于是這樣的不良互動模式強迫性重復著,在不知不覺中復制到了炸炸想親近的其他親密關(guān)系里。像咨詢師這樣讓炸炸感受到包容和耐心,會讓炸炸產(chǎn)生“不可信”感:怎么今天那么溫柔,惹你居然也不發(fā)火,你一定像我媽媽一樣,是假的溫柔。于是炸炸繼續(xù)加大力度惹咨詢師,似乎不把關(guān)系導到炸炸熟悉的模式,會覺得不安全和不確定。
當我們說,A對B很包容很接納的時候,意味著B的一些言行其實都還沒有觸達A內(nèi)在容器的邊界,或者說沒有觸及A容器里的一些脆弱的點。而如果觸到了,A會開始難受,就像咨詢室里的我,如果我強行抱持好像也是以一種壓抑的方式把容器的外壁修得更結(jié)實。我們越靈活,就越可以以多種方式去應(yīng)對。優(yōu)秀的咨詢師不僅能保持情緒穩(wěn)定,更能展現(xiàn)出卓越的表達能力、溝通技巧和富有建設(shè)性的互動示范。但如果沒有覺察,這個容器雖然也能裝東西,但其底盤其實壓抑著很多負能量,隨時會爆炸,而一旦爆炸,那些彈出來的碎片就會傷己傷人。容器真正意義上的變大,一定是其外壁作為一種維持邊界的防御被化解開了,于是自然而然地騰出來了更多空間。如果只是把里邊的東西一股腦兒攏到一邊,里邊雖然騰出來了一塊空間,但實質(zhì)上容量并沒有改變。這時候會有個假象,感覺自己更平和包容了,也對他人有更細致的覺察和看見。實際上,這種平和包容付出了很大代價,能量會在暗處無意識深處涌動。好的咨詢師,說不定也是個“壓抑”的高手,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收攏自己的情緒,然后不動聲色地暗中觀察和感受來訪,這就會給來訪帶來極大的安全感和接納感,同時這種穩(wěn)定也帶來了好的咨詢效果。這也要求咨詢師也一定也是個“清理”的高手,內(nèi)在接了很多東西之后,能自己理順,該釋放就釋放。說到底,其實還是得深入根本,面對和化解情緒。容器的大,實際上可能并不是空間大,而是由于內(nèi)在的流動和靈活,呈現(xiàn)出來大的感覺。當然,文中一開頭說的“事故”是因為我是新手咨詢師,能覺察到投射性認同,但處理方式不太好。如果可以,也許可以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幫助孩子詮釋。
把這個心理容器說清楚,具體還要涉及以下一系列概念。
β元素:是指個體內(nèi)在的一些自身無法理解和處理的心理元素,如壞情緒,一些難以承受的感覺、情感、動機等,或者是個體一些因為擔心引發(fā)心理崩潰而拒絕進入內(nèi)心的情緒經(jīng)驗、感覺印象。個體為了減少β元素帶來的不適感,傾向于將它們投射出去。
∝ 元素:一般以記憶的形式存儲,并可以被進一步轉(zhuǎn)化或抽象化,從而能被我們感受分辨的一些元素,如情緒、感受等。統(tǒng)指孩子忍受得了的、可以被接納的正向元素。
∝ 功能:將 β 元素轉(zhuǎn)化為 ∝ 元素的心理功能。即容納或涵容功能。
容納/涵容:外部客體(如母親、班主任或咨詢師等重要他人將孩子或來訪投射的無法忍受的心理狀態(tài)轉(zhuǎn)變?yōu)榭梢匀淌芎陀幸饬x的內(nèi)容,并將可以忍受和有意義的內(nèi)容返還給對方的過程。
容器/涵容者:在容納過程中接受投射并行使 ∝ 功能的一方。
精神分析學家比昂定義好的父母是具有“阿爾法功能”的父母。當孩子把自身無法處理的原始情緒和焦慮即β元素投射給母親時,母親通過∝ 功能,容納、凈化這些元素,并把加工之后無毒的 ∝ 元素返回給孩子。為了能夠思考和理解孩子的β元素,媽媽必須要有能力忍受這些投射對自己身體及精神所產(chǎn)生的直接影響。孩子不斷地經(jīng)歷涵容過程,就可以自己去思索和理解內(nèi)在需要與客觀現(xiàn)實不一致帶來的沖突,并在此基礎(chǔ)上形成穩(wěn)定的自我和相對成熟的思考能力。
舉一些例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發(fā)展 ∝ 功能。
比如孩子和媽媽一起走夜路,怕黑,表現(xiàn)出很害怕的樣子。
阿爾法功能不強的媽媽說:“別怕,晚上就是這樣黑黑的,沒什么可怕的。”
阿爾法功能強的媽媽說:“是啊,是有點可怕,不過,沒事,有媽媽在。”
比如孩子不小心把口香糖吞進了肚子里,他很害怕地告訴媽媽。
阿爾法功能不強的媽媽還會逗孩子:“呀,你咋不注意,要是口香糖粘在腸壁上,那非常危險。”
阿爾法功能強的媽媽說:“哦,沒事,身體是非常精密的儀器,明天睡一覺,口香糖就消化或者排出來了。”孩子就會像什么也沒發(fā)生,繼續(xù)活蹦亂跳地去玩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一些因素造成父母的阿爾法功能處于失靈狀態(tài)。在接受孩子的情緒前,沒有先察覺自己的情緒,孩子生氣,他自己更加生氣,不僅沒有凈化孩子的負面情緒,還把自己無法承受的部分拋給孩子去承受;媽媽自身有抑郁傾向,對孩子的情緒反應(yīng)遲鈍,更談不上處理對方的情緒;媽媽過于焦慮,并不去察覺孩子的需求,而是不管孩子有沒有需求,都要塞給孩子一些她認為該有的照顧;媽媽只關(guān)注生理上的照顧,并沒有情緒照顧的意識,缺少和孩子的心理互動。
如果孩子投射出一些負面情緒,而返還的情緒是沒有被媽媽涵容的,可能還加了媽媽自己的負面體驗,這時孩子內(nèi)在的痛苦經(jīng)驗,比昂稱為“無名的恐懼”。父母需要做的,是給孩子的情緒體驗“命名”,把可怕的感覺轉(zhuǎn)化成語言和思想。孩子的心智功能會隨之發(fā)展,慢慢地獲得自我的容納能力。有些父母擔心孩子表達β元素,因為他們以為這些元素的浮現(xiàn)會給周圍的人造成某種傷害。其實,如果父母沒有幫助孩子表達出這些,孩子并不知道他們感覺到的是什么,會有種空洞、迷茫感,或者被強烈的情緒淹沒,只能通過大哭或野蠻的行為去表達。這些沒消化的元素也可能使孩子進食困難、學習困難、融入人際困難,敏感一點的孩子甚至會軀體化。當孩子遭遇外界的壓力時,阿爾法功能良好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的容器,站在孩子的立場,先認真傾聽,體會他的情緒,然后再和他一起去面對來自外界的壓力,而不是第一時間批評、否定孩子。
事實上,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有一個看不見的情緒容器。每當我們有情緒產(chǎn)生時,這些情緒就會被裝入情緒容器中,當情緒容器的容量接近上限時,也就到了情緒爆發(fā)的臨界點。此時,只要稍微給我們一點點刺激,讓情緒沖破臨界點,情緒便開始不受控制地爆發(fā)了。而人的理智,也就是情緒容器的上限,它決定著人的情緒爆發(fā)臨界點。換句話說,理性強的人不是不會情緒失控,而是相對于理性弱的人,更不容易情緒失控。理性強大的人,情緒臨界點很高,在情緒失控之前,都能用理性的方法處理情緒。
找一個安靜無人、不受打擾的房間,里面最好有一張柔軟舒適、帶靠背的椅子或沙發(fā)。
如果是白天,可以拉開窗簾,讓陽光照進房間,如果是晚上就開著燈。
以全身放松的姿勢靠坐在椅子上,然后閉上眼睛,保持自然緩慢的呼吸。
想象陽光灑滿自己全身,很溫暖、很舒服,身體的每一個部位隨著呼吸逐漸放松,同時保持感知,不要入睡。
想象自己的胸膛里面出現(xiàn)了一個透明的神奇魔法瓶,什么形狀都可以。
那些糟糕的情緒被逐漸吸進了魔法瓶里。
想象那些情緒的樣子,是氣態(tài)、液態(tài)、還是固態(tài)?是什么顏色?在瓶子里是否運動變化?或者會不會幻化出別的形象?
保持身體放松,然后耐心地觀察體會,直到感覺疲倦。
如果你覺得有效果,可以每天抽時間做,直到擺脫負面情緒的束縛。這個練習的原理即是容器理論與意象技術(shù)的結(jié)合,通過想象鍛煉,擴大自我心理容器的容量,提高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
【真情提醒】
與心理容器相對應(yīng)的,是我們每個人內(nèi)在都有的一個心理空間。有些人的心理空間比較整齊有序,有空間可供情緒流動,心態(tài)好的人可使用的內(nèi)在心理空間更多。但是有些人的心理空間雜亂無章,各種悲傷、恐懼、痛苦、憤怒充斥在這個心理空間里,已經(jīng)沒有自由的心理空間可供主人支配和協(xié)調(diào),于是他們會對外界的刺激尤其敏感,外面一有吵鬧的聲音就會煩,一有不滿,就會難受易激惹,我們稱這樣的情況為“可使用的自由心理空間太少”。那么,如何提升自由的心理空間,讓自我靈動自由起來?在遇到困難的情況下,孩子們就需要深入內(nèi)心,去梳理打掃心靈的房間,如果有能力理解這些具有 ∝ 功能的重要他人陪著孩子一起去探索就更好了。如果父母 ∝ 功能不行,這個重要他人就可以是其他親友、老師或者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給孩子支招,讓孩子理解自己的各種優(yōu)點缺點,好好探索內(nèi)在空間,可以更熟悉和確定自己內(nèi)在各個部分,在好的關(guān)系中逐漸發(fā)展自我功能,逐漸在陪伴中內(nèi)化∝ 功能,成為自己的抱持者。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在了解一些心理知識后,建議有嚴重情緒障礙的孩子向?qū)W校或校外專業(yè)心理咨詢老師求助,請他們臨時承擔專業(yè)“心理容器”的角色,在咨詢中溫暖而穩(wěn)定地陪伴他們,幫助他們調(diào)節(jié)負面情緒。如果學生沒有接受心理咨詢的條件,老師也可指導自己和孩子嘗試各自做自己的情緒容器,自己分飾兩角,既是被容納者,同時又是容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