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在每年的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教學中承擔重要部分,引領山東省農民電商行業快速發展。2021年團隊榮獲農業農村部頒發的首屆涉農職業院校名課名師資助項目。其中,《AI在直播策劃中的應用》課程是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2025年開發的新媒體電商與AI技能融合的創新型課程,內容秉持“科技興農、數字助農”理念,將人工智能技術與涉農直播場景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條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民數字素養提升路徑。本文從課程設計、教學創新、教學思考三個維度,分享農民教育培訓的特色經驗與教學思考。
一、課程設計:構建“三位一體”的直播培訓體系
(一)需求導向的課程開發邏輯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涉農直播培訓必須立足于農民實際需求,解決農產品營銷痛點。通過前期調研發現,農民學員普遍存在“三不會”現象:不會策劃有吸引力的直播主題、不會精準定位目標受眾、不會用數據優化直播效果。為此,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構建了“知識—技能—素養”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框架。知識層面,掌握直播策劃六步法(明確受眾、內容多樣、制定日歷、資源整合、預算規劃、數據監測),理解AI工具在直播各環節的應用原理;技能層面,能夠獨立完成從主題生成、觀眾畫像分析到腳本撰寫、互動設計的全流程操作,熟練使用至少3種AI工具;素養層面,培養數字化思維和誠信經營意識,理解直播助農的社會價值。
課程內容設計遵循“問題—工具—實踐”的遞進邏輯。例如,在“AI直播主題策劃”模塊,先讓學員分析自身產品賣點與市場定位的差距,再引入巨量算數、飛瓜數據等工具的熱詞分析功能,最后通過“AI生成主題庫”實戰練習,確保學以致用。
(二)情境化的教學資源開發
針對農民學員認知特點,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創新設計了“雙版教材+實景案例”的教學資源包。雙版規劃書是指課前發放完整版和填空版直播策劃書,完整版用于教師示范講解,填空版則作為學員隨堂練習模板。例如,在講解“助農元素設計”時,填空版會預留“人、產、地、益”等模塊的關鍵詞空白,引導學員結合產品特色補充。地域化案例庫是指精選全國5個典型助農直播案例,并按農產品品類和地域特色分類。如講解“地理標志賦能”時,會對比展示陜西柞水“木耳姐姐”與山東乳山海產品直播的差異化策略,幫助學員理解“一地一品”的策劃要點。
(三)階梯式的實踐教學設計
實踐環節采用“觀摩—模擬—實戰”三階段設計。AI工具觀摩,通過屏幕共享演示飛瓜數據的粉絲畫像分析功能,重點解讀與農產品相關的數據維度。模擬實戰,帶領學員設置“滯銷紅薯直播策劃”等模擬任務,要求學員使用“文心一言”生成10個熱門直播主題,并用DeepSeek優化腳本話術。實踐過程中,學員從最初生成“好吃又便宜的蘋果”這類泛泛主題,經過工具迭代后產出“霜降后的冰糖心:老果農教你挑出最甜的那一顆”具有場景感和專業性的標題。
二、教學創新:AI技術與涉農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智能體協作”教學模式創新
傳統直播培訓往往將策劃、運營、主播等角色割裂教學,而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在課程中首創了“智能體協作”教學法。角色分工AI化:將直播團隊職能轉化為AI工具組合。例如,讓豆包擔任創意策劃,生成互動問題;Kimi扮演數據分析師,解讀流量大盤;百度數字人作為虛擬助播,示范話術表達。學員通過操作不同工具,自然理解團隊協作邏輯。工作流程可視化:利用思維導圖呈現AI工具鏈的輸入輸出關系。如展示如何將飛瓜數據的熱詞分析結果導入“文心一言”生成腳本,再通過輕抖App轉化為提詞板,形成閉環。農民主播IP打造:指導學員用AI工具強化“新農人”人設。一位養殖戶學員通過DeepSeek生成的“漁村姑娘教你挑海鴨蛋”系列腳本,結合通義萬相制作的趕海背景視頻,成功塑造了專業又親民的主播形象。
(二)“鄉土化”AI提示詞工程
針對農民學員對AI指令表述不清的問題,團隊開發了“鄉土化提示詞三階訓練法”。模板填空指令,提供結構化提問框架。例如:請幫__(身份)生成__(數量)個關于__(產品)的直播主題,要突出__(賣點),風格像__(參照對象)說話。學員填入“我是一名種姜農民/5個/姜糖/驅寒功效/村里老支書”即可生成符合要求的指令。案例反推環節,展示優秀生成結果,讓學員倒推提示詞。如從“老灶臺的秘密:奶奶教你蒸出會冒糖油的古法紅薯”標題,引導學員總結出“加入角色(奶奶)、場景(老灶臺)、感官描述(冒糖油)”等要素。方言適配環節,收集方言表達,建立地域特色詞庫,使AI生成內容更接地氣。威海一位學員用“唄兒唄兒的”(當地話“很好”)替換“優質”,讓直播話術獲得本地觀眾強烈共鳴。
三、關于直播培訓的教學思考
(一)“三個融合”特色經驗
技術賦能與傳統技藝融合:在教授AI工具時,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特別強調農耕文化的數字化表達。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融合:課程始終貫穿“以商促農”理念。例如在預算控制模塊,引導學員設計“每單捐0.1元給希望小學”等公益鏈路,通過此方式,既提升銷量又獲正向專題報道,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標準化與個性化融合:針對不同品類農產品,開發差異化教學策略。果蔬類側重“新鮮度可視化”教學,如農藥檢測報告解讀;加工類產品則強化“工藝故事化”訓練,如古法釀造演示。
(二)直播培訓的發展思考
培訓體系的可持續設計:建立“基礎培訓—專項提升—跟蹤服務”三級體系。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在結課后通過微信群提供“AI工具更新速遞”,每月組織“最佳直播案例”評選,保持學員持續學習動力。產學研用的生態構建,推動培訓班級、電商平臺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度合作。產學研用核心在于“資源互通、價值共生”。只有讓培訓的知識輸出、電商平臺的流量紅利、農業主體的產品優勢形成合力,才能破解農民“學完不會用、用后無資源”的困境。
通過將AI技術與農業農村實際深度融合,山東省農廣校農村電商團隊探索出了一條“技術接地氣、教學有溫度、成效可量化”的農民數字技能培訓新路徑。未來,團隊將繼續深化教學創新,讓更多農民朋友掌握數字時代的“新農具”,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能。正如一位學員在培訓感言中所說:“以前覺得手機只是個打電話的工具,現在它成了我們連接大市場的金鑰匙。”這質樸的話語,正是對農民教育培訓價值的最好詮釋。
(作者單位:乳山市農業農村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