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的重要載體,已成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建設現代農業、邁向農業強國的關鍵組織形式。而財務管理作為合作社運營的 “中樞神經”,是保障合作社規范化運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環節。在此背景下,筆者圍繞“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通過教學分析、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四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學分析
說教學內容。依據高素質農民培育要求,教學內容設為合作社的創建、運營、財務管理三個模塊。本課程選自模塊三農民合作社財務管理,共計3學時,其中,2學時現場教學,1學時實踐教學。課程主要講授合作社財務管理主體、資金籌集及使用管理、資產及運營管理、盈余及盈余分配管理、財務監督、財務清算等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整個合作社知識體系核心內容,事關合作社的生存與發展。
說教材。通過比較,選用中央農廣校組編的農民培育規劃教材《農民合作社建設管理》,同時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實施細則》以及相關案例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
說學情。課程授課對象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人員為主。通過小程序“問卷星”調研及工作實踐發現,學員群體呈現以下特征:在知識儲備層面,雖具備合作社創辦實踐經驗,但對財務管理知識的掌握碎片化,缺乏系統性,亟需建立各知識點間的邏輯關聯;在實踐應用方面,學員憑借長期生產實踐積累了一定經驗,但理論認知滯后于實踐需求,亟待構建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橋梁;在學習動力方面,學員普遍展現出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求,然而主動探索意識不足,需要通過科學的教學設計和學習引導,激發其自主學習積極性,推動知識內化與能力提升。
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基于前期學情與課程定位分析,本課程以培育“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為核心,構建“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系。在知識層面,使學員系統掌握合作社財務管理的基本理論、法規政策及業務流程;在能力層面,賦能學員精準把控合作社人、財、物全要素管理,提升財務管理實操能力;在素質層面,強化學員依法依規理財意識,培育誠信合作精神與責任擔當。圍繞教學目標,結合合作社運營實際,將“規范合作社財務管理”確定為教學重點,鑒于盈余分配涉及多方利益、政策法規運用及長遠發展規劃,將“盈余分配管理”確定為教學難點。
說教學資源。在整個培訓中,主要用到的教學資源有教學課件、網絡資源、農民田間學校實踐教學基地等。
二、教學設計
俗話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程以學員為中心,以“學、問、思、辨、行”五步聯動提升為教學主線展開,采用現場講授、創設情境、案例分析、觀摩實踐等教學方法,運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語言,引導學員通過情感共鳴、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實操實練等方法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習真實的發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培訓周期來實現教學目標。
三、教學實施
教學實施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
課前階段。為了講好這堂課,課前建立案例庫,通過微信小程序問卷星發布調查問卷,充分優化課件,建立學員微信群并將學員分組。
課中階段。課中的教學過程分為“學、問、思、辨、行”五步教學方法。
第一步:學(35分鐘)。追溯新中國成立以來合作社的發展歷程,展示合作社時空坐標,融入愛國愛黨愛農等元素,讓學員感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生動實踐過程,講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央一號文件中的相關內容,激發學員的情感共鳴,在歷史縱深感中筑牢文化自信;梳理講解《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制度》等,循序漸進地講解合作社財務管理的概念、原則、主體、環節等,以法規政策構建知識框架;創設情境,引入中國漢字管理,闡述合作社財務管理的目標、重要性等,以漢字智慧激活文化認同。
第二步:問(5分鐘)。提出問題,如何守住合作社“姓農為農”的財務底線?展示合作社財務管理不規范引發的矛盾,這是痛點診斷,激發學員的探究動機。
第三步:思(10分鐘)。引導學員主動思考,邀請學員上臺交流發言,在思想碰撞中深化認知。
第四步:辨(40分鐘)。這是本課程教學重點內容。講解合作社如何規范財務管理,以資金進入合作社的運動軌跡“進—管—用—分”路徑展開思辨,讓學員在明辨中學習。一是籌資辨道,拓寬籌資渠道,講解多種入股方式,重點關注國家資金;二是管理辨則,三權制衡,講解財務管理主體理事長(理事會)、監事會(監事長)、財務人員職責;三是核算辨據,夯實財務管理基礎,講解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賬簿建立和流程制定等;四是制度辨護,健全財務管理制度,講解一系列的制度,重點關注內控制度防風險;五是分配辨衡,合理分配,這是課程教學難點突破,結合某合作社的實際案例進行演示,算一算“家底賬、成員賬、股權賬、盈余賬”四本賬,在算清“四本賬”中掌握規范財務管理的難點內容,破解分配難題。
第五步:行(45分鐘)。將課堂搬到合作社,充分利用農民田間學校教學資源,開展實地觀摩實踐教學,根據合作社實際業務,進行“籌資—運營—核算—分配”資金四階段流程閉環實操,籌資階段模擬申報國家資金、成員入股,運營階段模擬生物資產動態盤點、填制各類票據等,核算階段精準核算合作社的收益現場繪制增長曲線,分配階段按照分配方案計算成員的收入完成閉環。
課后階段。在學員群內通過小程序“問卷星”從知識獲取、實操流程、政策掌握等方面開展過程評價,通過高素質農民培育系統開展結果評價,不定期通過回訪、舉辦交流會等形式開展跟蹤評價。
四、教學反思
思教學效果。通過集中課堂和實踐課堂雙課堂設計,提高學員的參與度;借助合作社真實項目進行全程演練,學中做,做中學,從“知道”到“做到”完成知識和能力目標的達成;從“規范”到“共贏”完成素質目標的“植入”,實現教學過程和轉化。
思教學創新。緊扣時代變化,融入思政作為培育學員的精神坐標,實現了思政教育與農民培育的融合共進;緊扣教學目標,堅持傳道授業育人,從中國傳統文化“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中構建了“學、問、思、辨、行”五步聯動提升的教學模式,筑牢文化自信;緊跟合作社之需,補合作社發展之短板,在破解問題中共創解決方案,實現了學員與教師共同成長。
思教學不足。本堂課實踐教學深度有待提高,教學內容的靜態框架難以完全覆蓋合作社生產經營業務,盈余分配方案在落地的時候面臨“賬實脫節”的困境等。
合作社財務管理的終極目標不在課堂上、不在課件里,在鄉村的大地上、在每一個合作社里、在社員鼓起來的錢袋子里,教師要從課堂到田間換位思考,緊扣合作社生產經營等業務,構建動態的教學內容,向學員推薦財務管理相關書籍,云上智農App、來抖音學農技等學習工具,和學員一起構建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通過動態更新教學內容、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等,不斷地讓合作社財務管理從財務規范轉化為共同富裕的涓涓之力,讓合作社切實發揮組織紐帶作用,構建起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發展的堅實橋梁。
(作者單位:蘭州市農廣校)